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易传》——孔子对《易经》的研究文字
前半部分的《易经》记录了64卦,它又分为两个部分:
①卦辞——由周文王撰写完成
②爻辞——就是每个爻所代表的意义,由周公旦(周文王之子)撰写完成。
《易传》是孔子深入研究了卦辞和爻辞后,写下的解释和感悟文字,一共有十篇,也叫做“孔子十翼”。
二、什么是“孔子十翼”
①《彖传》2篇——彖是古代的一种动物,能咬断钢铁,所以很多人把它叫做“断”,主要是对卦爻进行判断。
②《象传》2篇——顾名思义就是图像,对画出来的阴阳符号的卦象进行解读。
③《系辞传》2篇——把你对《易经》的感悟写成文字系在这本书上面,所以叫《系辞传》。更加深入的解读卦和爻的一些内涵,并举例进行解释。
④《文言传》1篇——以重要的文字来解释《易经》,讨论乾卦和坤卦这两个最重要的卦,天地之卦。
⑤《杂卦传》1篇——简要讨论《易经》里面涉及的卦。
⑥《说卦传》1篇——讨论除乾坤二卦以外,其他六卦的含义及象征。
⑦《序卦传》1篇——易经64卦总是要排队的,现在乾卦第一,坤卦第二,一直到第64卦未济卦,为什么这么排列?因为孔子研究发现,这么排列反映了天地人的演变过程,所以《序卦传》讲解卦的排序问题,反映的是宇宙变化的过程。
学习顺序:
先看《易传》,后看《易经》,效率更高。
三、“周易”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周易”的意思不是周文王之易,因为它还含有孔子的《易传》部分。
按照《说文解字》的观点去解读,“周易”应该分为“周”和“易”去解释。
①“周”——周而复始,训诂学上应读为“筹”,筹划的意思。
②“易”——变化的意思。
所以,《周易》是一本描写事物周而复始变化的著作,是一本筹划变化的著作。
四、《周易》的象、理、数
《周易》学习的三个方面:
①象
②理
③数——将象和理的一些理念变为工具,判断事物的发展(预测)。
要想真正掌握《周易》,必须把象、理、数都搞懂。
国内学习《周易》的两大流派:
①义理派——主张学习义理,术数不必学。
②术数派——热衷于算,但是易经的文化哲学功底比较差。实际这样上对于算,也是有问题的,不利的。
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周易·系辞》
这段话就写得很好,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当你安定下来的时候,仔细地观察卦象,去感悟它,写下你所感悟的文字。然后当你行动时,要思考事物和人的发展变化。如果没有把握,就预测一下,少走弯路,保证把这个事情做好。
易经的“象”(64卦的诞生演变)
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里面的象主要由阴阳符号构成,所以卦象有阴阳,相当于太极分成了阴阳两个部分。
2、“两仪生四象”——两个仪(阴阳)产生四种阴阳状态(四象),包括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3、“四象生八卦”——除去阴阳自身的变化,外部的阴阳也加入到变化中来,即四象上再加阴阳,就形成了八卦。
4、“八八六十四卦”——八卦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变化,八卦配八卦,就产生了64卦,叫做重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