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课例鉴赏(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7-8期)
本课荣获2015年深圳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特等奖
执教占洁观察茹清平
(1、深圳市南头中学广东深圳518052;2、深圳市南山区教科中心广东深圳518052)
【摘要】
执教者采用“体悟法”来组织《氓》的教学。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写作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情节丰富之美,情感变化之美,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管窥《氓》的人物命运悲剧之美和自我觉醒意识之美。
【关键词】《氓》体悟法语言之美形象之美
获奖课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
【课堂实录】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发诗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诗经》中的经典名篇——《氓》。初中我们曾学过《诗经》中的作品,哪位同学们能说说?(生答《关雎》《蒹葭》《静女》)
师:这三篇中的主角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家发现没有?
生:主角都是女子。
师:《诗三百》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女子,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板书:氓卫女)
第二环节预习展示,梳理诗文
师:“体悟法”是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所谓“体”,即以诗句为媒介,与作品对话、交流。何谓“悟”?即出乎诗外,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以诗人的诗句为媒介”,我们首先得读懂诗歌。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一下预习成果。
(各组学生代表用投影展示对诗句中疑难的字、词、句的梳理,其余学生做批注,整理笔记。)
重要词语
匪:通“非”,不是;愆:拖延;将:请;乘:登上;涕:泪;载……载……:一边……一边……;于:通“吁”;耽:沉溺;说:通“脱”,脱身;渐:浸湿;爽:差错;贰:有二心;三岁:多年;言:助词;泮:通“畔”;已:了结。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重点句子翻译
(略)
师:从各小组汇报情况看,大家预习很到位。下面我们把课文齐读一遍。
第三环节细节赏析,觅获诗情
生:淇水。
师:它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答):三次。
师:三次出现淇水,只是简单地重复吗?
生1:不是。第一处写淇水是卫女与氓热恋的时候;第二处卫女与氓处于婚变期;第三处卫女与氓分手。
师: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2:我觉得情感不同。
师:愿闻其详。
生2:从情感上来看,第一处穿越淇水时,正是卫女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难舍难分。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第二处看到淇水,卫女与氓处于婚变期,此时的女子感慨万千,内心情绪如同这淇水一样汹涌澎湃;第三处,卫女看清男子面目,此时的淇水尽管无边无际,但卫女却感到波澜不惊,因为卫女已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心静如水。(精彩发言引来热烈掌声)
师:解读得不错。我觉得你已经走进了诗文,已经靠近了卫女,看来你是卫女的知音啊!你觉得这几处应该怎么读?能不能把你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生读,饱含深情。赢得雷鸣般掌声。)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能不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这位同学读出了“卫女”怎样不同的心情?
生3:第一处喜悦而缠绵。第二处悲伤而沉重,第三处幽怨且决绝。
(老师板书:喜——悲——怨)
师:王国维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哪位同学能结合刚才我们对淇水的分析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4:“淇水”是景语。卫女的情感变化是“情语”。一条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5:我补充一下。“淇水”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它见证女主人公的遭遇由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过程,是“景语”,卫女的“喜”“悲”“怨”则是“情语”。
师:我再补充一下。“淇水”还彰显诗歌感情发展的脉络。“淇水”是凸显于文外的脉,“情感变化”是内隐于文中的络,这是我们解读《氓》的一把钥匙。
(放投影: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师:这一节每一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看出来了吗?
生:矣。
师:“矣”是什么词?
生:语气词,属于虚词。
师:这几个“矣”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应该怎么读?
生:不一样。
师:你来读一读。(生读,较平淡)
师:似乎欠火候。我们先分析分析每句诗里卫女的心理活动。
生6:第一个“矣”开始陷入沉思,起调应缓慢而低沉;想起自己多年任劳任怨的劳作,第二处“矣”语调加重升高,第三处想起丈夫的不仁和凶暴,满腔悲愤,语调更高;第四处无奈投靠娘家后,却遭到家里人的嘲笑,进退两难,更加热烈而高亢。至此回忆已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愤中落入空虚,最后一个“矣”落下来,缓慢而低沉。
师:说的太好了,你也是卫女的知音啊!一“矣”传万情,读法各不同。大家读一读这一节,看能不能读出这种节奏的起伏,体会情感的变化?(生读,声情并茂)
第四环节议读比读,提升诗旨
师:以诗人的诗句为媒介,与作品对话、交流,这属于“体”的层面,要进入“悟”的层面,还得“出乎诗外”,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通过“体”,我们感知了诗歌的节奏变化之美,情感丰富之美,这首诗最要“悟”的是人物形象之美。回到课前当代学者鲍鹏山的评价:“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生讨论)
生7:我觉得她是完美的。表现在她能热烈追求恋爱自由、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毅然许婚,其胆量和勇气令人钦佩。
生8:当她觉察男子变心后,面对丈夫的负心薄幸,她能从婚姻中幡然悔悟,不再指望依附男人,决心走自己的路,追求自由,维护尊严。是敢爱敢恨,极有主见的女子。(教师板书:负心薄幸)
生9:热恋时“送子涉淇”十八相送,依依不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也真诚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天真、痴情、诚挚。到最后“反是不思,亦以焉哉!”写出了女子婚变后的自我觉醒、清醒和理智,决绝时的无畏无惧、自强自立。(教师板书:痴情觉醒)
生10:她的完美还表现在以下方面:婚后辛勤劳作,勇于承担,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的家境不好,女子未有丝毫嫌弃,自从嫁到男家,就下定决心与心爱的男子同甘共苦,安贫守道,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这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生11:我觉得她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作为恋人,她多情温柔;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
师:哪位同学能把表现卫女善良多情、淳朴天真、任劳任怨、自强自立的诗句读一读?
