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其中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延伸阅读: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却可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你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到周围的每一个人。这一现象,很早以前,我就从有关书中读到,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最近,在翻阅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洛的著作时,发现有一个费斯汀格法则,也同样讲到这种现象,且十分有趣。——丁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法则,即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费斯汀格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

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

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

试想,卡斯丁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缠着我,怎样就不让我消停一下有个好心情呢,谁能帮帮我

这都是一个心态问题。其实能帮助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倘若了解并能熟练运用“费斯汀格法则”处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巴纳姆效应(Barnum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南风效应也说明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旦方法错误反而适得其反。花太多精力在狂风暗涌的斗争上势必导致工作不精和事业发展缓慢。如果灵活地和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相处方法一旦转变,正面的效果就会体现。

蘑菇效应

很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打杂跑腿,端茶送水,还会受到很多指责、批评,甚至代人受过,或者干脆被无视,任其自生自灭。指导和提携,似乎总是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而“蘑菇定律”说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的吸饱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对于野马来说,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一种外因,而野马对这一外因的剧烈情绪反应才是造成它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如果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人生也会变得无法掌控。当发现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绪的困境。冷静一下,总没错。

鸟笼效应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无意识被其他事情操控的情况,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

鸟笼效应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学家说: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不要让“鸟笼”束缚你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这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反复地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飞轮效应”不是追求一劳永逸,而是在一开始,和自己的打退堂鼓的心理打个架,别让它拖住你前进的步伐。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被认为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和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一切良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被表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阴霾所覆盖,并被认为具有坏品质。简洁的说,“晕轮效应”让我们无论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都可能具有以偏概全的认知和判断。

简洁的说,“晕轮效应”让我们无论对一个人或是一件事都可能具有以偏概全的认知和判断。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快速得到他人,特别是不太熟时的人认可和赞赏,就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只需要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从而让对方对你刮目相看,这样对方就会相信你其他方面也不会弱。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牢骚效应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通过“谈话试验“活动中总结到: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这就是著名的“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

1.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5.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6.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7.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8.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9.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10.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在本质上,视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11.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12.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13.詹森效应: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14.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15.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1.锚定原理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有一天,小明去吃武汉热干面。

老板娘:欢迎光临~吃点什么?

小明:来一碗热干面。

老板娘: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一个鸡腿?

同一天,小红也去吃武汉热干面。

小红:来一碗热干面。

老板娘:加一个鸡蛋不?

重点来了: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一个鸡腿VS加点什么

前边叙述的锚定是鸡蛋or鸡腿,后边叙述的锚定是鸡蛋or无。

2.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所以说,有时候你感觉喜欢上一个人,也有可能是生理作用……哈哈……

3.拍球效应

拍球时,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

俗话说DDL是第一生产力,那就是因为DDL迫在眉睫的时候,你所承受的压力变大,潜能被激发~

4.暗示

这个心理学名词很常见,很重要,但也常常被忽略。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暗示一般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自我暗示。

(1)直接暗示:即有意识地向特定对象发出刺激;

(2)间接暗示:往往指无意地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或文字符号向不特定的对象发出刺激;

(3)自我暗示:刺激信号来自被暗示者本人。

妈妈我饿——直接暗示妈妈你该做饭了

妈妈,我们食堂的饭种类特别多——间接暗示妈妈不要天天吃米饭

哎,有人给我做饭就不错了,挑啥挑——自我暗示

5.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周围的人数越多,伸出手去帮助的人越少。换句话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有点让人心寒……但为啥会这样呢?

首先,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就变得更小,个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就小了很多;其次,当其他人都旁观这个危险的情景而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时,我们的大脑会重新对事件进行认知,认知的结果是:他们都不一动不动,是不是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有道理……那我就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6.光环效应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对认知对象的整体印象。一个人如果被判断为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品质;反之称为扫把星效应。

举个栗子,当你因为某个男明星的颜值而喜欢他的时候,就自然而谈觉得他演戏也很棒!唱歌也很棒!情商也很高!哪哪都好!

