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遥远年代的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一部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奇书《周易》。这是用最简单的阴阳符号象征来阐说最复杂的宇宙、大自然及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最古老而奇特的哲学专著。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大凡凝聚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思想,其源盖出于《周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体大思精。《周易》的形成和完备,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所以说,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哲理光芒发自远古,映照今天,又源源不断地启迪着未来。
《周易》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文王的儿子,创造周代文化黄金时代的周公,著作《爻辞》。用文字阐述易理,始成《周易》。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潜心读《易》,使人深切感受到《易》学智慧于人生各领域中之无所不在。孔子晚年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经过岁月的浪淘沙汰和鉴别比较,历史终于选定了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易》为群经之首也”,这就成为历代经学研究者共同遵循的观念。
《周易》以阴阳变化阐释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以占断启示天理亦即人道的变化法则,究明这一法则,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的要谛。综观《周易》六十四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先哲们对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思考,闪烁着探索人类未来道路的智慧火花,也回荡着对后人的苦心劝诫,其深刻、其博大、其用心良苦,不能不令人叹服。了解《周易》的思想,要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系辞”中,去仔细玩味,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周易》中的人生哲理,微言大义,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顺应时势,刚健自强。
人类生活在广袤无涯的大自然之中,每日一抬头就见到辽阔的天空,一举足就接触厚实的大地。日月运行,寒暑更迭。“天”之雨露和“地”之膏泽养育着人类及大自然万物。天地的变化,风雨寒温,阴晴霜雪,动静炎凉,无不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现状。因此,天地变化规律,成为人类自古以来最为敏感的问题,也成为以探究“天人”之学为主要内容的《周易》哲学的一条主线。《易》是天人之学。《易》述天理,天理即人道。人怎样与自然界(天、地)相协调?这是事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因此,古人历来十分重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汉代学者讲求的“天人感应”,孟子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均是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某方面思考。《系辞下传》追述伏羲作八卦的情状时说:“古者包牺(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教导人们做事要顺乎时势。所谓“顺”,就是承天而时行。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凡事都应顺势而为,不可强求,更不能逆取。强求逆取之事必有后遗症。若时机尚不成熟,应耐心等待。任何事物永远都在变动之中,“变易”是整本《易经》最关键的内容。《易经》的道理,是在无路可走时,就要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黄帝、尧、舜能遵循这一变通的原理,当然会得到天的保佑,吉祥没有不利。所以,不必奔波辛劳,垂着手无须有所作为,就使天下太平。读过《周易》的人要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目前的状态,接着它迟早会变向相反方面去。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于变化中生成与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而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之所在。
第二,坚守正道,常怀忧患。
《周易》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认为养德是坚持正道的基础。《周易》中的“得意而不忘形,持盈保泰”、“收紧袋口,不会有过失,但也不会有荣誉”,是说言行应当谨慎。“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德行浅薄,却地位高贵;智慧低陋,却图谋大事;力量微小,却担负重任,就很少有不招致灾祸的了。要通过修养道德,勤奋精进,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成功美的能力;不断明辨自己的知性,成功真的能力;增强自己的自由意志,成功善的能力。这也就是张载所向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境界,真正实现孔子“兴灭国,继绝世”的理想。把断灭了的国兴起来,继续下去,把断绝了的世代复兴,继续下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就是最高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所以长寿的一个独特的根据。西方人始终不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这么长寿。照他们的看法,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开一次花就完了,但中华民族还没有完。依黑格尔看,春秋战国开花以后,中华民族到秦汉以后就死掉了。这是民族的断灭论。
贯穿整部《周易》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忧患意识”。《周易》哲理之光的一个重要的穿透点,是通过超越时空的特定角度来透视人类过去、现在、将来的“忧患”所在,以寻求排忧解患的正确途径。这就是中国历代哲人视《周易》为“忧患之学”之所以然。“圣哲作《易》,本之忧患。”《系辞下传》对此特别指出:“《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第三,谨言慎行,秉持中庸。
《周易》告诫人们要始终言行谨慎,不可骄傲自满。“乱之所以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孔子引申说:“言语是招致灾祸的阶梯。君主言语不慎密,轻率地喋喋不休,就会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言语不慎,就会多言招祸,丧失了生命;机密的大事不慎密,就会造成灾害,所以,君子应言语慎密,不可以随便发言。”《周易》中常常是以“满招损”来戒惕教诲,乐极生悲。“滥用最好的即是最坏的。”当具备智慧与德行的君子,已经显现,受到注目,就处于危险的地位。这时,就必须时刻奋发,努力不懈,日夜警惕,不休不止的致力于德业的完成,谨慎小心,才能避免过失与灾难,如果骄傲自大,就会招致危险。儒家主张,不单在多人的地方要小心谨慎,最重要反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而是在私下的行动中也要小心谨慎。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周易》所说的人生最关键道理就是,任何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发展,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老子》称为“反者道之动”。这种哲理已经出现在三千多年的《周易》原文之中。“通”是整部《周易》的关键精神。“通”其实等于我们今天常讲的“可持续发展”,它也就是“亨”。而亨是天地的大德之一。盛极而衰,是大自然的常则,应当警惕与节制。因为盈难以持久,满则招损。不可争强好胜,刚柔兼备,才能安全吉祥。运用法则而不可被法则拘束,惟有冷静、客观,不冲动,不逞强,不妄动,通权达变,才能掌握变化,善用法则。孔子说:“勤劳而不自夸,有功绩而不自满,有功绩仍然对人谦逊,这是极其厚道。德说盛大,礼说恭敬,谦逊就是致力于恭敬,以保存应有的地位。”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君子就应当效法天,不休止的强制自己,努力不懈,力求进步,造福天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孔子、孟子的道理,这个中庸下面一定要有狂、有狷来支持。这个人如果既不狂也不狷,结果是乡愿。这样,中庸就会跟乡愿差不多。孔夫子最讨厌乡愿。所以中庸要有狂、狷在后面支持。狂者进取,知不可为而为;狷者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是非,有道德意识。经过狂狷两精神才达到中庸,这个中庸才是大成化境,这才是圣人境界。你想要做圣人,先要狂狷,要做圣人,先做豪杰。孔子随机指点。耶稣也如此。所以,圣人不能干政治,圣人只能够做圣人。圣人只能说雅量的话,体谅人,忠恕、谦卑。干政治就不能如此,不能无对。就是孔子出来做大官,他也不能采用圣人的姿态,他也一定要以官的身分,要守规矩,官有官要守的一套规矩。你不能以圣人的姿态做大官,你以圣人的姿态做大官那就糟糕了。所以说,术业有专攻,不可兼而得之。王者治国,圣者平天下。
一部《周易》,写尽了中华儿女的苍凉与悲壮,是神州之光。它像心底惊雷,当头棒喝,令人怵惕,催人奋进;是先哲在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华夏土地上,用血、汗和眼泪写成的至理铭言,全书饱含着对后人的规劝,对未来的期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哲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点燃智慧的火把,并世代相传,为子孙们照亮了未来的人生之路。正因为有了它,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够几千年来在坎坷跌宕的人生旅途中不畏艰辛,翻越高山,渡过险滩,跨越陷阱,历经内忧外患而没有倒、没有散、没有迷失前进的道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之而自豪,都应倍加珍惜这一人生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