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基本知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学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是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并已成为“大众化”的最重要的休闲方式,这种交际是一种“务虚”,是一种纯精神的活动。人们通过网络交际意图在这种“超真实”的社会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讲,网络交际是现代人的一种“语言游戏”。

一、媒介变化使网络交际成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

网络媒介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其与传统媒介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在人类传播史上,传播媒介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演进——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每次演进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并对人们的交际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网络传播的展开,又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的特殊交际方式——网络交际。

网络交际以网络为传播媒介,通过网络传播,以文字形式作用于视觉,交际是即时的,网络交际主要是“笔谈”——在发出端以键盘输入文字,在终端以显示器输出。

网络交际可以分为两种,一是irc(internetrelaychat)式,交际行为具有即时性,话轮转接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irc交际又分为运用聊天软件(如msn、腾讯qq等)和在聊天室里交际两种;二是bbs,即论坛交流,交际以发表帖子及回复的形式进行,交际过程具有延迟性,同一主题往往要讨论若干天。本文的网络交际指irc交际。

二、现代社会的状况使网络交际成为一种最方便的休闲活动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综观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实,与传统社会相比较,我国今天的社会已经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并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管理法制化、文化思潮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选择自由化、更新频繁化、信息膨胀化、生活节奏快速化、竞争激烈化、关系复杂化。”[1]同时,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社会变迁加快,人际关系复杂,知识大幅增值,社会对个人期望增加,大众传播发达。[2]

三、网络交际的本质是一种务虚

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交际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现代社会的状况为人们提供了交际的精神动力。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过于“现实”,人们才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网络交际是一种务虚,务虚即是在现实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下的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紧张的生活节奏,沉重的生活压力,甚至作为人的精神的最后堡垒的家庭中也充满了现实的因素,人们的心灵在现实中受到了巨大的束缚而又难以逃避,人们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失去了自我的存在。网络世界首先是一个纯精神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找回失去的自我。通过网络的折射,人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理需求,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同时可以得到精神上全面放松,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网络为人们的精神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将人们的心灵从异化的身体中剥离出来,在网络中感觉到自己的存在,通过语言的运用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感知。

人们需要有一种精神追求,虽然这种追求是虚拟的,但是,“网络空间的虚拟特性,并不意味着虚幻和容易破灭。网络虚拟空间虽然是由纯粹的数字、数据、图表或各种表征现实世界的信息组成的,不存在有形的物质实体和有生命的个人,但由于它同样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因此网络空间中的所有构成要素又都是真实的,是一种虚拟的真实。”[5]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在这种暂时的真实中,人们终于得到了解脱。网络交际对自己的一种重塑,既是反异化也是反社会化的。

网络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务虚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休闲方式,网络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欲望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愤懑得到了发泄,人们从现实生活的压力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放松了精神,生活得到了调剂。

四、网络交际的哲学阐释

后现代哲学家杰姆逊(fredricjameson)强调,当代社会是个真实感丧失了的社会,“所谓真实感的丧失,是指高技术社会中的人与物、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整个链条破碎了,丧失了所谓真实感。”[6]

网络交际这种特殊的媒介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使维系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本真状态的真实感丧失了。”博德里亚(jeanbaudrillard)更加激进地认为,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的这些技术带来的并不是真实感的丧失,而是一种“超真实”的感受。博德里亚认为,我们目前处于一个类象(simulacrum)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模型和符码构造着经验结构,并销蚀了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他借用麦克卢汉的内爆(implosion)概念,宣称在后现代社会中,形象或类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与此相伴随,人们从前对“真实”的那种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也宣告消失。他提出了“超真实”(hypo-reality)的概念,认为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了,他选择了“超”这个词语,是为了表明它比真实还要真实,是一种按照模型产生出来的真实。此时真实不再是一些现成之物,而是人为地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成了一种在“幻镜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7]

网络交际给交际者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超真实的感受,人们认同这种交际方式的真实性,在这种交际中获得了更多的快乐,这种复制的真实已将人们融入其中,无力反抗,只能享受。这种超真实的感受是由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造成的是一个拷贝世界(copingworld)。我们认为,网络交际是一种语言游戏(languagegame)。很多语言哲学家和文化语言学者都认为,语言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选择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选择网络交际就是在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萨丕尔曾指出,人类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仅仅生活在社会活动中,在更大的程度上,人类是生活在特定的语言中,因为语言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表达媒介。”[8]

五、余论

网络交际的盛行是人们对大众传媒瓶颈效应的反抗:一方面,人们的言论可以突破大众传播的瓶颈,另一方面,网络交际是人们摆脱异化的一种方式。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以后,人们的终极追求必然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精神追求才是人类形而上的终极目标,网络交际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与科技的进步必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1]肖汉仕等.试论现代社会变化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5,(4):6-10.

[2]马会梅.现代社会与人的心理健康[j].教育探索,2005,(6):108-109.

[3]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30-434.

[4]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9.

[5]陈文江,黄少华.互联网与社会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9-11.

[6]佟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24.

