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天师张道陵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12.23

龙虎山历代张天师

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斩妖除邪魔,到伴君如伴虎,历代天师纵横捭阖,呼风唤雨,在龙虎山缔造了一系列神秘的传奇。

一、教主张道陵

(一)隐居山林拒做官寻仙访道创道教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与部分西南夷首领既斗争又团结,通过与他们设坛盟誓,不仅改变了杀人祭祖的落后习俗,而且使夷民一跃成为道教的忠实信徒。”

说起张天师,自然就得提到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他本名张陵,祖先也是一位大有来头的名人——西汉开国大臣张良,张道陵是张良的第八代玄孙,祖籍是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出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的吴地天目山。

据说张道陵的降生就充满了祥瑞之象。有一次,他母亲夜晚梦见一位天人从北斗魁星中降落到地面,有一丈多高,穿着一件彩绣的丝绸衣服,将蘅薇香交给她。一觉醒来,她发现衣服和居室有一股异香,一个多月都不消散,随即感有身孕。生下张道陵的那一天,有黄云覆室,紫气盈庭,屋中还有日月之光。所以,这一切都注定他有一个不平凡的一生。

张道陵少年时入太学(当时的最高学府),7岁读《道德经》,读了10多遍就了悟它的内涵,还通天文、地理、五经、河图、洛书,博学多闻。公元59年(东汉明帝永平二年),26岁的张道陵就被任命为江州(重庆)令,但是他素来喜欢黄老清净养生之道,认为当官“无益于年命”,就辞官退隐到洛阳的北邙山修炼了3年。

虽然他想清净,但是朝廷似乎不想让他清净,三番五次邀请他出山做官。比如说,公元80年(汉章帝建初五年),朝廷征47岁的他为“博士”(学官的名称),他“称疾不起”,也就是泡病号。要是知道他能活123岁,估计朝廷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了。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也就是9年后,皇帝虽然已经换了人,但照例又惦记着他,知道他有道,先是征他为“太傅”(位列三公的正一品大臣),后封为“冀县侯”,先后下了三次诏书,可张道陵仍然“耍大牌”,坚决不服从组织安排。而他也因此为他的继任天师们做了一个令后世皇帝头疼的垂范——屡召不就,你下你的诏,我修我的道。

也许是怕皇帝继续骚扰,张道陵干脆直接跑路走人,先是顺着淮河跑到了河南的桐柏太平山。到第二年的公元90年(和帝永元二年),57岁的张道陵开始踏上了漫长的寻仙修道之路。他带着弟子王长,从淮河进入鄱阳湖,然后溯流信江进入贵溪的云锦山。在云锦山,张道陵炼起了“九天神丹”,三年后“丹成龙虎现”,于是云锦山也就改名为龙虎山。此时的张道陵已经年过60,但据说他吃了自己炼的丹之后返老还童,变成好像30岁的年轻人。他还广传弟子,以符水给当地人治病。后来,他北上河南嵩山,在嵩山的一间石室里得到了“三皇内文”、《皇帝九鼎丹书》、《太清丹经》等书。

当然,张道陵周游名山大川并非盲目的自助旅游,而是寻仙访道,调查民间信仰,收集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等资料,为日后的创教打基础。到顺帝年间,张道陵已年过90,在大多数人看来,他早就到了该写回忆录的年纪,但这时他却做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进入巴蜀,去开创他的道教王国。

(二)巴蜀传道纳夷民符箓消灾显神秘

九天玄女化邪除煞灵符

张道陵为何选择远到巴蜀传道?这无疑与他在重庆做过官有关系,所以他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是自己的老根据地,知道这里的老百姓性格淳厚,容易被教化,并且名山也很多。

在巴蜀传道期间,部分西南夷流传着杀人祭祖的传统恶俗。为了使夷民“心修正道”,张道陵与部分西南夷首领既斗争又团结,通过与他们设坛盟誓,不仅改变了杀人祭祖的落后习俗,而且使众多被贬称为“鬼”的夷民,一跃成为道教的忠实信徒——种民。当“弟子户至数万”,张道陵又设立了二十四个教区,任命祭酒等道官来管理道民,形成了天师道早期教规和一套天神地祇体系。在鹤鸣山,张道陵还做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上玄元”。

东汉末年的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当时的政治黑暗,瘟疫流行,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教,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道教,由其子孙世袭相传,教民入道要交五斗米。这种宗教是以老子为道祖,道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手段,以追求长生不老和成仙为最高境界。

中国最早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列仙传》里,还记载了张道陵与众鬼交战的详细场面。说的是八部鬼帅带领鬼众,盘踞在西蜀青城山巅。张天师佩戴盟威秘箓,前往青城山战鬼。八部鬼帅带领千万兵马攻击张天师,张天师以丹笔抵御,鬼卒皆死,鬼王困卧,叩头如捣蒜求天师饶命最后,张天师成功降服众多妖魔,救济了苍生。

到公元156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张道陵已经活到了不可思议的123岁高龄。这年的九月九日,他感觉“功成道著”,是时候离开了,于是效仿帝王传承的制度,将秘箓、斩邪二剑、玉册、玉印传授给长子张衡,并嘱咐道:世世代代由一人继承我的衣钵,非我家宗亲子孙不传。随后,他与夫人雍氏一起登上云台峰,“白日升化”了。

