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年,36岁的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15岁的朱厚照继承皇位,从此正德皇帝登上历史舞台。
朱厚照登基之初十分宠信宦官刘瑾,而朱厚照这个人追求自由,对皇帝这个职业不感兴趣,所以就把处理朝政的事情让给了刘瑾。
刘瑾这个人心狠手辣,贪恋权利和金钱,他利用朱厚照对自己的宠幸和对朝政不感兴趣的特点,一边四处搜掠美女、鹰犬玩物蛊惑明武宗,一边收拢权力,对于不依附自己的官员百般打击。
刘瑾擅权乱政,迫害正直的大臣,百官愤怒,纷纷上折子给明武宗,要求除掉以刘瑾为代表的八个太监,结果在这场文官和太监的斗争中,依仗皇帝的宠信,太监胜出,上折子的大臣纷纷被打板子,贬谪到全国各地。
其中,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也在这次上折子的文臣之中。王阳明因为上折子,劝谏明武宗分辨忠奸,而触怒刘瑾,被打了四十大板,投入锦衣卫的诏狱。
当时大多数被打板子的文臣,大概都当场毙命,但出奇的是瘦弱的王阳明非但挺过了四十大板,而且在锦衣卫的诏狱还大概养好了伤。
王阳明在此之前,贤名在外,大家都很敬重他,当初他在刑部做官时,平反了不少冤案,其中锦衣卫诏狱中一个狱卒的家人,蒙冤后本要被杀头,结果被王阳明重审后平反。
这个狱卒很感激王阳明,所以他私自带了药,给王阳明疗伤。同时在隔壁牢房的一个狱友,也很敬重王阳明的为人,两人在牢狱中互相勉励,切磋圣学,研究《周易》等。
在这个的情况下,王阳明获得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所以人不仅没死,伤也差不多养好了。刘瑾见王阳明没有死,不肯罢休,便下旨把他贬谪到贵州去做龙场驿丞。
当时龙场地处偏远,毒蛇、毒虫遍地,而且瘴气弥漫,众多被贬谪到此地的人都死在了哪里,刘瑾正是想借刀杀人,用恶劣的自然环境杀死王阳明。
为了以防万一,王阳明走出牢狱后,刘瑾还派了锦衣卫日夜尾随,要在没人的地方刺杀他。
王阳明自幼熟读兵书,智慧过人,早就料到了刘瑾会出此下策。所以,他一出牢狱,就沿着大路走,哪里人多,就走哪里,搞得锦衣卫一时不好下手。
一直到王阳明走到杭州,锦衣卫仍然尾随其后,王阳明感觉如此下去不是个办法,就来了个跳水“假自杀”,金蝉脱壳,瞒天过海,瞒过了世人和刘瑾。
王阳明跳水前,写了两首绝命诗,跳入水中后,半夜爬到事先物色好的商船上,本想逃回余姚老家,不料商船遇到飓风,漂了一天一夜,竟然漂到了福建福州鼓山脚下。
王阳明爬上岸,登上山头,来到一座庙宇,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寺庙里他见了一位老朋友——无为道士。
王阳明17岁那年,奉父亲之命,前往江西南昌和诸养和的女儿结婚。在结婚当天,这位新郎官自己竟然跑到了铁柱宫,在铁柱宫他遇到了已经96岁高龄的无为道士。
两人一见如故,无为道士不仅把自己修炼多年的导引术传授给了王阳明,在两人分别之际,还说下一句预言:“二十年后,当再见于海上也。”
如今,王阳明和已经116岁的无为老道士再次相遇,四目相对,很是激动。无为道士把王阳明领到一个安静的房间内,两人促膝长谈,王阳明给老道士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和自己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意,并告诉老道士自己想效仿爷爷,归隐山林,做个隐士。
道士听后,一直摇头,并给王阳明分析,如今他已经被朝廷贬谪,如何能够归隐呢?如果他归隐后,刘瑾污蔑他说投降了倭寇,或者投鞑靼等,如此一来岂不是他的家人都要被连带下狱。
而且,王阳明子12岁就立下做圣贤的大志向,如今已经探索、奋斗了20多年,已经露出成圣的苗头,现在归隐山林,岂不是前功尽弃。
听了道士的分析后,王阳明顿然醒悟,自己差点因一时不慎,而害了家人。但自己现在后有刺客追杀,前途又一片渺茫,该何去何从,很是迷茫。
此时,无为道士说:“来,我给你卜一卦,问下天意如何?”
