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

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莫不是想当今夕的新娘?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是否妖娆依旧。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什么是我的梦?剥去人心最后一点伪装,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样物欲膨胀的金钱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物质上的丰裕又能拯救什么呢,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的,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撑一支长篙吧,荡着一只寻梦的小船,我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再亲近一下我的康河水,再重游一便我的康桥。

夕阳渐渐隐去,夜带着帷幕降临。此时星光灿烂,河面洒散着点点幽蓝。看着如此美景,我满心欢喜,不禁想要放声歌唱,但笑容却在我嘴角凝固,一点音符,被风儿拨扯玩弄,带向远方……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二、《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四、欣赏点提示

①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六、作业:

朗诵、背诵该诗;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曼曼我只身去兮,

恰似我独自来;

盈盈我挥手兮,

别乎西天之云彩。

芳畔金柳妖娆兮,

若晚曦之嫁娘;

艳影波光粼粼兮,

随我心头荡漾。

软泥之青荇葱葱兮,

油油摇曳乎水底;

放身康河柔波间兮,

唯慕化一水草。

榆荫一潭晶莹兮,

恍惚若天上虹;

揉碎乎浮藻间兮,

沉淀彩虹似梦。

拨一长篙寻梦兮,

漫溯青草幽处;

星辉一船满载兮,

嗟吁乎斑斓图画。

嗟吁须得已兮,

笙箫悠悠唯别离;

夏虫会我心兮,

绝窸窣而沉寂。

曼曼乎我去兮,

子衿犹青青兮,

明朝我携梦往!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现代诗歌运用意象进行抒情的鉴赏方法,同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感受诗歌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意境、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过朗读要把诗歌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朗读开始。

首先,让我们齐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还有没有自己拿不准的字音。

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诗歌一共七节,每一节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希望请到的同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尽量读出每一小节的节奏。

3.三读诗歌,把握特点

下面我们就刚才划分的节奏,再一起朗读一遍,咱们把节奏放慢一点,好好品味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4.示范朗读,体会情感

5.在这一首诗当中作者告别的对象有哪些呢?

康桥的云彩、金柳、河水、青荇,还有康河。也就是他在剑桥时陪他度过、走过大学生涯的一切让他感觉美好的景物。

5.诗人跟这些对象深情告别的时候,他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不舍、依恋、伤感、惆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6.你觉得诗人深情告别的对象仅仅是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景和物吗?

不管是景还是物,现在,在诗人的心中,它已经是具有情感的对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跟康桥之间到底有一断怎样的故事。

走近诗人走近康桥

徐志摩,现代诗人,1920年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剑桥(康桥)大学博士学位,康桥的生活,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再别康桥》是诗人第三次离别康桥后写下的切身感受。

解说:徐志摩他是在1920年的时候到英国的康桥也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留学。他是这样评价这一段重要的生活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诗是他第三次离别康桥之后写下的切身感受。应该说让他离开这样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难受的。在康桥的生命中,徐志摩注定是一位匆匆的过客。而我觉得,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桥一定不只是过眼的云烟。所以,他非常的不舍。这一种离愁别绪,丝丝缕缕,缠绕于心头,挥之不去,成了浓的化不开的康桥情节。

三、合作探究:

中国画重在写意,相比西洋画注重形似而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神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人作画侧重寓“意”于“象”,也就是将主观情思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举个例子,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梅”便是一个意象,它并非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而是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花,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客观景物存在了,而是寄托了作者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现在让我们分组来完成一项任务:首先每组选择出最为中意的一幅图,然后试着给它拟一个标题,看看每幅图分别用了什么意象?并且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好了,下面我们按照诗歌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来交流欣赏。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河的情景。从第一节我们就能明晰地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对康桥的依依惜别)那么第一节首先给我们呈现什么意象?(云彩)特点:飘逸柔美,与诗人淡淡的.愁绪极为相称。除了这样一个意象,你们认为这一节它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哪个词来体现的呢?(轻轻的)短短四行用了三个“轻轻的”。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开头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这样似乎更符合语法规范?(我们说新月派诗歌讲求三美,不光形式上错落有致,音韵上也要错落有致,这样一来音韵感觉好一些;另外轻轻的本该修饰“走”这一动作却被诗人提到了主语前面,这样一来就起到了调整语序的作用,而语序的调整主要又是为了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突出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诗人难分难舍又不忍心惊动这康河美景,作者悄来悄去的潇洒飘逸形象也跃然纸上)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诗人此处还用了一个比喻,把柳树比作新娘,当一名女子穿上嫁衣,便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诗人将河边柳树比作出嫁的新娘,可见在诗人心中康河的一草一木已然不仅仅是毫无心智草木而已,它们娇美、有生命力,澄澈温婉,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一般,这里边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这里作者为什么说“夕阳中的新娘”而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呢?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似乎与情调不合。

