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高起专)上题库及答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与原始歌谣及《诗经》第一节上古神话(上)一、选择题(每题1分)1.神话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①幻想②塑造形象③夸张④象征⑤联想2.我国古代保留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①《山海经》②《庄子》③《吕氏春秋》④《淮南子》3.从神话的类型上看,盘古开天地属于:①创世神话②英雄神话③洪水神话④感生神话4.《精卫填海》载于: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二、多选题(每题2分)1.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下列哪几部典籍中:①《春秋》②《楚辞》③《山海经》④《庄子》⑤《淮南子》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分)1、从内容看,女娲造人属于______神话,大禹治水属于______神话,共工与颛顼争斗属于______神话。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神话2、感生神话五、简答题(每题10分)我国上古神话,除了从内容划分之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第二节上古神话(中)一、简答题(每题10分)1、神话有何价值?2、上古神话有何思维特征?3、中国神话有何民族特色?4、我国上古神话是如何演化的?第三节上古神话(下)一、简答题(每题10分)1、如何理解夸父的形象?2、如何理解精卫的形象?第四节原始歌谣一、单选题(每题1分)1、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的是:①放排活动②制作乐器的过程③狩猎活动④伐木活动二、多选题(每天2分)1.原始诗歌常与下列哪几种艺术样式融为一体:①原始绘画②原始音乐③原始舞蹈④原始雕塑第五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单选题(每题1分)1.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论者是:①毛亨②董仲舒③司马迁④郑玄⑤朱熹2.《诗集传》的作者是:①孔子②毛亨③郑玄④朱熹⑤闻一多3.《诗经》中的“国风”共有:①120篇②140篇③160篇④180篇4、《诗经》,称为“经”,成为经典开始于:①春秋时期②战国时期③西汉④东汉⑤唐代二、填空题(每空1分)1.《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______、召南。
2.《诗经》中的“颂”分为周颂、鲁颂与______。
3.《诗集传》的作者是______。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10分)1.“风之始”是哪一首诗?孔子对这一首诗作出了哪八个字的评价?第八节诗经中的爱情诗(中)——空灵、飘渺的思慕恋歌一、填空题(每空1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水伊人”的意象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10分)方玉润说《蒹葭》这首诗“兴尽首章”,谈谈你的看法。
第九节《诗经》中的爱情诗(下)——悲戚的弃妇之歌一、填空题(每空1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____________,九月授衣。
第十二节《诗经》的艺术成就一、填空题(每空1分)1.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2.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_,_________。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辞有何特点?2、《左传》描写战争有何特点?四、论述题(25分)1.《左传》的艺术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2.“春秋外传”指的是__________。
3.与《左传》主要反映__________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2.《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中的“高阳”系指__________。
3.屈原的第二长诗为________。
4.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
5.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
7.鸟飞返故乡兮,____________。
8.嫋嫋兮秋风,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1.《九歌》五、简答题(每题10分)1.《离骚》的思想内容2、古人对“离骚”二字主要有哪二种解释?今人大都采用哪一种解释?3.《离骚》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大意是什么?4.屈原“美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为什么说《离骚》的浪漫主义是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6.与《诗经》的比兴手法相比,《离骚》的比兴象征手法又有什么新的发展?7.《九歌》是一组什么性质的诗歌?共有多少篇?具体篇目有哪些?8.《湘君》、《湘夫人》分别写的是谁对谁的思念?它们表现了什么样的共同主题?9.《九章》与《离骚》有哪些异同点?10.屈原的第二长篇是哪一首诗?这首诗有什么特异之处?六、论述题(每题25分)1.《离骚》的文学成就第三节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地位一、单选题(每题1分)1.《九辩》确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什么主题:①香草美人主题②爱国主题③伤春主题④悲秋主题⑤闺怨主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1.《九辩》确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______主题。
2.悲哉秋之为气,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1、宋玉的代表作是哪一首诗?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什么主题?《中国古代文学》(高起专)上参考答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与原始歌谣及《诗经》第一节上古神话(上)第一节一、1、①2、①3、①4、①二、②③④⑤三、始祖、洪水、部落战争四、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
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
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2、感生神话:在神话中,叙述女性不经男女结合而是受到自然界的某种感应而孕育生命的现象,这样的神话就叫感生神话。
五、简答题1、从地域上划分,中国上古神话可分为南部神话与北部神话。
北部神话: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化比较务实,加速了神话的理性化,《淮南子》、《列子》等典籍中保留了一些片断,如“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黄帝大战蚩尤”等,都属于北方神话。
