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召开第五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女性文学论坛,在当下全球语境下的本土化时代,以性别、经典、跨界的多元视野,打通海内外与现当代,东方、西方与古典的女性文学/文化研究格局,从人类整体文化史来研讨女性文学/文化的思想精神价值与审美意义。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是以女性经验、性别文化差异为核心的,但是在女性文化研究中,更要注重建构其普世价值和意义。就是个体意识、女性意识、家国意识与人类意识的统一融合,思考完整的人的人性问题,创造出表现人类文明足迹永恒传世的经典作品。
与会嘉宾
主持人:梁景和王红旗
翻译:李晋
梁景和:各位嘉宾早上好!首先我想我代表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光临表示我们的欢迎和感谢,你们的智慧与学识会给论坛带来丰富的收获。开幕式现在开始,首先请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书记致欢迎辞。
郑萼:尊敬的各位专家、来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一个特别令人激动的日子,无论对于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还是对于首都师范大学,无论对于在场的各位嘉宾、学者、同行、老师们,还是对于多年来为这个基地的建设付出心血和辛劳并见证基地成长的创办者王红旗女士、梁景和先生以及在他们身边工作的学者、学生们,还有就是对于第一次参加论坛活动的我个人来说,今天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郑萼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抗抗: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端午与夏至刚过,火热的夏天热情洋溢地到来,就像我今天的心情,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情。五年前的那个夏天,2010年7月17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的“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启动仪式暨中国女性文学论坛”在裕龙大酒店召开。
张抗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名誉主任
陈玲: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今天参加第五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学术研讨会,首先,我谨代表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妇女研究会对十五年来研究基地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就和今天学术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佩姬麦金托什:很抱歉,我不会说汉语!我非常佩服从事女性文化研究的男学者和女学者,这对于妇女生存发展、人类和平是非常重要的。我很幸运和大家一起参加这样的女性文化研讨会,我是来学习的。祝贺大会圆满成功。
斯佩姬麦金托什美国威尔利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匡汉:本来我们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应该由在任、也在座的副会长来致辞的,她让我讲。那我就勉为其难,说几句祝福的话。
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
段炼:看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15年来,做了这么多工作,取得如此多的重要成果,我很感佩。15年间的一次次学术会议、一部部学术文集、一篇篇媒体报道,都见证和记录了这个研究中心的脚踏实地、富于成果的发展过程。
乔以钢: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乔以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负责人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本届会议主席郑萼女士为美国威尔斯利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斯佩姬麦金托什颁赠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荣誉教授聘书
主持人:陆卓宁林丹娅
张抗抗:女性书写的深化与拓展
第二,简单讲一讲女性写作的拓展。我的意思是,要从传统的两性关系,家庭关系进入到女性和社会的关系,女性和历史的关系,女性和人类的关系,而不再是孤立的、悬浮的,应该置身于复杂的、沉重的社会历史情境之中,这样才是有依托的。比如林白的《北去来辞》,就是一次比较明显的拓展,外延伸展到生活的底层。还有严歌苓的《陆范焉识》,残雪近期的短篇小说《尘埃》等等,我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残雪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写《尘埃》的感觉,充满了昂扬和叛逆精神,不是局限于女性的自我感觉。我特别要强调王小妮的《1966》,她实际上一个个短篇陆陆续续发表的,2014年终于结辑成书,在今年图书书展中还得了奖,黑色的封面,很压抑很沉重。但她的叙述风格有点像箫红的《呼兰河传》,淡淡的,简约的、有伸展余地和想象空间,文革惨烈的狂风暴雨,在女性眼里,是非政治化的、而是人性的,是日常生活世俗文化人情冷暖的破坏与溃败,完全是女作家的眼光和感觉。她并没有局限于女性书写,而是把它放到重新审视文革的层面上。文革这样的历史话题,对女性作家而言还是有比较大的挑战性,王小妮的《1966》值得作为女性写作拓展的分析文本。
