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伟大背后的苦难

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找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立夫讲国学”儒学篇系列课程,带您追寻儒家贤达们的身影。

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中国的“至圣”,一个无人可以超越的圣人,这个评价已经无人可以达到。但圣人背后的苦难是常人所想象不到的,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孔子,了解他坎坷多难的一生。

下面根据《孔子世家》和《论语》这两个基本材料,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形象。

1、孔子一生的4个阶段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73岁。毛泽东主席晚年曾说了一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这样的年龄在古代已经算高寿了。

孔子本人也总结过他人生的几个阶段:“吾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论语》上的说法,表明孔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根据《史记》,孔子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30岁之前的求学阶段;(2)50岁之前的前期教学阶段;(3)68岁之前的从政与流亡阶段;(4)73岁以前的晚年教学阶段。

2、孔子的卑贱出身

一个人的出身,在今天也许并不重要。但是,如果生活在孔子的春秋时代,那就大不一样。那个时候盛行“宗法制”,人的血缘身份很重要,这是“周礼”的规定。宗法制强调“世卿世禄”,贵族都是世袭制,没有贵族身份的平民百姓,除非因为战功或者特殊的才能,否则基本上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从少年开始,就一直在寻求一种身份认同。

孔子的出身很不好,可以用“卑贱”来形容。根据记载,孔子本为宋国贵族的后代,其家族始于商朝微子启的弟弟微仲,但那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孔子的第五代祖孔防叔,为避祸自宋迁鲁,成了鲁国的“难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鲁国孟孙氏属下的武士,曾经以“勇力”闻于诸侯,在一次战斗中竟然用手托起了城门,立下战功。叔梁纥因战功升格为“士”,属于最低一级的贵族。他的官位是“陬邑大夫”,这个官级别不高,相当于现代的乡镇一把手。过去的教科书上说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就是这个背景。

有人想当然的认为,孔子的父亲既然是贵族,那孔子也应该是贵族吧。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结了三次婚,他的正室生了9个女儿,没有儿子。他不甘心,又娶了妾,结果生了男孩,叫做孟皮,但天生残疾,是个瘸子。这位老先生还不甘心,在他60多岁的时候,跟一个才17岁姑娘颜徵在相识,“野合”而生孔子。

民间有句话说,老夫少妻生聪明的孩子。孔子虽然智商很高,但按照当时的礼制,他的父母非明媒正娶,这种尴尬的身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3、孔子长得有点丑

孔子因为父亲的遗传,长得很高大。《史记》里说:“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司马迁生活在汉朝,如果按照汉朝的标准,1尺大约22厘米,折算出来,孔子的身高超过了2米,跟现在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差不多。不过,一般认为,孔子的身高的是一米九三,那个时代的平均身高大约是一米六五,确实高出普通人一大截。

另外,实际的孔子长得也不帅,他的头顶是陷进去的,所以叫孔丘。2010年拍的电影《孔子》,由周润发饰演孔子,实际上孔子哪有周润发那么好看。荀子曾经提到:“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是一种驱鬼的面具。可以想象,一种用来驱鬼的面具显然比鬼还要恐怖。当然,荀子是儒家的继承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抹黑孔子,而是想说明“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看到的孔子像,有一点丑,但并不难看,应该说与孔子后来的修养、精神气质有关。

4、孔子是个了不起的改革家

孔子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独自跟着母亲,所以什么卑贱的事都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鄙事就是下贱人干的事。他会射箭、会驾车,特别善于办丧事的礼仪。再加上鲁国很好地保留了周公的礼乐制度,这为后来孔子学习礼乐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

大家知道,孔子说过“吾年十五有志于学”,这是有原因的。他17岁时母亲去世,孔子将其灵柩停放在一个风水不好的地方。有人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有身份的,葬在防山,应该将父母合葬一起,孔子这才知道他有一个贵族出生的父亲。这一年,鲁国当权的季孙氏举行全体贵族都可以参加的宴会。孔子觉得这是一个难得机会,他想碰碰运气,按他父亲的身份参加这次宴会,却被季氏的大管家阳虎挡在了门外。显然,阳虎并不认同孔子继承了他父亲“士”的身份。孔子说他15岁“有志于学”,应该与他立志改变自己的身份有关。15岁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