王阳明应允,道士卜卦,四目一看,乃是“明夷”之卦。明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用射艺比喻一类事物的一个卦。卦象:晦而转明,卦意:保持目前状态,情况会变化有利。
这个卦的卦名说的实际上是“领悟射艺”的意思。史料记载: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哥哥,纣王的伯父,官太师,封于箕,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箕子的部族就是以射艺著称,一种筋角反曲复合短梢弓的制作工艺。
道士按照卦象的意思,建议王阳明应该继续前往贵州龙场,在哪里他会时来运转。就如箕子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自己的东方君子国。
王阳明看到卦象,听了道士的解说,于是打起精神,收集行李,前往贵州龙场,立志继续去探求他的圣道。
就如“明夷”之卦一样,王阳明爬山涉水,最后来到荒芜的龙场。他初到龙场时,没有房子,就搭了一间茅草屋遮蔽风雨,后来找了一个山洞(阳明洞)居住,还在山洞里面研读《周易》。
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王阳明就和仆人一起上山打柴,挑水做饭,采蕨菜佐食,生活十分艰苦。但就是在这个艰苦的条件下,王阳明从未开化的少数民族身上,看到了天理和人性的融合,最终在来到龙场两年后的一个晚上他悟道了,大声地叫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从此,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开办学院,授徒讲学,一时名满天下,全国各地的学子都不远千里,前去贵州听王阳明讲授经世致用的心学。
再后来,朝廷重新启用王阳明,他用心学力量,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剿匪平叛,立下不世之功,被誉为“三不朽”之圣贤,和孔子比肩,从祀孔庙。
如今,阳明心学仍风靡海内外,众多名人大咖,教授、学者都在学习、讲阳明心学。比如百家讲坛、罗振宇、樊登、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等,都有在讲授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杜维明还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蒋介石还因崇拜、纪念王阳明,于1950年,将台湾原名草山的山区改名阳明山。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来越孤独。阳明心学高扬的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初心,洒脱的胸怀,从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意义,让疲惫脆弱的内心重新获得强大力量,在浮躁的氛围中获得内心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良好指导思想。
而在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方面,莫过于读他的语录故事,下方横条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给予了细致的讲解,使读者更容易吸收理解王阳明心学的哲学智慧。而且现在做活动39元,不到一顿饭钱,有意的朋友,请点击下方横条购买。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初九(卦象:睡眠):此爻之象,譬喻一个人在睡眠之时,如果满怀心事,烦恼缠身,那么他的睡眠质量,则必然不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在入睡前,保持宁静的心情,即所谓的“勿用”(心勿用勿牢,则自然清静)。
九二(卦象:初醒):此爻之象,譬喻一个人在初醒之时,刚刚见到太阳,正执精神饱满之时。此时人体各个器官都在睡眠中滋养充足,是一天中做事效率最好的时候。所以如果有什么重要的决策,最宜在此时进行。
九四:(卦象:下午)此爻之象,譬喻一个人到了下午,阳气便开始衰退,精神气力下降,犹如向深渊中坠落。这是人体的自然现象,并没有什么可值得担忧的。
九五:(卦象:黄昏)此爻之象,譬喻一个人到了黄昏时,由于一个下午的昏默,精神力再次开始上升。这时候,天地开始恢复宁静,头脑十分清醒,做起事来通常都很顺利。
用九(卦象:夜晚):此爻之象,譬喻一个人在晚上,结束了一天的劳累,意识处于渴望休息的状态,所以这时候不要再让你的主体意识去强行驱动身体——即让身体做到群龙无首的状态。(在失去主体意识的强行驱动下,身体会进入自然的状态,使得精神力逐渐恢复。)
围炉诗词汇:《无常曲》
围炉诗词汇:《红尘曲之小楼幽思》
古籍探幽(重阳祖师论打坐)——王重阳的打坐理论
国学易经9|易经爻象探析
国学易经9|易经的爻象探析
