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远古的诗意里,《诗经》承载着古先民抒发性灵,寄托哀怨,表达敬畏的重要作用。捧读《诗经》,让美好与期望融入孩子的世界,浸润青春那充满梦幻的心灵,这是多么难得的教育教材呀!
且看《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是文静温柔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淑女是勤劳善良的。这样的淑女不正是我们要引导青春期的女孩子应具有的正确审美观吗?诗中讲述古先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那美好的向往正是每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动力。而在诗歌中,追求淑女的当是君子。君子可作品德高尚之人,谦谦君子,温良恭让,玉树临风,德才兼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对我们的男孩子也是很好的引领。
一首《蒹葭》,倾倒无数人。这样美丽的文字,连同朗读都让人如痴如醉。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定是心中最美的意象。本诗是朦胧诗的典范,此刻,伊人或可为心上人,可为梦想,或可为真理。最令人感动的是至真至执的追求,心向往之,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诵读,感悟,浸润,让我们的孩子从诗歌的朦胧美中转入对梦想、对未来不懈的追求,鼓励他们用坚定与执着朝着美好的期望不懈奋斗。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母之恩,恩深似海。在《诗经》里,父母的养育之恩被叙写得淋漓尽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中详细铺陈出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与不易,他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爱的伟大。这样的诗句若对孩子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一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欲报深恩,昊天罔极。”父母的恩情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一生去报答。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最好的孝敬就是你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学会理解体谅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就是爱的表达。在《诗经》的字里行间,最感人的温情里藏着最好的教育。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秦风·无衣》读来顿觉慷慨激昂。《诗经》里不仅有儿女情思,父母深恩,更有家国大义、民族情怀。与子同仇,与子同袍,与子偕作。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我们的先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从古至今,我们的同胞血脉相连,保家卫国,团结一致,出生入死。正是这样融于骨髓中的爱国与刚强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就像那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正是在这远古伟大而高昂的士气中得到拯救而绵延!今天,让我们的孩子朗读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爱国主义情怀便油然而生。
最美《诗经》,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山盟海誓,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真情厚意,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美德懿行。诵读《诗经》,其大美美于文,美于情,美于行。让我们的孩子都来读《诗经》吧,那么美德就会成为一棵开花的树,在文质兼美的世界里,馨香四溢,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