“有志于学”就是下决心自学成才。孔子是草根,是平民,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贵族教育。他学无常师,请教过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当时很有名望的学者。经过不懈努力,孔子成为当时最有学问的知识达人。孔子后来自己办私立学校,“有教无类”,让那些本来没有机会的普通老百姓弟子学习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颠覆性的。

很多人都以为孔子是个保守派,这是不了解孔子。孔子实际上是改革家,而且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家。为什么?孔子办私立学校,这本身就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想想看,春秋后期全国才2千多万人口,孔子一个人就教出了3000弟子,这么多的学生将来干什么?按照孔子的教育计划,是培养社会精英,“学而优则仕”,都有资格从政的。你看孔子怎么说的:“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意思说,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再学习礼乐的人,是那些本来就有爵禄的贵族。如果要用人,我主张先考虑那些平民子弟。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当时“世卿世禄”的政治生态,在当时确实是天翻地覆的变革主张。

很多人以为,孔子“克己复礼”,死守周礼。但实际上,孔子是个了不起的改革家,而这种改革又是温和的,不落痕迹的。按照周公的礼乐制度,有三个要点:“尊尊”、“亲亲”、“贤贤”。尊尊是维护当时的政治秩序,亲亲是维护当时的血缘宗法制度,这两个地方孔子也知道动不了,孔子坚持的“克己复礼”主要在这里。但是,孔子真正要改变的,就是贤贤,也就是培养人才,选贤任能,打破贵族政治的垄断。最近,加拿大有一位叫淡贝宁的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贤能政治》,认为贤能政治比民主政治更适用于中国。从历史上看,我认为孔子开创了中国贤能政治的新局面。而这一切,又与孔子的卑贱出身有直接的关系。

5、孔子为什么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作为历史上少有的“三不朽”人物,他的“立德”、“立言”都很突出,唯独“立功”这一项不太被人看好。也就是说,孔子拿不出多少有影响力的“政绩”。这确实要说明一下。

孔子对政治是很投入的。他20多的时候做过季氏的“委吏”、“乘田”,管理粮仓账务、牛羊畜牧之类的工作。但是,“委吏”、“乘田”都是小吏,不是官,官和吏有天地之别。

孔子从30岁到50岁之间,一直都在找机会从政,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鲁国是“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政局很乱。孔子先去齐国,齐景公出一道题考他:“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仅仅8个字,就让齐景公刮目相看,准备重用他。为什么齐景公欣赏孔子这句话?因为齐国也是“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有点乱套。但是,齐国当时的宰相晏子,就是历史上那位很有名气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婴,不同意。他说,孔子推崇的那套礼制早就过时了,“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会把我们齐国搞乱。齐景公听晏子这么一说,就改了主意,对孔子说,寡人年纪大了,有些事情不好办。孔子只好走人,离开齐国。

接下来,至少有3个人都想请孔子出来做官。一个是阳虎,一个是公山弗扰,一个是佛肸(bixi)。但是,这三个人都是当时的家臣,也就是孔子说的“陪臣”,名分不正,孔子最后选择了放弃。孔子说“四十而不惑”,说他不糊涂了,这几个人请他去做官,他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拒绝了,表明他不被迷惑。

孔子50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当时鲁国刚刚经历阳虎叛乱,鲁定公想有一番作为,就请孔子出来做官。孔子开始做了中都宰,中都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他的政绩可以说是一鸣惊人!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中都在今天山东省的汶上县。孔子在那里才干了1年,就把中都搞成了全鲁国的模范县。“四方皆则之”就是这个意思。有人会怀疑,我们现在的地方一把手即使搞一届5年,也未必能够成气候,孔子1年怎么做得到?但《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这说明孔子确实很行政才能。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假如有人用我来治理一个国家,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就会大见成效。一般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总以为孔子在吹牛。实际上不是,孔子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来自他做中都宰时候的政绩,确实不是吹出来的。因为政绩突出,孔子立马由中都宰调到中央,升为司空。