反之,当你因为某个原因特别特别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他这儿也不好,哪儿不好。

7.皮格马利翁效应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将班级里的同学随机分成了两组,然后告诉老师,一组学生智商得分很高,一组成绩一般。一段时候过后,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再次测量这些同学们的智商成绩,发现那些被老师当做“聪明”学生的智商成绩更高。

这说明,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期待、别人的期待之中。

8.登门槛效应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比如销售中的预付款,运用的就是这种心理。

9.延迟满足效应

延迟满足效应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较小的满足。

心理学实验中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10.基本归因偏差

我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于内部因素,而忽略环境的作用。

在大街上当你看到一个人摔倒了,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走路怎么这么不小心,而忽略了环境的作用,比如他有可能踩到了香蕉皮。

当你发现你的同学不思进取,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的时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但是你有可能不知道他是个富二代(落泪~)

11.自利性归因偏差

将自我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将自我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比如,通过一年的努力,小明考上了理想学校的心理学研究生,小明觉得这是自己努力换来的结果;如果很遗憾,小明复试被刷了下来,他可能会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有被导师赏识。

12.投射效应

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其实投射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心理防御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后来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加以完善。我们每个人都会运用防御机制压抑自己潜意识的内容,但有好坏之分。

13.曝光效应

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哪里不会点哪里,Soeasy!”

14.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两个人走得太近,难以避免互相暴露了很多问题,成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负担,就像两个刺猬一样,最后会刺伤彼此。

人与人之间确实如此。两个人再好、再亲近、再投缘,也要给彼此一些空间和距离,因为,她毕竟是她,你毕竟是你。

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15.观众效应

在他人在场时,会提高个体唤醒水平,增加优势行为反应效率,降低劣势行为反应效率。

其实之前的心理学研究是这样的:发现有观众在的比赛,运动员的成绩要比没有观众在的时候好。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有一类人在人群里就特别兴奋:夸夸其谈、嘚嘚瑟瑟。

综上,就有了观众效应。

16.搭便车效应

意思是说,在集体中,当单个个体的绩效不能被单独评估时,会出现在集体中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个个体要差的现象。

这个很常见,在小组任务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偷懒的倾向。

解决的办法就是个人业绩被单独评估~

17.焦点效应

总感觉有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总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观察到,怕自己被嫌弃、被嘲笑,被质疑。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这种心理倾向,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就没啥事。但严重到影响了自己的社会功能,那便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交恐怖症。

18.刻板印象

东北人豪放、上海人细腻、重庆人爱吃辣、美国人很独立……

大部分是成立的,但是每个群体里的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其个人特征不可被忽略。真正的尊重是在了解对方后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社会化的一系列标签。

19.依恋模式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主要抚养人(一般情况下是父母)是我们的依恋对象,我们和主要抚养者之间,既有情感上的互动,也有物质上的互动。父母也是我们第一个朋友。这种早期和父母建立起来的、内隐的、持久的人际关系模式就叫做依恋。

依恋有四种类别:

安全型依恋:对他人信任

回避型依恋:对他人回避

矛盾型依恋:对他人焦虑

混合型依恋:以上三种都有表现,但又都不稳定

这种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对我们以后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我的导师是做这个方面的研究,最近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依恋与网络成瘾、利他行为、攻击行为、网络行为等有一定的关系。

20.巴纳姆效应

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比如星座、算命、占卜……

1.舌尖效应

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例如有时遇见很熟悉的朋友,却怎么也叫不出对方的名字,弄得自己非常尴尬。当事人有一种“明明快想出来了”的感觉,最常见的情形是想用的字眼或词语已经到了舌尖,但就是讲不出来,因此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舌尖效应”,意思是回忆的内容到了舌尖,只差一点,就是无法忆起。“舌尖效应”在情绪紧张时尤为明显。