二、第三代传人张鲁

(一)乱世势起建政权政教合一收人心

第三代传人张鲁

张道陵羽化之后,长子张衡接替了他传道的责任。也许是因为他父亲威名太盛的缘故,这位张衡流传到后世的记载倒不多,除了正常的传道济世之外,他也颇有乃父的风范——朝廷招纳他做“黄门侍郎”(皇帝身边下达诏令的大臣),他也推辞不就。

张衡之后,继承道统的是他的儿子张鲁,而这位张鲁,实实在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也得归因于当时的乱世,给了张鲁一展身手的机会。

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闹得如火如荼。当时的益州牧(四川成都的最高长官)刘焉非常崇拜天师道,在公元191年(汉献帝初平二年)时,他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挥师北上,袭击汉中太守苏固。将苏固击杀后,张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一同并肩作战的张修也杀了,将他的部众收编下来,占据了汉中,随后建立了一个名垂青史的道教政权。

张鲁的老上级刘焉做梦都没想到张鲁如此生猛和不听话,但事已至此,他也无法阻止张鲁的雄心大略了。没多久,窝着一肚子火的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璋要替父出一口恶气,竟然将气撒在张鲁的亲属上,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杀了。

张鲁知道与巴蜀的刘家结下了梁子,随时会有被敌人攻击的危险。于是他一方面巩固边防,趁势消灭南部的豪强势力,另一方面加紧对天师道内部组织的完善,并逐渐推行“政教合一”的地方管理架构。同时,还组织发动群众,一边种田,一边练兵,两不耽误。此外,还大搞慈善事业,免费给路人施舍米和肉,但是规定“量腹取之,过取者有祸”。春夏季节,则禁止饮酒和宰杀牲畜。有后人评价,张鲁的地方政权与后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有几分类似。

(二)妙计避难留后人重返祖山传经箓

龙虎山“宛如仙境”

在权衡局势之后,张鲁计划向巴中退却,手下的将领们都建议张鲁“坚壁清野”,将所有物资、粮草、仓库都烧毁,不留给曹操一粒粮食。这种想法在两军对垒时应该是极为明智的,但这时聪明一世的张鲁却犯起傻来,竟然说:“我本来就想归附朝廷,但一直没下定决心。这次我们退却巴中,避开曹操的锋芒,并非是出于恶意,物资粮草之类的,本就归国家所有,就留给曹操享用吧。”估计当时他的部下听了,非晕不可。要知道,把粮草物资留给曹操,就等于早点让曹操追上自己然后把自己杀掉一样。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傻瓜吗?其实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张鲁非但不傻,而且很有过人的智慧。

当曹操收到张鲁送的这份物资大礼时,做梦也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这使得他对张鲁刮目相看了。这时候,其实仗已经没必要打了,曹操赶紧派了使者前去慰问张鲁,并且马上封官拜爵,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同时封其五子皆为列侯。

曹操攻取汉中之后,对天师道首领采取了恩威并重的两手政策:一方面对张鲁及儿子拜将封侯,另一方面却想方设法削弱天师道的势力,将张鲁等天师道骨干北迁至邺城,以便更好控制。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炉火纯青了,但是这次他打错了算盘,因为他的对手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而修道多年的张鲁自有他逃出生天的“妙计”。

首先,张鲁在申报“户口”上就偷偷做了手脚,并没有将他的两个儿子列在“户口本”上。所以,外界知道他只有5个儿子,连曹操也被顺利蒙骗,只封了张鲁的5个儿子为列侯。而被隐瞒的两个儿子中,很可能就有张盛。这样,张盛才有可能逃脱曹操的控制而返回龙虎山。否则的话,中国道教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

接下来,就要周密地计划返回的路线图了。如果直接走水路沿长江而下到龙虎山,自然省时省力,但是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隐秘。虽然张盛的身份还不为外人所知,但是保不齐有人告个密啥的,那就前功尽弃了。因此,选择一条迂回而隐蔽的崎岖之路,避开沿途兵丁,就成了上上策。一切准备妥当后,张盛从汉中秘密入川,然后辗转于贵州、广西、湖南一带山区,被迫当了一名出色的山区“游击队员”。更令人惊异的是,张盛还有超强的忍耐力,并不急于赶路,马上回龙虎山,而是耐心地等到三国归晋时,到西晋永嘉年间,才踏踏实实地回到祖爷爷的炼丹之地龙虎山。

自从张盛回归龙虎山,创建坛宇,招徒传教以后,其子孙世袭效法,修道传经授箓,不过数代天师仍然秉承隐居苦修的修道方式,行为处事非常低调。但是江南各地却掀起了信奉天师道的热潮,而且这股热潮延续千年,至今仍方兴未艾。

三、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一)符水作法降瘟疫斩妖除魔显神通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张天师手握宝剑施法,关羽马上应召而来,这下把“叶公好龙”的宋徽宗吓得够呛,惊慌中竟然不忘讨好关羽,撒了一把崇宁钱给关羽。”

说起道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身穿八卦衣,手持桃木剑,腰悬宝镜,画符念咒的张天师。而知道张天师,就是从小说《水浒传》里开始的。