作者崔洪国
易经的爻象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孔颖达疏:“言爻者,效此物之变动也;象也者……言象此物之形状也。”二是《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泛指《易传》。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序》:“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晋葛洪《抱朴子·嘉遁》:“是以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存夫爻象。”南朝梁沉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窃闻高尚其事,义光爻象;贤者避世,声焕典坟。”三是《易·系辞下》云,“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后因以“爻象”指吉凶。清陈梦雷《抒哀赋》:“掩涕而正襟兮,重搜爻象於窈冥。”四是形迹。《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浦郎恐他走到庵里,看出爻象。”
爻象分为以下几种:六画之象、爻位之象、方位之象、反对之象、象形之象、护体之象。
六画之象: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有六爻,下面三爻是下卦,又称为内卦,上面三爻被称为上卦,又称为外卦。六爻的初爻、二爻象征着地,三爻、四爻象征着人,五爻、六爻象征着天,每个卦都体现了天、地、人三才合一之道。同时,初爻、三爻、五爻因为所处的位置为奇数,因此被称为阳位,对应的,二爻、四爻、六爻被称为阴位。如果阳位上是阳爻,阴位上是阴爻,就叫做得位或得正,反之就叫失位,或者叫不正。旧时占卦时,如果得到二、五两爻时,被称为得中,这时内容吉祥的断语很多。《周易折中》说:“正不如中为善,正未必中,中则无不正也。六爻当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意思是说,中比正更加可贵,因为二爻和五爻处于卦体的佳位,尤其是五爻,处于最佳位置,所以中比正更加可贵。如果某卦的卦位既中又正,此卦象征着吉祥。如观卦,第二爻为阴爻,居下卦之中,为正,第五爻为阳爻,居上卦之中,为正,象征着君臣各得其位,恪守中正之道。
方位之象:八卦代表着八个方位,但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中,每卦代表的方位完全不同。先天八卦中,乾、兑、离、震、坎、艮、坤卦所表示的方位分别是:正南、东南、正东、东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而在后天八卦中,乾、兑、离、震、巺、坎、艮、坤这八卦分别代表:西北、正西、正南、正东、东南、正北、东北、西南。辛弃疾和党怀英在决定自己前程时,用蓍草占卦,党怀英占得坎卦,辛弃疾占得离卦。坎为水,代表北方,因此党怀英决定前往北方,在金国为官。离为火,代表南方,辛弃疾就跟随南宋王朝南下做官。
反对之象:六十四卦的排列,遵循着“非覆即变”的原理。什么叫覆?就是将一个卦倒过来,就得到了另外一卦。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颠倒过来后,卦象保持不变外,其余五十六卦,反过来都成了其他的卦。比如咸卦,兑上艮下,倒过来之后就是震上巺下,变成了恒卦,这就是覆,此时的新卦称为原卦的综卦。什么叫变呢?就是将原卦的每一爻,阳爻变成阴爻,阴爻变成阳爻,这个就重新得到了新的一卦,称为变,此时的新卦称为原卦的错卦。比如乾卦为纯阳卦,将其每一爻都改变后,就成了坤卦,六卦全是阴爻。其中,地天泰和天地否卦,水火既济和火水未济卦,既是覆又是盖。在互为反对之象的两卦中,其前一卦初爻爻辞的吉凶,绝大部分和后一卦上爻爻辞的吉凶相同。例如《屯》卦初九爻:“盘桓,利居贞,利建侯。”《蒙》卦上九爻:“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形之象:有一些卦,卦象象征着某些形状,例如颐卦,经文上解释为养生,当吃东西。该卦中间四卦全部是阴爻,是柔,初爻和阳爻是两个阳爻,是刚,刚包围着柔,就好像嘴吃东西,再如鼎卦,就类似鼎形。初爻是鼎足,二、三、爻是鼎腹,五爻是鼎的耳朵,六爻是鼎铉。其他如《噬嗑》卦及《节》卦,可能都是取自“象形之象”。
互体之象:《周易.系辞传下》说:“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这个中爻,就是二三四五爻。二三四爻构成了一个三画卦体,三四五爻组成了一个三画卦体,二者为互体,也叫做中爻。例如水雷屯卦,为震下坎上,现在看此卦的中间四爻,二三四爻为坤卦,三四五爻为艮卦,于是屯卦原来只有雷水二象,现在又有了地山二象。在互体之象中,第二三四爻组成的经卦叫内互卦或互卦,第三四五爻组成的经卦,称为外互卦或交卦。比如本卦为雷地豫卦,它的二三四爻组成的互卦为艮卦,其三四五爻组成的交卦为坎卦。
壹点号风过林梢
《易经》六十四卦是如何讲变化的?
