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升,大善而嘉会合礼,以此见大人,不必忧虑。往南出征,吉。
南征也可引申为勇敢前进,因古时以南方为前。坤和巽分属西南和东南方,两者都属南方之卦,因此曰南征吉。
【字义】
用见大人:或作“利见大人”。《释文》:“用见,本或作利见。”帛书作“利见大人”。关于“见大人”,经文多作“利见大人”,如乾卦九二和九五,讼卦、蹇卦卦辞及上六、萃卦,以及巽卦。唯独升卦作“用见大人”。至于为何言“用见”而不说“利见”?代渊曰:“尊爻无此人,故不云利见。”李光地:“不曰利见大人而曰用见,代氏之说得之。”所谓尊爻,即六五,升卦阳爻在二与三,因此曰尊爻无此人。来知德的说法或可补充代氏之说:“不曰利见而曰用见者,九二虽大人,乃臣位,六五之君欲用九二,则见之也。”
勿恤:不必忧虑。恤,忧虑。
南征:向南征伐,或曰:往南方远行。《尔雅》:“征,迈,行也。”《说文》:“正行也。”段玉裁注:“《释言》、《毛传》皆曰:征,行也。许分别之,征为正行,迈为远行。”征为有目标的行程,而迈则为远行,两字《尔雅》互训,《说文》则分而言之。征亦有远行之义,即长征。另亦有征伐之义,即正行。此或指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向南迁徙至岐下之事,则征取的是长征、远行之义。经文中言及南方者还有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另困卦九二“朱绂方来”有易学家将朱注解为南方,然而,依《说卦传》,坎为赤(困九五困于赤绂),乾为大赤(即朱色)。坎在后天八卦图的北方,而乾在西北。“朱”注解为南方,是依后天八卦图的五行色。依后天八卦图,赤与朱都属南方。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必定上升,大吉。《象》曰“上合志也”,与上面志气相同,因此必然可上升。升卦吉道在有人提携,初六为有人提携者,因此可顺利上升。
升卦“升”的意义来自于下面的巽卦,巽为木,为“渐进”,此木在地中往上生长,逐渐鑽出地面。初六是巽卦的主爻,原本就应当向上生长,因此说“允升”。但初六柔顺而谦逊之极,又不当位,因此自己难以上升。因承九二(柔承刚,顺),与九二相合,因而能受到九二的提携而一起上升。
允:信也,王弼:“允,当也。”这是引申义。必然、当然的意思。《说文》卷十夲部引作:“进也,从夲从屮,允声。《易》曰:升大吉。”允字另收于卷八儿部,曰:“允,信也。”升即进升。《汉上易传》:“施氏易作,进也。”“施氏”指的应该是汉代的施雠。段玉裁:“升初六爻辞郑曰:‘升,上也。’荀爽云:‘谓一体相随,允然俱升。’《九家易》曰:‘谓初失正,乃与二阳允然合志俱升。’允然者,升之皃,不训信,盖古本作升也。”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有诚意然后才宜于用仪式较简单的禴礼来祭天,没有罪咎。
有诚意自能感动上天,虽然献礼很薄,仪式简单,但仍然可以与神明相感应,而得到保祐。《象传》说“有喜也”,得此爻当有喜事。
九二虽不当位,但居中,下有初六相承,外与六五相应,原本应当为吉,何以只能无咎?升卦之吉,贵在有比自己强的人相助,九二本身阳刚,是能够帮助别人者,却反而无人能够提携九二,因此仅得无咎。初六与九二相邻,相应的六五居尊亦属阴柔,两爻都是得九二相助者。所以初六与六五皆吉,但九二反为无咎,因九二正是助人者,非为人所助者。
当代李镜池认为,孚当为俘,“孚乃利用禴”,宜于用俘虏于禴祭,这是古代禴祭用人牲之证。详论见〈关于周易几条爻辞的再解释--答刘蕙孙同志〉一文。
孚:诚心,虔诚。禴,音“月”,原本为夏季的祭祀,另有一说认为禴是殷商的春天之祭,引申指的是简便、从简的祭礼。当代学者以孚为俘,俘虏也。
禴:音月,于周为夏季的祭祀,通说认为,因夏祭最简,引申指的是简便、从简、简约的祭祀。另有一说认为禴是殷商的春天之祭,也是祭祀中最简约者。禴通礿,礿之言约也。王弼:“禴,殷春祭名也,四时祭之省者也。”《释文》:“禴,殷春祭名,马王肃同。郑云:夏祭名。蜀才作跃,刘作爚。”《日讲易经解义》:“禴,夏祭名。夏时物未备,惟以声乐交于神明,祭之薄者也。”由于夏季的作物还未完备,因此只简单以音乐敬献给神明,是祭祀中最为简薄的。《周礼》:“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秋尝冬烝,祼用斝彝、黄彝,皆有舟。”《礼记》:“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郑注:“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礿,以禘为殷祭。”
九三,升虚邑。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登上山丘上的城邑。
坤为土地、邦国,有城邑之象,坤在上,则为高地,丘墟之象。巽为进升主体,九三为巽卦最外的一爻,能够直升上面的坤地,上又与上六相应,毫无阻碍,此卦有得土之象。
由卦辞“南征吉”,九三登虚邑(大丘之邑)以及六四“王用亨于岐山”来看,升卦可能与古公亶父由豳迁徙至岐下建立岐邑有关。
