最后一页预览完了!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积分
2、起源占卜论数字卦龟甲八卦起源于占卜或数卜是学术界最普遍和流行的一种观点,或可谓主流认识,如:冯友兰认为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是标准化的“兆”;高亨认为八卦中的阴阳爻象征占筮用的两种竹棍,八卦是有节和无节两种竹棍的不同排列方式;李镜池认为阴爻和阳爻象征古代结绳记事中的小结和大结,古人用结绳方法记录占筮之数,后来衍化为八卦。由于“诸种假设均缺乏文物验证”[1],所以它们现在只是
3、成为一种历史记忆和资料。在当代,由于殷周数字卦的发现和破译,八卦起源于占卜或数卜的观点似乎有了考古依据和线索,所以易学界比较重视这种新的发现,在认识上可能更加倾向于八卦起源卜筮论,如:唐明邦先生认为张政烺1980年提出八卦由古代数卜记录符号演化而来,“这一发现对探讨八卦起源,筮数同卦象的关系,打开了新思路”[2]。郑万耕先生认为冯友兰、高亨、李镜池等人的卜筮说乃至章太炎、钱玄同、郭沫若等人主张的八卦起源生殖器说“都是无从确证的猜测”,而张政烺的理解虽“仍属猜测,但它具有相当的
4、考古文献上的根据,为我们探讨卦爻画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3]。陈咏明先生一方面认为张政烺对殷周数字卦的破译与朱自清关于八卦符号源于数卜、数目的推想相印证,同时又说“八卦的形成、发展和运用,都是为了占筮,须从占筮的角度去把握,方不致偏离方向”、“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活内容日趋复杂,即使可以增加内涵,八种卦象也不足以包括所占之事和事物的变化了,于是加以推衍,成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于是卦象涵盖的内容加多应付的事变也加多”[4];朱伯昆先生在四卷本《易学哲学史》中有类似的说法:“……八卦所以
6、和36次,而二、三、四都是0次。他认为这是个必须注意的现象:“易以道阴阳,阴阳不成对还有什么易理可讲?”但是将所有奇数出现的次数加起来,其和为80(36+0+11+33),将所有偶数出现的次数加起来,其和为88(0+0+64+24),二者大体平衡。所以他认为二、三、四这三个数字虽不见,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的,推测应是二、四并入六,三并入一所致。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古汉字的数字从一到四都是积横画为之,一二三亖自上而下书写起来容易彼此掺合,极难区分,因此将二、三、四从字面上去掉,归并到相邻的偶数或奇数之中,“所以我们看到六字和一字出现偏多,而六字尤占绝对多数
7、的现象”。于是他推论:“占卦实际使用的是八个数字,而记录出来的只有五个数字,说明当时观象重视阴阳,那些具体数目并不重要。这是初步简化,只取消二、三、四,把它分别向一和六集中,还没有阴爻(--)、阳爻(—)的符号”[6]。张先生这里的分析是很细致的,但最后一句话却模棱两可或者也可能隐含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而后来的学者也瑕疵莫辨,引以作八卦起源卜筮论的依据。张先生说“这是初步简化,只取消二、三、四,把它分别向一和六集中,还没有阴爻(--)、阳爻(—)的符号”,这是就考古材料和当时所见阴、阳爻画存在的年代就事论事,是
8、符合实际的,但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八卦符号的阴阳爻画是由数字卦的六(∧)、一两个数字发展而来,或者张政烺先生本人也有此意,但它在学理上是讲不通的:“易以道阴阳,阴阳不成对还有什么易理可讲?”、“……说明当时观象重视阴阳,那些具体数目并不重要”,这些论述的大前提是数字卦中的所有数字都被区分为阴阳二性,是阴、阳的象征和代表,张先生对32例数字卦168个数字的统计、分析也证明这个思路和理解是正确的、合理的。所有数字被区分为阴阳二性的三爻数字卦、六爻数字卦(即张先生和学界所论商周数字卦)必然意味着阴、阳爻画的三爻八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