[7]贝斯特和凯尔纳著,张志斌译.后现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54.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非洛地平缓释片;临床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对于人类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常常引起心脏、脑等器质性病变[1],本文主要探讨非洛地平缓释片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36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患者的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为55.3±3.5岁;病程为1-23年,平均病程为10.7±3.8年;有15例患者为1级,有14例患者为2级,有7例患者为3级。观察组:共36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为54.9±3.3岁;病程为2-25年,平均病程为11.2±3.7年;有16例患者为1级,有13例患者为2级,有7例患者为3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基本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尼群地平片(每片含有10mg的尼群地平),每次一片(10mg),口服,连续给予8周。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每次5mg,每天一次,若治疗2周后患者的血压在140/90mmHg以上者,每天给予两次,连续给予8周。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于两组患者的血压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34/3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8%(28/36),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降低,观察组患者血压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有3例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8.3%,对照组组患者有7例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19.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多见于老年人,一般而言,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老年人由于心脏、脑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较低[2],降低了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以缓慢降压,联合应用小剂量的降压药[3],本文主要探讨非洛地平缓释片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非洛地平缓释片是一种钙通道阻断剂,属于二氢毗啶类,其对于血管的选择性较强,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的小动脉,可以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降低血压,具体机制为:非洛地平缓释片可以作用于心肌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通道,阻止了钙离子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转运,降低了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了心肌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性,扩张血管,从而达到降压效果[4];由于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血管的选择性较强,因此,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并不会对心功能产生不良作用。

本研究对于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尼群地平片治疗,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非洛地平缓释片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药物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患者高血压的状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舒迎春,包亚争.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3):239-240.

[2]侯子雨.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1):16.

[关键词]硝苯地平控释片;倍他乐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1.1一般资料

从2007年7月~200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96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指南》中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1]。其中,符合2级高血压诊断的28例,符合3级高血压诊断者68例,均为未服用过降压药物或因各种原因停用降压药物超过2周者。男性59例,女37例;年龄46~81岁,平均61岁。有冠心病、糖尿病、陈旧性脑梗塞者68例。入选患者心功能均为Ⅰ~Ⅱ级,血糖控制较好,无明显肾功能不全患者。9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2例,各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期间不用任何其他降压药。

1.2.1所选药物

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拜尔医药生产,30mg/片。倍他乐克(美托洛乐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5mg/片。卡托普利,广州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25mg/片。

1.2.2给药方法

A组: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每日1次口服,倍他乐克12.5mg,每日2次口服。B组: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日1次口服;C组:卡托普利25~50mg,每日2~3次口服,倍他乐克12.5mg,每日2次口服。每周随访5次,记录血压、心率、不良反应等。患者服药前、服药第2周末及第4周末时体检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及尿常规。

1.3疗效评价标准

按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2]: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

A组32例患者中,出现踝部水肿1例,轻度头痛未影响治疗1例,共完成31例,总有效率为93.5%。B组32例患者中出现踝部水肿1例,心悸、面部潮红2例,共完成29例,总有效率为79.3%。C组32例患者中出现刺激性咳嗽1例,皮疹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共完成29例,总有效率为93.1%。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糖、尿常规均无明显改变。心电图无明显ST段变化,仅C组1例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用药物1周后恢复。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1959年,1979年,1991年)较大规模的成人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与11.88%,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54%。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3]。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故有效而平稳的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的关键。

综上所述,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应用小剂量倍他乐克的组合既发挥了钙通道阻滞剂降压迅速,作用稳定的特点,又避免了其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用于中、重度高血压的治疗降压效果好,患者依从性佳、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2]高润霖.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现代化;实用化;简约化;个性化

一、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

形式逻辑教材编写要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现代化,展现“新”的特,这是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逻辑的成果。现代化是逻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逻辑学界探讨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识的问题,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或多或少引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趋向。但在引进现代数理逻辑内容时,要十分注意适度、恰当和融合。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长期养成的思维倾向,对于过多的现代逻辑符号及公式,会出现“排异”反映,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收集“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认真分析,审慎筛选提炼,充实进教材,吐故纳新,使教材充满生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逻辑,可以分为“讲坛逻辑”、“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所谓“讲坛逻辑”也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逻辑,所谓“论坛逻辑”就是人们在各类媒体发表的关于逻辑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逻辑成果。目前,存在着“讲坛逻辑”与“论坛逻辑”、“实践逻辑”脱节的现实,使得许多很有见地的“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成果不能及时充实进教材,被“讲坛逻辑”所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把“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容引入“讲坛逻辑”,这本来就是逻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恰当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

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实用性是无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本身又属于理论逻辑,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中要辩证地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由于对该关系处理不当,现行教材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重视原理的阐述,脱离实际,为理论而理论,使理论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失去其价值。二是在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时,又忽视了理论,使实践失去了理论的指导,导致实践的盲目性的偏向。目前,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中,前一种偏向更为明显。

三、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

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仍存在着“偏、难、繁、旧”及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学术性等现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符合教育学中关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理,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作为基础课开设的逻辑学,其“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一批批逻辑学的专门人才,而是在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逻辑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把握逻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经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学会应用他们所学的逻辑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种思维实际问题,从而为他们学习、领会和运用其他各门科学知识提供有效的逻辑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回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形式逻辑,还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基本工具和方法的同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后进一步去影响和培养其所教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素质打下基础。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应遵循“简练”这一基本原则,不能盲目追求专业课教材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而要强干削枝,做到“精简”。“精”也即“精髓”,要求教材选取理论要适度,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将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清讲透。“简”也即“删繁就简”,对于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必要的以及“偏、难、繁、旧”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并、压”。

四、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要紧紧围绕其阅读与使用对象是未来的教师这一客观实际,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出发来确定体系、组织内容,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突现个陛。

