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易经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读易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六十四卦;《易经》;耗散结构;阴阳

我们看到,八个卦系之间并不是分离的,独立成形的,反而是紧密相连的,每一卦系都内含着一个原始的卦象,八卦中的每卦既是固定的,同时又是流动的。如在乾卦卦系中,作为内卦的乾卦始终不变,而外卦则分别可以是包括自身在内的八卦中任何一卦,这样,作为卦系的主卦乾卦,与作为主卦的外卦的那八个卦,在形成卦系时,既是变化的,同时又是静止的。变化与静止,固定与流动,使系统始终保持着有序,并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换,而其它卦系的情况基本也是如此。

各卦系之间之所以紧密相连,主要是由于原始八卦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缘故,更主要的是乾,它是万物产生的根源。由于乾坤(阴阳)的存在,万物才得以产生,而万物的存在,通过现象具体地从卦中产生出来,于是便使各卦系之间形成一种协同作用,从而使系统由混乱无序变为井然有序,所以我们可以把各卦系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作用看作成为有序的动力。

由此看来,熵与负熵是相对的,它们两者相互依存,正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对立又统一,所以,整个六十四卦遵循着各自运行的规律,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换,使自身始终保持有序,始终运行,正如《序卦传》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4]339比如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当阴气偏盛时,则阳气制约阴气,将系统拉回到最佳状态,当系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时,阴阳二气保持系统平衡。但是,如果物质的运动状态相对于系统最佳状态的偏离超过了维护系统稳定的阈值,则系统就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这就是说,阴阳二气即是物质运动状态或成份的多少对系统最佳自稳态的正负偏离。如果偏离在阈值范围内则构成正气,若偏离超过了阈值则构成邪气,邪气对系统有破坏作用;孤阴、孤阳则是统的彻底破坏。[9]其实,我们从熵与负熵、阴和阳的辩证关系来看,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决定着世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演化。

《易经》六十四卦的运行是有序的,因为六十四卦处于一种非平衡态中。“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所以,六十四卦依靠卦系各自相互协调。八个卦系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在维持和发展自身的有序性时,同时也维持和发展了整个六十四卦的有序运动,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而“太极”指天地未分,浑沌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是呈现出一种表面现象,但是它的内部是:“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4]338-339这样,六十四卦是从原始浑沌走向井然有序,并从有序走向新的有序,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的这种关系,并不是胡乱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有序系统,它们是有自身的规律,并按照规律运行的。

耗散结构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和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从混乱状态转向有序状态。而《易经》六十四卦正是以非线性的作用为其动力来运行,而这种非线性作用是指各卦系之间相互作用,其最终归宿是阴阳相互作用,使得它成为有序运动的动力因素,与此同时,它也使《易经》六十四卦不断地发展更新,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一种活的有机体,并给有机体内不断地输入新的血液(即负熵流)。这样,使得六十四卦能够保持一种稳固有序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易经》六十四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是处于开放状态之中的,构成这个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的交换给整个系统提供了活力,它们也同样获得了应该具有的功能和称谓,整体系统为子系统的有效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子系统的有效协调,使得整体系统的功能在开放状态中实现了应该具有的效能。这就是说,整体系统只有通过子系统的交换,进一步展现它自身的无限开放性,换言之,子系统的开放性是基于整体系统的无限开放性而言的,没有系统整体开放性,子系统的自组织形成是无法形成的,这便证成整体系统与子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是内在必然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薛凤家.熵概念的建立和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102.

[2]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霍华德,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9.

[4]李学勤.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0.

[6]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7]李玉山.熵的本质与宇宙生命创造演化[N].科学时报,2008-03-14:2.

龙凌云刘素敏河北科技学院

的因素,这就好比现代主义在其中的运用。在当时美国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并不能很好的接受这部作品,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

展,人们逐渐地发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白鲸》就犹如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艺术殿堂,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们不断地追求着

它,同时它那复杂的象征的运用又让人们为其折服。

象征是包括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意义,另一个方面是意

义的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意义的表现形

式是外在的,而意义是内在的,两者和谐共处,紧密相连。梅尔

维尔在《白鲸》这部作品中采用了非常多的象征的手法,并且用

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出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部作品

中所包含的意向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真实的人物,而且作者还给

他们都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达到用它们的口来说出作者

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白鲸》中所运用的象征意义简单来说:

船长与所有的船员象征的是人们的野心;白鲸象征的是大自然与

当时的美国现状;以实玛利象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船长与

以实玛利的命运不同象征的人类与自然在斗争中最后所得到的

两种不同的结局。作者运用象征与对比的手法来呼吁人们要保护

大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一、亚哈的象征意义

在作者生活的时代,美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的文明

在不断地进步,因此,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之心也就愈加的强烈。

在这部作品中,船长亚哈正式象征着人类的这种野心。亚哈这个

名字来自于《圣经》,《圣经》中的亚哈是一代君王,而且相对

于以前的君王,他变得更加的残忍和凶狠,在一次战斗中被射死。

梅尔维尔的《白鲸》中的亚哈与其极为相似。亚哈野心勃勃,十

分的自我、自傲、狂大。亚哈在一次逮捕白鲸的斗争中失去了一

条腿,因此他对那只白鲸都恨之入骨,一直怀恨在心,并且伺机

报复。所以,亚哈不惧死亡,虽然满头白发,仍然带领着一群人

去逮捕白鲸。亚哈一心只想着报仇,并不关心跟他一起来的成员

的生死,利用自己是船长的身份,不断地威逼利诱的让船员去逮

捕白鲸,最后在千辛万苦的寻找到白鲸之后,面临的结局却是在

与白鲸的斗争中一起坠入到死亡的深渊。在这部作品中,亚哈这

一人物形象是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首先他象征着人类野心之

大,在满足物质之后的野心勃勃;其次他还象征着人类的勇敢、

无畏,在大自然面前不只是一味的屈服,而是在积极地探索大自

然。在这部作品中,梅尔维尔吧亚哈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成

功,十分真实,亚哈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并且积极的认识大自

然的发展规律,想要征服大自然,但最终是以失败为结局。亚哈

虽然知道与白鲸进行斗争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勇

往直前,不退缩,不气馁,坚定地与白鲸战斗到底。在亚哈这一

人物塑造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那种坚持不懈、积极探索、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正是亚哈身上的这种精神在不