陈骏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徐小斌:我执与无执
徐小斌著名作家、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一级编剧
其实,那种至死不泯的高贵精神也是一种“执”。既是“我执”也是“无执”。
段炼:米柯鲍尔的学术身份
米柯鲍尔于1946年生于荷兰一个犹太家庭,她是今日享誉国际的视觉文化学者,其研究所涉甚广,横跨视觉艺术、文学理论、犹太历史、圣经考古、人类学、精神分析、女性研究等领域,同时她也从事艺术创作和电影制作,而主要成就则在于图像符号学和文学叙事学的研究,后者有中译本行世。米柯鲍尔现为阿姆斯特丹大学文艺理论教授,也在欧洲和美国多所大学任职。最近二十多年她对西方学界的视觉文化研究做出了极大贡献:1993年她与其他学者共同发起创办了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院,也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大学与其他学者发起创办了美国最早的视觉文化研究博士点。关于米柯鲍尔在各学术领域的著述,读者可在其官网获取详细资料,关于她的学术观点和方法,英国当代著名学者布莱逊为她写过学术小传,可供参考。
卓慧臻:中西女性战争书写——从伍尔夫与张爱玲谈起战争是文学中经常被书写的内容,两次世界大战特殊灾难和军事性的对阵布局,触发世界诸多变化,使得文学家使用意识流的手法和面对内在世界的形式来陈述个人世界。本文以著名小说家伍尔夫写于一战的《达洛维夫人》为主,并比较张爱玲写于二战的《倾城之恋》,试图勾勒女作家如何呈现战争生活,个人及群体如何对应战争带来的转变。
卓慧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比较文学博士、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上半场
主持人:屈雅君董丽敏
文学的女性时代与女性文学的经典化
毕光明:文学的女性时代与女性文学的经典化就古代、近代而论,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中国男性文学史,几千年的文学历史,在史著里只出现寥寥几个女性作者。进入现代,男权中心的文学史才得以改写。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女性解放运动,解放了的知识女性以反叛的姿态和人性化的个性写作登上了新文学的舞台。从冰心、卢隐、凌叔华到丁玲、萧红、张爱玲,现代文学三十年因为女性作家的活跃而色彩缤纷,并且为文学的现代性注入了两性互动的成分。但是民国社会里女性受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因此在文学世界里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还是不成比例。
毕光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玲:性别批评应该保持文化反思的锋芒
本文反驳了妖魔化女性主义的思想暗潮,认为当代中国的性别批评始终坚持了两性和谐平等、主体间共在的价值理想,并未出现过反对男性的激进女性主义流派。本文批评了消解女性主义的种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国文化的现状,性别批评应该保持文化反思的锋芒。
李玲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北乔:从铁凝的创作看女性文学的发展
铁凝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经历了青春期的骚动、成熟期的狂放和中年期的暖色。这与作家个人的成长是同步的,更应合了女性文学乃至女性文化本土化的发展进程。考察这三线并行的轨迹,有助我们了解女性意识的复苏与成熟,进而思考女性文化与女性日常生活的关联,建构文化视野里的女性与生活现实中的女性相融合的女性文化。
宫红英:邯郸古代女性文学纵览
宫红英邯郸学院文史(荀子)学院教授、副院长
张勇耀:女性文学创作的经典性与经典化——以铁凝《玫瑰门》、葛水平《河水带走两岸》为例
女性文学创作,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具有传世经典价值,需要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上,需要具备现实性和未来性、题材上的历史性、作品内涵的永恒性、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等条件;客观上,则需要意识形态、社会风尚、赞助人等条件。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女性作家在创作时,要摆脱“私人化”写作倾向,突破男权视域下的两个极端,真正通过写作,获得女性自身境界的提高和社会风尚的正向引导。本文意在以铁凝《玫瑰门》、葛水平《河水带走两岸》为例,探讨女性创作经典性和经典化的问题。
张勇耀《名作欣赏》杂志上旬刊执行主编
乔以钢:作为问题的“女性文学经典化”
王侃:略谈经典的文化政治
今天,我们是试图代表一个性别群体向既有的“经典”秩序提出席位谈判。我相信,我们无法全然绕开或摒弃这个傲慢的秩序,只在女性群体内部宣布自己的经典,虽然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所谓“文学经典”,它有一个特殊、特定的维度:性别。而这个维度的提出,至少向我们展示了两个问题:
王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下半场
主持人:王侃李玲
傅书华:何为文学名作