改革开放以来,在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的召唤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逻辑学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以现代逻辑内容为主、并保留传统逻辑精华的逻辑教材相继出版。这些优秀教材,内容颇为丰富,体系各有特色。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逻辑学教学现代化和与国外逻辑学教学接轨的进程。然而,这些教材,主要是作为哲学学科基础课的教材,教学对象主要是面对哲学专业的学生。而且,在内容上,比较注重逻辑理论的阐述,内容比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逻辑学”(国内称为“普通逻辑”,国外称为“大学逻辑”)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方法论基础,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正确思维和社会交际提供逻辑方法。我们的教学计划学时只有36学时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课或选修课中使用哲学专业课的教材,教师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其中的部分内容,势必影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该课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号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学生感到难学、费解,教师感到难教。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讲,在逻辑学教学中使用人工符号来表示命题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讨论命题形式和推论形式时,如果不从自然语言逐渐向形式语言过渡,上来就给出形式语言,就讨论形式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或上来就构造规范、严谨的自然推理系统甚至是公理系统(这种方法虽然也是构造现代逻辑系统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这是非哲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难于接受的,甚至会造成这样的印象:逻辑学研究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无多大关系的符号和符号的推演,逻辑学在现实中是无用的。总之,使用理论性非常强的逻辑学教材,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编写出符合非哲学专业特点的、以应用为主的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逻辑学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逻辑学基础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学法编写的教材,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和探索,已经在“逻辑学”教学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我国高校非哲学专业“逻辑学”的教学观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了“逻辑学”的教学改革。

二、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

我们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如下:

1教学对象。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课和通选课,或数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

2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逻辑学基础知识,为学生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日常语言中的论证提供理论和方法。

3教学内容。和任何科学一样,逻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国内外逻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予引进、吸收最新成果,只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尽量囊括在教学内容中。

5教学定位。该课程的教学定位做到理论联系示例,符号化的形式推演与生活或社会实际案例相结合,极大地克服了以往学生认为难学、费解,教师难教的状况。

6教材的编写原则。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及课程定位,在教材的编写原则上,我们确立了“三个为主”的原则,即“以现代逻辑、案例教学和逻辑应用为主”,把逻辑学的教学和应用紧密挂钩,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三、《逻辑学基础教程》的结构和特点

在结构上,我们这部教材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在这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案例”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的地位:“基本知识”和“知识拓展”是通过“案例”和“案例分析”而展开的;而“逻辑趣话”则是留给学生分析的“案例”:“习题”和“参考答案”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因此,我们的这部教材,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是围绕案例教学法展开的。

与其他逻辑学教材相比,我们的这部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现代逻辑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提倡“以现代逻辑为主”。众所周知,传统逻辑的知识无疑是有用的,但是,传统逻辑的知识在日常思维中也是远远不够用的,而现代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必然阶段,现代逻辑对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讲,传统逻辑根本无法相比。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学生讲授传统逻辑的知识,而是要以现代逻辑的精神来整合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内容,反映逻辑学对概念、命题和推理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精神,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至于怎么贯彻这个方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特别在引入多少现代逻辑知识,怎么引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针是,使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有机融合,并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到现代逻辑,并且尽可能使到两者的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还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关于论证和论辩的最新成果。从宏观方面来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论证与论辩。

2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强调了“以案例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其生动活泼的讲授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好学、老师好教,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

3以逻辑应用为主。在逻辑理论和逻辑理论的应用方面,我们强调了“以逻辑应用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是教学方法,这个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则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通过反复应用逻辑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使逻辑知识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最终内化化为较高的逻辑思维素质。而逻辑思维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以案例教学为主”,改变教学方法,实行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在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逻辑学的生命力在于逻辑学的应用,在于能够提供分析和评价人们日常论证的原理和方法。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论证是用日常语言表达的。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语境和预设”、“合作原则和准则”等涉及日常语言的语用推理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的研究成果,把对自然语言表达的论证纳入我们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丰富了逻辑学关于论证的内容,从语用层面丰富了关于论证的知识,在大学逻辑课的教学中实现了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的有机结合。

四、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成果

我们这部教材,只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们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这种方法编写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逻辑学教材。我们下一步将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推进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1建立案例库。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符合逻辑学科要求的“案例库”。教师要不辞辛苦,从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互联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案例,而不是关在书斋中闭门造车,然后到课堂上讲那些生造的例子。逻辑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怎么面对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人们实际生活中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在读书、看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时,搜集人们使用的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中的例证作为原始案例,回来后经过反复加工整理,精心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加到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来。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与中国逻辑学会组织发起的“找逻辑与语言病句”活动,其实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好主意,而有的学校的老师,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曹予生教授,则主张把这种一次性的活动常规化。这些活动,已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只不过还仅仅停留在寻找反面案例的范围内。

我们认为,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对培养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的逻辑意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素养,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运用逻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逻辑学的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搜集案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案例要为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服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应用不同的案例。

关键词: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B819;B804;G4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5.028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北美大陆兴起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运动,这一运动也波及了中国的学术界。关于“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有人认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也有人则认为二者实为一体。尽管迄今为止,关于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确切的定义或者一个广为国内学术界认可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关于“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大致内容、性质和特征还是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还有其他的一些称谓,诸如“实用逻辑”、“逻辑自卫”(Logicalself-Defense)、“日常逻辑”、“论证逻辑”、“自然语言逻辑”、“论辩逻辑”等等,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被看作是与形式逻辑乃至形式化逻辑并行不悖的又一种逻辑,它的兴起源于反对不恰当地夸大形式化方法尤其是符号逻辑的倾向。

无独有偶,弗舍也说过:“我希望实际论证的逻辑通过讲授逻辑能够帮助我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论证。但我的这种希望常归于破灭。因为能够很好地掌握逻辑技巧的学生们,似乎发现这些技巧在实际论辩中几乎没有太多的帮助。”[3]这种感受,正是说明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现实化迫切性。

