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1.“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指的是诗歌的气质应当高尚、超凡脱俗,但不应过于激动和激烈。如果过于愤怒和激动,就会失去那份从容优雅的风度,使作品显得粗俗。
2.“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是指诗歌的力度应当强劲有力,但不能显得过于刻意和外露。如果力量的表现过于明显,就会给人留下雕琢的痕迹,缺乏自然流畅的美感。
3.“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意思是说诗歌的情感应当丰富多样,但不能显得阴暗沉闷。如果情感过于黯淡,就会使诗歌显得笨拙迟钝,缺乏生气和感染力。
4.“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强调诗人的才华应当充足且细腻,但不能疏忽大意。如果在细节处理上过于粗糙,就会损害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连贯性。
诗有四深
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礡,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1.“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指的是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意境要浓厚、深邃,这需要诗人对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只有深刻理解了诗歌的体势,才能创造出气象万千的作品。
2.“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是指诗人的意图和构思要宽广、深厚,这需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高超的技巧和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创作手法,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开阔、内容丰富。
3.“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强调在运用音律时要灵活自如,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这需要诗人对音韵和节奏有敏锐的感知和熟练的运用能力。只有精通声韵,才能使诗歌的音律和谐流畅。
4.“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指出在使用典故和事例时不能过于直白简单,而应通过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类别,进行巧妙的处理和表达。只有深刻理解典故的内涵,才能使作品更加含蓄、富有层次感。
诗有四离
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1.“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然追求文学中的意境和情趣,但不应过分深奥难懂,远离普通人的理解和接受。
2.“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然要借鉴经典和历史知识,但不应成为只知书本、不谙世事的酸腐书生。
3.“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然崇尚高洁和超逸的品格,但不应脱离现实,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4.“虽欲飞动,而离轻浮”:虽然追求文采飞扬、意气风发,但不应流于轻佻和浮躁。
诗有六迷
以虚诞而为高骨;以缓漫而为冲澹;以错用意而为独善;以诡怪而为新奇;以烂熟而为稳约;以气少力弱而为容易。
1.以虚诞而为高骨:指那些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的作品,却被误以为具有高古的风骨。
2.以缓漫而为冲澹:指那些拖沓散漫的诗,被误认为是冲淡平和的风格。
3.以错用意而为独善:指那些用意错误或不当的诗,却被当作是独到的见解。
4.以诡怪而为新奇:指那些刻意追求怪异的诗,被误认为是新颖独创。
5.以烂熟而为稳约:指那些过于俗套、缺乏新意的诗,却被当作是稳重而精炼。
6.以气少力弱而为容易:指那些气势不足、力量薄弱的诗,却被误认为是平易近人。
诗有六至
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1.“至险而不僻”:在诗歌创作中,即使追求险峻、奇特的风格,也要避免过于偏颇和极端,不应因此变得深奥难懂,要让读者能够理解。
2.“至奇而不差”:诗歌可以追求新奇的效果,独特的表达方式,也要保持一定的规范和准确性,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
3.“至丽而自然”:诗歌可以极尽华美之能事,但这种华美应当是自然流露的,不应刻意雕琢,失去自然之美。
4.“至苦而无迹”:诗歌创作中,即使诗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也要使这种努力不露痕迹,让读者感受到的是诗歌本身的美妙,而不是诗人的辛苦。
5.“至近而意远”:诗歌可以描绘眼前的具体事物,但意境应深远,能够引发读者的遐想,具有深远的意境。
6.“至放而不迂”:诗歌可以展现奔放的情感或自由的风格,要避免陷入固有的思维定式,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