那是北宋仁宗嘉佑三年,京城汴梁瘟疫肆虐,老百姓伤亡惨重,仁宗为此减免税赋,大赦天下,以抗衡瘟疫,不料瘟疫反而越来越盛行。正当仁宗无计可施时,下面的大臣、参知政事范仲淹出主意,请出法力无边的张天师来开坛做法,以降瘟疫。仁宗大喜,遂命太尉洪信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张天师来朝禳疫。

洪太尉领旨来到龙虎山上清宫求见天师。上清宫是历代天师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源于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居住的“天师草堂”。洪太尉没想到,主持真人告知天师不在宫中,而是在龙虎山顶或云游四海,行踪飘忽。洪太尉正愁如何得见时,主持真人说,太尉“志不诚”故不得见,洪太尉只好硬着头皮,独自上山求见天师以显心诚。

一路上,洪太尉经历老虎和蟒蛇的惊吓后,只碰见一位骑牛吹笛的道童,仍不得见天师,只得怏怏下山。下山后才被告知,原来那位道童就是天师。洪太尉不但不信,反而认为是道士们戏耍他,因此极为郁闷。次日,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太尉游山时,行至“伏魔之殿”,竟不顾众道士的劝阻,打开“伏魔之殿”大门,从镇妖井里放出妖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遂闯下大祸。这些被张天师镇压又被洪太尉放出来的妖魔,正是《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还是洪太尉脑子转得快,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这就是《水浒传》第一回讲的故事《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事实上,小说《水浒传》里能降妖除魔的张天师,他的历史原型就是江西龙虎山天师府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而且,正如小说所写,宋徽宗年间,天下瘟疫横行,张继先“书符投大瓮贮水,以饮疫者,皆愈”。也就是说,他以符水降服了瘟疫。后来天大旱,皇帝又命他求雨,张天师听命做法,结果大雨接连下了三天。

后来,山西解州的盐池发生水患,宋徽宗再次要张继先做法驱邪。这次张天师同样出手不凡,“书铁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盐课复常”,用铁符投入水中,一时雷电交加,降服了水中的蛟龙,治理了水患。后来宋徽宗好奇地问他用什么方法将蛟龙制服了,张天师说:“我派遣的是关羽,您想看的话我可以召他过来。”说完,张天师手握宝剑施法,关羽马上应召而来,这下把“叶公好龙”的宋徽宗吓得够呛,惊慌中竟然不忘讨好关羽,撒了一把崇宁钱(崇宁是宋徽宗的年号)给关羽,说就以这个封赐您吧。于是,后来世人也将关羽奉为“崇宁真君”。

(二)妙答徽宗悦龙颜封功受赏提地位

宋徽宗赵佶

小时候的张继先完全没看出什么天师的风范,直到5岁时竟然还不会说话。但是,有一天他听见公鸡打鸣,突然开了口,而且一鸣惊人,因为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做了一首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

到9岁时,张继先就继承了祖天师张道陵创办的道教——后来被称为正一派天师道,与金元时期北方兴起的全真道一起,构成了道教的两大派别。他降妖画的符,是一种似画非字的奇特符号,书写在纸、绢、木、石上,是天神的旨令,道士通过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道教自创建以来,就以符箓斋醮为主要活动方式,正一派天师道更是以此见长,又被后人称为符箓派。而历史上,关于历代天师做法来治理水患疫病、求雨抗旱等的记载,举不胜举。

法力无边的张继先与宋徽宗见过几次面,而且两人之间还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那是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张继先只有13岁。一见面,宋徽宗就问:“你在龙虎山,见过龙虎吗?”其实这句话问得很有玄机,看出宋徽宗的“狡猾”:要说没见过,说明你这位天师也太稀松平常了,连龙虎都见不到;要说见过,龙虎山里老有龙出没,说明有帝王之气,那皇帝对你能放心吗?所以说,这个问题是宋徽宗给张继先埋了一颗“雷”。

但是天师就是天师,张继先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我在山里,老虎倒是经常见,只是今天才得以一睹龙颜。”其实张继先只是说了句实话,龙虎山确实有华南虎,新中国成立后还有老虎出没,只不过后来被人消灭了。而龙本就是传说中的动物,有谁敢说自己见过呢?

天师的话还巧妙地恭维了皇帝,自然令龙颜大悦。心情大好的宋徽宗趁机又问起了自己最关心的长生不老的话题,想让天师教教自己成仙的法术。这时张继先的回答又让人称奇了:“长生不老都是那些乡野村夫吃饱了没事干去鼓捣的,并不适合像您这样九五之尊的人去追求。清静无为,同尧舜帝媲美,才是您追求的目标。”

在小说《水浒传》中,宋仁宗因为京师开封瘟疫蔓延,特地遣派太尉洪信前往江西龙虎山,延请张天师前来祈禳瘟疫,这洪信上了龙虎山后,遇到一个倒骑黄牛、横吹铁笛的道童,中途又被猛虎和大蛇吓得要死,因此没等寻到张天师,就赶紧下山。

没想到下山后,龙虎山上的上清宫住持真人却告诉他:“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

在《水浒传》中,有眼不识泰山的洪信后面又在龙虎山上强行打开封印、挖开地穴,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一百零八个魔君,这正是《水浒传》中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小说当然是小说,但元末明初的书生施耐庵,却在小说中介绍了一个在古代中国早已显赫人间的家族,这就是被誉为“北孔南张”中的南张,与孔子家族并列传承2000多年不改的:张天师家族。