司空是个什么官呢?司空就是司工,相当于工程部兼建设部部长。不久,由司空升为大司寇。这个官位权力比较大,相当于司法部长兼政法委书记。不久,孔子又加了一个职位,叫做“摄相”,相当于代理宰相。短短几年间,连升三级。这也说明孔子的行政能力是很出众的。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国见孔子在鲁国受到重用,担心鲁国会强大起来,齐景公于是约鲁定公见面,想欺负鲁国。这就是齐鲁“夹谷之会”。因为孔子是上卿加上熟悉礼仪,被选为鲁君相礼,也就是司仪。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与齐景公和晏子交锋,挫败了齐国的阴谋。当年的齐景公和晏子没有用孔子,这次会盟又吃了亏,哪里肯善罢甘休呢。于是,齐国就挑选80个女乐送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鲁国君臣迷恋美色歌舞,朝政荒乱。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会将祭肉送给有地位的大臣,但这次并没有送给孔子,实际上是不想再任用他了。

孔子大约从50岁到54岁之间,在鲁国做了大约4年的官,显示了他的卓越的从政能力。他最后离开鲁国,除了齐国从中挑拨以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鲁国内部的矛盾。孔子想加强鲁定公的君权,削弱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实力,这就是“堕三都”事件。由于鲁国“三桓执政”的政治格局已根深蒂固,孔子一开始得到过季、孟、叔三家的支持,比较顺利,但后来这三家担心削弱“陪臣”实力,最终会轮到自己身上,就转而抵制。所以,孔子在鲁国政治改革的失败,根子还在鲁国复杂的内部矛盾。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天命难违,人算不如天算,没有痛彻的感受,是不会这样说的。

6、孔子为何四处碰壁?

孔子从54岁到68岁,14年流亡在外,成了一个“不回家的人”。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孔子“周游列国”,是在游山玩水,一路歌声。真实的情况是,孔子带着他的几十个贴身弟子,到国外去找工作,倒是他的一些学生一路上还谋了个一官半职,而孔子本人,却四处碰壁,长期“待业”,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愿意给孔子一个正式的岗位。

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总是不为人所用?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孔子在政治上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的主张显得不合时宜。二是孔子的政治集团影响力太大,各国都感到有些棘手。

先说第一个原因。孔子有一句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话虽好听,但做起来很难。当时的卫国,卫灵公死后,宫廷发生内讧,卫灵公的儿子出逃,他的孙子上台,这个人就是卫出公。卫出公请子路来卫国辅政。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让老师您来协助他主持国政,您会从哪里着手啊?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回答,那还用问,肯定要先“正名”啊。子路立马就急了,有这样搞的吗?夫子您也太迂腐了吧,这个国家现在还正得了名吗!按照礼制,卫灵公死了,当然是他的太子继位,轮不到孙子上台,但卫国内部矛盾太复杂,现在已成事实。如果首先就去正名分,那不是要人家国君下台吗。所以,子路听不下去,情急之下就骂他的老师迂腐。当然,话又说回来,卫国这名没正好,迟早会出问题;多年以后,子路在卫国遇难,被人砍成肉酱,问题就出在这里。

孔子是政治上的完美主义,他自己清楚,他的学生也清楚,这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一次,孔子一行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了七天,粮食都没有了。孔子为了鼓舞士气,在那里弹琴。子路生气地说,你老先生还有心情弹琴啊。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困难的时候还能坚守节操,要是小人早就乱套了。

