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一系列关于进化论的著作,包括《动物和人的表情》(1872)一书在一百多年前问世,对于全球范围的科学思维、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可是在心理学界,一百年来,达尔文关于表情进化的理论几乎被遗忘殆尽。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一些关于面部表情的研究,其结果对于推动情绪研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只是到了60年代初期,当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等一批学者在建立他们的理论时,重新审视了达尔文关于情绪的适应功能和表情的有用性的论断,提出了一条崭新的、与行为主义或认知派截然不同的理论路线。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适应行为方式,经过遗传变异和淘汰选择,在它们的结构和机能上留下痕迹。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由于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感觉功能成为比形态变化更有效的适应手段。随着动物感受性和感觉能力的提高,感情性功能──那些被称之为本能的争斗、逃避、趋近等行为,成为重要的适应工具。人类的感情性反应能力则随着大脑皮质的发展而成为分化的情绪。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汤姆金斯和伊扎德对面部表情和情绪体验作了深入的探讨。从他们的许多论述中,本作者试图作一概括,对面部表情和情绪体验归纳出几点假设(孟昭兰,1989)。
第一,人类婴儿的基本情绪是先天的,标志具体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先天预成的程序化模式。这个论断已从多方面的研究得到证明:(1)对先天盲婴的观察表明,他们具有与正常视觉婴儿同样的面部表情;(2)跨文化研究证明,前文化民族同文化民族的表情是一致的;(3)正常婴儿前语言发育阶段的基本情绪表情是不学而能的。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婴儿表情的显露从反射性向整合性、随意性转化,逐渐受情境和语言的制约。尤其当表情在人际间发挥着信息交流作用的时候,表情经常表现为被夸张的、被抑制的或被掩盖的。然而表情的社会化和可被随意支配的特性,并不能抹杀它们的先天模式化的基本性质。它们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参与到情绪发生的整个机制之中。
第二,面部运动反馈是情绪的激活器。面部运动同身体其他运动器官一样,具有内导反馈的作用。模式化的面部表情的活动从皮质下某部位,如下丘脑与杏仁核,到外周面部肌肉系统有天然的神经通路。外界刺激事件引起感觉皮质和边缘系统的兴奋,激活在下丘脑或杏仁核内储存的情绪模式,这时在面孔上显露为一种具体情绪的表情。这一表情活动本身的内导反馈再次引起皮质整合,产生情绪体验。因此,伊扎德曾强调,情绪是一个过程,它在意识里以体验的形式持续存在,表情只是整合情绪的成分之一。
2.情绪体验的意识特征具有一种监测功能。这是一个既新颖、给人以很大启发,又难以证实的论断。原来,从对边缘系统被称之为“内脏脑”、“情绪脑”的时候起,人们已经推测情绪体验与皮质下部位的整合活动密切联系。然而只有神经生理学家普拉布里姆(Pribram,1970)对此作了更详尽的神经学解释。普拉布里姆指出,脑核心部位的神经元聚合体是由具有短而细的神经纤维的神经元团块所组成。这些神经元具有多突触的性质,它们之间由多支纤维形成的神经网络进行平行传导,所产生的电位变化诱发感受状态并在脑内留下痕迹。这些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对血液循环携带的化学物质特别敏感,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感受器官。它们的敏感性使之成为持续监测它们自身活动状态的工具,并成为协调自身活动状态、维持或改变、加强或控制自身的器官。它们可以在低唤醒水平持续存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而由脑干、皮下神经节和丘脑系统所直接调节。这些机构不但是心境持续存在的重要机制,而且为认知加工和行为提供动机背景。
这一论断是扎伊翁茨在与情绪的认知论代表拉扎勒斯的争论中作出的。如前所述,拉扎勒斯曾断言,情绪是认知的结果而陷入副现象论。新近的神经学研究利用高技术脑扫描器和计算机,正在系统地绘制情绪的脑通路图。最新研究证明,海马部位更多地卷入记忆及其他认知活动,而埋藏在颞叶深处的杏仁核与其他部位的一些联系,被认为是情绪中枢。不仅如此,神经学家勒杜(J.Ledoux)发现了在丘脑和杏仁核之间有一条携带情绪信息的直接通道,通过这条“捷径”到达杏仁核的信息传递比早期知道的通道──信息从丘脑上至皮质,再由皮质下至海马和杏仁核──要快2~3倍。而且,即使通过皮质的长通道被损伤,实验动物仍能对噪声发出恐惧反应。勒杜的发现十分重要,作者以图1、图2说明这个问题。
图1情绪脑环路“捷径”模式图
(引自《情绪来自何处》,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1991年6月24日)
图1是描述情绪“捷径”的模式图。整个图像是图中间小方框部分的放大了的想象图。全图按所标示的数字顺序表示情绪发生的神经信息通路。一个闪光刺激①的信息传至丘脑②和大脑皮质③,然后传送到边缘系统部位,比如杏仁核④,同时引起身体生理反应⑤。这是原来被人们所理解的情绪的神经通路。神经学家勒杜发现了另一条由丘脑至杏仁核的完全不通过大脑皮质的直接通道,即在图上标示为“捷径”的通道。原始情绪,如恐惧,信息通过这条通道到达杏仁核,作出粗略的情绪判断,要比通过原来的长通道快2~3倍。而后,信息传至皮质,作出精确的记忆提取和思维分析。
图2展示情绪与认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图2左侧(A)部分表明认知加工系统的相对独立模型及其引起情绪体验的过程;右侧(B)部分表明情绪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及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其中(C)部分表明自主神经系统支持情绪活动的传导模型。
勒杜的发现支持了扎伊翁茨、伊扎德等人的主张。他澄清了在情绪理论争论中的两大问题:(1)情绪过程可以在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和无认知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发生;(2)情绪与认知在脑中有不同的系统,尽管它们是相互联系着的。勒杜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情绪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神经解剖学证据,也终结了对“纯”认知派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