今天要讲的,正是在小说之外,正史中的这个传奇家族。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基本平定中原后,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而他的指向,是一位蛰居汉中地区长达二十多年、拥众五十多万的天师道教主:张鲁。

汉中,是一个夹杂在关中平原和四川之间的盆地,由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因此各路民众纷纷进入汉中地区避难,当时,历经多年战乱、饥荒和瘟疫,东汉帝国人口从东汉永寿三年(157年)的5600多万人,锐减至700多万人。

在当时的人口分布中,曹魏拥有大概445万人口,蜀汉拥有94万人口,东吴拥有210万人口。

相比于仍然地广人稀的四川地区,小小的汉中,却集中了50多万人口,这在东汉末年无异于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曹操野心勃勃,誓要夺取汉中的人口和土地,进而吞并刘备,一统西南。

在正史《三国志》和后世小说《三国演义》中,占据汉中地区的张鲁,似乎是一个夹杂在曹操和刘备两大枭雄之间,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但以张鲁当时占有的人口资源来说,张鲁绝对是不可忽略的存在。

而张鲁之所以能够占据汉中,这得益于他的爷爷:天师道的创始人、教祖张道陵。

按照传说,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尽管在后世被尊为教祖,但张道陵起初却是一个书生。

张道陵七岁时就通读了《道德经》,后来进入东汉太学成为太学生,读书时,他就通晓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学,以致年纪轻轻,就有千余人跟随他就学,但这种早熟的心智,使得他开始参悟人生,因此,张道陵时常感慨,儒家的经书并不能解答他心中有关生死的难题,于是,张道陵开始弃儒改学长生之道。

汉代时期,谶纬秘术盛行,这种时代的氛围,也使得张道陵得以从容思考,26岁时,他被东汉朝廷征召为江州令,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毗邻汉中。但不久,张道陵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

后来,张道陵四处云游、访道求仙,并在江西云锦山结庐而居、筑坛炼丹。传说张道陵到云锦山三年后神丹炼成,龙虎出现,因此云锦山后来也被改称为龙虎山。

到了60岁时,此时已是东汉93年,此前两年(公元91年),名将窦宪出塞五千里、率军大破北匈奴,并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勒石铭功。尽管东汉帝国正如日方天,但看破世事红尘的张道陵却飘然又从江西龙虎山,来到了四川成都西部的鹤鸣山修炼传道。

也就是在四川时期,张道陵开始传授“正一盟威之道”,正式创立道教,并尊老子为教祖,由于入教教徒必须缴纳五斗米,因此也被称为“五斗米教”。

张道陵创立的“正一盟威道”,在后世也被称为“天师道”,天师道门下弟子众多,按区域分为二十四个教区,每个教区分设治头和祭酒统领事务,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陕西地区,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类似于政教合一的组织。

传说中,张道陵出生于东汉初年的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传说他活到123岁才去世,此时已是东汉末年的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尽管传说不一定可信,但是张道陵建立起的这个政教合一的组织,却即将在后世,遗留给孙子张鲁以巨大的政治和宗教遗产。

张道陵临终前,将象征法器的丹药、斩邪二剑、玉印等器物传授给了长子张衡,并嘱咐世世代代由张道陵家族的宗亲子孙继承衣钵,创立天师道的张道陵在此后被称为祖天师,第二代张衡又被称为嗣天师,张衡一生平平无奇,此后又将道统传给了第三代、也就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

传说中,张道陵活了123岁(公元34-156年)。

此时,恰是东汉末年乱世,当时,盘踞四川的,是益州牧刘焉。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此时,后来将夺取四川的刘备,此时正担任平原县县令,忙着与青州刺史田楷联合对抗冀州牧袁绍。当时,张鲁是益州牧刘焉的座上宾。

由于四川与汉中唇齿相依,于是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并命令手下、别部司马张修率兵与张鲁一起攻取汉中,没想到汉中平定后,张鲁却杀死了张修,并夺其兵众,逐渐开始在汉中地区自立。

此后,刘焉病死,刘焉幼子刘璋继任益州牡,随后,枭雄刘备又率兵川击败刘璋,夺取了四川。

于是,避居汉中的张鲁,开始直接面对来自刘备、曹操这南北两大枭雄的巨大压力。

当时,刘备对张鲁的看法是:“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

枭雄孙权则认为:“米贼张鲁居王巴(重庆)、汉(中),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四川)”。

在当时的各路枭雄看来,张鲁在汉中自守,没有野心,迟早都是块将被碾得粉碎的夹心饼干,但张鲁能在汉中自立二十多年,当然也不是外界所认为的那样简单。

凭借着祖父张道陵和父亲张衡留下的遗产,张鲁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是一位拥有教会组织的宗教首领,他治理汉中地区的方式相当奇特,区域内不设官吏,而是以教法统治,教民如果犯法,会被宽宥三次,到第四次才会被惩处;如果是小过,则会被要求修道路一百步来赎罪。

在汉中地区,张鲁要求在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止酗酒,并且张鲁还在汉中地区设立义舍,里面放置米肉,免费供过路行人量腹取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各路民众纷纷涌入汉中地区避乱,而张鲁这种无为而治、政教合一的宗教统治,尽管治理方法简单,但在当时却无异于世外桃源,这也使得汉中地区人口迅速扩张。