虚:本义为大丘,山丘大则让人感觉空旷,因此引申为空虚、虚无。马融:“虚,邱也。”用的是虚之本义。《说文》:“虚,大丘也,崐崘丘谓之崐崘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从丘虍声。”段玉裁注:“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伸之为空虚。如鲁少皞之虚,卫颛顼之虚,陈大皞之虚,郑祝融之虚,皆本帝都,故谓之虚,又引伸之为凡不实之称。”古代有在丘虚建邑之俗,如段注所引数例。李零:“中国古代,城邑多选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这种聚落古人叫‘丘墟’,因此叫‘某丘’的地名很多。‘虚’同墟,不是空虚之虚。”升卦可能是文王太公,即古公亶父在岐下建邑之事,因此曰“升虚邑”。传统注解多取空虚之义,如孔颖达:“九三履得其位,升于上六,上六体是阴柔,不距于己,若升空虚之邑也。”朱熹:“阳实阴虚,而坤有国邑之象。”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大王在岐山举行享祀,吉,没有罪咎。
另一解释为:大王藉以在岐山而亨通,吉,没有罪咎。
随卦上六作“王用亨于西山”,岐山即西山,因岐山在西,故称西山。文王称西伯。随上六与升六四的典故,应该是古公亶父从北方的豳迁徙到西南岐下的故事。
崔憬:此象太王为狄所逼,徙居岐山之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通而王矣,故曰王用享于歧山。
王用亨于岐山:当作“王用享于岐山”,大王在岐山宴客或举行享祭。王,指周王,或指古公亶父。岐山,为周的发达之地,随卦作“西山”。亨当作享,享为享祀、祭祀。马融:“亨,祭也。”郑玄:“亨,献也。”也可通飨,飨宴的意思。周王因此在岐山飨宴宾客,或祭祀谢天。随卦上六“王用亨于西山”帛书作“王用芳于西山”,帛书中享皆作芳,与“元亨”的亨有别。上博简作“王用亯于西山”,亯即享。享字在古经典中多解释作享祀,古文中也通飨、乡、卿、亯,其原义都有聚餐、飨宴的意思,引申之,敬献食物给神明亦为享(亯),即享祀。朱熹:“亨,亦当作祭享之享。自周而言,岐山在西,凡筮祭山川者得之。”传统注解多以亨为亨通,如《释文》:“亨,许庚反,通也。”程颐与朱震注解随卦上六认为,随卦讲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故事,但此爻又说,是文王之故事。两爻当是同一典故。
六五,贞吉,升阶。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贞定为吉,登阶而坐上主位。
此言祭天之礼,登阶而踏上主座,也就是践阼之礼。
朱熹:以阴居阳,当升而居尊位,必能正固,则可以得吉而升阶矣。阶,升之易者。
升阶:登阶而上,周王的祭天之礼登上主位。阶,阶梯。升帛书作登,登字甲骨文画的就是双手捧豆(装祭品的容器)登阶而上。此亦有上与天通、直达天听之义。孔颖达:“保其尊贵而践阼矣,故曰贞吉升阶也。”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黑暗中登进,有利于不休息而坚定守正的人。
上六是升卦的最顶点,一方面已是升无可升之处,另一方面又与九三相应,得九三之助,所以仍有继续往上升之助力,因此有“升升不息”之象。这种坚持如果用在好事是非常好的,反之,若用在坏事就很糟糕。最忌被权位冲昏了头,耽溺于荣华富贵而停不下来,因此以“不息之贞”勉之,贞者定也,正也。
豫卦上六曰“冥豫”。
此或指古代建邑的升阶之礼至暗夜仍不停息,至豫卦之“冥豫”为至夜仍狂欢不止。
冥:冥有相当多的可能解释,“冥升”的冥传统多注解为昏冥,喻指人之冥昧与迷罔。孔颖达:“冥犹昧也。处升之上,进而不已,则是虽冥犹升也,故曰冥升。”程颐:“六以阴居升之极,昏冥于升,知进而不知止者也,其为不明甚矣。”豫卦上六“冥豫”的“冥”注解则相当分歧,最常见的是幽冥、冥昧,引申则为耽溺,沉迷而不知返。豫卦之注解,或可试用于“冥升”,以下所举为豫卦之注解,详解可再参考豫卦上六。一、冥为夜晚,暗冥,此为冥之本义。冥豫即豫乐至夜,为豫乐而不知节制之象。冥升则是暗夜仍在升进,有升升不已之义。李道平:“冥之为义,于月为晦,于日为夜。有处豫极,所谓舞斯愠,愠斯戚,将于冥豫见之矣。”二、冥引申为昏昧、耽溺,马融:“冥,冥昧,耽于乐也。”程颐:“耽肆于豫,昏迷不知反者也。在豫之终,故为昏冥已成也。若能有渝变,则可以无咎矣。”
不息:不停止。贞,正也,指节操;贞也可指德性,或坚定。
【彖传】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巽而顺:以二体卦德解释卦义。下为巽,上为坤为顺,巽而顺之象。
刚中而应:九二主爻刚中,与六五相应。
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虞翻:“谓二当之五,为大人,离为见,坎为恤,二之五得正,故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离,南方卦,二之五成离,故南征吉,志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