正因为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须臾不离,在人们的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故而三大传统逻辑都不同程度地探讨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及内容,尤其是亚里士多德还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内容,也充分说明了何以在20世纪中后叶北美又兴起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乃至影响了整个世界。对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无疑会增加逻辑学的活力,拓宽逻辑学的研究范围,使逻辑成为人们生活及思维实践的便利并且有利的工具。回顾国内逻辑学教学与研究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际遇,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深化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写作本身有它固有的规律性,不因课程的改革而改变;新课程写作教学的任务,是更准确地把握写作的基本规律,摒弃过时的写作教学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

一、关于技工院校写作教学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写作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逻辑思维不可缺席,若考虑到考场作文的层面,逻辑思维更不可或缺。考场作文通常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基本模式,任何一种模式,审题环节中的分析题意、确立主题,构思环节中的编列提纲、设置结构,行文过程中的围绕主题拓展文意,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际写作中,概念、命题、推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写作需要逻辑思维,而写作不能到逻辑为止。严密的逻辑可以达到“以理服人”的境界,但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境界。写作应该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而“善”与“美”,是不能简单通过逻辑推导实现的。因此技工院校学生通过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技工写作中的逻辑思维有其特殊性。由于文体不同,思维方式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而言,说明文较重概念的准确和事理的清晰,记叙文较重时空的顺序和情理的表现,议论文较重命题的稳妥和推理的严密。而在诗歌等文学色彩较浓的文体的写作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则不如形象思维。写作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写作必须超越逻辑思维。

推理的要求,在议论文写作中比在其他文体中非常明显。议论文中常用的事实论证的方法,是基于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缺乏足够的可靠性。议论文中更多的是经验的可验证性,而非逻辑推导的严密性。

通过写作实践,我们可以有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在写作中强调的逻辑思维,更多的不是在逻辑学意义上说的,而是在心理学意义上说的。我们应该承认,人物的行动和言语,是有基本的逻辑限制的。

第三,考虑到很多具有现代观念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突破逻辑的结果这一事实,具有较高创意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非得固守逻辑的程式。像意识流、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的作品,都证明了一点:在创造性写作中,文学意识、观念比形式逻辑更重要。

二、关于技工院校写作教学中的其他思维形式

在技工、中专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对于思维正常的学生而言,灌输逻辑知识其实没有提升写作能力的实际意义。与逻辑思维相比,立象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更为本质。

(一)立象思维

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在写作中,我们觉得用“立象思维”这个词更为合适。“立象”是在写作中注入形象因素。有时候,冗长的言辞往往还不如一个意象来得简洁、生动而又饱满。意象是观察、联想、灵感和哲思的浓缩,是最精致的思维。立象以尽意,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象”是经由意识转化成的意象。意象是作者透过语言对世界的诠释,是重要的艺术思维方式。立象思维的首要功用是使作品形象化。

(二)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就是要适当地进行反思性的怀疑。批判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养成开放的思考态度,养成质疑求真的精神。其前提是心胸开阔,屏弃偏见,高扬理性,对不同意的观点要保持着同情的理解。自我是批判的首要对象,反省是批判的基础。由自我反省到自我建构,可以促进心智更深刻、更具广度地成长。批判思维最重要的方式是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真理从来不是绝对的,这为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具有辩证思维观念也是必要的。写作中需要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最可能产生创见。

(三)创造性思维

写作通常从模仿开始,而不能在模仿中结束。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落实在写作中。创作不是按照模子制作,创作需要突破规范,在学生通过模仿比较熟练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能,继续模仿就可能阻碍他们前进。写作中的创造性,一是写自己的真体验、真感觉、真想法,二是突破既有写作规范。人们通常注意到后者,忽略了前者。对学生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奢望学生突破什么写作规范,主要应在真实表达上下工夫。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贡如云.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计算机编程自学热情创造能力

效果。

1钢筋混凝土编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自学热情

混凝土结构课程应注重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该课程成绩评定虽然能够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核定,但是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该课程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考试中能取得高分的学生,常常是课后作业或者习题做得好的学生。而课后作业和习题做得好的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又往往表现一般。另一方面,有很多爱提问、回答问题积极、甚至能提出很有新意想法的学生,设计综合能力很强,在考试中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分数。笔者结合教学是这样制定成绩评定方式的: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20%+程序编写及汇报30%。通过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和增加编程成绩比例,使得大多数学生有了课程编程的积极性。由于程序的编写需要扎实的钢筋混凝土基本知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在钢筋混凝土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技术可以改变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学热情。

2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区分难易程度,培养创造能力

并不是每个学生的编程能力都很强,不能把编程激励变成课程学习的包袱和负担。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同,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程度难易程度要有梯度,编程成果的评定要多元化,既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又有利于发展优等生的高级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对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任务需进行难易区分,凡能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承载力计算)之一的计算机编程即视为合格,能进行多个基本构件编程即视为良好,能进行结构综合设计计算编程即视为优秀。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柱下独立基础、刚架和肋形搂盖的计算机编程。对于编程能力偏弱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基本训练获得成绩,对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提高获得好成绩。通过难易区分,大多数同学都能主动积极的学习该课程,根据自身能力量体裁衣有选择地进行程序编写,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处理好课程教学关系,强调基本知识

4钢筋混凝土编程提倡团队工作,培养协作精神

5钢筋混凝土编程要注重编程成果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的主要经验、成绩与效果等作文字概括;还可以适当将其做成种种直观、可视的图表。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总结,学生充分整理所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工作材料、熟悉掌握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要知识,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工作汇总归类和条理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结语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机编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几轮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和规律,将计算机编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该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热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钢筋混凝土结构[M].河海大学出版社.

