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觉得心理咨询这份工作,似乎一直在和“命运”打交道。小了来说,叫做命运;大了来说,叫做宿命。
我有时会和朋友们开玩笑说:心理咨询其实是个逆天改命的过程。
为什么呢?
因为咨询师要面对的是来访者生命里的重复内容,甚至是来访者家族里重复的内容。前者被称之为“强迫性重复”,后者被称之为“代际传递”。
这些重复并不容易察觉,改起来更是艰难,但是觉察或改变一旦发生,对来访者的生命将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是如此,才让咨询师的工作更有意义和价值。
很久以前,我很少拿出一份完整的简历示人。
倒不是有什么糟糕的、羞于见人的经历,只是看到的人总是惊讶地问:“你到底换过几次专业?”“你做过多少工作?”“你看起来年纪也不大,为什么天南海北跑去过各种地方?”
解释这样的问题,对我而言总是有些困惑和为难。
少年时代开始,我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
中学,我在重点中学,同学都是认真学习的好孩子,我却一直在写小说、玩吉他,那些内心的幻想比现实的成绩对我更重要;
高考,我选择工科,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
回国以后,因为不喜欢当时做的工作,我又开始一边学习心理学、一边筹划着转行。
现在回想起来,我大概就是小学老师经常说的那种“很聪明但是不用功”的小孩,在外人看来,总是自带一种任性妄为的气质和挥霍资源的能力。
但是在我的视角看来,我并非对自己的人生不够认真。
我每一次选择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也都能把这些事情做到还不错的程度,但是之后……或许碰到困难,又或许是失去兴趣,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离开了它们。
但当这样“有始无终”的体验重复多次以后,生命中就会出现许多断层。这让我感到很挫败,因为我的生活缺少积累,而这些转换又需要付出很多代价。
我的身边不断走过许多踏实、勤奋的人,他们目标明确,一直往前走,即使遇到困难和坎坷,也能坚持到越过它们的时刻。
他们也许并不如我一开始跑得快,但都能获得稳定的成绩。和他们相比,我的生活好像失去了积累的力量,不停陷入循环往复的魔咒之中。
我一直以为我追求的是自由,但是迈出以后,却总是踏入一种难以理解的虚无之中。
我才发现,自由是我的人生信条,却也成了我的枷锁,我不知道如何解开它。
走进咨询室,是在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时候。
咨询室里的工作,像一场修行,它成为了生活的另一个维度,平行展开。
我与咨询师讨论的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我对于自己生活中不断重复着的“断层”的迷惑。
我想变成一个更踏实、更完整、更连贯的人;
我想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不断离开和放弃;
我想要以一个更成熟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有一个不断精进的专业,让我可以一直追求下去。
当时,我正在做着一份收入体面的工作,领导赏识我、同事信任我,很快就获得了升职加薪的小成就。
但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接受自己在心理咨询领域的第一个长程培训,兼职接了自己的第一个长程个案,我发现我对探索人的内心有着强烈的、真诚的好奇,我很想持续做下去。
这样一来,我就需要做一个现实的抉择:如果希望在心理咨询的专业上有更稳定的发展,我就得辞职成为一名全职咨询师;如果我想要把原来的全职工作继续做下去,那么我不得不放缓在心理咨询这条路上的脚步,从长计议。
这些选择,从来就没有对错可言。每个人的人生有自己的节奏,重点是自己无怨无悔。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犹豫不决的一次抉择。
我心里有太多的害怕:我非常害怕这次选择,会构成我人生中另一次强迫性重复;我也非常害怕自己当下放弃的工作,会成为生命中的另一个有始无终的断层。
我心里也有太多的疑惑:我疑惑心理咨询究竟是不是我命中注定可以长久坚持的工作。
如果不是的话,我不仅会对自己感到羞愧,也会对那些信任我的来访者们感到无法交待。
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稳定的人格有多么重要。这份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个人冲动或理想,它还涉及到对另一些人的重要承诺。
所以,在咨询室里,我和咨询师反复谈论我的犹豫,我的困惑和我的害怕。其实我并不记得她对我做了什么,她没有给我任何的建议和指导。
我只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生活被放慢了,慢到我有机会被陪伴、被理解,慢到我们有机会一起去谈论、去体会、去共同承担。
我们共同坐在咨询室里,像是把一个有关于我的电影,按下了暂停键,一帧一帧反复播放。
这个过程很慢,但是很值得。
内心的答案就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慢慢浮现出来。
我最终还是选择辞职,成为一名全职的心理咨询师。
在后来的几年里,这个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碰到过许多的挫折和困难。
但是我没有退缩和迟疑,我看着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广,非常确定自己能够一直走下去。
这时候,我才终于打破曾经的魔咒,得以创造持续而丰富的生活。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强迫重复性的内容。
有的人重复爱上不适合自己的人;有的人重复追求得不到的东西;有的人重复在遇到难题时选择放弃……
这些重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殊的、个人化的,它像是一段人生密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当你解读不了它的时候,就会被它束缚和困扰。
比如,重复更换伴侣的人,也许因为不同原因离婚再婚又离婚,ta以为是自己命不好,其实不知是内心深处一种ta不自知的力量指引ta去这样做。
所以,强行在行为上“改写历史”是无效的。
还是回到我个人的例子,如果我认为,换工作就是强迫性重复、不换就克服了强迫性重复的话,那么不换工作不就可以了吗?
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强迫性重复的不仅仅是事件,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对我而言,重复的是许多次的身份变更时刻的困惑和虚无,那种“明明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却没能好好走下去”的强烈挫败感。
这种挫败虽然令人难受,但至少是熟悉的。如果不经觉察,我们的行为很容易被潜意识里的“熟悉感”指使。
只有当这个转换的过程再一次出现,并得以在咨询关系中被述说、被理解,当这些体验变得有所不同,这一切才能够得到修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一次强迫性重复,都是被修复的机遇。
在后来的工作里,我遇到过许多的来访者走进咨询室,邀请我与他们共同完成一次人生的重要抉择。无论是职业选择、情感选择、还是其他议题,我都邀请他们与我一同慢下来。
做一个选择很容易,一秒钟就做好了;但这样的冲动选择带来的代价,却可能要用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来偿还。
做一个让自己不后悔的选择,值得我们慢下来。它相对于你曾经为此付出的代价而言,是一个比较稳妥有限的可控的付出。
咨询师需要有机会,真实地陪伴这个来访者踏入TA的生活,去破解来访者的“人生密码”,去创造改变的可能性。
某些历程之所以会在你身上重复出现,是因为它一直在等待着被读懂。
这就好像是一张唱片,在你的内心一直在空转着,它其实一直在等待着有人把唱针安稳地放在上面,让那些音乐能够播放出来……
所以荣格还说了另一句话:当潜意识被呈现,提升到意识层面,命运就被改写了。
心理咨询是一种基于关系的工作。我们使用咨询室里的关系,去改善来访者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体验,并尝试修复来访者早期重要关系中那些带有创伤的印痕。所以不妨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