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刘思谦老师已经远去,但她的真,她的纯,她的美,留在了人们心间。她的思想、学术与智慧,滋润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推动着当代学术研究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今天我们纪念她,是她身后的“荣耀”,也是活着的人们的一种幸运。自刘老师1980年回母校工作,就常到我们中文系资料室去,她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热情洋溢的招呼声自然亲切,她习惯用的“小谢”称谓使晚辈的我听了顿感年轻起来。在河南大学,刘老师很独特,她任期短暂、却不负众望的“从政”经历独一无二,她从“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毅然转向女性文学且硕果累累,她真诚坦荡、不懈追寻的学术勇气和精神,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她在文学院的历史上百年一见。在我与刘老师认识、交往的四十余年间,因“女性文学”而带来的情谊弥足珍贵。回顾往事,漫步、穿行在逝去的岁月,仿佛又看见刘老师那稳健、熟悉的身影,听见她那亲切的召唤声。
一,那温暖、明亮的光——由“序言”到“‘娜拉’言说”
我身为女人,就从来不知道女人是什么。先是陶醉在半是真实半是虚妄的“男女平等”的神话之中,后来又学会了用“我是人”这样一个空洞的抽象聊以自慰。只有当各种名目的“角色”以它们那实实在在的重量向我纷纷挤压而来,我才深深意识到了我那和男人不一样的性别。
……女人是什么的终极追问,永远和男人是什么以及男人对女人的认识纠缠在一起。有趣的是同为男人,怎么认识女人、认识男人同女人的关系又往往大相径庭。《圣经·创世纪》说女人是上帝在亚当沉睡时用亚当身上的一条肋骨造成的。此说被许多男人用来证明女人天生的依附性。可是也有男人对此作出了十分新颖的解释……
大约是出于认识自己这一共同的渴望,女性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文学。……文学是女性的精神家园或“自己的一间屋”。……较之男性的诉说,她们只有一点或许足以引为骄傲的,那就是多了一点真诚。
……这本《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为热心女性文学研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必要的资料前提。我出于前面所说的对自己性别意识的漠然,几乎丧失了对女性文学的兴趣,但读了小谢送来的这30万字的资料汇编,竟不由自主地萌发了也要进入这个领域一试的冲动,并随手写下了这些凌乱的感想,聊以为序。
——以上引自刘思谦
《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序》,谢玉娥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三年后出版的《“娜拉”言说·后记》里,刘老师再次回忆起往事:
读毕书稿校样,往事历历如梦。
整整三年了。三年前一个初春的傍晚,春寒料峭,狂风扑面。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枯坐,心绪茫然惶然。突听敲门声,访者原来是河大中文系资料室谢玉娥同志,她拿出一摞三十万字的《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清样,一定要我写序。我知道她的心,但是觉得还是婉言谢绝为好。再说当时我真的连“女性文学”这个概念也不清楚,从来没有留意过。小谢说:“你先看看,随便写点什么吧。”于是,我就这样开始走进了女性文学这个世界。
——以上引自刘思谦《“娜拉”言说·后记》
第327-328页刘思谦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今天,重读这些文字,好生感慨。当时因某种特殊原因,学术上遇到了“困境”的刘思谦老师,在年近花甲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果敢的决定,自此改变了她的学术命运,使几十年来不知何为“女性”的女学者,进入了一个与自身生命息息相通的学术之境,开始了对自我、对女性、对母辈、对性别、对人类的重新理解和认知,对现实中的男人和女人,对性别与文学、与社会、与历史、与文化等诸种关系的重新审视,从而超越了之前的“无性”眼光,在其原有的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批评视野中纳入了性别视角,借鉴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成果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开启了她的“娜拉”言说新旅程。在2000年第5期《百花洲》发表的《女性文学研究这件事》中,刘老师还特意对上述“后记”中提到的“留连忘返,欲罢不能”几个字予以更正:“流连”是真,“忘返”却不知所云,“我想返回到哪里去?哪里是我的归宿呢?心中其实相当茫然。至于‘欲罢不能’……当时其实是不想罢也不能罢。”十多年后,在给我另一本女性文学研究资料书写的序言里她写到:“我已经确信这真的是我这辈子最喜欢也最适合去做的事。”
《“娜拉”言说》也是刘思谦老师向“人学”攀登道路上的一个新高度、新阶段,标志着其学术视域的拓展和深化,她十分珍惜“冥冥之中”命运对自己的“召唤”,永远怀念和铭记这个属于自己的学术生命的开端和起点。2007年9月,《“娜拉”言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再版,“后记”中,她再次回忆起那个改变她命运的历史瞬间,庆幸自己做出了转向女性文学研究的选择,“正是这一选择,使我获得了真正属于我的学术生命,使我拒绝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使我找到了抗拒失语并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的学术空间”。“这是我一生中活得最充实也是最快乐的十五年。……是我为自己选择的一种我喜欢的生命存在方式。”
刘思谦撰写《女性文学教学参考资料·序》
