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了“阴、阳”符号,又通过观察太阳影子四季变化推演出“八卦”,分别用、、、、、、、来表示。
《说卦传》:
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伏羲所作“八卦”被称为“先天八卦”,先天八卦以乾坤立两极,衍生其他六个卦,因此有“乾坤生六子”之说。
PS:伏羲根据太阳四季影子变化得出“八卦”是当下比较通认的说法,而古人的说法是伏羲德治天下,因此有龙马从河中跃出,龙马身负河图,伏羲得河图而感悟,始作“八卦”。
“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何必拘泥于“我认为”,跳出“执我”,方可成就,共勉。
“先天八卦”阴阳相峙,体现了自然的静态平衡、对称规律,然而,这种“静态平衡”并不适用于人类社会具体应用(人类属于自然界局部),可以说,人类社会并不存在“绝对平衡”,而是在不平衡中不断变化从而维持“动态平衡”。
因此,周文王重新定义了八卦方位,以“离、坎”立极,形成了适用于“人事”的后天八卦。
自伏羲创“八卦”到周文王演卦,历经圣人垂治,“易”从最初的八个“三经卦”,经由各时期先贤推衍,形成了“六十四卦”(八个卦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六画卦,即82=64)。
《周礼》之《大卜》篇: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如今世传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是片面说法,比较客观的说法是:周文王、周公旦(周文王第四子)对夏、商时期“易”的卦辞、爻辞进行补充、修编,形成了当代所谓的“周易”。
在殷商时期,“易”是纯粹的“占测之物”,自周文王修“易”后,“易”的卦辞、爻辞中涵带诸多“哲学”,粗略的说,《周易》是七分“筮”三分“哲”。
时至春秋时期,鲁国孔丘推崇“仁学”,青年不得志,老年始读“易”,方知“易”中所讲规律合乎于“道”,以至于发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样的感叹。
自此孔丘对“易”深入研读,可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书不离身”,以致有了“韦编三绝”的佳话。
孔圣人50岁前的学说,大多体“仁”,读“易”后,学说由“仁”说逐渐过渡为“仁、义”之说,也许这是圣人于“易”中体悟阴阳所得。
《易传》十翼:象辞(上下2篇)、系辞(上下2篇)、彖辞(上下2篇)、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
PS:孔圣人年轻时认为“易”是“卜筮”之作,因此不读“易”,也许是到了老年,“仁学”到了瓶颈,开始寻求于“莫测之物”,才偶然读“易”吧。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了《易经》的来历,由此咱们理清脉络,尝试分析“易经是谁写的”,为“易经作者是谁”这个问题做个明确解答。
①《易经》的原始雏形仅仅是八个符号(先天八卦),八卦的创始者是伏羲。
③时至周朝,文王重新定义八卦方位(后天八卦),携周公旦修编了六十四卦卦辞、爻辞,至此《周易》成书,流传至今。
④春秋时期,孔子及其门人对《周易》卦辞、爻辞、卦序、卦理、卦意分门别类作了论述,这些著作合成《易传》(十翼)。
⑤后人将《周易》、《易传》合称《易经》,到了汉代费直(西汉易学家),将《易传》中的彖、象、文言纳入《周易》原文之中(费直之前,六十四卦与易传是各自成章的),自此形成了“经传一体”的版式,流传至今。
“经传一体”是时代的产物,在印刷制版繁复落后的时代,这有利于“经传”整体流传不失,是相当有效方法。
但对于“理解”层面而言,会给现代人带来诸多疑惑,想想看,两个时代的文字,不同的作者,放置一文之中,多有语义不调、难以对应的感觉。
综述:明面上来讲,易经作者是:伏羲、周文王、孔子。
切实来讲,易经作者是伏羲、未记名的诸先贤、周文王及其子孙、孔子及其门人。
答:《周易》是周文王、周公旦所著,当然,这里说的周氏父子也仅仅是代表人物,而不是说周易仅仅是靠这两位编修撰写的。
周朝以前被称为“人神共居”的时代,彼时人们对占筮的理解更倾向于“神学”,任何重大事宜都要通过卜问神明而做决策。
因此,夏朝的《连山》、殷商的《归葬》内容更倾向于“宿命”,整体卦辞中几乎不涉及人的思想。
自周文王开始,将人间最大权利从神明中夺回,号“周天子”,周朝及以前,“易”为宫廷重典,常人是不可接触的。
因此,周文王修编了“易”的卦辞、卦爻,使得如今我们读到的《周易》更多体现“人文”思想,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定论”。
修编《周易》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善的,因此,提及“周易是谁写的”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
《周易》是以周文王、周公旦为代表人物率领周朝筮官编修而成。
通过讲述“易经作者是谁”,大家也会明白易经与周易的区别,诸如“周易和易经是一本书吗”这类问题不言自明。
严格意义上讲:易经和周易不是一本书,《周易》仅指“六十四卦”,《易经》是《周易》、易传的合称。
由于时代变迁,《周易》原文中的词义、语境多有变化,现代人很难理解其中含义,而孔子所作《易传》,虽卜筮内容不多,却可完备解释《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