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三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大相径庭。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修行和生活?消极还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无情还是大爱?……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有诸多误解,即使学佛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如果定位模糊,不仅会影响自身修行,也无法向社会传递佛教的思想内涵,展现佛弟子应有的精神面貌。有鉴于此,本次讲座将从八个方面,为大家解读“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在一般人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信佛只是老来无事的安慰,或事业、感情受挫后的疗伤之道……由于这些误解,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信佛后失去人生乐趣,或从此成为另类。那么,佛教徒究竟是不是消极的?如果不是,他们的积极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探讨: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
说到消极和积极,离不开另一个话题,那就是悲观和乐观。两者的相似在于,消极往往和悲观互为因果,积极往往和乐观互为因果。区别在于,消极、积极主要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悲观、乐观则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底色。
出家人的形象是独身、素食、僧装,身无长物。而在原始僧团中,出家人更简单到三衣一钵,乞食为生。“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一池荷叶衣无数,数树松花食有余”“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等禅诗,也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所以,世人普遍认为佛教是禁欲的。年轻人往往对学佛心存畏惧:以后还能结婚吗?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吗?似乎学佛后就要与世隔绝,无欲无求。其实这也是由来已久的误解。因为欲有不同内涵,并不仅限于物质。同时,佛教对出家、在家等不同修行者有相应的戒律,并不是人们以为的,学佛就等于禁欲。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欲望的呢?
生和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今天的人已能上天入海,但面对死亡依旧束手无策。死了会去哪里?生命就此终结了吗?有人说,既然活着就还没死,不必在乎;既然死了就无法思考,所以不必追问真相,那只是庸人自扰而已。果然如此吗?对时刻都在走向终点的我们来说,如果对死亡一无所知,能安然吗?能走对人生路吗?当生命接近终点,我们能坦然面对吗?回望来时路,我们能无愧于心吗?当年,佛陀正是因为目睹老病死的痛苦,才出家修行,探寻生命真相。而在佛教修行中,念死无常、临终关怀、超度亡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有人因此认为,佛教不重视生,只重视死。是这样吗?佛教所说的念死究竟有什么内涵?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有各自应尽的责任,佛弟子也不例外。遗憾的是,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佛教徒是自私自利的,指责出家人抛家别子,只图个人清闲,不顾念养育之恩,不承担家庭责任,不关心社会疾苦。虽然这些年来,随着各种弘法活动的普及,这一印象已经有所改变,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当一个人要出家时,父母会认为他是忘恩还是报恩?社会会认为他是逃避还是承担?那么,佛教徒究竟是自利还是利他的?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什么是利益说起。
世人奋斗目标不同,但都是为了获取利益,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小处说,有情生存离不开物质基础。不论古代的自给自足,以物易物,还是现在的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都是对利益的获取和交换。从大处说,个人的地位、权势、荣誉,以及国家的资源、领土、主权,也属于利益的范围。总之,凡是能满足自身欲望的事物,均可称为利益。所以对利益的追逐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并促进了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佛教徒,同样无法回避利益。即使不事生产的出家人,也要具足“饮食、三衣、卧具、药物”四事供养,所以有“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之说。作为寺院来说,一方面要保障出家人安心办道,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弘扬佛法,这都需要相应的建设和投入。除了物质利益,佛教中也经常说到法的利益,包括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佛陀还经常告诫弟子们,在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还要饶益有情,让更多众生受益。所以佛教并不避谈利益,而且认为利益和人生有着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利益?
佛教把人类叫作有情,就是有情识,以及所有的动物、微生物等,都属于有情的范畴。情,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心理之一,也是艺术作品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从文学到音乐、绘画、雕塑等,人们以各种形式抒发并传递情感。包括那些纪念性建筑,也被赋予表达情感的功能。古今中外,世界各地,虽然人们的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们观赏艺术作品,也不妨碍我们心生共鸣,为之感动。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是相通的,是超越时空的。
1.学佛是无情吗?
现在有个网络流行词叫“佛系”,泛指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并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父母、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用语。这种调侃虽然没有多少恶意,本身也不是针对佛教的,但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而覆盖面广,迅速成为时下对佛教最新也最为普遍的误读。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可能和“随缘”的概念有关,是把随缘理解为无所谓,随它去。事实上,佛教所说的随缘完全不是这样。
本次讲座从八个方面,解读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希望消除世人对佛教的误解;一方面,希望人们通过对佛教的正确认识,从中受益。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玄谈,而是佛陀亲证的,是一代代祖师大德用生命践行的。在今天,这一古老智慧已经传到全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听闻佛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当我们的观念改变,知道选择什么,舍弃什么,知道怎么看世界,看人生,心态必然随之改变。而心态的积累会成为性格,性格的积累会成为生命品质。希望大家能以“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对照自己的三观,检查自己的言行,止恶行善,去染成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