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情的诗句范例6篇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小草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景《摊破浣溪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芎《诉衷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莎莎课件站[*]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唐诗语文素质人文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便开始了他们的歌唱。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编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的部分,就是当时各地的民歌。西汉时期,政府设立“乐府”,收集各地民歌,以察民情。

当前,不同的学者对中国民歌有着不同的分法: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与多声部歌曲四大类,还有的学者将其细化,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宗教歌曲、长歌与多声部歌曲等,而这些歌曲都各有其意义。

中国民歌大分为三类:

号子:也称为劳动号子,是人们在进行体力劳动时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中国,号子有不同的称呼,北方称之为“吆号子”,南方称之为“喊号子”。号子的节奏十分鲜明,以调节劳动情绪为主,如采茶歌、草原牧歌等。

山歌:指各种山野歌曲,它是人们在上山砍柴、田间劳作、野外放牧、停脚小歇时,为抒发内心情感或向远处的人传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即兴编唱,有直畅性、单纯性、自由性的特点。

小调(中国音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休息、娱乐、集会等场合演唱的民间歌曲,也就是说除了劳动号子、山歌以外的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小调常由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演唱,流传性广。

中国民歌细分为六类:

劳动歌:指劳动号子等各种在劳动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劳动动作,节奏十分鲜明;有的只是调节劳动情绪,如采茶歌、草原牧歌等。

仪礼歌:专门用于各种民间仪式和民间礼俗的民歌,如民间婚礼上使用的撒帐歌,民间建房时使用的建房歌。

生活歌:表现群众家庭生活与劳动生活内容的民歌,如反映农民生活的《十二月长工歌》,集中揭示了长工与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

情歌:即有关爱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数量最多、最动人的一种,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所表现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后的怅惘。情歌在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中是青年人恋爱、择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儿歌:儿童演唱或朗诵的民间歌谣。中国古代特定时期产生的童谣由于是时政预言性质的民歌,不属于儿歌。儿歌的内容主要是游戏儿歌、绕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在中国古代,民歌是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口头创作,其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术价值,相反大部分近代中国民歌的艺术价值却很低。在中国文学史上,民歌是诗歌与文学的始祖,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文学体裁都起源于古代民歌而后为作家所采用的。

这个名人楷模就是著名作家诗人鹏鸣。镜框里有他的近照并写着:

回到家里,我告诉老公:“没想到你们白水还出了这么一个大作家,这么多年咋就没听说过?”

我老公说:“鹏鸣?我认识啊,他弟弟,不知是哪个弟弟,和我高中同学。那么有名气吗?不会吧?当年只知道他在铜川干事。”

我说:“你还不信?我搜给你看!”

还真是墙里开花墙外红啊,在外面名气那么大,一拃远的我们居然不知道,哈哈,我自愧与文学脱轨绝缘已久啊。

出于对乡情的偏爱,也出于对文学大师的膜拜,我先在网上搜看了一些有关鹏鸣其人其事其作。

直到2014年四月初,我新开了新浪博客,新奇中,每天抽空欣赏一些文学名人博客,算作学习,也似乎重新染指文学、与文学有了瓜葛。

因为沈俊峰老师,我浏览了许多皖籍作家博客,

因为王跃文老师,我浏览了许多湘籍作家博客,

因为莫言老师,我浏览了许多鲁籍作家博客……

有一天,我突然想,我是陕西人,我何不浏览一些陕籍作家的博客?多了解一些本土文化信息。

这些我一直羞于拿出手的作品被文学大师收藏了,让我无比惊喜倍受鼓舞,这是多么难得的荣耀,何等珍贵的认可啊?