但枭雄曹操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击败马超和韩遂联军后,又南下击败张鲁、夺取汉中,深知张鲁在汉中地区根基深厚的曹操,随后将张鲁封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并且将张鲁的五个儿子全部封为列侯,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的女儿为妻,张鲁全家则被曹操迁徙到邺城居住监视。

此后,刘备又与曹操在汉中展开争战,最终经过四年激战,刘备督军阵斩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地区,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

而张鲁,作为汉末三国乱世的配角,此后寂寂无名,但是张天师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此时,才刚刚展开序幕。

张鲁盘踞的汉中盆地,是沟通关中平原和四川的咽喉。

随着张鲁归顺曹操,天师道也因此从西南地区传入了中原,由于继承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此后相继攻灭了蜀汉和东吴,这就为天师道接着进入江南地区又创造了条件。

西晋政权虽然短暂统一天下,但帝国很快再次陷入战乱,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逐渐兴起,道教在动荡的北方趋于式微,但在南方,崇尚玄学和道家的社会氛围,却为天师道和张天师家族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进入东晋后,门阀士族中出现了很多信奉五斗米教的世家,当时北方的士族例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天水尹氏,以及迁居南方的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等家族中,都有人信奉道教,例如琅琊王氏中的书圣王羲之,就“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王羲之信道,经常与江浙名士游乐山水,还与道士许迈共同修道、服用五石散,当时,王羲之的书法名冠天下,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位老道士听说后,也很想得到王羲之的书法,当他听说王羲之热爱饲养白鹅后,便精心调养了一批良种白鹅,养成后每天故意到王羲之与友人郊游的地方放养。

当王羲之终于“偶遇”这批白鹅后,果然满心欢喜,向道士提出想买下这些鹅,道士于是说,“你只要帮我写一篇《黄庭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欣然允诺,为道士写下了被后世称为“右军正书第二”的《黄庭经》,因为这一奇特的经过,王羲之所书的《黄庭经》也被称为《换鹅帖》,后来,唐代李白还在《送贺宾客归越》中写道:“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王羲之的《换鹅帖》,背景是天师道在江南地区的传播。

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酵,天师道此时开始走入社会上层,随着隋朝的统一南北,中国再次进入了大一统时代,李唐代替隋朝后,由于道教教主老子李聃被追尊为李唐皇室的“圣祖”,这就使得道教在整个唐代受到了热烈追捧,天师道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

虽然受到皇家器重,但作为天师道的传人,历代天师仍然恪守本分。唐高宗时期,唐高宗李治召见第12代天师张恒,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张恒对此回答说,“能无为则天下治矣。”李治对此深以为然,“上嘉之。”

从深耕民间到进入士大夫的视野,再到与帝王对话,唐高宗李治与第12代天师张恒的这次问答,也标志着张天师家族开始进入了帝国的顶层视野。

通过道教与皇权的结合,张天师家族的政治地位开始扶摇直上,此后,天宝七载(748年),唐玄宗就将天师道教祖张道陵册封为“太师”,并亲自召见第15代天师张高,命令张高在京师长安设置坛传箓,还免除了天师道的祖山龙虎山的赋税。

李唐皇族对张天师家族的照顾一直恩宠不断,到了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还召见了第20代天师张谌,并亲赐“真仙观”三个大字作为张谌的箓坛门额。

与皇权的结合,使得张天师家族在大唐帝国备受尊崇,但这也牺牲了修道的清静,使得历代张天师开始受缚于政治,例如曾与唐高宗对话的第12代天师张恒在终于获准返回龙虎山后就曾经感慨说:“吾几落世网,今还我素矣。”

如果说张天师家族仅仅只是满足于做帝王的座上宾,和以神鬼之术进奉,那这种恩宠和礼遇,是否足以持续千年,显然是个很值得思量的问题,但历史的传承表明,历代天师的为人和政治眼界,显然不仅于此。

历史进入宋代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5年),辽国大举入侵,在寇准等大臣的力请下,宋真宗不得已御驾亲征,最终,宋辽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结束了两国长达数十年的间续战争,此后,宋辽双方维持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

宋辽和平的实现,使得北宋真正进入了文治时代,但这也使得宋真宗更加倾心沉浸在道教之中,并开始了此后长达14年之久的装神弄鬼的“天书政治”,宋真宗对道教的沉浸其中,也使得张天师家族的政治地位更加尊崇,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第24代天师张正随,并赐号“真静先生”,此后,历代的张天师都得到了北宋皇帝的“先生”赐号,张天师家族与皇权的结合更加紧密。

父亲宋真宗对道教的倾心热爱,也深深影响到了他的儿子宋仁宗。为此,宋仁宗就曾经咨询第25代天师张乾曜说,要如何养生和飞升成仙。

张乾曜对宋仁宗的回答是:“此非可以辅政教也!陛下苟能还淳返朴,行以简易,则天下和平矣;志虑清明,神气和完矣,奚事冲举哉!”