本文针对当下名作阅读的缺失,认为读者主体性的根本性缺失导致了文学名作在今天认定的模糊与阅读的缺失。不考虑文学名作“对象性形态、特征”不考虑文学名作“对象性的存在”,是今天文学名作远离读者的主要原因,其突出“症候”是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忽视:不同时代所面临的特定的精神需求对名作中精神资源汲取的不同;不同生命阶段对名作精神需求的不同;不同教育程度读者视野中的名作的不同;不同的个人性情对名作的认定的不同。
傅书华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郭淑梅:迟子建经典文本的性别释义——《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态女性观
郭淑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董丽敏:历史转折中的性别主体建构困境
董丽敏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菊蘋:被湮没的女性——浅谈鲁迅对朱安的文本遮蔽
鲁迅文本中最见真性情者乃其日记和通信,鲁迅日记与书信中,对夫人朱安鲜有提及,考证数据显示,鲁迅有意规避了朱安这个话题,对朱安采取了文本遮蔽的策略,从而形成一种语言的暴力,造成某种历史真实的缺漏。无视朱安的精神困苦,对其实行文本遮蔽,对旧式女子缺乏真正的同情和解放,是鲁迅女性观的一个异数。以真实和战士著称于世的鲁迅,在这一点上就更有掩饰性,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对朱安的不甚了了,继而造成对他的不愿让人了解的部分的不明所以。恰在此处,我们从他的言动上反观他的态度,就可以得到他对女性(旧女性)的另一类观念:对于没有话语能力的女性是可以通过语言暴力来遮蔽的,她不仅被屏蔽出他的文本,还险些被屏蔽出他的人生,由此可见,鲁迅之对旧女性的朱安的压迫,并不亚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反由于他所掌握的话语主动与语言特权,使得他对女性的压迫更为严厉、隐蔽。男权主义的威力在他这里不但没有稍减,反而更具破坏性。还有更多朱安一样或比朱安更其不幸的女子,她们不仅失落了自己的语言,甚至失落了被言说的机遇,只能永久地沉积于历史的各个地质层,钙化成石等待后人的发掘与猜度。
肖菊蘋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屈雅君:江永女书的女性文化系统分析
本文选取“社会性别”的研究角度,对江永女书的女性文化系统进行分析。湖南江永女书流行的地区属瑶族故地,女书与瑶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这一带瑶族表现出由母权向父社会的过渡时的婚姻形态,江永的女性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地女子的独特地位;结拜姊妹之在江永一带十分流行,结交时她们喝结拜酒,写女书、唱女歌、做女红,互赠女书等礼物;坐歌堂是江永瑶乡婚嫁中的重要环节,歌堂上妇女们通宵达旦的唱女歌、读女书,歌堂因此成为女书传承的重要载体;新娘出嫁后“三朝回门”,女友以“女书”来祝贺,由此诞生了女书最经典的形式“贺三朝书”。与此同时,江永女书当地的女红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总之,江永女书不是一种独立的和女性有关的文字现象,而是一个综合的性别文化系统。它与一定的社会结构、历史变迁、婚姻制度、文化习俗紧密关联。女书是多种性别文化符号的表征,同时也参与了这些性别文化符号的建构。
屈雅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妇女博物馆馆长
林丹娅:文本经典化与女性文学史建构
女性文本经典化,毫无疑问,对女性文学史的建构至关重要。一个文学文本何以成为经典,在一般认识论里,通常会认为经典的形成并不是以建构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阅读者之阅读行为“众志成城”而树立起来的。但今天,随着各种形态的传媒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在阅读行为里是更能动了还是更被动了?美国学者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在其著作《公众舆论》(PublicOpinion,Macmillan,NewYork,1956)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与观点,即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意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非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对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林丹娅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市作协主席
信息时代的人们依赖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制约人的认知与行为,从而对客观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的认知其实对我们如何认识既有的经典文本(一般在经典化过程中会存在着男性视角的解读),对将要进行的女性文本经典化是有启迪意义的。因为事实上,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阅读者貌似客观的选择,实际有着被各种“拟态环境”所左右的迹象,有各种权力场、文化语境的影响与引领。而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破解的是长期存在的只有通过男性视角的解读才有可能进入经典的习常。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能够形成女性文学经典的内、外在元素,认识并分析其形成规律,从而总结其规律,并且可以用以运作,以达到推动女性文本经典化和女性文学史的建构的效应。