3.青荇招摇图: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4.榆阴清泉图:写榆阴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自己的依恋完全融入康河的风光之中。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觅他那“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要放声高歌。这支长篙是诗人通往梦想彼岸的重要媒介,极具象征意味。这幅图画完全展示的是诗人的梦境,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别,情绪骤然低落。诗人前面说要引吭高歌,但是这里他并没有放歌,因为在梦里他忘了自己要离开,而现实中他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并融入了更多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我们把最后一节与第一节作个比较:最后为什么不用“轻轻的”(避免重复),为什么不用“静静的”“默默的”,受上一节的影响。本诗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结构完整。从情感抒发来讲,如果说第一节还透着些许轻松,那么通过中间的描绘,使最后一节更多了几分无奈与凄凉,更强化了抒情氛围。

四、艺术技巧鉴赏:

五、教师总结:

《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时代的回忆和即将离别时的情绪都融进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和又夹杂着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全诗,在康河美景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去学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文意,教师通过引导,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我在这点上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以后我希望在这方面能不断地完善。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创作背景】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赏析: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学情分析】

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教材分析】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教学方法】

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述说感受: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读,交流诗歌内容: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分析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夯实基础。)

3、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情怀。

(设计意图:初步立即基础上的再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4、欣赏配乐诗朗诵。

5、自由朗读。

6、读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设计意图:欣赏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感情为进一步研究诗歌的“三美”创造条件)

三、再读诗歌

完成练习:字词注音(青荇

榆阴

漫溯

斑斓

笙萧)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预设问题:

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2、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五、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六、作业

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作品原文

正如我轻轻的来;

----

是夕阳中的新娘;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正如我悄悄的来;

文学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难点: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爱,自由,美”。

出示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新诗的格律化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诗中描写了哪些极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欢哪一意象,请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述一下。

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

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色彩绚丽,多为动态,给人流动的感觉(荡漾招摇揉碎)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读下列历代离别名句,想想本诗构思特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阅读“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

原文:

作者:徐志摩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1928.11.6中国海上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THE END
1.旺夫女人有哪些八字特征:日元强旺,行运又来自乾三爷命理乾三爷命理 24-12-7 16:21 发布于 辽宁 来自 微博网页版 旺夫女人有哪些八字特征:日元强旺,行运又在财官旺乡之地,这样的女人也是旺夫的。一般这样的女人生活独立强,有的时候也是容易跑偏方向,需要他人有正确的引导,一般这样的女性也是属于旺夫也旺自己。 ?【V:jiuhe225】#姻缘测算命理八字合婚感情https://weibo.com/1202495001/P3LESnH5N
2.你属于哪种坐姿测测你是什么命吧测试搞笑美女你很难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中待下去,你觉得每个人都不应该活得那么累,没必要因为一些名利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你认为,是你的东西,不争不抢它也是你的,不是你的,打破了脑袋,最终也不会得到什么,你相信一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会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你并不想参与,也不会钻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IVMDKS5000181BQ.html
3.头条文章再如,乾造:戊申,庚申,丙寅,己丑。这组八字日干为丙,地支见寅,就是日支为红艳煞。 三、红艳煞在八字命局中的影响 红艳主人风流多情,花心好色,人命犯之,多数容易有外遇桃花。女命见之,难免私情,婚前失贞,一谈恋爱就要同居,如果地支有日干的禄,又带驿马,就是为放荡之人,或者是娼妓。 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1440501236229
4.雾豹对《命运的求索》的笔记(1)同样,女命的婆婆(姑)是日主的正财,因为正官是夫星,生正官的是财星,故婆婆为正财。[插图]那么,克正财,并与正财阴阳异性的是比肩,所以女命的公公是日主的比肩。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推论,在男命主要以阳干为出发点,在女命则主要以阴干为出发点。 ? 八字以财星为妻妾。戚继光命局中,财星众多,但日主偏弱https://book.douban.com/people/62965262/annotation/26276468/
5.神仙下凡的手相来人间历劫的天人特征第三种天人特征是远离尘世纷扰。众生皆苦,纷繁浮躁的世界中极易使人跌入物欲纷争与情感泥潭。而天人由于自身灵性高贵,凭借着先天上乘的道行与境界,已超越尘俗之俗,故而能远离纷扰、保持超然。这种特质能够帮助天人在历劫之中更加从容不迫、居安思危。 神仙下凡的人命都好吗 https://www.qiyuange.com/xiangshu/92076.html
6.天命福女最新章节,小说天命福女无弹窗(小小牧童)天命福女作者:小小牧童动作:加入书架, 直达底部最后更新:2023-04-16 02:07:00最新章节:第1260章 他就是你,你就是他。(完)顾知安穿越后发现,那个夺她命格福运,毁她清白名声的恶毒妹妹,竟然是重生的!顾知安还发现,只要和那个男人见过面,她的福运就能回来一点点。今日一点点,明日一点点,福运有没有全部吸https://www.x36sfw.com/book/27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