《易经》是讲变化的,这几乎是一个常识。可是什么是变化呢?天空中的飞机,从一端飞到另一端,我们叫做位置变化。口中的泡泡糖,由小到大,这叫形态的变化。一粒种子从发芽生根,到长成植株,到开花结果,再到死亡,我们称之为生长变化。个体从出生,经历婴儿、幼儿、儿童、少年、成年、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也是生长变化。生长、成长的过程中,包含了位置和形态变化,但又不仅仅是这两种变化,它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当我们观察身边的事物,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天有长短,月有盈缩,年有四时。草木生长,开花结实,盛衰荣枯。动物人身,生壮老己,生生不息。家有兴衰、事有起落,朝代有更替。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说,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的世界,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那么,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吗?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总试图在这千变万化中寻找某种恒定的东西。
物理学试图揭示机械运动位置变化的规律,天文学要揭示天体演化运动的规律,化学要揭示化学运动中物质变化的规律。生命科学试图要揭示生命体生命活动中的规律。变化虽然是客观的绝对,但思想家们坚持认为,自然事物千变万化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不变的原因。
《易经》为什么被认为讲变化,是因为六十四符卦象,各不相同。有不同就可以用来表象变化。但是人们居然认为,卦序从乾到未济的排列次序可以象征宙自然事物的变化过程,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六十四卦就好比六十四位相貌各导的人排列一队,你一一与他们握手,观察他们的容貌,这里体现的只是差异和不同,而不是变化。只有当一个人用六十四张面具不停变换时,才可以称为变化。
日升日落、事业兴衰、草木荣枯、生壮老己。这些不同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六十四份,分别以六十四卦次序表征吗?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研究事物演化流变的过程,需要从这些事物自身特性出发,对于变化的描述和定义,也要通过这些事物过程中固有的性质。比如,物理学研究机械运动,将运动物体抽象为质点,以速度与加速度来定义变化。所以,当我们把握了质星、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就可以定义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了。
同样,研究朝代的兴衰、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也需要使用这些事物或过自身的某些性质描述和定义。所以,卦象如果不能与被研究对象或过程的演变的属性建立起必然的关联,就不能用作描述或定义其变化的工具。抛开自然事物演变的实际过程不管,只摆弄与这些事物或过程毫无关联的卦象,却妄想以来窥探事物变化的规律,试问这种可能性有可解存在吗?
这好比说,为研究生命现象的规律,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不断地观察,提出假说、证明假说、修正假说。而易学家们却坐到书斋里研究卦象,因为他们认为卦象里藏着万事万物演化的规律。我请大家认真想一想,到最后是科学家能找到生命演化的规律呢,还是易学家能找到?
