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果来看,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良好,对民事责任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基本到位,能较好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第八组的平均分最高,第三组的则最低。这个结果导致组与组之间相互对比,激起组内成员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决心。B、情绪情感、意志与行动的评价我们为了检查学习后生生关系情况,要求学生内省、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因为参与活动而发生的哪些变化,在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解决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等有无进展。因此,每位学生应填写一份《学生自评互评表》,学生不仅能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情况,而且也能反映出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该问卷由自评部分与互评部分组成,自评部分主要从参与性、协作精神、接纳意见、任务与态度、情绪与情感几个方面评价,共10个问题,均占10%,等级为优、良、一般、再加油;互评部分是小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内容有合作精神、积极态度、任务明确、接纳意见、乐于奉献和知识能力,采用的是质性评价,分为优、良、一般、再努力四个等级,同时,互评部分就是小组成员选出“我认为最优秀的是……”。如:03计3班,学生45人表一: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优(10)%
良(8)%
一般(6)%
加油(4)%
1
主动发表个人意见
17%
40%
33%
10%
2
积极参与,合作好
35%
44%
16%
6%
3
质疑、思考并帮助他人
25%
55%
20%
0
4
明确任务并做笔录
30%
52%
3%
5
认真倾听、以诚待人
60%
6
阅读课文、查找资料
65%
27%
8%
7
学习兴趣浓厚
2%
8
按时完成任务
63%
26%
11%
9
学习收获多
58%
9%
10
合作气氛融洽
85%
15%
表二:各组互评情况
组
合作精神
积极态度
任务明确
接纳意见
乐于奉献
知识能力
整体
第一组
优3良2
优5
优2良3
第二组
优4良1
第三组
优1良3一般1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第八组
第九组
以上的统计情况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评价良好,尤其体现在查阅资料、按时完成任务以及合作氛围这三项中,自评为优等级的学生较多;互评部分中,同学们都能给予较客观的等级,表示出对同组生生关系的满意度较高,可知,教师把学习任务交给学习,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程序对改进思想政治教学相当有帮助。同时,同学们从活动中也收益良多,调动起了学习情绪,培养了合作精神,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
2知识对抗比赛
知识对抗比赛是新旧知识进入整合的相互作用时期,知识经验需要重新的改组,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客体,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3也正如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一样。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由自编问题—自导策划—合作参与三个环节,以此让学生动起来,生生关系在小组讲课活动后的又一次检测。
自编就是学生经过知识准备阶段后,自己提出问题,考查自己。要求:第一,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问题并作答;第二,题目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和案例分析题;第三,每人出10题以上,尽量避免重复,以小组为单位提交。
(2)自导策划合作学习
自导就是学生自己学习,相互交流,为最后共同参与做好策划工作。自编题目完成后,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活动准备,这时学生之间的沟通是频繁的,学生在相互对话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自我反思。
(3)合作参与共享快乐
自演就是学生充当活动的主角,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自导、自演的准备都是为了自演的最终实现,
第二关是面试。这是活动的最后环节,即是知识对抗赛。比赛由2名学生组织进行,统筹员准备好问题,监督员做好督促与检查工作,记分员职责是记分与记时,指导教师则是对有疑义的问题进行解答。9组中只有6个组取得资格,比赛规则:小组底分为100;比赛分必答、抢答和风险三个环节,必答题有5道供小组成员作答,抢答题共有20道,风险题有三种,各为10分、20分和30分;比赛最后决出:状元一名,加6分;探花二名,加4分;榜眼三名,加3分。2005年5月28日下午4:30分比赛在三楼阶梯室举行,6组成员经过注重知识的记忆转向知识的运用,这不仅要求个人的能力而且更多地体现小组的合作,6组成员要把之前闯关时的那股力量在这里滚得更大。
必答环节开始,每人答1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不扣分,同学们必须经受住考验,在紧张的气氛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组员
第1组
第8组
第5组
第7组
第3组
第9组
底分
100
小计
130
150
140
这个环节的结果还算乐观,大多数组员能正常发挥,答对的数量较多。大家看到这样的成绩,对下一环节有了信心,也开始进入状态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气氛变得轻松与快乐。
加分
+20
+70
+30
扣分
-20
-10
合计
200
160
第8组抢到的题最多,加分最多,但是他们由于紧张而提前按了2次显示灯,导致扣20分;第3组很不容易抢到一题,但由于答错而损失了10分。总体来说,在这个环节里,每位组员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紧紧地把荣誉系在心上,当然,偶尔的闪失在所难免,这也带给了同学们愉悦,同学们不时地感受着,感受着彼此鼓励与关怀,正如第3组的黄泽文回答错误时,组长周金莲安慰他道:“别紧张,没关系,我们还有最后一关,我们重在参与,享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简单的一句,使黄泽文的内心充满了温暖,他脸上苦闷的表情疏散开来,整个组又重新投入下一个环节。