南部神话:长江流域的文化发展,略后于黄河流域。
“苗”、“蛮”集团,其巫祝文化发达,所谓楚人“信巫鬼,好淫祀”,盛产神话。
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远游》等,便有许多优美动人、多姿多彩的神话。
中国的许多重要神话都在南部神话中得到展示。
另外,中国神话还可以分为东部蓬莱神话系统与西部昆仑神话系统。
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
昆仑神话神奇瑰丽,流传到东方以后,又与苍莽窈冥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
第二节一、简答题1、上古神话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学的传统,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楚辞》及后人的诗歌及中国的志怪、传奇与明清小说中均有很多神话题材;其二,神话作为一种原型,作为一种象征型艺术,它对于中国文学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2、第一,是以已观物,以已感物。
第二,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第三,强烈的情感体验性。
3、中国神话表现出了强烈个性与特异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二点:①中国神话以“人”为本体,不像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神话那样“神性”不足,而充满了强烈的人间性与现实性。
神与英雄都爱民,女娲、伏羲、大禹、后羿都不惜牺牲自我而造福人类。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与英雄却往往戏谑人类、捉弄人类,追求个人的物质肉体和精神享受,表现出一种利己性(普鲁米修斯一类的人物极少)。
②中国神话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一种悲壮博大的气势。
例如在世界各国流传的洪水神话中,强调的是上帝的神威和幸存者的侥幸。
挪亚方舟、杜卡里翁方舟中的主角无一例外地在神的暗示下建造方舟而逃脱滔天洪水。
而中国神话系统中的鲧禹故事,虽然同样有天帝用洪水惩罚下民的情节,但鲧禹父子俩并不屈从于命运,也不企图躲入什么“方舟”,而是领导民众以巨大的精神奋起与洪水斗争,显示出“人自助者天必助之”这一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萌芽。
中国神话在恍恍惚惚中见沉着,在怪诞中见博大;它没有喜剧性,但却成就了它深刻的悲剧性;它不活泼却愈见凝重,不诙谐却更觉宏大,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泱泱大气。
4、中国上古神话有很大一部分散失了,其中一部分是过早地历史化了。
儒家把神话历史化与理性化。
道教形成之后,神话又被改编为仙话。
第三节1、夸父是一个追求光明的英雄,他有坚定的信念做支撑,因此,他可以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缩影。
2、精卫身上的复仇精神,不是为自己复仇,而是为所有被夺取生命的人,这种复仇又表现出一种毅力,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反映。
第四节原始歌谣一、单选题1、③二、多选题1、②③第五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单选题(每题1分)1、③2、④3、③4、③二、填空题(每空1分)1、周南2、商颂3、朱熹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三家诗:《诗经》在汉代的传授有今古文之分。
传授今文《诗经》的有三家:齐诗,由齐人辕固生所传;鲁诗,由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由燕人韩婴所传。
这三家合称三家诗,在汉武帝时列入学官,但后来基本亡佚。
2、毛诗郑笺: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
《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3、赋比兴赋比兴指的则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
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为后代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四、简答题(每题10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前11~前6世纪)的作品,现存305篇。
另外还有有目无辞的“笙诗”六首。
2、《诗经》在先秦时本称“诗”或“诗三百”,称为“诗经”,成为经典开始于西汉初年。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齐诗,由齐人辕固生所传;鲁诗,由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由燕人韩婴所传;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
传授今文《诗经》的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
传授古文《诗经》的是毛诗。
今文三家诗后来都已失传,只有毛诗一家流传至今。
3、毛诗属于古文诗,后出于今文三家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
到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今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
《毛诗郑笺》扩大了毛诗的影响,为毛诗渐渐取代三家诗奠立了基础。
4、《诗经》的收集主要有两条途径:①采诗,即天子派人到各国去,在各国的协助下,采集各地歌谣,汇集到中央,由太师加以整理,配上乐谱演奏给天子听。
这是风诗的来历。
②献诗,即公卿大夫和乐工为了歌颂和讽谏而献诗给朝廷。
这是雅颂的主要来历。
5、关于《诗经》的整编,有两种说法:①孔子删诗说。
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司马迁。
孔子删诗说不可信。
②太师编诗说。
这一说法可信。
6、学界一般认为,风、雅、颂的划分标准是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小雅,共105篇。
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分为鲁、商、周三颂,共计40篇。
7、最早对赋比兴作出解释的是东汉的郑玄。
对赋比兴解释最简单明白的是宋代的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我们今人可以对赋比兴作出这样的解释:赋比兴是《诗经》所使用的三种基本艺术手法。
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是铺叙、议论、说理、描写的统称;比,即比喻,是象征、联想、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的统称;兴,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它是一种触景生情、缘景生情的联想式的开头方法。
8、《诗经》六义(或《诗经》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的编排分类;赋比兴指的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
赋,是直接地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一种触景生情、缘景生情的联想式的开头方法。