[2]任凤鸣,袁兵.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3-124.

[3]蔡健,陈庆军,黄炎生.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5):65-68.

关键词:述谓;语句/命题;辞;同一性;异质性

1引言

2蒯因的述谓学说

2.1述谓的性质、结构和功能

蒯因(Quine1960:§20)在讨论词项(terms)的指称问题(语言哲学核心问题)时发现:适应对象的单复数不是单称词项(singularterms)和通称词项(generalterms)的有效区分标准。原因在于,比方说,Pegasus(神马)是单称词项,但却无指称对象,因而其意义需借助描述才能获得。而与此相反的是,naturalsatelliteoftheearth(地球的自然卫星)是通称词项,但却只指称一个对象(月球)。显然,仅仅依赖单复数概念无法区分单称词项和通称词项之间的差异。要厘清二者的不同,只有另寻他途。

显然,语词的语义功能并非完全由语词与其指称对象决定,还要参照语词在语句述谓结构中的具置。这是蒯因经验主义语义取向的结果。

2.2述谓结构的同一性问题

作为一种述谓结构,同一性(identity)述谓(又称同一性陈述)是蒯因借以讨论语词指称现象的一种句式(Quine1960:§24)。同一性述谓指由系词或同一性符号(数学等号“=”)连接两个单称词项而构成的语句,如Mamaisthenewtreasurer等。如此构成的语句为真,当且仅当作为其构成成分的两个单称词项指称同一对象。而且,在蒯因看来,语句述谓结构的同一性是英语语言及其概念图式的基础特征。

同一性述谓与语词指称的确定关系密切。在蒯因的述谓学说中,同一性述谓结构中的语词指称问题首先表现为指称的分离。指称分离(thedividingofreference)是根据个体事物的同异确定其类别的手段。用蒯因的话来说,就是:在何种程度上你拥有的是同一类苹果,而什么时候你又发现你所拥有的是另一类苹果了。由此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事物,才可进入同一性述谓结构。在蒯因看来,儿童是通过这种手段将事物个体分离为不同的类,进而在语言使用中用语词(如前述的通称词项)对其加以指称的。

显然,述谓结构是蒯因思考语言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维度。本节的分析和讨论表明,语词的指称这个语言哲学基本问题并非是由语词与世界的对应关系单方面确定的。相反,语词指称的确定还要考虑语词在述谓结构中所实施的语法功能。在这个层面上,语词指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得以显现。就语词指称问题而言,同一性述谓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维度。指称的分离性以及指称所预设的概念图式等指称的基础问题在这个维度上显现出来。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白蒯因的断言:语句述谓结构的同一性是英语语言及其概念图式的基础特征。

3.1从近代哲学说起

霍布斯将命题定义为“由系词连接的两个名称构成的言辞”(Hobbes1839:30)。其中,前一名称与后一名称指称同一个事物,且后者在概念上包含前者。具体说来,就是在命题manisalivingcreature中,由系词is连接的名称man和livingcreature共指一个对象,且livingcreature在概念上包含man。

霍布斯的命题观有以下特点值得注意。首先,命题是一种实施断定或否定、表达真值或假值的言语(speech)。虽然名称的组合可构成多种言语(如疑问、祈祷、承诺、威胁、愿望、命令、抱怨等),但在他看来,命题类言语是唯一可用于哲学研究的言语(同上)。其次,从上述结构分析来看,霍布斯的命题也是一种述谓。(Tanesini2007)由于构成述谓的两个名称均指同一对象,因而可以说霍布斯的命题性述谓也是一种同一性述谓。

莱布尼茨的述谓学说源自其形而上学。和亚里斯多德一样,莱布尼茨也认为世界由实体(substance)和属性(property)构成。与此对应的是主谓式命题,如“水是湿的”。(Thomson2002:29)莱布尼茨认为,命题的主谓形式是其基础形式,所有其他类型的命题(如假言命题、关系命题等)都可以还原为这种形式。在这样一个命题结构中,主项(指称一个实体)的一个属性(谓项的指称对象)被肯定或否定(如“水是/不是湿的”)。这样一来,通过对命题主谓结构的分析,就可以对实在进行描述,从而回答世界本体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对命题真值的分析构成莱布尼茨命题学说的重要内容。命题因何而具有真值在莱布尼茨看来,命题为真当且仅当命题的谓词概念包含在其主词概念中。(Thornson2002:30)由此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所有为真的命题都是分析性命题。不过,在莱布尼茨命题学说中,并非所有的命题都具有同样的分析性。在其区分的三种分析性命题中,“一个男子是一个男子”在结构上符合“A是A”类同一性陈述的格式。这类命题的分析性不须要证明,其否定必然会出现自相矛盾。第二类命题(如“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通过一定分析可证明为与“A是A”相同的同一性命题。第三类命题(如“裘力斯凯撒死于公元前49年”)表面看来不是上述恒等陈述,但若对其主词(裘力斯凯撒)的概念作足够(甚至是无限)的分析,便可证明其分析性。前两类命题可称为显性分析性命题,后一种命题为隐性分析性命题。

显然,与霍布斯的命题一样,莱布尼茨命题也是一种同一性述谓。所不同的是,莱布尼茨的同一性表现为主词概念对谓词概念的包含,而霍布斯的同一性则体现为谓词(构成命题的第二个名称)对主词的包含。但莱布尼茨同一性述谓对其哲学体系的建构是否也有基础性作用呢

