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学者黎黍匀等人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国语”,国家的语文称为“国文”,国家的歌曲称为“国歌”。他认为,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而著称,体裁有古文、诗、词、歌、赋、小说、音曲等等不一而足,内容包含了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方面。这些艺术文化,都属于文学范围,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艺术文化都统称为国学,是比较合适的。同样,国学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称呼,比如印度也有印度的国学,埃及有埃及的国学。因此,国学的词汇,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学通称。
概念的内涵
国家之文学,才是国学之根本。学者黎黍匀认为,国学内涵包括了有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这些学科具有历史性、延伸性、发展性、现代性、国家性。其中历史性体现在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影响力,比如《孟子》的学说,在各个时代有重要影响力,属于历史性质。
延伸性
发展性
包括了该文化或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如儒家自孔子之后,不断出现了朱熹、王阳明等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在宋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重视,使其影响力及发展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现代性
包括了该文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当代的价值。比如《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认为:“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找智慧的精妙。”这是国学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客观影响力,也是国学本身的价值的体现。
国家性
包括了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特征,能够明显区别于他国的文化,具备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而印度的佛学与中国的道德经,有相似点也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埃及的太阳文化与中国的阴阳文化既有相似点也有明显差异。这些都是各国文学的国家特征,民族特征。
我国国学能够体现了以上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具备深远的影响力和同化力,这是很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国学概念
国学延革
但是,清代国学退化为义理考据辞章,仅相当于现代学术的哲学史学文学。可以说,清代以后的国学已经无法代表中华学术的广阔视野和基本精神。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
21世纪初期,科学终结论在西方兴起,中华虽然较少认同科学终结论者,但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化派与中华科学传统文化派对科学主义者展开了前后夹攻,论战再次爆发,不过拥护西学的科学主义者已经转为守势。事实表明,所谓科学的终结仅仅是西方科学的极限已经显露出来,而东方科学的复兴暨科学的革命则刚刚开始。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历史观
谈到对国学的观察、思考和认识,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执行会长邓卫东提出了崭新的国学观。
机构沿革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数理、天文、算学、地理、博物、农学、化学、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自然国学以道家为核心和主流;人文国学以儒家为主流和核心;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百家、儒道释三家国教等,道儒两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墨法两家辅助,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清代以后专注人文学术,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民国后承续清代,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传统国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科学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入门书目
第一步:
背诵老子《德道经》(多数版本是《道德经》,因道经在前或德经在前而命名),古文较好头脑较快,可以理解后背诵。古文不好干脆直接背诵。《老子》文字古朴简洁,多背几次内容自然明白。验证手段,内省静坐,无中生有。让大家只读《老子》有这样几个原因:
1、老子是孔子老师,《论语》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德经》的阐扬,所以看了老子容易懂得论语许多语言的出处。
2、诸子百家中名家、法家等等的名称都源于《道德经》。
3、《道德经》并不仅仅是人文经典,也是自然科学经典。内涵广阔。有韩国学者说《道德》是人类第一部理论物理学著作,西方卡朴拉等许多学者持有这种观点。
4、老子是道家的承前启后者,即黄老道家的后者,老庄道家的前者。也就是说,不懂《黄帝内经》的可以先看《老子》,不懂《庄子》的可以参看《老子》。
第二步:
看过《道德》后,有两个途径,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参考以下路径,分别是:
1、自然科学工作者的阅读途径:老子→三玄→天学,各种星经
老子→通读《三玄》,即通读易,内经,老子(3玄有另1人文说法,略)。→通读《三玄》后可以看任意自然科学典籍,各科大致有:天学,各种星经。地学,山经,水经。生物博物,尔雅,本草等。数学,算经。逻辑学,《尚书.洪范》,五行志。数理逻辑,《易》体系诸书,包括《皇极经世》。实验科学,参同契,内景经。核心学科,内经,医典。农学,神农书。技术科学,《梦溪》《天工》等等。
2、是人文学者的阅读途径:老子→论语→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代作品。
国学意义
国学内涵
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
国学宗旨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国学教育
在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吟诵践习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国学机构,采用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充了国学的内容,丰富了国学的表现形式,使国学教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当代价值