富士苹果甲天下,杜康美酒香九州。

仓颉文祖象形字,文明华夏几千年。

百业待兴齐发展,渭北明珠林皋湖。

北望天下第一槐,云台山前有家园。

2013-12-12颖骄

我当时就想,如果他真的是鹏鸣本人,从该词内容就会看出我的来历。

第二天早晨一进博客,就看见了他的回复,询问我原籍具体在铜川什么地方?现在具体在白水什么地方?并且说两地他都非常熟悉。

鹏鸣老师首先提到的是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周家沟,说他1976年曾经去过,和我们村几个人共过事彼此相熟。我吃惊了。

我从网上得知,从他的《普洱之路》、《诗意库尔勒》、《边陲明珠》、《大美唐布拉》也不难看出,鹏鸣老师曾出访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文化交流或访问学者,受邀常去祖国边陲。然而,他居然还清楚地记得三十多年前那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山村,就连当年的乡长不见得能回忆起的,如今已被肢解并入别村的那个别名为“沟里”的村子。

听到鹏鸣老师讲述村子周围的一切,是那样地熟悉真切,我愈加惊叹!

接着我们又提到我的中学母校矿中,他居然说出了当年老校长的名字!我在那里成长了18年,直到高中毕业离开,但有谁要问我老校长叫什么,估计我得想半天才能想起来。我再次惊叹于他的记忆力,由此可见,他对自己过去的点点滴滴都不曾忘记,他是一个不舍过去、不忘本的人。

紧接着我们又提到我中专的母校化校,他立刻问是外院后面的那个吗?我由衷地激动了!还有人居然记得那个名不见经传,处在西安那样一个高校林立的都市夹缝中的那个学校,那个所有校友只允许自己天天骂千百句,不许别人损半句的母校。我知道鹏鸣老师是外院的客座教授,但他记得化校,还是让我颇为吃惊。

很自然又提到我曾经奉为铁饭碗,尽管碗里没饭还紧抱着多年不肯松手的单位,他说:“哦?那个厂,我知道。政府集资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不算国企……”

一听这个,我当时的心情,何止一个佩服和惊叹可以形容啊!

这么多年,我很少提及这个让我梦想破灭的地方了,因为没有人知道,说了也是白说,还得解说半天,别人也未必明白。

后来话题又转入我目前的生活和孩子的学习状况,他说:“现在路修得好多了,你回家可以走环湖路,平坦而且近了,就经过我屋门前……”

谈到他的三弟,我老公的同学,还有他那位在故土发展的四弟,可以听出他也为弟弟们骄傲自豪。最后他鼓励我继续好好写作。

他写的书一筐子也装不完,我何时才能读完?他却这么早就写好了。当今文坛能达到鹏鸣老师这样高度、这样高产的作家并不多见。是他受博爱之心促使,不辞劳苦去祖国各地深入生活,观察体验,才写出了那些一部又一部的不朽篇章?是黄土高原天然的苍劲浑厚铸就了他豪爽仗义的风格?是焦河湖(即林皋湖)的湖水滋润、灌溉了他的诗思、诗情、诗风还是苦难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或许兼而有之吧。

记得第一次收到他的纸条之一,仅有四个字:“不容易啊!”,我当时猜了半天,是什么不容易呢?是他不容易?还是我不容易?还是相识不容易?还是文学之路不容易?或许老师单指哪一方面,或许兼而有之。现在我觉得是兼而有之吧,确确实实都不容易。

