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为死亡做些什么?
文|张晨阳
编辑|王朝靖
插图|ins@henn_kim
在这些立遗嘱的人中,不但有老年人、中年人,也包含着年轻的90后、95后,甚至00后。
也就是说,如今不仅是老人、病人,年轻人也面临着要思考如何处理身后事如何接受死亡这些问题。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接受到的死亡教育,对死亡问题的探讨常常被相对掉:
传统观念视死亡为禁忌,死者为大一个词,就堵住了关于死亡的大部分探讨;现代文明则擅长为死亡包装,死亡问题要么笑死笑不活了毁灭吧的调侃中被消解,要么在诗化的浪漫描述中变得面目模糊。
比如知乎2021年的年度100问中,答主@长嚣在问题《孩子很认真问我人死了是不是会变成星星,我如实说不会,她就哭了。该如何与四岁孩子谈论死亡?》下,留下了年度高赞回答:
我们体内的元素甚至比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更为古老,氢元素来自于大爆炸,碳元素来自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铁元素来自于超新星的爆炸。
我们就是星辰的一部分,生于星辰,死后归于星辰。
我们就是星辰。
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其他角度理解死亡?
早在2013年,一位名为凯特琳道蒂的殡葬师在推特上发出这种疑问:为什么有无数的网站和资料提及性积极,但没有死亡积极的参考?
随后,她发起了一项名为deathpositivemovement(积极死亡运动)的运动,并创建了善终秩序(TheOrderoftheGoodDeath的组织,目的是让人们公开谈论死亡、健康和临终计划。
英国丧亲心理辅导师茱莉娅·塞缪尔也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死亡有好的死亡和坏的死亡:
英国有80%的人希望在家中死去,身边围绕着爱人,这是好的死亡;而上着呼吸机死去,是一种糟糕极了的死亡方式。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结合中外各种社会实验、研究,以及社交网络上的各种建议,整理了一份关于死亡的指南。
有必要的解释是:这份指南并不致力于让你积极去死把死亡视为一件好事或者为他人的死亡感到开心,而是对死亡多一个角度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活着。
如何积极谈死,让死亡正常化
——如果死亡不能避免,那该避免的就是对死亡的焦虑
1.时不时提醒自己,死亡是必然的。
2018年就流行过的一款名为WeCroak的APP,这个应用程序每天会发送五次提醒,告知人们我们终将死去。此外,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也说过一句话:记得我将死这件事,是我所用过,帮我做出人生重大决定的最重要的工具。
临床心理学家IrvinYalom的研究显示,深层次思考死亡对精神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他认为能够接受和面对死亡的人,他们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目标,会与自己心中的价值更加吻合。也就是说,焦虑自己的996内卷工作有啥价值,可以多想想自己会死这件事。
3.那么,我们应当在哪种场合谈论死亡话题?死亡晚餐(DeathOverDinner)创始人麦克·赫布和安吉·格兰特给出的建议是,在最舒适、最积极、最有同情心的环境中——在晚餐餐桌上去聊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忌讳话题。
在死之前,我们还能为好好死去做什么
——如果死亡不能避免,那该做好的就是对死亡的准备
4.处理物品。突发意外让许多人意识到死亡可能是突然的,这里有4个来自遗物整理师金玺别的小建议,不必等到具体某一天,我们现在就可以做起:
1)请养成整理房间的习惯。所有人生秩序的整顿和梳理,都是从你周遭的环境开始的;
2)当面不好意思说的真心话,可以写成信、邮件、备忘录等,如果文字很难,你也可以尝试画画。关键是,一定要用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
3)把非常重要的文件和物品,保管在容易找到的地方;
4)对于已经买来的东西,要物尽其用。要知道,物品的最大意义就是使用。
PS:一个给许多直男朋友们的提醒是,如果你拿不准穿了多年的内裤是不是该换了,或许可以以如果快死了,被拉去医院急救,不会因为被别人看到,而含恨而死。
5.尝试自我整理。提供一个可以和朋友体验的心理游戏。
上海有一家名为醒来的死亡体验馆,其中有一个社会心理游戏。12道题目根据人不同阶段面临的人生考验来设计,包括亲情、爱情、友情、权力、孤独等,当作一个人一生的预演。每回答一道题目,大家就公开投票,投出去你认为最口不对心的那位。
这个游戏没有攻略,甚至没有规律可循,只要大多数人看你不顺眼,就可以把你投出去。事实证明,大部分人在这一环节,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然而,死亡体验馆的馆长认为,这个心理游戏的本质是自我整理。借由在场所有人的眼睛,怀疑你自己原来相信和坚持的东西。就像是在照镜子,在与他们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平时隐藏起来或者没意识到的自我。
6.进行死亡基础训练。并不是要训练死亡,而是增加对死亡的基础知识。
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有死亡实验室或开放中心的死亡艺术研究所,后者是一个为期六个月的项目,课程内容包括绿色丧葬、临终导乐师认证培训,无所不有。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纪录片从旁观者视角了解死亡的一切,比如什么样的尸体可以成为大体老师?火葬和土葬到底有什么区别?买墓地、办葬礼要花多少钱?悼念死者要带什么花?鞠躬还是双手合十?越具体,对缓解死亡焦虑越有用。
关于死亡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什么疑问?
——是谁在定义死的流程和仪式?
7.除了在葬礼上哭丧,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悼念方式?护士韦斯伯格曾为自己办过一次欢乐葬礼。邀请朋友和感兴趣的陌生人吃东西、唱歌、装饰棺材、交流对死亡和临终的思考。
8.标准化的遗容整理,是不是一种与逝者的刻意疏离?
殡葬师凯特琳·道蒂认为,当下机械的、过度包装的殡葬服务业把人和真实的死亡隔离开来,她对那些吊唁者只能短暂地看一眼经过防腐处理的尸体的葬礼有所质疑:
和一具自然状态下的尸体待在一起需要勇气,但会正常化这种经历。刚进入房间时,家人只是轻轻地碰一下手,接下来,三、四个小时过去后,他们就开始讲关于鲍勃叔叔的笑话,并且拥抱他。
9.除了一本正经,遗书、墓志铭、讣告,还能怎么写?
与牵扯到财产问题、具备法律效力的遗嘱不同,以上三者更自由、更个性。
在豆瓣上,曾经开展过一次三行遗书大赛,还有一个专门的遗书写作训练小组。在去年塔门死亡自由征集中,也有部分年轻人关于墓志铭的想法,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再次点击观看。
面对他人的去世,如何处理情绪?
——研究表明,15%的精神疾病转诊是因为悲伤没有被处理好
10.《悲伤的力量》的作者、丧亲心理辅导师朱莉娅·塞缪尔认为,负面情绪可以以三种方式从身体中健康地释放出来:运动,笑,冥想。朱莉娅提到的做法是:
十分钟,在日记里写下令你烦恼的所有事情。
二十分钟,跑步。
十分钟,冥想。
二十分钟,阅读或收听有趣的内容。
11.另一方面是,面对各种负面公共事件,也有部分人开始对他人的死亡产生倦了、麻了、不想再关心了的情绪,继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漠。
但这可能并不是你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受难者人数高于150,我们的同情心就会崩溃。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处理不过来这么多需要共情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遥远的、难以自我投射的受难者。
12.最后,是一条关于活着的建议,多读书。
研究人员发现,每周阅读超过3.5小时的人的死亡可能性降低了23%,而那些每周阅读不超过3.5小时的人的死亡可能性降低了17%。在随访期间,33%的非读书人死亡,而读书人中只有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