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谈王阳明的书法:虽学远祖王羲之笔意,但比远祖要柔弱得多生命中国

余秋雨谈王阳明的书法:虽学远祖王羲之笔意,但比远祖要柔弱得多

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中写道:王阳明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嫡传远孙,写字也学他的远祖笔意。我内心经常嘀咕:他那么会打仗,为什么在笔力上却比他的远祖柔弱得多?相反,他的远祖虽然顶着一个“右军”名号,却毫无军事才能方面的佐证,只是强大在笔墨间。难道,这是一种拖欠了一千多年的双向戏谑和双向补偿?

余秋雨如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任何一部艺术史都分两个层次。浅层是一条小街,招牌繁多,摊贩密集,摩肩接踵;深层是一些大门,平时关着,只有问很久、等很久,才会打开一条门缝。跨步进去,才发现林苑茂密,屋宇轩朗。王家大门里的院落,深得出奇。

王羲之不仅自己是书法家,父辈子辈多是书法家,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家庭里的不少女性,也是了不起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妻子郗璿,被周围的名士赞之为“女中仙笔”。王羲之的儿媳妇,也就是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更是闻名远近的文化翘楚,她的书法,被评为“雍容和雅,芳馥可玩”。

在这种家庭气氛的熏染下,连雇来帮助抚育小儿子王献之的保姆李如意,居然也能写得一手草书。晚间用餐,小儿子握筷的姿势使对桌的叔叔多看了一眼,笑问:“最近写多了一些?”站在背后的年轻保姆回答:“临张芝已到三分。”

书法艺术在经历了从甲骨文出发的无数次始源性试验后,终于走到了一个经典型的创造平台。像是道道山溪终于汇聚成了一个大水潭,立即奔泻成了气势恢宏的大瀑布。大瀑布有根有脉,但它的汇聚和奔泻,却是“第一原创”,此前不可能出现,此后不可能重复。

不管何时何地,我只要一见王羲之书法的影印本,都会顿生愉悦,身心熨帖,阴霾全扫,纷扰顷除。

余秋雨说,王家书法之所以一骑绝尘,力透纸背,皆因汇聚了上千年的生命气氛。

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结婚以后,住在岳父府中。官署中积有好几箱废旧的纸张,他就拿来练习书法,当他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其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

王阳明曾对书法的功用做过这样的论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程颢)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翻译一下这段话:王阳明最初练字,讲求“形象”,后来练字,讲求“意象”。书法是象形艺术,心中有意,成之以象,有什么心,成什么象。只要心中存一个“敬”字,“此心光明”,就能写一笔好字。如果心中无“敬”,单求“形似”,就不会有大成。

王阳明书法,先学赵孟頫,后学怀素,再学王羲之,终成明代一大书法名家。

他最爱怀素的草书。怀素草书的狂放,使得他书写时,有着一种身体和心灵的舒放感。他在怀素任情挥洒的笔锋变动中,觉得不仅是外在的字的形态在变化,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和外在变化的统一。

他在怀素的《自叙帖》后这样写道:怀素家长安,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端。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

怀素是个和尚,精通佛法,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和佛学的融合。所以他对怀素的字颇有感悟。

明朝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以人掩其书。观阳明先生字,清劲绝伦,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非假学也。”

有人评价:王阳明的书法骨挺神骏,有鹰击长空之态。笔墨飞腾,似有龙凤翔举之势。

余秋雨说,王阳明展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生命结构,他的最大魅力,在于把自己的哲思和经历,变成了一个生命宣言。这个生命宣言的主旨,是做一个有良知的行动者。他提出的行动是重大行动,他提出的良知是普遍良知,两方面都巍然挺拔。

既然王羲之有“生命气氛”,王阳明有“生命宣言”,为啥王阳明的字没有王羲之的字“有力”呢?