“鹏出苍穹,真诚的抒情饱蘸着爱的赞礼;语出感伤,用沉稳的思索追忆魂牵梦绕的故乡;展翅翱翔,赞叹中鹏冲高空”。

这就是鹏鸣,鲲鹏展翅九万里,一鸣惊人天下知。

我是您用苦辛编织的花瓣,

冲出冻土刚刚绽开叶片,

我是您蓝天下的风帆,

刚刚升上桅杆,

我是您止住了哭声绽开的笑脸,

我是您东方洁静的晨天,

是年轻的星辰大放光焰……

——鹏鸣《母亲的心肝是如此的纯净如此的鲜艳》

《隐居的情感》

——鹏鸣

我多想独自住在与世隔绝的深山

自己垦荒自己种田

种些土豆山芋荞麦玉米

养一群欢乐的小鸡

悠闲地给它们喂着小米

我多想独自住在无人的海边

拿根长长的尼龙线

系上我做的鱼钩挂上诱惑的食片

轻轻地洒向平静的水面

慢慢地点燃一支长长的香烟

我多想独自住在遥远的草原

搭起圆圆的帐篷扬起门帘

静静地躺在晚风徐徐地地毯

倾听着羊群在傍晚的叫唤

看我帐篷上空轻升的炊烟

我多想独自住在山青水秀的田园

自己砍柴自己做饭

自己划船自己耕田

和百鸟在林子里和睦相伴

和水牛在稻田里一起撒欢

他的诗句和本人就像所有黄土高原的赤子一样豪爽、随和、平实;

他的诗句和本人又像焦河湖的湖水一样柔和、广博、深邃。

从他的每一句话里都能深深感受到鹏鸣老师那浓重的焦河湖情结和对家乡的热爱,故土的眷恋,以及对文学爱好者的关爱。

如果他公益代言了陕西苹果,我就回家栽苹果树去。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改编;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重拍工作最核心的任务恐怕还是黄亚洲先生的改编工作。这项工作,应该是决定此次重拍能否超越“87版”的重要前提,也是能否树立起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艺术新的美学坐标的关键所在。在重拍尚未开始之际,一切对于《红》剧改编工作的探讨都将是有意义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前进,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经典作品,重拍工作一定会继续下去,从而展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选择与新的电视审美水平。中国传媒大学曾庆瑞先生在其《中国电视剧原理》一书中说:“一部有深度和力度的电视剧艺术作品,应该富集厚重的文化蕴含,要么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粹,要么渗透着创作者们对民族文化的深沉思考,而不管取什么视角,作什么倾斜,又都要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去加以审视。只有这样,电视剧艺术作品才具有了审美的价值。”“文化蕴含是电视剧的审美性体征。没有文化蕴含的电视剧不是审美的艺术。”[1]这些思想,对于《红》剧的改编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参照“87版”的艺术得失,对比今天已经变化了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现实,分析当今文化环境中观众对重拍《红》剧的期待视野,以及目前黄亚洲对媒体所透露出的某些改编信息,笔者认为:能否充分挖掘原著的文化底蕴,把《红楼梦》的艺术浓度、思想深度和文化含量呈现出来,是《红》剧改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立足改编难度与人文精神的文化选择,着重从原著诗意性因素的挖掘、情节安排,以及人物角色的把握来探讨改编对《红楼梦》文化底蕴的展现。

一、改编难度

《红楼梦》恐怕是古典小说改编中难以充分把握的作品之一,尽管改编者力图“忠于原著”,但往往又不能忠于原著,原因何在?客观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二,这部小说充分开拓了语言艺术的延展空间,代表了中国古代重“神似”、讲“意蕴”的审美传统,从而增大了由语言艺术向电视艺术转化的难度,比如小说借助诗歌、神话等形式所烘托并暗示的诗意氛围如何体现,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恰当而又自然地把握其个性神韵等等。此外,这部小说的“非情节”因素,使其表现出忠于生活原生态的特点,与追求情节性、冲突性的电视剧艺术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天然矛盾。若能够充分地重视这些方面,并且集思广益,力图在电视剧的叙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应该是改编工作中最有难度、也最有价值的一个制高点。

二、改编对人文精神的文化选择意义

改编其实也是一种“诠释”,不同的改编,体现的是不同的文化诠释选择,大众文化与人文精神并存应该是今天的艺术创作导向,而《红》剧人文精神的体现,重在对《红楼梦》文化底蕴的把握与表现。因此,《红楼梦》这一重要传统题材的改编如何立足于今天的时代背景,能否体现文化含量,并以电视连续剧的艺术方式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解答,对于我们国家的电视剧制作行业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与典范效应。