生:(学生读课文,声情并茂。掌声。)
师:你读出了对卫女的认可,很好。关于卫国女子是“最完美的女性”,同学们论证较充分,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12:我认为她是不完美的。鲁迅曾说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女子的婚姻悲剧虽然主要取决于男子的背信弃义,但是与她自身也有很大关系。首先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于主动。初恋时过于主动,热情;忽略氓的急躁易怒,忽略父母之意,轻易许诺“秋以为期”;热恋后又过于投入、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完全沉溺于爱情之中,失去自我,这一点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爱情面前,她卑微到了骨子里。
生13:一个巴掌拍不响。女子在婚后虽然为这个家庭任劳任怨地付出,辛勤劳作,但她不注重提升自己的魅力,忽略自我地位,忽略与丈夫的精神交流,终于把自己变成了黄脸婆,导致了丈夫的变心……
生14(不服气地):这要求也太高了,难道需要每一个女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打得过小三,斗得过流氓”?
……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爱情是一个永远都值得争议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今后都要面对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问题都不一样,男女生也不同。也有人说这篇都是卫女在声讨氓,想要给氓平反(生笑),这是一种创新,我们可以尝试给氓写篇申诉词,以《诗经》的四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声,欢迎同学们课下继续争论。
刚才同学们对完美和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读和热烈的讨论,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想来谈谈最完美,既然谈到最,那就应该有比较才是,我们来看看《诗经·郑风·遵大路》里的弃妇。
(课件展示:《诗经·郑风·遵大路》)
【原文】
遵大路兮⑴,掺(shǎn)执子之袪(qū)兮⑵!无我恶(wù)兮⑶,不寁(zǎn)故也⑷!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chóu)兮⑸,不寁好也⑹!
【注释】⑴遵:循着,沿着,顺着。⑵掺(shǎn):拉,拽。执:拿,持。掺执:拉住。袪(qū):袖口。⑶恶(wù):嫌恶。无我恶(wù):不要嫌恶我。⑷寁(zǎn,又读jié):速,快。故:故人。⑸魗(chóu,又读chǒu):通“丑”,丑陋,不好看,让人厌恶或瞧不起。⑹好:旧好。
我用现代诗来诠释一下:
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袖。不要嫌我把气怄呀,不要背弃故旧轻分手。
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手。不要嫌丑把我丢呀,不要背弃相好不肯留。
这位弃妇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和卫女有何不同?
生15:面对男子的抛弃,她是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反映了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
师:《诗经氓》中的卫女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弃妇形象,几百年后,西方文学史上也出现一位弃妇“美狄亚”。美狄亚是科尔喀斯王的美丽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世界之宝金羊毛的伊阿宋,美狄亚真心去爱伊阿宋,并竭尽全力帮助他,后来伊阿宋自私自利,喜新厌旧遗弃美狄亚,这与《氓》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氓》中的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只有怨恨,没有任何报复行为,而美狄亚得知伊阿宋变心后,烧毁了新娘,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宋断子绝孙。同样是弃妇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
生16:卫女。
师:为什么?
生16:相对东方女性的刚烈,我更加喜欢中国女子的这种温婉。
师:这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人物个性鲜明,直指苍穹。而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什么叫做“中和”,《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乎情,止乎礼。”反映在卫女身上,就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既怨又能受,最后也只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能够觉察到不平等,进而能够起来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正是这种觉醒和反抗,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塑造出中国弃妇的最完美形象!
师: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一幅对联把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串词连起来。
(板书:怨氓负心薄幸实可恨;喜卫女痴情见弃终觉醒)
生:老师,这不是对联,字数不对。
师: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字数的确对不上,见过这样的对联吗?
生:……没有……好像见过……
师:袁世凯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幅对联,内容如下: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五个字对七个字,有什么寓意呢?
生: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哦,氓对不住卫女。(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历史的车轮驶过三千年,同样的故事依旧在上演。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说它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卑俗的山歌俚语,现如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伤逝,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我们学习诗歌,不仅仅流连于今天的课堂,它可能课后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思索,尤其是《诗经》这样的经典篇目。如果你学完本诗,有任何的感悟,都可以通过摘抄点评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如果能像中国学者叶嘉莹说过的“养成对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那便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下课!