主持人:樊洛平陈汉萍
南宫梅芳:好女人难寻——评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女性是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一个人物群体,但是奥康纳大多数女性人物不仅在外形上丑陋,结局也大都负面。然而奥康纳并不是一位反女性主义者,她的女性人物之所以表现怪异,令人生厌,正是因为这些女性人物已经被男性传统所物化,男性传统已经成为压迫这些女性的内在暴力。作者以冷静地笔触为读者揭露了那些看似具有独立性和女性身上表现出的其实是女性意识的肢解和扭曲,根深蒂固盘踞在她们头脑深处的男权价值观使她们无法真正改变女性屈从于男性的命运,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
南宫梅芳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王艳芳:论台湾女性文学中的旅行书写——以赖钰婷《小地方》为例
王艳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
刘传霞:落入尘世的精灵——论迟子长篇小说《群山之巅》
“用小人物说大历史”是迟子建持之以恒的文学理念,她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以三个家族、几十个卑微的小人物书写了一个地处群山之巅的边塞小镇的当代发展变迁史,让人们看到功利化的现代化大潮给青山绿水带来的喧嚣之声、伤逝之痛。《群山之巅》塑造了一群落入尘世、带着伤残之心却在努力地挣扎着、飞舞着的精灵,创造了一个“与山川草木同呼吸”的龙盏镇。迟子建怀着由现代社会之激变所引发的伤逝之痛、悲凉之感、悲悯之情来描摹现实、追怀历史。被北国妖娆、壮阔的自然山水滋养的迟子建,不放弃对人性的救赎,借助壮阔的自然以及温暖的人性带着尘世中的精灵做心灵飞翔,帮助在尘世中挣扎的人们抵抗人生的虚无与悲凉。她的创作与生态女性主义有着深度的契合。
刘传霞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
宋晓英:邹璐之路
女人可不可以独自远行?没有情爱的人生可不可以精彩?情与理,文与商可不可以融合?女性的生命怎样从池塘、湖泊、河流走向海洋,其命运怎样才不再是单只的“女人花”,在风中摇曳,雨中折损,冬天里谢落?女作家的创作如何能超越方寸空间?女性必聊此一生还是能够在历史上刻下划痕?从怨女到旅人,从诗人到历史研究者,从知识分子到社会活动家,邹璐以远阔的视野、宽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展示了女性可以拥有的宏阔的人生。
宋晓英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田美莲:《角色无界》,自然生态到精神生态的生命秩序
作家试图尽可能地在生态视域下,强调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在对自然生命、人本生命的同等尊重,重视其原始生命形态的自然性、真实性,并试图寻找自然—人之生命之间的彼此互动和谐存在。这种原始意识里,充满道德关怀,对自然、社会、人类予以综合考量。而作家对人与自然共同存在的哲学体认与看待,以自己的审美方式,对诸如人的精神困境、自然的生态环境改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等等问题的思索,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田美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刘传霞王艳芳
陆卓宁:族群政治与性别政治交织下的台湾原住民女性身份建构——以台湾原住民女性作家阿乌为观察点
台湾原住民女作家(排湾族)利格拉乐阿乌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这么说过:我的女性意识和汉人社会的女性主义没有关连。……台湾社会在谈的女性主义只是中产阶级的女性主义。台湾女性主义不管在论述或观念上都是全套将西方引进,台湾没有建构出本土的女性主义,至少我没有看到。阿乌对台湾女性主义“现场”的观察和体验无疑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甚至某种抵啎。但是,对于在家国政治、族群政治及其性别政治多重话语共谋下的台湾原住民女性身份认同问题,作为个案,阿乌的女性主体建构过程无疑构成了一个充分的话语场,尤其突显出对特定政治生态中的族群历史记忆及其女性现实处境的关怀。而这恰恰是主流女性话语所基本忽略了的——这当然很吊诡。
陆卓宁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伟:论多部“晚餐”题材小说中的性别图景本文采用互文性的视角,解读中国当代女作家鲁敏长篇小说《六人晚餐》(2012)、迟子建中篇小说《第三地晚餐》(2006)、英国当代作家麦克盖尔长篇小说《双人晚餐》(2002)等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时空背景下的错综复杂的性别图景,试图从“晚餐”这一日常生活事件透视出制约男女两性关系和谐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爱情对现实的屈从、发生不忠行为、夫妻间缺乏信任等。本文认为,促进男女两性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包括爱、忠诚、信任、独立空间等。
李伟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副主任
郭冰茹:关于女性文学史建构的反思