刘思谦编选《女性文学作品选》河南大学中文系1991年
谢玉娥编《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
二、生命的燃烧与亮丽——延期完成的国家项目
刘思谦主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刘思谦、郭力、杨珺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005年10月中旬,古城开封菊花盛开,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在河南大学隆重举行。与会代表领到的礼品中有两本沉甸甸、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一本是刘思谦与郭力、杨珺合著的《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一本是刘思谦主编的《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选读》,均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当年的6月、9月出版,封面和书名页都以两行小字标着:国家一九九六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专业参考用书。同名为“女性生命潮汐”的这套姊妹书是由刘思谦老师主持的一个延期完成、没有“证书”的国家项目,该项目从策划到最后完成经历了不寻常的八年。
不过,让刘老师最后一个“没有想到”的是,书稿写作如此难产,可专著与作品选的出版却相当顺利,为此她由衷感谢院领导、学科点、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的有力支持。
三、女性的智慧之光——第七届女性文学研讨会备案
1、2005年10月16日上午开封:刘思谦老师在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
2、2005年10月16日上午开封:刘思谦老师在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大会上
3、2005年10月16日上午开封:刘增杰老师在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大会上
河南大学文学院:
特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
2004年3月8日
2005年10月16日上午8:30,在河南大学老校区校行政办公楼一楼会议厅举行大会开幕式。在全场期盼、众望所归之中,刘思谦老师稳步走上前台,庄重、热烈地宣布:“第七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现在开始。
本届会议在开封两天、洛阳两天,取得圆满成功。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开封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今晚报、中州学刊、河北日报等先后发表了由张召鹏、李新叶、朱世欣与潘志贤、沙莎、火同、于彩芹、降红燕等采写的会议报道,朱艳芳、孟庆澍、沈红芳、降红燕等撰写的会议综述分别在《洛阳师院学报》《湘潭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对本次会议的研讨主题、性别理论视野下的多元对话、“女性声音诗学”等理论创新,“两性和谐”的追求理念,以及参会人员的数量素质,论文的数量质量,会议组织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次学术含量极高、充分体现了学术民主的盛会,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其中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占到70%以上,1960年以后出生的人员占60%以上,男性占到30%以上。犹如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金燕玉在大会总结中所讲,本届会议代表多、年轻学者多、博士多、论文多、发言多、话题多,成为这次会议的特点,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
从上述会议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名单可以看出,主办方自学校、学院领导和校办、院办、专业学科点,对这次会议都很重视,河大文学院现当代专业的老师几乎全部投入。研讨会期间,一批主要由男性青年学者组成的高层次会务人员引人注目,他们多有博士学位,适逢这场别开生面的盛会,在“性别与文学”研讨现场经历了一次“性别话语”的“洗礼”。
敬告各位发言者:
——本届会议学术组
四、绵绵不尽的思念
刘思谦老师是我尊敬的老师、长辈、同行、也是“忘年交”,她在2000年第5期《百花洲》上发表的《女性文学研究这件事》中称我是她的“知音”,听了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刘思谦老师重视培养、扶持女性学术力量,重视同行之间的相互支持、合作与鼓励。2005年她接受邀请参加以乔以钢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在2005年第2期《南开学报》特邀乔以钢主持的“专题研究:性别与中国文学、文化”专栏发表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2010年4月,她与屈雅君主持的子课题成果《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她还应邀担任了由乔以钢、林丹娅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女性文学教程》学术顾问,给予教材编写热情的关怀和宝贵的指导。
刘思谦老师在病房里阅读(2019年第12期《名作欣赏·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