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中,法正的戏份似乎并不足。一方面,法正的出镜率不高,相较于刘备集团的其他谋士,诸葛亮自用不用说,法正的出镜率甚至还比不上孙乾。根据笔者的统计,小说中,法正一共在十个回目中出场,此外,其逝世后,还在两个回目中被孟达、诸葛亮分别提起,因此,满打满算,法正也仅在十二个回目中出现过。而孙乾则在二十五个回目中出场过,即使扣除部分仅一笔带过姓名的回目,孙乾的出镜率也高于法正。另一方面,法正在小说中多以辅助的角色出现,如在邀请刘备入川时,法正多辅助庞统进行决策,又如在定军山之战中,法正被诸葛亮派给黄忠作为助手。由于各种戏份都是辅助角色,故而法正在小说中的表现给人感觉并不突出。
历史上,法正的声名要比小说中更加响亮,其中有些细节小说中并未体现,如《三国志》中法正与庞统同传,在蜀汉诸臣中传记的排列仅位于诸葛亮和关张马黄赵之后。同时,《三国志先主传》及《三国志法正传》均记载法正时为刘备集团的“谋主”,给予了法正在刘备集团十分重要的定位。
再者,法正死后即被谥为翼侯,在刘备麾下的群僚中鲜有人能够享受此待遇。可见,单从地位和待遇上,正史中法正的地位确实比小说中的高,以“尊刘贬曹”为主旨的《三国演义》似乎怠慢了法正这位刘备集团的重要人物。
法正对于刘备集团的功绩主要有二,一者是迎奉刘备入川,二者是劝谏并协助刘备攻取汉中。关于这两大功绩,历史上均有记载,小说中也有相应地描述。但是无论是迎奉刘备入川还是劝谏并协助刘备攻取汉中都很难判定是法正一人的功劳。
首先是迎奉刘备入川。
再者是劝谏并刘备攻汉中。
小说对法正劝谏和协助刘备攻取汉中花费了一定的笔墨。小说第七十回,黄忠和严颜占领天荡山后,法正劝说刘备趁势攻取汉中,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认可。尔后,黄忠讨令攻打定军山,诸葛亮命法正协助,法正以以逸待劳之法助黄忠阵斩夏侯渊。历史上,法正也曾经在建安二十二年劝说刘备攻取汉中,且随军出征并在定军山之战中参与谋划。
只不过,历史记载的较为简略,至于法正有没有像小说那样站在山顶以白旗和红旗向黄忠发出信号历史并无详细记载。历史为了突显法正对攻取汉中的敏锐见解,还特别提到曹操对此事的反应,即“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借此来表现法正之能。
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就指出这条记载存疑(臣松之以为蜀与汉中,其由脣齿也。刘主之智,岂不及此?将计略未展,正先发之耳。夫听用嘉谋以成功业,霸王之主,谁不皆然?魏武以为人所教,亦岂劣哉!此盖耻恨之余辞,非测实之当言也。),原因是以刘备的洞察力是不可能不知道汉中的重要性的,曹操此言只是气话而已。
综上可见,法正虽然在刘备集团攻取汉中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能力,但也确乎并不出众,鲜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表现。
除了迎奉刘备入川和劝谏并协助刘备攻取汉中,法正所做的其他事项也未表现出多少高明之处反倒显得法正格局不高。如:法正劝刘备纳同族刘瑁的遗孀吴氏为妻,习凿齿就批评并不符合礼法。在笔者看来,此处法正力排众议劝刘备取吴氏为妻,还有利益捆绑的目的,吴氏为吴壹之妹,吴壹与法正在益州同属东州派,法正是想借刘备续弦之名加强东州派与刘备的。又如:法正虽然参与了蜀地立法但又带头不守法。《三国志伊籍传》载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五人共制《蜀科》,但法正本传记载,法正在刘备攻取益州后得势,“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法正在蜀郡恣意妄为就连诸葛亮最后都无可奈何,只能任由其作威作福。
孙盛在此就评价诸葛亮放任法正的行为会导致法令的威信受损。可见,法正参与《蜀科》的制定并不是因为其精通律法,而是作为利益分配者参与其中。
综述:上述记载可以说明法正行事是较为“任性”且缺乏容人的胸襟,很难看出其拥有政治智慧。从法正的格局来看,即使法正最后授命托孤估计也难有所作为。但是,就是这样,法正却仍然十分受刘备的器重。以至于诸葛亮曾在刘备执意东征孙权时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在这里,笔者认为诸葛亮大抵不是感慨法正的谋略过人,而是感慨刘备只听得进法正之言,语气中颇感无奈和无力。不过,在笔者看来,法正虽然受到刘备器重但并不能代表法正的能力强,也许只是法正身上有其他吸引刘备的魅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