依托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现代女性文学史的建构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是女性主义理论没能成为研究者审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有效视角;二是女性文学史的写作没能充分体现女性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三是女性文学史的研究没能将性别问题与思想文化问题结合起来。如果能突破这些局限,将更有助于凸显出女性写作或曰女性文学史的独特意义。
郭冰茹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兼职研究员
白军芳:论《星你》中的女权思想《星你》是韩国拍摄的水木电视剧,到现在为止,在全球的点击率是30亿次。在男女观众对于都教授的尖锐对立的调查基础上,论文分析女性试图塑造爱人的欲望,并且,表面看都教授是传统女性“待拯救”主题的再次言说,实际上,是女性对于爱人全新的“创造”。疯言疯语的千颂伊在职场上得到都教授的支持,女演员在演艺圈上的搏杀、不屈服,表达的都是女性试图把男性力量镶嵌在自己事业桂冠上的愿望。这种要求男性放弃功利而全面尊重女性职场发展的言说,正是女权思想的新阶段。
白军芳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邵育欣:从诗词作品看唐宋时期燕赵才女的人生际遇
唐宋时期的燕赵才女,因阶层、身份、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并将其间的遭遇和情感波动诉诸于诗词作品中,为解读燕赵女性的人生际遇及燕赵区域女性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邵育欣邯郸学院文史学院讲师
樊洛平:殊途同归的女性歌唱——海峡两岸80年代新女性主义小说的创作比较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的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各自的发展路线之后,于上世纪80年代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女作家的群体崛起,新女性主义文学书写遂成为两岸文坛引人瞩目的创作风景线。两岸的新女性主义小说,在面向社会旧有传统挑战男权中心话语、塑造时代女强人形象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同构性;在创作背景和作品基调等方面,也存在着创作的差异性。
樊洛平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闭幕式
主持人王红旗陆卓宁
主题总结
会议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把东方和西方打通,把海内海外打通,把东南西北打通,把现代古典打通,在这样一个打通的思路中来思考女性文学现状,女性生存发展。在打通过程当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双方联手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不断打通的工作,都是同一个目标。我相信中国的女性文学,在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语境下,会自己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会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和研究成果立足于世界!谢谢各位。
陆卓宁:在我们的主题论坛上,白军芳老师在阐释《来自星星的你》时,说到她在给学生讲女性主义文学的选修课时,有一个男生感到很恐惧,她很担心白老师纠结女同学团结起来,来打他们男同学,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值得研究的现象。
王红旗:女性文学创作研究,是以女性经验、性别文化差异为核心的,但是在女性文化研究中,更要注重建构其普世价值和意义。就是在开幕式上提到的个体意识、女性意识、家国意识与人类意识的统一融合,完整的人的人性问题。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需要在这样的理想追求中,创造出表现人类文明足迹永恒传世的经典作品。记得当时发邀请函的时候,我就谈到我们的会议是共享学术,相聚友谊。大家都是多年的老朋友,这么多年我们的学术与友谊相伴成长,都是深有体会的。我要说的是美国威尔斯利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佩姬麦金托什博士,我们语言不通,昨天谈话她和我四次握手,让我特别感动。其中她问我为什么研究女性文学好文化,我说女性文学/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门学术,更能让你修身养性,洗涤灵魂,她就伸过来与我握手,说她的理解和我相同。她又问我,名片上为什么是红黄蓝三色,我告诉她是我的三首诗的名字组成的,红是爱的颜色,黄色家的颜色,蓝的梦的颜色,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我和你的思维方式也很相似,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梦中完成的。
我认为作为学者,只要心里对女性文学有那份爱,那份真诚,只要心里对学术有那份敬畏,对人生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我们不仅学术研究收获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友谊也会越来越深,我们自己的人性、周围的生活环境也会越来越温暖,我相信大家都愿意创造这样一种学术氛围,可惜我们能力有限,不妥之处希望大家原谅。盼来年再相聚!
活动报名:请将姓名+职业+联系方式发送至female@china.org.cn报名成功会有邮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