有别于一般的道士术士,第25代天师张乾曜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宋真宗、宋仁宗父子对于修炼成仙的爱好,为此张乾曜才委婉地劝诫宋仁宗,不应以所谓“白日飞仙”的追求去“辅政教”,而是应该无为而治“还淳返朴”,为天下太平谋才是正道。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谦虚谨慎,他被包拯唾沫喷到脸上都不生气,对于第25代天师张乾曜的劝诫也铭记在心,而张天师家族近帝王而不媚帝王的风骨,也历经唐宋数代而不变。

天师家族世居的龙虎山。

北宋进入到宋徽宗时期后,“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艺术皇帝宋徽宗对于修炼成仙也非常感兴趣,宋徽宗曾经当面请问第30代天师张继先,应该如何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张继先对此的回答说:“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净无为,便可同符尧舜。”

当宋徽宗问及北宋国运时,有鉴于宋徽宗时期内忧外患的局面,张继先语义深沉地警戒要小心“赤马红羊之兆,请修德”。

按照张继先的劝谏,丙丁为火,色赤红;午属马,未属羊。丙午(马年)、丁未(羊年)年都是国家容易发生灾祸的年份,一定要谨慎小心,这也是赤马红羊之厄的传说,即农历丙午年、丁未年易发大难,一定要小心。

当时,女真人正在北方崛起,宋徽宗却不以为然,张继先为此警示朝野说:“蓬莱水浅,沧海又要变桑田了吗?”

眼见帝国危亡在即,自己却无力回天,第30代天师张继先于是请求返回龙虎山,当宋徽宗要赐予他金帛财宝时,张继先却辞谢帝王说:“臣一野褐也,得无以用。”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丙午年),金人再次挥兵南下,联想到张继先此前的预言,紧急退位给儿子宋钦宗的太上皇宋徽宗突然感悟,于是派人邀请张继先北上试图让他“以法术退敌”,张继先无奈从江西龙虎山启程北上,当行经泗州(今安徽泗县)天庆观时,张继先写下了一首诗:

一面青铜镜,重景苍玉山,

恍然夜船发,移迹洞天间,

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

西山红日下,烟雨若潜潜。

写完诗后,张继先端坐而逝,年仅36岁。

传说中,他仙逝这一天,恰好是金兵攻陷开封之日。此时,正是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

而张继先,正是《水浒传》中所提的“虚靖先生”张天师,只不过他生活的年代,被作者施耐庵从宋徽宗时期,提前到了宋仁宗时期,足见其民间影响之广。

横吹仙笛的张天师。

帝国的安危兴盛,非个人之力所能左右,但此后历代的国君们,仍然对张天师家族保持着尊崇的敬意。

蒙古人攻灭南宋后,忽必烈又命令第36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并且正式册封张宗演为“嗣汉天师”,从而使得“天师”这个名号,从天师道内部上升成为了大元政权的官方册封。

朱元璋攻灭蒙元后,对此则进行了反思,朱元璋对此说“天岂有师”,于是将嗣汉天师的封号改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并加封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从此,张天师家族正式成为了兼有名义与实权的道家最高领袖,拥有了与北方孔家平起平坐的资本。

对此,明代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孔家人说,“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与江西张,凤阳朱而已。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

这在此后也衍生出了张天师家族的地位尊崇,例如在民间互问姓名,一般是说免贵姓什么什么,但是有两个半人家却不会说免贵,这一个是北孔孔家,一个是南张张家,另外半个则是当时的帝王姓,至于是姓杨、姓李,还是姓赵、姓朱,则是风云变幻、不知所谓,所以只能称是半个人家。

但是张天师家族始终保持着政治的自觉清醒和政治关怀。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当时年仅16岁的明武宗刚刚登基,就召见第48代天师张彦頨,询问他说:“卿之祖非神仙乎?朕闻神仙长在,今还可见,亦可学否?”

修仙长生,是历代帝王的古今幻梦,也是考验历代天师政治智慧的时刻,对此张彦頨回答说:“臣闻君之愈於神仙者,尧舜是也,至今犹存。上自天子,下及庶人,未尝不见,愿陛下慕而效之,则圣寿可等天地矣。乃若臣类为神仙者,奚足尚哉。”

对于历代张天师来说,劝诫历代帝王放弃修仙长生的美梦,正视人间的政治修为,是历代张天师们孜孜劝诫的内容,但帝王们并不以为戒。由于放纵嬉戏,明武宗年仅31岁就暴病身亡。

但明朝的皇帝们并不以为戒,到了明神宗时期,万历皇帝还问第50代天师张国祥说:“圣人以神道设教,卿教非神道乎?”

对此张国祥劝诫说:“圣人治天下,静默思道,恭己正南面而已。故神其道而天下化。三代而下,一日万几,非励精不能图治。”

龙虎山天师府

但万历皇帝的追问,也伴随着晚明的风雨飘摇戛然而止。

随着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入关代明的满人由于崇尚喇嘛教,因此也疏远了传统汉人君王所崇尚的天师道,到了乾隆时期,满清朝廷更是将张天师的品秩由正一品猛降为正五品,并取消朝觐资格。此后,由于第57代天师张存义祈雨有功,才勉强提升为正三品,并恢复朝觐资格。

然而到了道光年间,满清官方又一次取消了天师朝觐的资格,从此天师家族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愈发疏远。

1912年满清覆灭后,江西都督李烈钧又宣布取消了天师封号,幸亏袁世凯复辟,才又赐予了龙虎山张天师传人以正一嗣教大真人的册封,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又取消了对天师的册封。

在民国的乱世中,第63代天师张恩溥在1924年嗣位后,就接连遭遇时代的冲击,龙虎山天师府一度被群众运动查抄,张恩溥本人也被囚禁。由于时代变迁,天师府原有的土地田产等多有流失,为此张恩溥不得不往来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通过出售符箓、主持法事等补贴家用。

