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吃,当然要说到刘哥自己的家乡啦,我的老家是广东梅州大埔县,大埔客家小吃品种繁多,粗略估计有两百种之多。大埔小吃风味独特,许多小吃都与木薯淀粉有关,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
算盘子名字的来由
算盘子,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呢?大多数人认为是算盘上的珠子,中医师会想到有一植物也叫算盘子,有行血活络、清热祛湿的功效,长得像一个小灯笼,又像算盘上的一个个的小珠子。
刘哥今天说的算盘子是一种地方特色小食,来自广东梅州大埔县。为什么叫“算盘子”呢?是因为这款美食形状上真的很像算盘上的算珠,实际上它的主料是木薯淀粉,用手捏成像算盘上的珠子,用滚水先烫熟,再加入瘦肉末等辅料炒制而成的一道特色客家小吃。
大埔算盘子闻名全国
早在2009年,大埔县就被评为“中国美食之乡”,其中“算盘子”被评为“中华名小吃”之一。
央视十套《味·道》节目组于2017年拍摄并播出""中华名小吃""---算盘子的制作过程。
刘哥发现,有文人骚客特地为算盘子写了一首诗,摘抄如下:
城隍庙
拟在中原/撤退中惊慌的城隍庙前
散落一盘/清明透心的珠算
跋涉千里之后/越洋南渡之后
一觉醒来/客,仍然是客
曾计数过无数长夜/露珠轻轻翻身
葱绿间/打个呵欠
人生计算再多/举筷之际
都得让位给若有似无的
乡愁,云和月
-----客家印象·算盘子
实际上近代旅居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的第一、第二代客家人都会做算盘子,他们说客家话,说普通话,没有忘记家乡的文化和传统美食。
算盘子的寓意
有人说“最好的客家菜在梅州,梅州最好的客家菜在大埔,大埔最好的客家菜在百侯”,这句话真不真有待考证。离县城湖寮不远的百侯镇人,传统家宴头盘菜就是一道“算盘子”,寓意是“算了今年算明年,年年都要挣大钱……”。另外有些大埔本地老人说,算盘子寓意客家当家妇女“会华会算”,普通话就是有计划、善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意思。算盘子珠圆玉润的形状象征团团圆圆,而且算盘子的名字,也是一个好彩头,人们祈盼自己来年更加精打细算,多多挣钱,不管怎么说,这款美食的意头在本地人心中很好。
大埔算盘子的正宗做法
古代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过来,所以很多客家小吃中都还保留着中原食品的影子,不过聪明勤劳的客家人善于利用当地的粮食作物,木薯就是一例。作为大埔特色美食之一,算盘子味道咸鲜,口感筋道弹滑,主要原料就是木薯淀粉。在过去,算盘子的制作可以说小孩子都会。
算盘子要做得好吃,木薯淀粉就不能是过了年的,以当年冬天产的淀粉为最好,当季淀粉做出来的算盘子色泽通透,口感Q弹,自带浓浓的天然木薯香味,如果用的是当天制作的淀粉,这样做的算盘子不加配料嚼着吃也很香!
刘哥是60后,自己懂得如何制作木薯淀粉,自小就看妈妈做算盘子长大。先将木薯淀粉加适量水用手大力揉成均匀的大粉团,然后取一小块用两个手掌心搓成圆形,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压,凹进去就像一个算盘子,这样就算弄好了一个。等全部弄好以后,倒进煮开了水的锅里,等算盘子飘到水面上的时候就表示熟了。捞起泡凉水,不泡水的话会沾在一起,炒都炒不动。
起锅烧油(传统是猪油),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把猪肉末、香菇、豆腐干丝、虾仁先炒出香味,然后加入泡过凉水沥干水份的算盘子,继续炒透,最后加入鱼露(现在的人大部分用生抽)、盐、味精、胡椒粉炒均匀,出锅前加入葱花或者香菜即可。因为是纯淀粉,所以翻炒算盘子的时候有点粘锅,所以要注意火候,不要大大火了,不然会焦锅和结底,那样味道会打折扣。
其实炒算盘子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搭配辅料,比如可以加入鸡蛋去炒。但是大埔的传统一般要加入豆腐干丝、胡椒粉和葱花,加入腌制过的肉末更好,有虾仁就变高级了!
大埔有些村镇的人家做算盘子的时候,会在木薯粉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蒸熟芋头泥,比例通常是2:1,使得算盘子有了一份香芋味道,但是这样的做法在平哥的出生地大麻镇不流行,刘哥也不喜欢加了香芋的算盘子,觉得不够“正宗”,可能是我自己从小吃纯木薯淀粉的算盘子长大的吧。
现在有些人更“离谱”,做出了五彩算盘子,和木薯淀粉的时候把水换做菠菜汁或胡萝卜汁,便可制成花色的算盘子,芋泥换为紫薯泥,做出来的则是紫色算盘子。刘哥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埔人,内心真不喜欢彩色的算盘子,好看只为哄外地人开心,可就是不正宗了,也不见得彩色的更好吃。
写在最后,与老家的人共勉
现在即使是大埔出生的80后、90后、00后,也很少有会自己动手做算盘子的,刘哥觉得有些遗憾有些无奈。
虽然说现在在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一些大埔风味餐厅偶尔也能吃到“算盘子”,但刘哥总觉得离开了家乡的水、土和空气,就没有了那个味,外面吃的“算盘子”不仅木薯淀粉很可能不是大埔产的,而且也不够新鲜,炒法也不正宗,用的水也不是大埔的水,讲真,在外面只能吃到商业味,要吃真宗的“算盘子”,刘哥还是强烈建议外出打拼的人多回家乡,回到大埔的大麻镇、湖寮、三河、百侯...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