执教感言
体会“诗”的蕴藉领悟“经”的深邃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源头就是《诗经》。选择这部经典名篇参加深圳市高中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既是对《诗经》的崇高致礼,也是希望通过学习经典诗歌,能让学生,让我们后辈身上流淌不灭的诗意、诗韵,诗情、诗味。
孙绍振先生在《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中有言:“说不尽的经典文本,并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向不可穷尽的深度挑战。”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有效对话,进而“向不可穷尽的深度挑战”?我尝试运用“体悟法”,让学生体会“诗”的蕴藉,领悟“经”的经典。
语言为媒,体会“诗”的蕴藉
“三分诗七分吟”,许多颇值玩味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回看整节课堂,有片段读,全文读;有齐读,自由读,有泛读,品读。学生通过“读”与作品对话,感知诗歌的韵味,体会诗情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形象,寻觅蕴藉的诗情。
《氓》全文共240字,字字珠玑。教学中大胆取舍,“以点带面”抓细节,侧重实词意象“淇水”和虚词“矣”的品读。意象是诗歌传情达意的常见细节元素,《氓》中意象较多,但能凸显诗脉、体现诗情、表现诗旨的莫过于“淇水”。解读“淇水”,可以管窥女主人公的坎坷的人生际遇和千转百回的情感变化。而虚词,是最见语言艺术的、有最强表达功力的细节元素。一个虚词“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语气读,传达人物心声不同。抓住一意象一虚词,管中窥豹,反复诵读,正是为了让学生以语言为媒,体会“诗”的蕴藉。
揣摩形象,领悟“经”的深邃
仅仅诵读,容易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议读、比读则可以升华认知,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
《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卫女形象,由具争议性的鲍鹏山评价语抛出疑问,揣摩卫女的形象,强调“出乎诗外”,但要依据文本,独抒己见。分析卫女的典型性,让学生将“卫女”与《诗经·郑风·遵大路》里的女子及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弃妇形象“美狄亚”进行比读,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卫女的完美不仅仅体现在中国传统的温柔贤淑,还有清醒冷静理智自尊,更是在不平等的时代里能意识到男女不平等,并且能站起来反抗这种不平等,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觉醒和反抗,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一面女性自我觉醒的标志!以此作为课文重难点突破,作为解构文本的文化密码,带领学生去品味“经”的深邃。
“经”的深邃,还在于超越时空性和文学教育性,无论时光多少轮回,它依旧历久弥新。高中学生,正值情窦初开的季节,他们对爱情充满美好憧憬,一旦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而卫女敢于大胆主导人生舞台的正面形象无疑会给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或侃侃而谈,或针锋相对,或俯首沉思,不正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吗?不正是“诗教润无声”的表现吗?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节课,我尝试引到学生体会“诗”的蕴藉,领悟“经”的深邃,所期待的,大概也是以“卫女”的“灵魂”唤醒了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吧!
名师观察
依体定教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占洁老师执教的《氓》获2015年获深圳市高中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特等奖,颁奖会的评课环节,听课教师中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部分老师认为这节课华而不实,执教者在“疏通文字”上功夫下得不够,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挖掘不够。大部分老师则认为,这节课上得很精彩,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充分对话,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诗情。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张“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从这个角度讲,这节课依体定教,上出了“诗歌”的文本体式特点,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是一节可圈可点的好课。
沉浸于文本读出诗味
占洁老师这节课,在“读”上下足了功夫。
“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占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表现文本之声,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也是在向学生传递学习古代诗歌的一种有效的学法。
聚焦于意象纲举目张
占洁老师这节课的高妙之处也在于聚焦于“淇水”这一关键意象,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多重对话,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其一,“淇水”与情节。以“三次出现淇水,只是简单地重复吗”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中的三处淇水,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形成了清晰完整的结构链,而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其二,“淇水”与情感。以“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读懂“淇水”这一“景语”背后的“情语”。恋爱时,淇水是“温柔河”,女子充满“甜蜜的忧愁”,此时女子的内心是幸福的,依依不舍的。遭抛弃时,淇水是“泪河”,女子伤心、无奈和无助,淇水变得“汤汤”不安。女子经历心灵的“炼狱”考验后,“淇则有岸”,淇水成了“启示河”,女子变得清醒、反思、理智,成熟。同一条淇水在人物的不同情感阶段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见证了女子由柔情少女到成熟女性的心灵蜕变。学生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卫女由“喜”到“悲”到“怨”的心路历程。
其三,“淇水”与文法。老师在学生读出“淇水”的隐含的“情语”后相机点拨,行文可以双线索推进:“淇水”是凸显于文外的脉,“情感变化”是内隐于文中的络。
一节好课,要懂得取舍之道。占洁老师在“淇水”这一意象上着力,既切合诗歌的文体特征,又以点带面,凭借这一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形象。
借力于比较拓宽视野
孙绍振先生认为,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没有参照系,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占洁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借力于比较,拓宽了学生视野,达到了审美的新境界。
占洁老师安排比较阅读环节时颇具匠心。其一,文本的选择恰当。无论是《诗经·郑风·遵大路》,还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美狄亚”,都是“弃妇”形象,同中找异,进一步加深对“卫女”形象的理解。其二,从文化层面解读文本,提高审美的境界。如,在比较中,读出人物“个性鲜明,直指苍穹”的西方文化特质和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的价值追求。这些比读,使学生认识向理性飞越,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作者通联
茹清平,特级教师,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