其实这个时候孔子的心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他把几个弟子叫来,问问他们的想法。他先问子路:“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诗经》说,不是野牛又不是老虎,在旷野上东奔西跑。难道是我们路走错了吗?为什么如此落魄?子路说,也许我们道德才能还有差距,别人不信任我们。他接着问子贡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的学问博大精深,要求太高,别人接受不了,要不要打个折扣,要求放低一点?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都不满意。他最后问颜回的看法。颜回说: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关键时候就是会说话。孔子骂过他的很多学生,唯独颜回一直受表扬。颜回怎么回答?先生难以被天下所容,那是因为您的学问博大精深。不被包容,才能显现君子的伟大。这不是我们的耻辱,而是他们的耻辱。听颜回这么一说,孔子笑了,满意得不行。他开玩笑说,如果颜回是个亿万富翁,他愿意做颜回的管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即使在一生最黑暗的时候,仍然要坚持人生理想,哪怕不合时宜,也不会“打折扣”。

再说孔子四处碰壁的第二个理由,孔子的政治集团影响力太大,各国都感到有些棘手。其实,孔子遭受陈蔡之围,七天不得脱身,主要是因为陈国、蔡国都不欢迎孔子,没想到当时的南方大国领袖楚昭王给孔子来信,欢迎孔子来楚国。陈、蔡两国担心了,要是孔子在楚国出头,将来一定不会让我们有好果子吃,所以孔子被堵在那里,走不了。后来,孔子的学生子贡买通了关系,他们才得以脱身。但是,孔子还没到达楚国,情况就逆转了。

本来楚昭王想重用孔子,没想到被令尹子西阻止了。令尹相当于宰相。他对楚昭王说,大王,您派出的外交官有子贡那么能言善辩吗?您的宰相有颜回那么德才兼备吗?您的将领有子路那么勇敢吗?如果我们楚国给孔子许官封地,孔子就会成为诸侯的中诸侯,他那么多优秀的徒弟终会有一天壮大起来,说不定就变成楚国的对手。

我们前面说,孔子是个改革家,他通过办私学,打破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他的学术团队也是一个“准政治组织”,几千人潜在的政治骨干。这也是当时各国不敢轻易用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楚昭王最终还是没有用孔子。孔子刚走到楚国的边境就不能再走了,停在了叶公那里。这位叶公,是楚国贵族,历史上留下一个有趣的典故,叫“叶公好龙”,与他有关。他的封地,在今天河南的叶县。

