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易经》,很容易就联想到八卦、算命一类,很多人认为,用这种方法来推导问题非常不靠谱,甚至是封建迷信。
但是,为何有那么多学者如此推崇《易经》呢?
比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盛赞《周易》为“万有概念宝库”。
生物化学家和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箭头所指的地方为他所研究的易经。
但是科学家对易经的观点也有不同,爱因斯坦,就曾在信中否定过以易经为首的中国传统文化。
1953年爱因斯坦给斯威泽写信说:
杨振宁也不买账,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批评《易经》对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在《自然》杂志2005年第1期发表。后面的阐述以杨振宁为第一人语:
《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1.中国的传统是入世,而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而不注重抽像的理论架构。
2.科举制度。
3.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4.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5.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4项和第5项,我认为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却没有推演法。
其中“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像”的方法。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引用明朝徐光启(1562-1633)的话:“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意思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觉得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经学家们纷纷批评杨振宁不懂《易经》,外行装内行。同年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和与会者进行了激烈争论。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说:
曾仕强教授的说法,是在《四库全书》易学部分的序文中的内容加以补充而成。清代大儒与现代的经学家英雄所见略同。
说了这么多,虽然时代背景迥异,今天的经学家们依然与他们清代的同僚一样,说《易经》的科学太高明了,它是包罗万象,包括天文、地理、兵家、医学、电脑科技和网际网络的宇宙真理。
而且算卦的方法就是逻辑推演,而科学家们却说这是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到底谁对谁错呢?或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
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杨振宁不懂《易经》的卜筮算卦逻辑、辩证法和科学道理,所以否定天人合一学说呢?
爱因斯坦不需要像杨振宁那么含蓄,他不只批评经学家,而且直言传统中国学者不懂形式逻辑和实验验证法,能发展科学才怪呢?这个问题在西方科技史上称为“李约瑟难题。
其实啊,易经里面包含的智慧,真的是值得琢磨的,单凭它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其中还必定有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