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ChatGPT出圈背后,生成式AI的春天到了?)
对于ChatGPT的爆火,有人说这是“人工智能的里程碑,更是分水岭,这意味着AI发展到了临界点,企业应该早点布局”;也有人评价说以前的人工智能AlphaGo打败了柯洁,但只是将其局限在围棋领域,而ChatGPT则将其推进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这意味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将被“深深地改变”,甚至会有人因此失业。
事实上,这些说法绝不是危言耸听。据公开资料显示,ChatGPT开放测试以来,已经有学生拿它来写论文,并且还因此获得了大奖;有程序员拿它来写代码,甚至连总统发言稿也可以拿它来写……总之,它的成功给行业带来了诸多的全新可能性。
首先,它可能会改变人们搜索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给内容行业带来深层次的改变。据了解,ChatGPT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甚至能够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等任务。目前ChatGPT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用来开发聊天机器人,编写和调试计算机程序等,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生成式AI应用,为信息传递、搜索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因而其一经诞生就引起了各大科技巨头的注意。
其次,作为一款AI应用,其以现象级的速度迅速出圈,有望为AI进入C端应用市场开辟道路,并加速AI在细分应用领域的普及和商业化。ChatGPT上线仅2个月,用户数量就顺利破亿,成为AI应用领域甚至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一个奇迹,这为其商业化奠定了很好的一个基础。
据外媒TheInformation爆料,openAI计划在2023年实现2亿美元营收(开放用户的个人订阅、每月20美元),2024年底前,营收达10亿美元。就普及度方面来说,ChatGPT的成功首次将生产式AI推向了大众面前,使其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应用,让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到了AI的现实价值。
第一类,是有确确实实的实际应用产品的代表性企业如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其有望成为国内生成式AI应用的第一梯队。前文提到,ChatGPT可以基于特定方式和场景进行搜索,因此给搜索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比如它会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包括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等不同形式的搜索资料,这将比之谷歌的搜索页显示更为“精准”,体验显然更好,甚至有人认为这种体验不亚于谷歌取代雅虎的革新。
总之,在这个行业之中,各路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
尽管,目前ChatGPT迅速在整个科技圈爆火,引发了各路人马的围观,但事实上当下的该类应用或者说行业,仍处于萌芽阶段,离真正的成熟期还有距离。
首先,是该应用当下还存在一些应用bug,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局限。拿专业的话来说,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将书本的内容概念翻译成可以理解的自然语言以应用传播,这一点也是这类应用模型的训练过程,通过不断将疑问、概念、事件等信息,转化成自然语言,推动机器学习从而增加人机交互能力。
其次,商业化方面面临较大挑战。目前来看,ChatGPT在C端应用市场得到了迅速铺开,但是C端用户的购买力和付费意愿是否会成为稳定的商业模式,还是个未知数。用业内人士的话说,C端用户多半图个新鲜,热度一过很可能就对AIGC(AI创作和UGC创作)失去了兴趣。另外,AIGC研发所需的开支巨大,不仅数据采集训练耗资大,而且云服务的开支也很大,未来其创造的营收能否直接弥补这部分成本,也还有待观察。
尽管目前ChatGPT引发了业界关于生成式AI的热捧,但从技术商用等方面来看,要真正做到落地还是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
具体来说,AIGC的大规模商用,需要三个条件支持:首先是基于技术积累而设计出超级模型,其次是需要海量数据去支持模型训练,最后是有足够的算力和流量平台来产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openAI的成功,正是基于技术、算力、流量的优势,微软的bing,也是具备很大流量的商业平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够全部满足这些条件的公司本身是比较少的。从国外来说,谷歌、亚马逊、微软这样的超级平台,具备流量、技术和算力的优势;在国内而言,BATH这样的大平台,或有望取得一些大的进展。
从商业落地上来说,ChatGPT这样的产品更迭速度会比较快,这些需要很大的背后资源支持,而ChatGPT或许并非是商业化最成功的一个,未来行业或许还需要仰赖于新的超级模型诞生来推动商业落地。
其他方面,国内公司目前还与美国存在一些代差,AIGC的技术是架构在大模型基础上的,而这方面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国外的API很难直接对我们开放,因此接下来的追赶还需要更多发力。从应用场景上来说,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国内的国企、机构很难将API数据开放给国外企业,因此其应用场景会受到极大限制。
综合各方面来看,国内AIGC的应用并非是一个人人可追的风口,这个领域的超级应用或许只能是属于少数大平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