盲从和轻信是是做学问最大的障碍,别人都讲《易经》是讲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书,所以我也这讲。事实上,这个说法只最经不起推敲的,但很多人却对此深信不疑。易学家们宣称,《易经》包含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但从未见哪怕一条有效的自然法则被推导出来。牛顿的《原理》是讲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因为人们从他的著作出总结出运动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试问,人们通过《易经》总结出了自然事物变化的哪些具体规律呢?
《易经》只是我们周代先民的一部卜筮工具书,本与哲学无关,更与科学无关。只是学者们总要探索我们文化的源头,由于《易经》这本书出现的较早,也由于有卦象符号的特殊形式,更由于它的内容一直未被正确解读,所以人们才能将六经之首、诸子源头、宇宙规律、最高哲学、科学之科学的不实之辞强加给它。其实,归根结底它只一部未被正确解读的先周遗典。在它的内容未被正确解读之前,它什么都不是。书籍内容的性质决定了该书的性质,经文内容究竟说什么不知道,如何能论断它的性质呢?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易经》是讲变化呢?《易经》的变化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易经》里的卦象都是由六个爻组成的。我不知道大家想没有想过这个一个问题:卦象为什么是由六个爻组成的。因为除了三爻八卦之外,还应当用四爻卦、五爻卦、七爻卦、八爻卦等等。为什么《易经》偏偏选用六爻卦呢?
我的理解,六爻卦其实是由两个三爻卦组成的,也就是说组成六十四卦的大概元素是八卦,而不是阴爻和阳爻。这个,六爻卦其实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三爻卦,三爻卦即八卦。所以,当我们分析六爻卦的结构时,就不能将它分解为六个爻,而应当分解为上下两个部分。
六爻卦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之间就有了差异,有差异就可是用来表象变化。我们将六爻卦的下卦称为初象,将六爻卦的上卦称为终象。六爻卦的意义就是由初象到终象的变化。这就是由初象代表的状态变换到终象所代表的状态。所以,六爻卦的意义就是象变。六十四卦,每一卦象的意义都是象的变化,所以《易经》又称变经,易就是变化的意思。
离卦,传统易学看作火的符号,但是我们不是这个理解的。离卦是少阳卦的上面加上一个阳爻而构成的。少阳就是小阳,在经文中小阳学用来象征力量相对弱小的事物。比如,相比较于众人而言,个体是小阳。相比较于大部队而言,一小撮人马就是小阳。相比较于成年男子而言,未成的小子就是小阳。相比较主人而言,奴仆就是小阳。相比较于家长而言,孩子就是小阳。在经文中常用小鸟,小狐狸等。少阳卦上面加一个阳爻,代表小阳行健,向外向上。小阳在上,就可以想象一只小鸟在高空飞翔。
坤卦,三个阴爻,而没有阳爻,就代表无阳。这个,由离变到坤,先是一只小阳在上,后来又不见了。经文中就以小鸟先在天空中飞翔,飞累了,又被猎人追赶。最后从空中坠落,一种结局是被人杀食,另一种结局是被人收养,最后一种结局是逃离危险,安全返还巢穴。
师卦,是由上面的坤卦与下面的坎卦组成。根据我们前边的定义,初象是坎,终象是坤,师卦的意义就是由坎到坤的变易。坎卦,两个阴爻将一个阳爻紧紧围住,或者阳在阴。坤卦,三阴无阳,代表阳气无有。那么由坎变到坤,先是重重阴气将阳气团团围住,直到消灭净尽。所以,师卦的师字其实是一个动词,它的意义是派军队镇压消灭。九二爻辞,在师中,不是在军营中,而是在部队剿杀敌人的进程中。
六十四卦的意义是象变,所以《易经》这本书又称变经。《易经》卦象虽然讲变化,但这个变化与自然事物演化变化的过程毫无关联,所以《易经》不可能是一部旨在讲述宇宙事物变化规律的书。六十四卦在周初被用作卜具,所以才有了解释卦象与爻象意义的书,即《易经》这本书。《易经》是那个时代的占卜师为人占算时所使用的工具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