第六节《诗经》的内容一、多选题1、③⑤2、④⑤3、①②③⑤⑥二、简答题1、《诗经》的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类:①恋爱婚姻的主题,②反对阶级压迫与剥削的主题,③征夫思妇的主题,④赞美劳动的主题,⑤反映周部族发展的史诗性主题,⑥政治讽谕的主题。
2、《诗经》中的政治讽谕诗一般都写于西周末、东周初。
政治讽谕诗揭露了这个时代的黑暗和统治阶层的腐朽荒淫,也时而触及到人民的苦难。
诗的作者有的是国家重臣,有的是失势的贵族,有的是近侍小臣。
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大体相近,不外乎是责怨周天子任用群小,摧残贤才;或者指斥权臣弄奸,危害国家。
他们对“赫赫宗周”的毁灭无比痛心,表现出了一种忧世、悲世情怀。
此类政治讽谕诗又称“变风变雅”。
《黍离》建构了中国士人以道自任、热心担负社会使命的深层文化心理。
那样一种对故国乡邦的凭吊、对宗社丘墟之痛的品味,成为维系民族尊严、爱国保种、社稷永存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情感纽带。
第七节诗经中的爱情诗(上)——忧伤的思恋之歌一、填空题1、孔子《关雎》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简答题1、《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是十五国风的第一首诗。
孔子对这一首诗作出了如下八个字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种叠章的结构方式,正如方玉润所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
其实首章已成绝唱。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馀音。
此则兴尽首章,不可不知也。
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的是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写的是旭日初升,霜露渐融之状,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则已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的时刻了。
第九节《诗经》中的爱情诗(下)——悲戚的弃妇之歌一、填空题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二、分析题这是一首弃妇诗,它以一个不幸女子的口吻,具体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与损害。
艺术特点:①成功地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阅历不深、善良勤劳而又刚强决绝的悲剧形象。
这样一种悲剧形象,是中国历代遭致婚变之苦的不幸妇女的缩影。
氓,贪婪、虚伪、狡诈,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他之所以能够横行无忌,根源于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
②这是一首抒情诗,但采用了叙事结构,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自诉遭遇的方式回忆了与氓相识、恋爱到订婚、结婚、被弃的过程,表现了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悔恨及伤痛之情。
叙事与抒情交织在一起,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
③采用了对比手法。
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多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
两相反衬,个性显得鲜明。
此外还有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样就深刻地揭示了诗的主题。
全诗以自诉遭遇的方式回忆了从恋爱、结婚到受虐以至被弃的过程,表现了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悔恨、伤痛之情,反映了当时婚姻制度对女子的迫害。
诗中的女主人公历经了纯真痴情的少女、忍辱负重的少妇、刚强决绝的弃妇这三种不同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阅历不深、善良勤劳而又刚强决绝的悲剧形象。
这样一种悲剧形象,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妇女历史性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历代遭致婚变之苦的不幸妇女的缩影。
氓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他为了骗取爱情,可以扮成蚩蚩的面孔,得手之后,就二三其德,先是专横暴戾,而后绝情弃义,表现出一种贪婪、虚伪、狡诈的恶劣品质。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自诉遭遇的方式回忆了与氓相识、恋爱到订婚、结婚、被弃的过程,表现了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悔恨、忿怼以及伤痛之情。
统观全篇,主人公的感情脉搏随着叙事的进展而跳动,时而是悔,时而是恨,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抗议。
③使用了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她当初的年轻貌美与新婚时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她见弃前后憔悴哀伤的面容以及受虐待时的痛苦。
这既是比喻,也是面对眼前景象的起兴。
④采用了对比手法。
这是此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首先是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多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
其次是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氓始则蚩蚩,终而暴戾;女主人公始则快乐,终而凄苦。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诗的主题,反映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七月》以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用一种真实而生动的生活细节,为我们画出了一幅周代农奴生活的风俗画,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他们悲惨的生活处境。
《七月》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详细的有关农业生产情况的文字记录,表现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农业生活,有传授生产知识、历法气象知识及劝督劳动的作用。
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基本上按季节顺序与农事特点来写。
首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二章写采桑,三章写织染,四章写狩猎,五章写收拾居处,六章写收获储藏,七章写杂役,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