回答是肯定的。其实,上述讨论就已经暗含这样的一个思路,即命题述谓结构同一性本身就已经论证命题的真值。以此为基础,可以论证(比如说)充足理由律的合理性。按照这一定律,每一事物之所以如其所是(而不是以另外的方式存在)必有其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先验的。这种先验性,在他看来,就存在于命题述谓结构中主词与谓词的逻辑关系中。命题谓词代表的属性作为主词概念的构成要素是不证自明的,因而是先验的。这样。体现为命题述谓结构的实体存在方式便是先验的,因而其如此存在的理由是充足的。

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为现代逻辑创始人弗雷格所继承,前者命题述谓结构同一性的学说也在弗雷格数理逻辑体系中得到继承,从而引发并推动现代逻辑、现代语言哲学的研究与发展。

3.2弗雷格的述谓学说

弗雷格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继承表现有二:1)为数学(尤其是数的哲学性质)寻求一个逻辑根基;2)使人类思维摆脱日常语言的控制(Hill1997),为思维过程的形式化(数学化、逻辑化)奠定哲学基础。循着路径一,弗雷

格试图为自然数的理解建立一种纯粹的逻辑理论,从而证明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具体说来,就是用纯逻辑术语来定义自然数,然后再用上述逻辑导出数的性质。其结果便是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论。(Davis2000)这种作法后来也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循着路径二,弗雷格创立和设计出一种由概念文字构成的符号逻辑系统,并借助该系统的逻辑符号对人类思维(具体为弗雷格基于真值函项的命题演算,或莱布尼茨的“推理演算”)过程进行符号化。思维过程的符号化便是借助逻辑符号对思维过程的明确、客观的描写。

值得注意,无论是逻辑主义的尝试还是符号逻辑系统的设计,命题述谓的同一性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就逻辑主义而言,这种基础性表现在数的定义中。在弗雷格看来,数这个概念只有经过数的等式的定义才能成为确定的概念。(Frege1953:74)具体作法是构造一个判断,该判断为一个等式,等式的两边各有一个数。这样,借助于等式(当然也是命题同一性述谓),数这个概念可以得到明确的定义。何以如此在霍布斯和莱布尼茨的逻辑体系中,语句的真值来自于主谓项中两个名称的共指和包含。在弗雷格的命题同一性述谓结构中,处于主项位置上的主目和处于谓项位置上的主目都是带定冠词的单称词项,都指称一个(当然也是同一个)对象。(Frege1953:77)这里,数这个概念的意义来自于包含数的同一性陈述的意义。这体现出弗雷格的语境原则。

4中国哲学的述谓观

4.1辞(述谓)的功能性定义

先秦哲学研究中对辞的定义首先表现为功能性定义。功能性定义的特点是定义只参照辞在具体语境中的用途进行。如《周易系辞》将辞定义为“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这里的“辞”显然是指《周易》中的卦辞或爻辞(上文“其”的指代对象),其功能是指明所述事件的发展趋向(上文“之”即意为事物发展的趋向)。然而,辞的功能是否仅限于此呢考察《周易》的卦辞和爻辞部分,我们既会发现像“乾:元,亨,利,贞”、“蒙:亨”、“师:贞丈人吉,无咎”这类实施定义功能的卦辞,也会发现诸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师左次,无咎”这类表明事件发展趋势的爻辞。从结构来看,实施定义功能的卦辞就类似于上述同一性述谓,如“乾:元,亨,利,贞”、“蒙:亨”、“师:贞丈人吉,无咎”的“:”均可由“=”替换。爻辞的结构则表现为“动+名”或“谓+主”格式,如“见龙在田”为“龙出现在田野之间”(杨天才张善文2011:3),“师左次”为“军队驻扎于左方”(同上:86)。显然,《周易系辞》的定义只涵盖《周易》辞(卦辞和爻辞)在某些语境(如“指其所之”)中的功能,而未考虑其他功能(如上述卦辞的定义功能),更未涉及辞的结构。

《周易系辞》关于辞的学说虽不完善,但却开创了辞的哲学、逻辑学考察。在辞的功能性考察中,墨家的辞说不可不察。墨子(前468-376)对辞的定义见于《墨子小取》,即“以辞抒意”。在墨子的辩学体系(“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中,“辞”作为介于“名”(名称、概念)和“说”(辩说、推理)之间的辩说单位用于表达(“抒”)意图。在《墨子》中,辞体现为不同类型的判断,包括肯定、否定和全称、特称、直言判断以及假言、选言判断(姜宝昌2009:461),其所表达之意也随其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和《周易系辞》一样,墨子也未对辞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从其辩学体系可知,“辞”作为介于“名”(名称、概念)和“说”(辩说、推理)之问的辩说单位是由名称或概念构成的。然而,名称或概念是如何构成辞的呢

4.2荀子的述谓(辞)学说:结构与功能

荀子对辞的考察集中于《荀子正名》。和墨子一样,荀子也是在思考辩学问题时涉及辞的问题,即“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荀子正名》,见方勇李波2011:364-365)。而且,从上文叙述可以看出,“辞”作为辩说的构成单位本身又由下位构成成分――名称或概念构成,并在辩说过程中用于表达或论述说话人的意思或意图(“一意”)。

荀子对辞的定义还涉及到构成辞的名称的类型和名称的组合方式。在荀子的定义中,构成辞的名称指称不同的实在对象。对于哲学研究来说,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哲学中,体现辞的述谓结构不是同一性结构,至少不是诸如“乾:元,亨,利,贞”、“蒙:亨”或其他类似于西方哲学中体现为同一性的命题或语句。于是,荀子定义中的“兼”就好理解了:组成辞的名称经过“兼”而合为一个辩说单位(“辞”)。但“兼”这个动作是由何许成分实现的呢这个问题荀子并未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成分至少不是西方哲学中连接同实异名构成同一性述谓的“是”。