当下的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不再是以从前的精英文化为主体的诸种文化现象,而是大众文化领域。对电视剧的文化研究,更多地要从作品呈现的叙事缝隙与表现的文化症结入手,阐发作品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揭示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环境的意识形态症候。《红楼梦》的剧本改编应以近二十年学术界对此书文化意义的探索成果参考,挖掘原著的文化精髓,体现时代的文化选择。蒙特鲁斯说:“我们的分析和理解,必须是以我们自己特定的历史、社会和学术现状为出发点;我们所重构的历史,都是我们这些作为历史的人的批评家所做的文本建构。”[4]此观点不仅仅对于历史剧有启发意义,对《红楼梦》的文化观照视角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因此,改编对人文精神的文化选择,必然导向对原著文化底蕴的探寻。

三、挖掘原著的诗意性因素,展示其文化底蕴

《红楼梦》写实与诗化完美融合的叙事风格,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作者以“诗意”化的表述方式,自觉地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极力捕捉着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微妙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在现实的夹缝里尽可能地开拓、渲染出一个诗化的空间,力图超脱俗世走向理想化生命体验,引发读者去细品生命的况味,使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5]

将意蕴如此丰厚的语言符号转化为视听符号,往往“写实”易,“诗化”难。《红楼梦》小说写意性的审美取向,使这部小说充满诗意的浪漫,令读者百读不厌,故而有人将其称为“诗性小说”。而对生活原生态的高度再现又使得这部小说呈现出“非情节”的倾向,淡化了戏剧冲突与故事性因素,这与电视剧追求戏剧化的艺术规律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巧妙地将语言符号转化为视听符号,是摆在编剧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即使确立了故事性、戏剧性主导原则,也不应该抛弃那些“非情节”的诗性因素,否则的话,必然会影响剧本的表现深度与精确度。笔者认为,合理地挖掘并利用原著中的诗意性因素,才能带给观众更高水平的审美愉悦与满足,同时有助于充分展现今天的电视剧制作技术与审美水平,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造型,极大地丰富电视剧自身的审美内涵,从而使电视剧叙事艺术的思维和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诗意特征,既能够展现原著的文学底蕴,又能够树立起剧作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近几年来电视剧制作领域,尤其在其审美表现方面有很大拓展,例如电视剧影像特色的不断强化,当下长篇电视剧大多带有弱影像性、强戏剧性特征,而《红楼梦》小说文本自身的魅力恰恰与这一倾向相反,其包容在生活原生态背景上的诗意性审美情调恰恰要求其电视剧的表现强化影像性,淡化戏剧性。观众对这部古典名著的情节已经非常熟悉,因此,这部电视剧的看点应更多集中于影像表现的水平上,也就是在审美深度、文化底蕴方面力求展示出超越以往的陌生化视觉效果。当然,在运用画面修辞艺术造型创造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时,所有修辞的表达,都应该建立在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方面,追求文本的“质文相资”,如此才能够做到电视剧画面语言修辞的技法、文体和风格的和谐统一。

四、以情节安排显示原著文化底蕴

《红楼梦》一书所显示出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无论悲剧定位、文化定位、审美定位,还是哲学、社会学定位,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显示出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化底蕴。改编的重心在于情节的安排取舍,不同的主题倾向会影响到情节的安排取舍选择,正如丁维忠先生所指出的,改编要“把握原著的深度和精确度问题”[6]。如果改编到位,就能够体现出今天对原著文本解读的深度,使剧作获得崭新的诠释。

大观园故事的主线是宝、黛爱情,这是几百年来《红楼梦》接受中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安排同样要注意挖掘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文化分量。笔者认为,对这一主题的情节把握,首先应该注意将宝、黛感情的发展轨迹细腻地表现出来,避免三角恋之类恶俗。应该说,对人物心灵世界的开拓,是《红楼梦》所取得的最高艺术成就之一,对于改编的情节安排取舍来说,这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在宝、黛爱情的发展过程中,小说丰富真切的爱情心理描写令人惊叹,这使得《红楼梦》大大超越以往小说、从而超前地呈现出近现代文学的风貌。这样复杂而真实细腻的心理状态,是宝、黛恋爱所处的特殊环境和特定时代的反映。因此,二人爱情也成为《红楼梦》最经典最突出最吸引人的情节,尽管二人爱情的叙述只是这部博大精深的小说所描述的一小部分,但它的精彩光辉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以至于掩盖了其它方面的光彩,或者说,其它方面的内容似乎都成了二人爱情的背景。

