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热搜改变的命运?千年辽代白塔维修困局
从曾经的“一照难求”到如今登上微博热搜,一座饱经风霜的千年辽代白塔历经了漫长岁月中短暂的10年光阴,终于迎来了自身命运的改变。
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报,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为武安州白塔的修缮保护事宜专门委派工作组到敖汉旗,召开现场办公会,共同商讨针对性修缮措施,已明确搭设脚手架,对面砖脱离等病害进行排查,采取临时稳固等措施保护白塔,并已明确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
从“一照难求”到“登上热搜”,这座塔终于火了
郎先生与武安州白塔的邂逅源于一次偶遇。早在2011年,郎先生跟随辽宁省文物专家在辽宁朝阳考察文物古迹,回沈阳前他向专家提到相隔不远的内蒙古敖汉旗有一座辽代古塔,引发了专家的兴趣。
“2011年去的时候不是奔着这个塔去的,原本打算去看敖汉另外一座塔(万寿白塔)。这座塔之前没看到任何记载,网上只说敖汉有两个塔,但这座塔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没有任何记载,网上也找不到照片。去之前也没抱什么希望,结果到了那里一看很令人震撼,发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回忆起当年初见白塔的场景,郎先生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的天近看还很蓝,远处有些灰蒙蒙,快到的时候远远望见白塔,塔身有一半被近处的树林遮挡,连忙下车拍了一张照片。被白塔惊艳到的郎先生心想,看了这座塔,原计划要去考察的万寿白塔不看也值了。
当时,武安州白塔还未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知道的人也并不多,基于自己多年积累的辽代古塔专业知识,郎先生认识到眼前的这座武安州白塔虽然残破不堪,但绝不简单。“此塔的结构、造型殊颇为奇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武安州白塔的价值确实非同一般。据当地政府公开资料显示,武安州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最早建置的头下州之一,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村,北与骏马河相邻,南靠高台地,是辽至元时期的古城遗址,州城中建有一座空心灰白色八角辽塔,至今已近1000年的历史。2013年5月,武安州遗址和武安州白塔(以下简称“白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辽宁省文物局等三家单位撰写的《武安州塔形制及建筑年代考》中指出,武安州塔内部为始建于辽中期的八角形空心塔,其建筑形制代表了传统辽地早期建塔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是目前传统辽地仅存的辽代中期修建的砖塔,对于研究辽代中期砖塔的建筑手法、建筑特点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建于辽代末期的外包砌部分,则体现了辽代末期的建筑审美和建筑风格,是研究辽代末期建筑的重要实例,特别是塔身三正面采用穹顶式佛龛的建筑手法,与通常采用券龛以及平砌穹顶的作法完全不同,为现存辽塔中唯一建筑实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饱经风霜岌岌可危,却迟迟未进行修缮
作为千年辽塔,武安州白塔建筑手法高超、学术价值极高是事实;饱经风霜岌岌可危、迟迟没有进行修缮也是事实。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白塔保护工作站工作人员列举了一连串的担忧:墙砖松动,砖缝里的黄泥一抠就掉;裂缝变多、变大,塔北面有处缝隙甚至裂开10多厘米,南面的裂缝有4厘米;塔体已经向西北方向倾斜;塔基座缩进去一米多,头重脚轻……
红星新闻记者从网友近两年内拍摄的一组白塔图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风吹日晒和年久失修,白塔顶部已经有鸟类在上面筑巢,破碎的砖块和瓦片散落于塔檐,存在着脱落后砸伤村民和游客的安全隐患。
实际上,白塔的损坏既与古塔的建造年代久远,风吹雨淋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们对古塔不当的处置,缺乏保护密不可分。
《武安州塔形制及建筑年代考》里面曾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当地村民到塔上取砖修建兔舍,塔座外部青砖被大量盗拆。据当地村民介绍,在上世纪中期时,塔座尚较完整。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塔座南面,原有券门通往塔心,并可通过天井,爬到塔身券洞内,后因盗取塔砖,将券洞拆毁。
“要说塔的破损程度,我中间隔了6年又去的,凭直觉我是看不出来的。除非把每年的照片细节进行对照,可能会有发现。不像他们村子里的人,从小时候一直看到现在,他们可能感受到的变化更深一些。但是去的时候确实满地碎砖,这个是真的。”