选题
30分
20分
得分
-30
总计
180
220
120
190
170
高中
榜眼
状员
探花
每组获得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一不可;通常比赛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第8组的同学们热情欢呼,第3组的同学们也为自己在最后一关的表现而高兴。无论如何,小组里的同学们经过层层的考验已紧紧地联在一起,他们是团结向上的集体,这就是一个活动所爆发出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互动,才能彼此进步;只有参与,才能感受彼此的感受。
(一)效果
1、和谐的生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业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一方面,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我们从2003年9月到2004年6月分别对03计3班和03计5班学生有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问题做了一个测查,采用的是“学习动力自我诊断量表”,22主要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共有20个问题,对比结果如下:
班级
人数
学习动机强
(占比率P)
差异显著性
学习兴趣浓(占比率P)
学习目标明确(占比率P)
2003年9月
03计3
45
28人
P1=
0.62
Z=0.76<
1.96(a=0.05,Z=1.96)
差异不显著
22人
0.48
Z=0.13<
20人
0.44
Z=0.179<1.96(a=0.05,Z=
1.96)差异不显著
03计5
55
27人
P2=
0.5
25人
0.45
P=0.4
2004年6月
03计3班
38人
0.85
Z=2.197
>1.96
(a=
0.05,
Z=1.96)
差异显著
40人
0.89
Z=2.51
>1.96(
a=0.05,
42人
0.93
Z=2.97>1.96(a=
0.05,Z=
1.96)差异显著
03计5班
0.36
18人
0.33
21人
0.38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是活动前后的成绩对比:
人数N
平均分X
标准差S
标准误SE
Z检验
说明
N1=
X1=67.6
S1=11.9
SE=1.8
Z=0.72<1.96(a=
0.05,Z=1.96)
差异不显著,两个班学生水平相当。
N2=
X2=65.6
S2=15.2
SE=2.1
X1=75
S1=10.2
SE=1.5
Z=3.41>1.96(a=0.05,Z=1.96)
差异性显著
X2=67
S2=13.3
SE=1.7
2、良好的生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开拓了学生思维空间
3、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思考
(一)影响生生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
中学生时期的人际交往既有其普通人的共同之处,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因为学校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因此,生生关系既单纯又显得复杂。一方面,学生要求自我与独立,注重朋友的情景性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在某些情景下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的限制而不懂或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生生之间人际冲突的发生。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为学生内心存在一些影响其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因素,这些影响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
1、自信心不足。表现为学生对自己优势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活动、交往中不敢表现自己,展示自我。
2、恐惧心理。表现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紧张、担心和害怕,想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又不知怎样才能融入群体,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
4、妒忌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不以平常心对待自己身边有进步的同学,在这种不平常中,又伴随着极度性羡慕和怨恨性攻击。
(二)良好生生关系的内在心理机制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要靠内因起作用。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生生关系氛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建立良好生生关系的内在心理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内个因结合推动生生关系的发展。通过活动研究,我们认为良好生生关系的内在心理机制主要有:
1、平等与尊重。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尊重自己,平等地对待他人。在活动中,我们把接纳同学的意见作为评价的指标,从活动结果来看,大多数同学们能做到或认识到彼此接纳。
2、合作与竞争。这是人际交往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合作使同学们体会快乐与得到内心的满足;通过竞争,能让同学们体会紧张与落后的感觉,锻炼同学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同学们应正确看待竞争,在竞争中彼此推动向前发展。
3、理解与宽容。这是人际交往的保障。有人说:“理解万岁”,人人需要理解,从理解开始,理解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人的需要,感受他人的感受,这些人与人的内心才能交融;也有人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人往往宽容自己很容易,宽容别人却很难,宽容能使学生之间少些冲突,达到共处,能让学生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