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互联网上有很多解读格式塔心理学的图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DIY,笔者在这里不再过多描述)
1.相似性
相似性:如果元素彼此相似,则元素倾向于被感知为一组。这也意味着如果具有相同功能、含义和层次结构级别的元素,则应在视觉上保持统一匹配。
AppleMusic:歌曲列表、播放列表内的元素拥有相同的功能、含义和逻辑层次结构,所以视觉形式上满足相似性法则并高度统一。
2.接近性
当物体彼此靠近时,它们倾向于被默认感知在同一个组织中。具体来说,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我们感知它们是否或者以何种规则组织在一起。互相靠近(相对于其它物体)的物体看起来属于一组,而那些距离较远的则自动被划分到组外。
AppleMusic(iPad端):在专辑页面,专辑基本信息、播放按钮、添加及更多按钮在内部空间上保持接近,方便用户熟悉同类功能并完成交互动作。
3.连续性
视觉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式而不是分散的碎片。
我们的思想更喜欢阻力最小的道路。连续性帮助我们通过构图来解释方向和运动。它在对齐元素时发生,它可以帮助我们的眼睛顺利地穿过页面,有助于提高易读性。连续性原则加强了对分组信息的感知,创建了秩序并引导用户通过不同的内容细分。——InteractionDesignFoundation
4.闭合性
视觉会自动尝试将空出/残缺的图形闭合(或脑补)起来,从而将其感知为完整的物体而不是破碎的物体。
简单点说,当图形是一个残缺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从而将其感知为一个整体。
AppleMusic:在为你推荐、浏览、广播页面水平方向的第一屏,用残缺的元素形状内容表示页面的水平空间仍有元素信息未完全显示,用户看到「残缺」的形状后,会自动脑补剩下的形状。
5.图/地法则(主体与背景法则)
图/地法则表明用户界面需要将主体对象与背景区分开来。
这个原理指出:我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总是自动的将视觉区域分为主体和背景。一旦图像中的某个部分符合作为背景特征的话,我们的视觉感知就不会把它们作为主体焦点。根据这样的原理在用户界面设计当中,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处理将图像中的某些部分变成背景,这样可以显示更多的信息或者将用户的焦点转移。——InteractionDesignFoundation
主体指的是在界面当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所有元素,其余的元素在此时,均成为背景。当主体与背景重叠时,人的视觉更加倾向于将小的物体视为主体,大的物体视为背景,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小与图地关系,将我们希望传递的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展示。
AppleMusic:在音乐播放页面,在白色背景上,有非常突出的主体:专辑封面、进度条、播放控制按钮等,此外当用户进行播放控制时,专辑和进度条的大小会随之变化,这种主体与背景的层次对比很鲜明,非常符合iOS设计语言。
6.Prgnanz(或简单法则)
Prgnanz是一个德语单词,意思是「简洁」。人的眼睛喜欢在复杂的形状中找到简单而有序的对象,当我们在一个设计中看到复杂的物体时,眼睛更愿意将它们转换为单一统一形状,并尝试从这些形状中移除无关的细节来简化这些物体。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设计领域里的金句:
LessisMore
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AppleMusic:如果页面需要引导用户进行某种操作,AppleMusic会突出那些用户目标非常明确的功能按钮;此外,大多数艺人照片的背景几乎是纯色,旨在突出艺人形象。
7.共同命运法则
AppleMusic:在完成选择喜爱的音乐类别和艺人时,选中的对象会一同被「装进」下方的按钮。
不论是格式塔原理还是尼尔森系列还是交互7大定律,其实这些基本法则的应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类型和用户场景,运用这些基本法则打出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