这样,哲学研究中围绕着系词“是”(tobe)而产生的种种疑问就可以得到清楚的回答:西方哲学以作为同一性述谓结构的命题或语句作为其分析对象,因而系词“是”作为连接同实异名的纽带必然成为语言分析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以异质性述谓结构作为语言分析的对象,而且这样的结构不需要系词“是”作为连接名称的纽带。因而,即便汉语中有“是”,“是”也不会成为哲学分析的对象。

5述谓观与语言哲学

5.1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路径

上述对霍布斯、莱布尼茨、弗雷格、蒯因哲学理论建构过程的分析表明,西方哲学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不但把同一性述谓结构作为有效知识的语言表征方式,也将其作为讨论语言意义的基本单元。在语言哲学层面上,同一性述谓结构的基础作用表现为:语词意义(语言哲学核心问题)的定义和区分需在同一性述谓结构内进行。在

逻辑方法论上,同一性述谓结构的基础作用表现为在描写语词意义时对外延逻辑或语词外延义的重视。在研究目标上,重视同一性述谓结构的意图是建立符号逻辑以使思维形式化。这一路径对语言学的影响就是语言研究中对句法(尤其是形式句法)的偏爱。

5.2中国语言哲学的研究路径

和西方哲学相似的是,先秦哲学也把辞的述谓结构作为讨论哲学问题的一个层面。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先秦哲学家并未把同一性述谓结构作为语言分析的对象和维度。这或许和荀子对辞的定义有关。在理论上,由此引发的结果可能是:哲学研究虽然涉及语词意义的探讨,但未必把语词意义的思考定位于辞的述谓结构。在语言哲学层面上,这进一步体现为哲学研究对分析性、同一性述谓和意义不感兴趣。在语言分析实践上,这一倾向表现为哲学家不是从对同一性述谓结构中语词的意义和关系入手思考哲学问题,建构哲学体系,而是从违背常理的表达方式(“辞”)入手,提出并阐述哲学问题,建构哲学体系。在这样的语言哲学背景下进行的语言研究难以形成较为系统的句法理论,遑论形式句法理论。

考察先秦语言哲学,会发现这样的断言并非空穴来风。最为著名者当推“白马论”的辩说方式。“白马论”又可表述为“白马非马”,为先秦哲学家公孙龙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白马论》(公孙龙5篇论文之首)中客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白马非马,可乎”),“白马非马”构成论辩过程中主客互动的核心内容。以此为基础,论主(公孙龙)借助客方的问题和质疑(白马何以非马),逐步推进,阐述“白马非马”的种种情形(如“坚白”情形下的“白马”),开始其语言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其实,围绕“白马非马”这样一个分析性述谓的否定式,在公孙龙论著中我们还可以找到类似的辩说方式,如:“牛羊足五,鸡足三”(《通变论》)等违背常理的言辞。必须指出的是,从本文的角度看,这些辩说方式(当然就辞的结构而言,也体现为述谓结构)恰当地阐述了公孙龙的语言哲学思想。

循此思路,也可发现,先秦哲学论辩中类似的辩说方式并非为公孙龙所独有。惠施“历物十事”、“二十一事”就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火不热”、“目不见”等说法。即便是在坚守“白马,马也”、“盗,人也”的《墨子》中,也可看到“杀盗,非杀人也”(《墨子小取》)这样的辩说方式。和“白马非马”一样,这些方式(当然也是辞的运用)从各自的角度有效地体现和阐述惠施、墨家的致思路径和哲学思想。

6结束语

注释

①正因为如此,若无特别注明,本文中“中国语言哲学”、

“先秦语言哲学”和“中国先秦语言哲学”同义。

②但霍布斯同时也认识到,没有系词的语言可用语序等方式来连接名称,构成命题。(Hobbes1839:31)

论文摘要:以课程编制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际,构建了学科研究对象清晰明确、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棍念术语规范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

1问题的提出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一6年给)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的试行,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学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就成了高等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高等体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收集、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在国内体育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学课程方面的文献40余篇(部).

2.2.2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解决研究效度及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重、课程内容构成问题.效度查验见表1.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1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的确定

依据1997年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操作化为6个子目标并确定其权重(见表2).

3.2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上述学校体育学课课程目标下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科研四个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是:C(1)学校体育学总论;C(2)学校体育教学;C(3)学校体育锻炼;C(4)学校体育训练;C(5)学校体育竞赛;C(6)学校体育管理;C(7)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学课程具体内容与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贡献度)、各具体内容之间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总的关联指数)的关系见表3.

根据课程编制理论,对T值和D值均较大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应该做优化考虑,并应保证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和D值均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s)和C(,)应该做淡化考虑,并应减少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较大而D值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c6)要注意加以保护,因为这一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对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的处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关于子目标的可实现度信息,即各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性指数(尸值).计算结果如下:P(1)=14.4707,P(2)=14.4118,P(3)=14.6471,P(4)=12.4706,P(5)=12.8823,P(6)=12.8825.这说明若将课程内容Cc3>剔除,则有3个课程目标的P值较小,即P(4)=12.4706,P(5)=12.8823,P(6)=12.8825.这些课程目标实现可能性会进一步削弱.因此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C(3)应保留.

3.3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按照篇章节的结构构建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见表4).

3.4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特点

第一,明确了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具有兼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并侧重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第二,结构更加合理.在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成上,篇、章、节的结构被普遍认可,并一致认识,以学校体育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和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篇的结构更合理.