当时,直系军阀吴佩孚在年轻时因为贫困潦倒,曾经当过算命先生,因此他对龙虎山天师颇有好感,另外一位直系军阀孙传芳也笃信佛教,对道家也颇为宽容,在北方军阀的庇护下,张恩溥得以长期活跃在江浙一带。

国民军开始北伐后,吴佩孚、孙传芳相继被北伐军击溃,孙传芳甚至因为早年滥杀无辜,而被侠女施剑翘刺杀于天津佛教居士林。

世事无常,也使得第63代天师张恩溥颠沛流离,抗战期间,张恩溥隐居龙虎山,到了1949年,他辗转追随蒋介石到了台湾,而跟他一同抵达小岛的,还有被称为末代“衍圣公”的孔德成,以及七世章嘉活佛。

1969年,张恩溥最终在台湾病逝,由于张恩溥的长子张允贤早已去世,于是张恩溥的堂侄张源先宣布继任为第六十四代天师,但却一直无法拿到张恩溥遗留的祖传印剑。张源先在2008年病逝后,围绕着下一代天师的继承人问题,张意将、张道桢、张懿凤等至少三人又各自宣布自己继任为天师,在纠缠纷乱中,这个传袭两千多年的家族,也在时代的风雨中再次面临考验,而海峡两岸对于这个传承问题也各有主张。

第63代天师张恩溥(1904-1969年)

对此,早在1930年代,江南一带就有民谣这样传唱:“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意思是说张天师家族到第63代张恩溥时,必将经历考验。或许,冥冥之中,这也是时代的天意。

张天师玉印传奇

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道教文化展览上,一枚硕大的明代张天师玉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枚玉印边长12.2厘米,为青白玉质,洁白莹润,印钮为一威武凶猛的螭虎造型,雕琢精细,生动传神;印面为阳文九叠篆体“阳平治都功印”六字,印文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据考证,“阳平”是指四川省青林县阳平山,居道教“二十四治”管理中心之首;“治”是道家从事法事活动的场所;“都功”为治中职事,亦即道家的首领。

据说道教首领张天师有四大传家法宝。一是斩邪雌雄剑;二是法印“阳平治都功印”;三是符篆,有护身、镇妖、镇宅的36天将符及各种经篆、篆像;四是宝物。有天蓬尺、玉笏、玉冠、拷鬼桃杖、令牌等。张天师就是凭藉这些法宝为道众施行“法术”,斋醮祈禳,驱鬼镇妖,祈晴求雨,祛灾纳福。

这枚玉印作为张天师的传家法宝,最后怎么会传到博物馆里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呢!那还是上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事情。当年江西贵溪上清镇的嗣汉天师府院大宅梁,楼阁林立,龙柱金壁,雕梁画栋,是历代张天师的住所。一天,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某部红军干部冯指挥奉命带兵前往天师府这座“封建堡垒”去捉拿头目张天师,他在晚上带领战士冲进天师府,但到处不见张天师的踪影,据道徒说:“天师已经预卜知道你们今晚会来,因此在下午就走了,他没有说到何处去。”战士当然不会相信这番谎话,仍然继续搜寻,虽然没有捉到张天师,但在他住房里查找到了这枚玉印,于是便收缴交给冯指挥。冯指挥带领战士返回复命时,刚到驻地就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赶赴江西南大门会昌县筠门岭一带抵抗国民党粤军的进攻。1934年江西南大门失守,冯指挥的部队又奉命北上,临行前他将这枚玉印交给随军妻子郑若兰,并嘱其妻子和女儿待在筠门岭,说等到革命胜利后再回来接她们,可是一年后便传来了冯指挥在武汉英勇牺牲的消息。

冯妻后来经人介绍与筠门岭朱忠万(又名朱干民)结婚,生有几个孩子,于1945年病故。新中国成立后,冯家派人来筠门岭找到烈士之女冯玉霖并将其接回南昌。1950年10月间,冯玉霖在省人民政府看望她父亲的老领导邵式平省长时,说了张天师玉印流落在会昌的详细经过。邵省长获悉后十分重视,当即下达一道手令,嘱宁都专区专员朱开铨立即收缴玉印送省。

接到省长手令后,宁都专区下发“民字第338号训令”至会昌县人民政府,训令内容为:“据烈属冯玉霖报称,张天师玉印落于会昌朱干民手中,迅速追缴为要。”县政府迅即派员至筠门岭区政府,配合区委书记朱彰等同志一道前往朱家查询,朱氏后人朱维祯深明大义,很爽快地交出了玉印,终使宝物完璧归赵。玉印在县人民政府民政局存放期间,许多干部听说此印是张天师“镇鬼驱邪”的宝印,便从街上买来白布或白纸偷偷地盖了好几份,带回家中张贴或收藏。

几天后,县政府拟就呈文并派人专程将玉印送交至宁都专区,专员办公室主任万祝君收到玉印后又亲自呈送邵式平省长,省政府给宁都专区开具了收据。后来邵省长病重时,将玉印交给其亲属,并反复叮嘱一定要将这件“国宝”上交给国家,于是玉印便被送到了博物馆。

历经岁月沧桑的张天师玉印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成了江西省博的珍贵藏品,但观众在欣赏赞叹这枚当年张天师实施神权的“法印”时,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发生的传奇故事。