总之,孔子的流亡生活很艰难,正是这种艰难,成就了孔子的后半生,这是“伟大背后的苦难”。由于非常复杂的时代原因,孔子离开自己的国家,在外流亡十四年,没有成功。但他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他的很多学生慢慢成长起来,开始在各国政坛和思想界发生影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诗经感叹命运多舛的句子合集命运岁月,满眼春秋也无情! 一路荆棘,无奈天意不可说!。 -1- 感叹命运的句子 感叹命运的句子 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今天店铺向大家 推荐一些感叹命运的句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感叹命运的句子 1.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 的结果。 2. 人往往拿https://wenku.baidu.com/aggs/f9d745104431b90d6c85c7ca.html
2.夜读诗经说晚安[心]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来自海昏侯夜读《诗经》说晚安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维天之命》,这也是周王祭祀文王的诗。关于成诗之时,郑玄认为在周公摄政五年之冬。而陈奂却考证说,诗当作于周公居摄的六年之末制礼作乐之后,即公元前1110年的时候。《维天之命》【诗经·周颂】想那天道在运行,庄严肃穆永不停。啊,多么显赫多光明,文王品德真纯正!仁政使我https://weibo.com/6001579381/NFvhKcnhL
3.2018年安徽省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试卷(1)10.侯方域在《马伶传》一文中说马伶为提高演技“乃走事昆山”,这里“昆山”所用的修辞格是() A.比喻 B.借代 C.象征 D.拟人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借以表达的 心情是() A.思慕贤才 https://chengkao.eol.cn/a/20191025103813.html
4.如何理解《诗经》里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里多次提到“永言配命”,网络上查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配合天命,永远合乎天命,同时看到了南怀瑾老师恰好有一篇文章是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 南老的文章中有两段话是这样讲述的:什么叫“永言”?永久千古不能变动的名言,万古长新,永恒的。“永言配命”,配合一般人对命运宿命的观点。一般人认为有一个https://www.jianshu.com/p/f07aa43b8afd
5.《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时代意义《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之路上历经艰辛坎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时代意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氓》可算是中国文学史上有迹可查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的“我”(即弃妇)自叙了从相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其情悲愤难平https://www.ruiwen.com/wenxue/shijing/251364.html
6.流火的七月祝渊陵的设计师家园:::山海居专栏文章诗中所说的情况,在今天还适用吗? 不,现在距离《诗经》的时代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天空中的春分点已经向西移动了大约30度,也就是恒星位置相对向东移动了30度左右。当时的历法和现在比较,应该改一下了。如果以现在来讲,应该是现在的农历“八月流火”才对。按照公历推算,就是“九月流火”了。 http://www.china-designer.com/home/166568_4_333050.htm
7.>我属于你的注定不属于我的命运爱写出我的诗经算是什么歌- 命运歌词 和 命运歌词 创作表达的意思 “我属于 你的注定不属于 我的命运爱写出 我的诗经算”是一句歌词,这句歌词出自歌曲《命运》,演唱者是歌手家家。 这首歌发行于2014-10-31,收录于家家的专辑“逆转胜 电影原声带”中。 这首歌的完整歌词和专辑介绍如下:http://www.djfensi.com/laoge/2968.html
8.古迹寻踪状元楼里说状元这首《永昌村寨地名歌》可以说是保山旧时的地名荟萃,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和保山城市建设的发展,部分村寨已经消失了,但仍让人看后倍感亲切,是西南边塞地域历史的奇葩。 杨升庵在永昌期间,还深入民间,对民间歌谣进行了收集整理,形成了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民间歌谣集《古今风谣》,保山人耳熟能详的《雪关谣》《博南谣https://www.hubpd.com/hubpd/rss/yidianzixun/index.html?contentId=6917529027643442525
9.缘(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影评(唐僧穿越后发生了时空错乱,去了埃及印度···最后来到了穿越后至尊宝的同一个时空。孙悟空和香香结婚,唐僧被捉这是以前五百年前的剧情)随后历史重改,紫霞为了帮至尊宝拿月光宝盒答应嫁给牛魔王,至尊宝被打伤重回盘丝洞,遇见前来拜师的白晶晶(白晶晶认识他,说明以前的三年前他们相遇,孙悟空说要娶她)但现在孙悟空是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08093/
10.中华女性十大美德(附:古代十大美女)7. 命运凄惨的赵飞燕 8. 与西施比美郑旦 9. 千金一笑的褒姒 10"洛神"甄氏(甄宓)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中华孝道源远流长,古人甚至说,“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顺父母,孝敬公婆,天经地义的事! “孝”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字形是一个长发老人的样子,后来在金文中,变成年轻人https://www.meipian.cn/etli9za
11.美在道情——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诗与远方”社科要闻可以说,从《诗经》的托物起兴到《论语》的曾皙之志,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清·http://www.hnskl.org/news/20200727/9595.html
12.农民命运——终结与开始一、历史情境与农民的命运 农民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命题,由特定的历史所塑造。其中,政治既是限定农民命运的重要主体,又是农民试图改变命运时所求诸的重要手段。 中国历史上,农民的社会地位并非从来就低。在古代关于“士农工商”的“四民”之说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从政治和社会权利看,“农”仅仅次于“士”。在没https://rdrc.xcu.edu.cn/info/1095/8380.htm
13.屈原的《山鬼》与《诗经.采薇》对比,结合过去学的其他作品,说说恰反映出诗人当时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以及自己的悲惨命运,传情达意上细腻委婉、深沉感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鬼》诗形象地浓缩了诗人的处境与心境。难怪汉王逸于《楚辞章句》中言“《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歌,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宋朱熹《楚辞集注》亦言:《九歌》“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47abc335dcd1559e2eccedcb271fa0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