第三,内容更加完善.从细节的内容上看,对原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材统一归为体育教学过程一章;在学校体育学的总论篇,增加了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篇,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内容.从而使内容体系在更加完普的基础上全面更新,逻辑层次更加严谨.

第四,概念、术语规范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统一使用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概念,克服了以往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等概念使用上的不规范现象,从而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在概念、术语使用上更符合逻辑学基本要求.

4结语

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是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培养基础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改革.

THE END
1.读《周易》笔记一周易常识仰观俯察揭示宇宙大道,这让我想起女儿很小的时候说书上的知识不一定对,那都是别人写的,真理是从自然观察而来。 二《易》之为书 提起周易人们都会说算卦,我之前也这样认为。 它从内容上包括象、数、理、占四个方面,占并不是周易的本质。 从根本上讲是立道设教。书上说伏羲制八卦为治天下(这个我不认同),周https://www.jianshu.com/p/c3021bc5955e
2.易经八卦基础知识汇总(精选6篇)篇1:易经八卦基础知识汇总 易经八卦基础知识汇总 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端。几千年来,被尊为群经之首,历经汉、晋、宋、清的兴旺发展时代,“八卦”蕴藏着唯物观点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旬、数、理,更是古代一切科技思想之源。“八卦”来自于古天文学,是“周易”核心,被视为神秘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1qj1rf7.html
3.易经入门口诀——《三字易经》7篇(全文)◎二、《易经》的基本概念 《易经》是一套符号系统,用卦象来代表具体事物或特定状态,然后借卦象的组合与变化,指涉未来的发展。 《易经》又名《周易》,意即周朝的《易经》。据说古代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但皆已失传,无法考究其内容。“易”字所指,除了“变易、变化”,还有“不易”与“易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bv4rql5.html
4.易经的科学原理中医民粹如果说:如果当年莱布尼兹没有读到《周易》,其他人也未能发明出二进制数的理论,那么计算机就搞不出来,未免有点儿阿Q。但是计算机和《易经》原理是相通的可以说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这说明我们国人有严重的缺陷:我们的初始发现往往比西方要早,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走向偏路、邪门;而偏偏人家后来居上、形成系统http://www.zgmjyxw.com/index.php?g=home&m=article&a=show&id=194
5.后天八卦基础知识梳理:后天八卦的由来及物理含义国易堂APP后天八卦基础知识梳理:后天八卦的由来及物理含义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后天八卦 相传股周之际,驻在西岐的文王乃后稷之后,被封为西伯侯。后来反紂成王。称号为周文王。反紂前,因其为殷纣王所忌,被囚于有羑里。西伯侯在幽禁期间,懔于忧患,钻研伏羲八卦,用以演算卦象,重新调整组合其卦位,https://www.guoyitangapp.com/found/12575.html
6.八字命理的基本原理周易是不是科学?周易不是狭义上的科学,他是社会科学,更准确的说它是一种文化。周易文化的源头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每10年一个交运年、实岁(交运年的岁数、周岁)如:二岁、十二岁、二十二岁……逢二的年份交运;流年:里面会经历哪些牛年每一年的知识甘孜,这是一个八字https://www.meipian.cn/4omb4vyh
7.周易的玄机基本原理和玄机的魅力240601,智网介绍了周易的玄机基本原理,玄和机的奥义,描述了玄机的魅力表现,深入了解人脉与人缘。 讲师介绍 易洪波 预测学家、策划师、智业信息策划专家总裁顾问。学者知名堪舆大家;中国十大易学策划名家;中华易学“名人、名师、名家”港澳论坛评选的“中国易坛影响力人物”。善长用国学周易智慧文化及信息预测等,结合现代成功学、哲http://www.zhiwang123.com/CourseNew/CourseDetail?relationId=b1a3255e-d9b2-4e1e-abf5-918905c4c72c&relationType=0
8.周易基本原理(一)周易基本原理(一) 在it界混了好多年,想转行一直无门,一直担心着哪天失业怎么办。直到看到周易这本书,嘿嘿,终于又有了当初入it这行的豪情。30多了,没人要我,但俺好歹比街上那些看不见的人要强点吧,社会主义再就业的政策这么好,我就不相信能饿死俺。前段时间也看过一些项目管理的文章,我有打算把易经同项目https://blog.csdn.net/iteye_68/article/details/81556342
9.头条文章元代张理继承北宋图书学派的传统,效法邵雍解易的学风,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和卦爻象的意义,企图将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后天图等揉合起来,提出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模式,用来解释世界的变化过程及其法则,成为元代象数之学的代表。 张理援引《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其易学图式,将医学知识同易学结合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656439539925617?_wb_client_=1
10.生态平衡是《周易》原理的具体表现(刘连顺)论点文章《周易》高度概括总结出生态平衡的原理,也显示出内部变化的全过程。它是自然环境的框架,又是对生物系统与非生物系统内外变化规律的描述。并把世界万事万物的类象归纳为八种,其每种类象都包括生物系统(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非生物系统。(太阳、空气、雷电、高山、沙漠、大海、河流等) http://www.syzyyj.cn/index.php?c=show&id=774
11.利用周易分析名字好坏的基本原理利用周易分析名字好坏的基本原理 一、精华是阴阳五行(金、木、水、土、火)。 1、2属木,3、4属火,5、6属土,7、8属金,9、10属水。其中:1、3、5、7、9属阳; 2、4、6、8、10属阴 。 二、五格计算方法 计天格法:如是复姓,姓的笔画相加,得出天格数,如司马光,司马是复姓,天格是5+10=15;如是单https://www.shenjige.cn/details/GaOXwDai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