THE END
1.缘主反馈我不能工作了。7月份找到悟道老师帮我超度了孩子们 ,希望他们能有个好的归宿 ,福生无量天尊 !福生无量天尊 !福生无量天尊 ! 婴灵超度法事 时间:2024-12-04 14:47:48 叶** 0 谢谢悟道老师照亮了我们黑暗的生活人 ,和合供灯后修复了我们的感情,家庭氛围变得温馨起来了,孩子也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学习更加努力http://wdxxt.com/Xin/Index/fankui/id/
2.一个水平很强的道士,有能力帮人改变命运吗?一个水平很强的道士,有能力帮人改变命运吗?苏有朋影音馆 吉林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现代战争的千里眼量子雷达:千里之外,让美国隐形战机变成废铁! 做梦海里游 1跟贴 打开APP 爆笑相声:《拯救莫斯科》郭德纲 于谦 你今天快乐吗 15跟贴 打开APP 顶尖狙击手仅用一把狙击枪,远程搞定整个犯罪集团 巴布影视解说https://m.163.com/v/video/VAI8CANKP.html
3.梦见道士驱鬼是什么意思梦到道士驱鬼好不好梦见道士驱鬼是什么意思?梦见道士驱鬼好不好?梦见道士驱鬼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大鱼解梦小编帮你整理的详细解说吧。 梦见道士驱鬼 梦见道士驱鬼,这两天你的身边无故出现许多需要你帮助的人,而且他们的要求都有些强人所难,让你的心情也变得相当不好。量力而行是这两天的准则。 http://www.zgjiemeng.com/qita/199299.html
4.福建老道士(樵夫)42首诗选(一~五集)我晕头转向 当我定睛再看 你已成世间英雄 而非狱中囚犯 朗朗乾坤没了高利贷 没了黑恶势力和流氓 (2017.3.29.《作家世界》) 4 风过 作者老道士 风过 桃花落 桃花潇洒说 枝头 我红过 (2017.3.31.《作家世界》) 5 绝不做阴暗小人 作者老道士 http://m.zgshige.com/c/2018-01-12/5150816.shtml
5.懂视IT网周公解梦 梦见棺材、做棺材、开棺材、抬棺材意味着什么? 解梦算不算占卜算命 梦见算命先生说我现在时来转运 占卜是什么意思 梦见众人跪地求雨怎么回事? 梦见道士在求下雨 ? 1 2 1254397 1254398 1254399 1254400 1254401 1254402 1254403 1257403 1257404 ?Copyrighthttps://m.51dongshi.com/wdasy/1254400/
6.《聊斋志异》(白话全本).doc白话全本聊斋志异【 考城隍】 我姐夫的祖父,名叫宋焘,是本县的廪生。有一天,他生病卧床,见一个小官吏,拿着帖子,牵着一匹额上有白毛的马来找他,对他说:“请你去考试。”宋公说:“考官还没来,为什么马上就考试?”来的官吏也不多说,只是催宋公上路。宋公没办法,只好带病骑上马跟他走了。 走的这一路很https://m.book118.com/html/2014/0408/7412850.shtm
7.《太平广记之道术方士卷》窦玄德说:“都水就是我呀,你为什么不早说?”那个人回答说:“我虽然追您,但您的生命应当在此地终结。还没到地方,不可泄露,我所以随您到此地。在路上承蒙您一路赏赐给我饭吃,常怀惭愧之意,心中希望免除您的这个灾难,来报答长者深厚的恩惠。”窦玄德说:“可以消灾吗?”那人回答说:“您以前听说过道士王知远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4310958_934659508.shtml
8.六十甲子(观音佛祖.天上圣母)圣签注解星侨网路书店本省道士是道教徒,内地的道士,以正一道士,全真道士为多,正一道士就是符派里,正一教的门徒,全真道士就是丹鼎派里,全真教的门徒。正一教以受历代朝廷重视,进展较快,教徒亦众,他们专门研究敬神事神的科仪,他们是道教的礼仪专家,民间若要求福、消灾、拜神、祭祖、通常都要请他们来司仪,这也就是我国古时「史」「祝https://www.ncc.com.tw/books/goods.php?id=2754&to_cn=1
9.玄学王妃下山后震慑全京城最新章节列表手撕绿茶,脚踹渣男,再重拾老本行,看相卜卦,驱邪治病,一不小心就成了风云人物,名震京都! 京都贵族子弟,名门千金,世家贵妇都争相示好。 就连那传闻嗜血残暴,手段狠戾的摄政王都要亲亲抱抱举高高。 京都众人惊呆下巴,不可置信:“摄政王莫不是邪祟入体了吧?陆仙师你赶紧给他画个符吧!”http://www.xinbqg.com/115/115711/
10.玄学王妃下山后震慑全京城,最新章节列表正文 第7章 道士驱邪 免费 正文 第8章 摄政王爷 免费 正文 第9章 谁是邪祟 免费 正文 第10章 王爷英明 免费 正文 第11章 真真是个戏精 免费 正文 第12章 平妻? 免费 正文 第13章 是不是让人给掉包了? 免费 正文 第14章 陆绾绾,你满意了吗? 免费 正文 第15章 小道长,你是聪明人https://m.zongheng.com/chapter/list/1278655/73397007?bookId=1278655&cid=7339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