今年1月份疫情爆发前,郎先生的一个朋友去敖汉看了白塔,在那边曾跟他通了视频,后面一起交流过是否会短期内倒塌的问题,朋友的看法是还不至于这么严重。根据报道中提到的问题,郎先生自己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倾斜问题不明显,国内这么多古塔,十座塔有九座都是歪的;至于内部空心,这也很正常,不能说明很严重。
在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看来,外界对于白塔的稳定性不需要过度担心。“这个塔虽然历经沧桑,风吹雨淋破损严重,但是它整体稳定性是很好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它坐落在一个山岗岩石层上,很坚硬;第二它周边没有工业设施;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是,做这个方案的时候,权威部门已经出具了塔的稳定性检测报告,不是随时就可能倒塌。”田彦国说。
维修方案多次修改,专家组成员换来换去
针对这一原因,此前,新华每日电讯在报道时指出,白塔维修方案迟迟未通过,除方案本身有待完善,也与第三方评审专家组成员换来换去、意见层出不穷有关系。
“2013年辽宁省文物保护机构做过白塔修复的方案,我也帮过忙,但后面就没有动静了。2016年年底听说要修,过完春节我就又过去了,想着赶在修缮之前再去看看老样子。当时以为马上就要修,结果一直等到现在。”对于方案迟迟未通过,郎先生也颇感意外,在他看来维修方案多次不通过的情况并不多见。
“修缮方案有严格的程序,要专家评审通过后才能执行。这个事情跟资金没关系。”田彦国表示,方案没有通过的原因仍在于专家的理念不一样,里面牵连太多复杂的内容,所以必须要专家组全部通过才能施行。目前,项目维修方案已经过多次修改。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长期从事古建筑和历史城镇村落的修复保护、教学及研究工作。在他看来,武安州白塔的境况反映出地方文物保护部门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不应该不断更换评审专家,客观上造成方案迟迟不能通过;第二个问题是古塔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缺乏基本的保护措施。”
作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柳肃教授每年都要参加多次文物保护评审会,对各种方案提出针对性意见。根据他以往的经验,文物修复评审会由三至五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文物修复提出全面的修改意见,一个项目最多经过三次评审会后就可以确定维修方案。
“每次开会看到方案有不足的地方很正常,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多数情况第二遍就能够通过,后面开始实施。如果当地认为专家不合适,可以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指派专家进行指导。”柳肃说。
针对网上关于白塔引发的热议,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情况通报,回应称重视媒体报道的赤峰市敖汉旗武安州辽代白塔修缮滞后存在损毁的情况。4月12日至1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为该塔的修缮保护事宜专门委派工作组到敖汉旗,召开现场办公会,共同商讨针对性修缮措施,已明确搭设脚手架,对面砖脱离等病害进行排查,采取临时稳固等措施保护白塔,并已明确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
一旗双塔命运不同,紧急修复下的隐忧
红星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与武安州白塔多年失修的境况相比,位于敖汉旗的另一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寿白塔(也叫五十家子塔)已经在前几年得到了修缮。
据当地政府网站信息显示,2016年敖汉旗文物部门对万寿白塔进行了修缮工作。报道中提到,据旗文物所长张焱介绍,“万寿白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2016)年国家投入300万元对塔进行整体维修、加固和保护,恢复它的原貌,并对塔的周围进行了规划,作为全旗旅游产业的一个旅游景点进行认真打造,拉动第三产业。”
据报道,2017年7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敖汉部始祖岱青杜棱后裔齐聚在位于敖汉旗东北二十五公里今玛尼罕乡五十家子万寿白塔前,举行近二百多人参加的祭祀活动。
据郎先生介绍,目前全国现存辽塔官方数据大约100多个,但他认为保守统计真正意义上的辽塔只有70多个。从分布上看,辽宁省占一半,京津冀加起来有20多座,剩下的内蒙古自治区有7座,吉林有1座。综合自己掌握的情况,他觉得武安州白塔属于目前现存辽塔里面保存较差的一类。
“有的维修是一种破坏,那种情况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跟倒塌比起来,还是要努力抢救。”郎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