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群疑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佛法出家佛门菩萨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西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

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

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鱼,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着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THE END
1.学佛难的根源竟是不了解自己,你知道吗?答:学佛不像做其它事情,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都是向外找,唯独学佛修道是向内找。向外易,向内难。 一个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我们连别人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了解自己呢?实际上了解自己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别人。 古人都是先了解了自己,再了解他人。成佛最初就是先了解自己。如果真的了解自己,学佛也就入门了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09475382268657769
2.保护动物的真实故事(精选9篇)后者如《于成龙》, 第20集写于成龙赴任两江总督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捉拿鱼壳, 斩杀庇护恶贼、滥杀朝廷命官的皇帝外甥喀礼。喀礼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但这集故事却是为了强化戏剧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而虚构的电视真实部分, 这段戏写得一波三折, 悬念迭出, 险象环生, 精彩之至, 是全剧最见“戏味”和“情味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cvx49v9.html
3.信佛和入党冲突吗律师普法公休和全勤冲突吗? 图文87人已浏览 一、公休和全勤冲突吗 1、休公休有全勤奖,全勤奖不得限制正常休假天数。具体情况如下:(1)当月在公 罗仰侠律师| 专职律师,4年经验 咨询我>> 不明白,就问一问 信佛和入党冲突吗,律师怎么看 立即提问 已有10万+用户,在30天内解决了该类型的问题 老婆入党老公有案底可https://m.110ask.com/tuwen/16831111426563207805.html
4.信佛和工作冲突吗?信佛和工作当然不冲突。 信佛最开始并不是要你做什么。信佛只是改变你的一种观念。你相信有佛这并不会妨碍你的工作。你相信有佛就有很多不好的事情自然不会去做。所以信佛并不是让你去做什么具体的事,所以他和工作生活没有冲突。她只是从观念层面形成的一个人生轨范。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4361286
5.大唐玄奘为什么不好看:不说黄晓明,说说邹静之(大唐玄奘)影评不卖关子,一句话拆穿:没有冲突。是的,一个和尚立志抵制盗版书籍,毅然决然孤身上路,前往版权所有国力求引进原装正版的故事,在两个钟头的讲述过程中没有呈现出丝毫的冲突。一个人走一段路,他在中途没有被车撞没有被狗咬,甚至连鞋带都没有开一次,步子也稳健得永远不可能扯到蛋,我们还能看什么,除了看这个人走路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78013/
6.信主和信佛的在一起有冲突吗@宗教百科信主和信佛的在一起有冲突吗 宗教百科 您好,关于信主(基督教)和信佛(佛教)的人在一起是否会有冲突这个问题,我可以给出以下分析: 信主和信佛的在一起并不一定会产生冲突。虽然基督教和佛教在信仰体系、教义、修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足以成为产生冲突的必然因素。事实上,不同宗教信仰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265a40e50e05ef040227ff52
7.《不完美的故事——记我的强迫症经历和治疗经验》由于本人信佛学佛,叙述过程自然是与此密切相关的。 一、强迫经过 本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家里只有奶奶有时会念一念佛,其他人都不信佛,也没有别的宗教信仰。在我幼年和小学时期,非常喜欢看科普读物,尤其是天文知识方面的书籍,还立志要当天文学家或宇航员之类,亲身触摸太空的奥秘。年龄稍大时,感到那种http://bbs.110.com/thread-664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