2.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则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责任分散效应的典型表现。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其本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所谓的“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正是晕轮效应的反映。

4.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5.出丑效应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优秀而又有些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出丑效应”或“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优秀的人不经意间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别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更令人感到好接受。因此,我们不要追求做个完美无缺的人,有时犯点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反而更显可爱,会让他人更加喜欢你,更加信任你。

6.三明治效应

三明治效应是指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如同三明治一样: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7.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但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活活烫死了。因此,无论是个人或组织,都应居安思危,时刻树立危机意识,避免温水青蛙的悲剧。

THE END
1.心理学中的效应简单解读(r12笔记第24天)51CTO博客心理学中的效应简单解读(r12笔记第24天),如果你看很多宫廷剧,会看到里面的勾心斗角,看悬疑剧,很多时候都是心理的碰撞和较量,而如果回到工作生活,https://blog.51cto.com/u_5646435/3177402
2.安徽省中小学心理降教育教育网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http://www.ahxledu.cn/NewReport/News_show.aspx?oid=4&id=4877
3.为他们的情感事业学业云算命为何能流行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云算命”为何能流行?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揭示了人们容易相信算命的原理:人们往往会相信一段笼统的、对人格的描述,认为它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而算命正是以一些②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让顾客产生“算得准”的错觉。除此以外,在日益激励的社会竞争中,力求上进的年轻人难免碰到挫https://graph.baidu.com/build/question?questionID=672881299411481073&token=Ihv7pYMQq1IO%2FelqSILf3xnSnG5AYrbLFBvV9BV%2B2F0%3D
4.人的思维谬误与心理学效应心理学规律会被随机性事件打破人的思维谬误与心理学效应 启发法 用一个容易的问题代替难以回答的真正问题。这个容易的问题的答案就是对真正问题的启发,但启发经常和真正的答案差得很远,而人却往往把启发当成了真正问题的答案。 接下来介绍和启发法相关的心理效应和谬误。每一个谬误都会注明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而用以启发的简单问题是什么。https://blog.csdn.net/hebtu666/article/details/104078631
5.30个实用心理学效应这应该是大家最熟知的一种心理学效应了,这种效应在职场中非常常见,简单的举个例子就是当大家都在加班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的跟着加班,当所有人都小声说话的时候,你也会跟着小声说话,这就是破窗效应带来的团体惯性。而我们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是自己想做的,还是跟着团体惯性走的。 https://www.jianshu.com/p/9dc96720256d
6.心理学十大效应讲解20240131.pptx心理学十大效应讲解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汇报人:XX目录CONTENTS添加标题Part One心理学效应概述Part Two十大心理学效应介绍Part Three心理学效应的实际应用Part Four如何避免心理学效应的负面影响Part Fi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9186783.html
7.关于心理学的一些知识1福勒效应(forereffect)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1、福勒效应(forer effect) 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于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很多算命、占卜、星座等就是利用了这种现象而广泛传播。 https://xueqiu.com/8224662622/121172201
8.《心理学十大效应》课件心理学十大效应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汇报人PPT目录C O N TE NT S01单击此处添加文本02心理学十大效应概述03十大效应详解04心理学十大效应的应用如何克服心理学效应的负面影响05https://www.docer.comP AR TONE添加章节标题https://www.docer.comP AR TT WO心理学十大效应概述定义和来源心理学十大效应是指在心理学https://www.yxfsz.com/view/1742389805856165890
9.算命十余年,讲讲从算命是不是心理学。心理学文章我道号旭阳,籍惯山东泰安,学易十载有余,机缘巧合下受益于恩师子和居士,从此着迷于命理玄学,在恩师的指导下,学周易,测风水,背甲子,断吉凶祸福。出师后,到处漂泊,为人推运断命。 为了能让大家更容易领会和八字的玄奇,我会尽量的通过我这十年来积累的一些案例,来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下八字命理的科学性。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1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