经典著作
经部
——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还有《》
史部
——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
——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二十二子》
《二十二子》一书,由先秦两汉魏晋二十二家典籍合集而成,书目分别是:《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统笺》《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
经史子集四部正名
何谓国学?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心学”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焦循、钱大昕、阮元等为冠。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国学名家
梁启超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祖籍浙江余杭),名炳麟,汉族,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钱穆
(1895~1990,祖籍江苏无锡)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1968年膺选中研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着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逝后,家人将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归家。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注:国学大师钱穆乃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之叔父。
季羡林
(1911~2009,祖籍山东临清)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2009年,去世。
国学大师名录
国学大师不完全名单:燧人氏、伏羲、黄帝、嫘祖(女)、神农、尹吉甫,仓颉、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孔子及七十二贤人、孟子及弟子、庄子及弟子、老子、孙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尸子、列子、文中子、吕不韦、屈原、宋玉、孙膑、毛亨、毛苌、贾谊,董仲舒,王充,桓谭,向秀,嵇康,钟会,葛洪,慧远,僧肇,慧能,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刘文典、胡小石、蒋廷黻、汪辟疆、翦伯赞、朱师辙、陈中凡、侯外庐、张舜徽、欧阳竟无、姜亮夫、王利器、程千帆、钱仲联、张岱年、启功、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南怀瑾、叶曼、查良镛、钱锺书、梁漱溟等。
研究机构
国学著作
书籍资料
书名:国学简史-(经典插图本)
图书编号:2126503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
ISBN:753668429
作者:张恩富
出版日期:2007-02-01
版次: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经学、诗学、史学、蒙学、书画学是国学的主干。经学,在汉辞代占据了主流文化的地位。诗学从《诗经》《楚》,至唐诗、宋词、元曲,长盛不衰。史学自司马迁的《史记》问世,直到清代,仍是极昌盛的一个领域。书画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蒙学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本书按经学、诗学、史、子学、蒙学、书画学分为六卷。作者采用分卷阐述的方式,纲目清晰源流分明,一卷在手,则国学历历在目矣。
图书目录
前言
经学
早期的经学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学
宋代经学
明代经学
清代经学
著名经学著作
楚辞学
唐诗学
宋词学
史学
中国史学的发端
两汉时期的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当代人读经
诗学
诗经学
汉代诗经学的建立
宋以来的诗经学
唐宋元明的清史学
史学的嬗变
子学
先秦子学
九流十家
汉代子学
清代子学
民国以来的子学
蒙学
蒙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蒙学探究
书学
本学期,继推出“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学校特色教育之后,永康市杜山头小学又举行一系列有关国学传承活动。12月24日中午,该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国学基础...
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兴泰实验学校持续开展的特色校本课程之一,学校为学生购买了北京师范大学育灵童国学院出版的国学经典教材、教导处开设了每周至少一节的国学课、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
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升国学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校第五届阅读文化节,诸暨市阮市镇中于12月18日下午在校体育馆举行了2014“国学知识我知...
在山西太原,20名小学生身着汉服,学习古代礼仪,并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暑期的国学公益讲堂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热捧。此次国学公益讲堂由山西青年报主办...
茶艺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粹之一,历史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形式高雅。为了让同学更加了解国学,增加对茶艺文化的兴趣,真正走近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1月6日下午,城南小学以“感受经典美,尽享读书乐”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背诵比赛在图书馆拉开了序幕。各年级通过初赛,以年级为单位组成了...
传承文化,诵读经典,让学生走进诗文的魅力世界,打造“书香校园”。12月23日下午,桐屿中学举行了校第六届读书节之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全新的诵读形式,训...
1月8日下午,随着国学综合专场展演决赛的结束,由区教科培中心举办的宝安区首届学校艺术节也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国学综合专场展演中,全区共有41支队伍近千人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我市国学教育研究,12月19日上午,江门市教育局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