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在学生品德的成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共同目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1]对于生理和心理都处在特殊发展时期的初中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渴望享有更多自由行动和思考的权利;尤其是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膨胀”,对周遭事物多了一些质疑和批判。而另一方面,他们敏感、脆弱,内心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并且在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在这样矛盾综合体的影响下,他们的心理很容易产生摩擦,泛起一些涟漪,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需要用更多的教育智慧去发现问题,善用“心理学效应”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效助力班级管理、让学生拥有更积极向上的成长状态。
关键词:
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初中生
引言
回顾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和实践,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还兼具很多的不确定性。往往一个工作还未处理完,另一个工作又接踵而至。而当这一幕扎堆出现并且重复上演时,极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并陷入到“救火队员附身”的怪圈,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不利于班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知识的建构与应用是在多样化的情境中经过多次反复的学习而完成的。刘儒德认为,一个心理效应的启迪作用并不在于一条抽象的原理或规则本身,而是来自对这条原理加以灵活应用的具体情境和成功案例。[2]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简要谈谈几种“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善用“自己人效应”,产生“共情”、构建“同盟关系”
理论提示
在人际交往中,当对方与你的利益一致、立场相同,或经历、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时,你会把对方归为同类,视做一体,从而对对方形成好感,比较容易接受对方的要求,信赖对方的观点,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自己人效应。[2]
案例分析
恰恰是通过这样一个突发的“插曲”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件事迅速拉近了我和同学们的心理距离。在不久后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很多同学走心的卡片“...那一刻,我们觉得您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会为了我们甘愿自己受到批评,虽然您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我们知道您是想让我们成长得更快、更好。”
教育启示
可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和他们同一战线的是多么重要的心理暗示,这比任何的说教都管用。而我原以为会有损我形象的真实的情绪反应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我的坦诚和率真。美国总统林肯说,“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朋友,即“自己人”。因此,老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学生的呵护,会让学生们更加觉得老师是他们的自己人。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的情绪是被理解的,他们的自尊也得到了维护,以后也会更欣然接受老师对问题的分析,以更积极的心态接纳老师的建议。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教育契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关心着他们,守护着他们的成长,会真心为他们着想,也会与他们“同甘共苦”,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往往容易形成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如果采用的局部信息是积极的,我们就会给这个人戴上积极的光环,就会认为他所有的品质都是好的。这种根据自己的好恶判断而对他人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光环效应。[2]
3,巧用“蝴蝶效应”,捕捉细节、助力学生成就自我
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仑兹在1979年的一次科学进步协会年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蝴蝶效应”,他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提示我们,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毁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成就一个学生[2]。
4.妙用“鲶鱼效应”,打破和气、激发学生斗志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如果能这些鱼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几倍。但是,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于是有人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鲶鱼进入沙丁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而且鲶鱼是食肉鱼,它的到来使沙丁鱼感受到了这个“异己分子”的威胁。于是,沙丁鱼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在鱼槽中上下浮动,使水面不断波动,带来了充足的氧气,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效应强调,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促进竞争的作用[2]。
结语
“佛桌开花”的故事启示我们对待学生要有温度、有情怀,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是向善的。要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曾有人说过,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班级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常常需要我们与学生斗智斗勇、相爱相杀。更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教育机智、恰如其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学生进行更有效和巧妙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