这就只有余秋雨先生自己知道了。

余秋雨“以旷世的才华和毅力,创建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的全新感知系统,既宏大又美丽,功绩无人可及。”他是“华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支笔”,“一人的成就规模,从数量到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很多研究所。”被称为“当代罕见的中国古典文化通才”。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贾平凹

文化界不少人的成绩,可以用很多语言来介绍;但余秋雨先生则是特例中的特例,完全不用介绍,几乎全国所有读者都知道他,喜欢他。——张贤亮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上的建树气势恢宏,让人回肠荡气。他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这样的人在佛教看来,已经属于“当代菩萨”之列。——星云大师

THE END
1.4,神煞驿马驿马在命中表示走动,外出,远行,游走,迁移,帮忙之意4、神煞驿马 驿马在命中表示走动、外出、远行、游走、迁移、帮忙之意。 (1)八字中年支或日支为申子辰者 八字、大运、流年见到寅; (2)八字中年支或日支为寅午戌者 八字、大运、流年见到申; (3)八字中年支或日支为巳酉丑者 八字、大运、流年见到亥; (4)八字中年支或日支为亥卯未者 八字、大运、流年见到https://weibo.com/7089019513/P3XQBneO8
2.团圆饭的叙事作文(通用7篇)譬如说,元末高则诚的《琵琶记》被誉称为“南戏之祖”。剧中叙写了书生蔡伯喈与妻子赵五娘的悲欢离合故事。新婚仅两个月的蔡伯喈听从父命而离家进京应试且高中状元并实现了寒窗苦读的士子寒儒的最终梦想。然牛丞相却奉旨招蔡伯喈为婿。如此一来,蔡伯喈被点头名状元而骏马雕鞍、冠带游街、洞房花烛的得意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dze5iz1.html
3.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及答案20230412180504.pdf5 . 《生命生命 》一文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 4(分 6 . 瓜苗一例,从 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 2(分 7 . 《生命 生命》中作者的三点思考是什么?有什么联系? 4(分 8 . 细读 《生命生命》,第一段都是围绕 _“___ ”一语展开的,第二段都是围绕 “ ”一词展开的。 4(分 9 . 朗读 《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412/7011021020005064.shtm
4.土拨松鼠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笔记(1)现在,在布伯、马斯洛、弗洛姆相似结论的启发下,我可以描述成熟的、无所求的关系的特征,并以之为原型来探讨种种失败的关系的本质。 1.关爱另一个人的意思是以无私的方式与其建立关系:放下自我意识和自我觉察。在和对方的关系中不要以下面的想法为核心:对方怎么看待我?这段关系对我有什么好处?关系不是为了寻求赞美https://book.douban.com/people/doubanlv/annotation/26304954/
5.远命是什么意思远命的解释是什么远命的意思 词语解释: 1.远方来的命令。 2.指从远Hao86.com方传令。 引证解释: ⒈ 远方来的命令。 引唐韩愈孟郊等《会合联句》:“忽尔衔远命,归歟舞新宠。” ⒉ 指从远方传令。 引唐刘禹锡《汴州郑门新亭记》:“公遂条白其所以然,远命学古者书之。”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eb4ad43ac9eb4ad
6.旧时王谢堂前燕.永川板桥本尊寺天平坵谢氏族谱源流会稽以“谢夷吾”为始祖,金陵以“谢仲庸”为始祖,吴西以“谢宣远”为始祖,楚南以“谢惟兴”为始祖、永川以“谢成元”为远祖、“谢永亨”为始主、三教以“谢法聪”为始祖、天平坵以“谢瑞朝”为始祖。 今梳理东汉谢夷吾公(25-89年)自公元2023年5月谢氏板桥天平坵谢合文之长子谢修义一脉。 https://www.jianshu.com/p/d41cf79b0dbe
7.风水「劫煞总以坐山论消纳,向山无关。只忌一山。如立巽未申三山,癸方有砂高耸,破碎歪斜,恶石巉岩。最凶宜忌,若体正峰圆,亦不忌,馀倣此愿共识之。」 从上之文可得知「劫曜煞」是以坐山来论吉凶与向之方位无关,而上期之「四路八路黄泉煞」乃以向论吉凶。且一坐山也只有一个「劫曜煞」劫煞是凶神恶煞方位https://www.360doc.cn/mip/458597304.html
8.《弟子规》全文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第一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则告,反必面,居有长,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https://www.360docs.net/doc/4d1917003.html
9.〈张迁碑〉全文及释意(转)智者乐山b906诗云旧国,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47),兰生有芬。克岐有兆(48),绥御有勋(49),利器不觌(50),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c63f25001009rz8.html
10.论语华杉人不知而不愠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 这两句首尾相应。《论语》通篇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修身),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知】也一样,自己要努力做到理解别人,别老是要求别人理解自己。别人不了解你是常态,有时候恐怕连你自己都不能【自https://blog.csdn.net/Ailsa2019/article/details/122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