五、人物角色的把握应注重对原著文化底蕴的展现

作者在贾宝玉身上倾注的感情非常复杂,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悲悯情怀,是作者介入作品的一种方式,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言,一举一动,无不展示了对身处的那个社会的反叛,展示了女性们的美与美的被毁灭。应该说,贾宝玉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一种可贵类型,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念,正如脂砚斋所评价的:“千古未有之人”、“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之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9]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坐标性、观念性意义,这一典型形象的生命力正在于真实地展示了中华古代文化历史进程中人性的进步及其脆弱,因此,对贾宝玉这一人物性格尺度的把握,既是改编的难点,也是演员的表演难点所在。

总而言之,《红楼梦》这部经典的改编难度非常大,而且众口难调,其中甘苦,编剧自知,本文着重就原著文化底蕴这一侧面,对改编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红楼梦》这部最有分量的古典名著的改编做到不走形、不失神,雅俗共赏,不仅重视大众文化的时代特点,而且能够注重文化底蕴的历史性展现,充分展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内涵,树立起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艺术的新的美学坐标。

[1]曾庆瑞.电视剧原理第一卷本质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91-192.

[2]周汝昌、周伦苓.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12.

[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40-466.

[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7.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9.

[6]丁维忠.再次改编《红楼梦》刍见[J].红楼梦学刊.2002(2):226.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65.

关键词:体育电影;审美;《斗士》

一、架起超越社会地位的“亲情天堑”

二、渲染“亲情感召”的“家庭励志”

三、宣示“美国精神”的阳刚之美

我们深入解读像《斗士》这样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的审美演绎,决非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东施效颦和“小金人”、“高票房”的翘首以待,而是要从中深刻认识:只有体现人文关怀和生命意义的电影才存在更大的受众市场和成长空间。而意识形态不应成为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义,而必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要义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为今用、东西融汇、推陈出新的文化取向而获得国内外更大的文化认同和发展空间。我们的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种“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和支撑艺术作品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为我国电影发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THE END
1.解读《诗经》中的爱情8篇(全文)(《诗经·卫风·子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诗经·卫风·风雨》)这些美好的诗句时,便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了心头,爱情是人类一永恒的话题,海可枯,石可烂,山无棱,天地和,不敢与君绝。而那些真诚率直的情感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eppkkfe.html
2.形容爱情长久的词语.doc描写爱情的古诗词100首 ? 这里精选了100首歌颂或描写爱情的古代诗词(附作者及出处)。这些描写爱情诗句大多精雕细琢,字里行间都弥漫着诗人微妙的情感,或是豪放洒脱,或是朦胧细腻,值得欣赏与收藏。 ? 1、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 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https://m.book118.com/html/2019/0804/6022054200002052.shtm
3.君字句子君字开头的爱情诗句以我映别人,君还何所望。 求带君字的恋爱诗句大概词句 一、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 【朝代】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回去,共剪西窗烛花,劈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https://www.xdyy8.com/ganqing/97568.html
4.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句(精选12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句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反映周民族社会生活而著称,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它所包含的讽刺诗的现实性犹为显著,但它所描写爱情的诗歌, 也为世人称道,有喜有悲,有欢有愁,反映当时社会的婚姻及情感道德,其所体现的爱情观对现代人的也有影响。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53493lk.html
5.湖南省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试题(语文)C.《氓》 第三章通过写“桑叶”“斑鸠" 引出女主人公对感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运用了《诗经》六义中"赋”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 D.《氓》 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卑鄙无信的伪君子形象,他并未爱过女主人公.只是趁着卖布的机会,诱骗女主人公与之约定婚期,后又无情地把她https://blog.csdn.net/qq_27248989/article/details/104147730
6.《诗经》里优美的爱情诗句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24/19/548221_3968043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