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亚哈的性格具有多重性,所以这一

人物的象征意义也不是单一的,它有一些的复杂,有一些的模糊,

这就清楚的体现了作者的高超的写法。在亚哈的身上,我们看到

了善良与恶狠,美丽与丑恶的并存,在亚哈上海别人的同时他也

伤害着自己,这样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是具有十分悲壮的意

义的。

二、佩廓德号的象征意义

佩廓德号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他们的民族是十分英勇的,但

是在欧洲一些国家进行殖民侵略时收到了严重的迫害,最终导致

灭族的惨状出现。作者用这个民族的名字来作为这艘船的名字

时,就预示着这艘船最终的失败结局。佩廓德号进行逮捕白鲸的

行动象征着人类在发展文明时对大自然进行了一定的迫害,而它

的灭亡却预示着要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佩廓德号上的所有船员

象征着美国当时的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可以说这艘佩廓德号船是

当时的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作者对这些船员在逮捕白鲸的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象征了当时的美国人的不同的自

然观念。

对于白鲸这一形象,作品中的其他人物都有其不同的看法。

就船长而言,白鲸是十分残忍的;就以实玛利而言,从白鲸的身

上感受到宇宙之大;就大副斯塔巴克而言,白鲸是一个海怪。然

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白鲸这一形象有着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仅象征着十分神秘的大自然,同时也象征着十分残忍的资

本主义。白鲸十分复杂,莫测高深,但同时也十分的美丽,这一

点充分的体现了它的自然性。人类进行逮捕白鲸的行动是为了获

得大自然所蕴含的丰富的宝藏,就这一点来看白鲸是名符其实的

受害者,但是人类对大自然进行探索也是正当的。在船长与白鲸

的斗争中,白鲸充分的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充分展现了人类

是不能任意迫害大自然的。最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暗示出人类

与大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小结

《白鲸》这部作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赞

赏,但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了全世界人的认同。人类面对的

这个世界是不受我们所掌控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征服大自然,所

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它所具有的独特的

象征精神和艺术魅力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视野。在所有的有关

《白鲸》的著作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价值主要在于船长与白

鲸所象征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其实,对这部作品的

研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由于其所具有的复杂性,所以每个

人所研究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并且有时候还互相矛盾,但是这

又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万莉.一个象征的世界——浅论麦尔维尔的《白鲸》[J].吉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冯平.小议《白鲸》中的“象征手法”(英文)[J].语文学

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5).

作者简介:

龙凌云,男,刘素敏1985年出生,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

助教,大学本科,单位:河北科技学院,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关键词:读书;成长;教育

年少无知的我觉得读书无用,所以懒散地度过了少年时光,正是读书少,缺乏反思和辨别能力,做事也是率性而为,在我的人生选择遭遇阻碍,教学中讲课捉襟见肘时,才发觉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太少。从此,我发奋读书。

我的成长离不开书,书也使我成长得更快。

读书能使我更好的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读书对于教师很重要,因为我的职业要求,我必须博览群书,迫使自己大量的阅读,形成“立体”、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渐渐地,也由被动读书,转为爱读书。因为读书,不仅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也善于反思,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看看人家魏书生、韩军、李镇西等“那一代”教育的大家,他们在讲课时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信手拈来,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运用自如,这些都是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上才具有的游刃有余。作为一位职高教师不能只知道课本,也必须对其他知识有所知晓。这样,我在课堂上、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

以身示范――一个热爱读书的母亲一定会影响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身教无言,胜于言教。我的女儿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现了读书的妙处和魔力。比如,孩子在读《三字经》时,经常要求我给她讲解意思,还要我讲述其中的故事来帮助她理解。孟母三迁、孟母断织、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女儿静静地听着这些故事,她脸上的表情比平时严肃了几分。她读得特别动情,我问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她告诉我,是因为心里想着妈妈对自己的好。

现当代文艺理论在文学解读时惯用解析、剖割的方式去肢解文本,理性的冰冷压制了中国文艺理论、文学批评中重体悟、重赏鉴、重审美的优良传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传统的沦丧,美感的削减。

诗歌和散文都是纯粹的文学样式,尤其是诗化的散文和优美散文中诗化的句段,它们和中国传统诗词的神韵是气脉相通的,根骨是一脉秉承的。综观那些植根于中华诗词文化,传统文学底蕴深厚的近现代文人,他们散文中随处可见传统的影子,诗词是入其神魂、骨髓的。故而,我以为,解读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学作品,解析的手法、理性的逻辑虽可以略作借鉴,但绝对不可一味倚重,更多的,我们要回归到体悟赏鉴中来。

侧观——从背景投射,看作者心路

世事必定会投射到心灵。正如老杜诗云“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那翻卷而上的波浪,那动地而来的风云绝不仅仅是景物描写,纯实录的手法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中是不存在的,那浪是时代的浪潮,那风云是时事之风云,云水之外是忧思,关于身世处境,关于世事家国。

观照《故都的秋》,郁达夫创作本文时值1934年,由于的威胁等原因,在30年代的旧中国,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内外交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在此处境下,达夫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暂且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创作此文,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同时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那时虽然有如晦暗的日光,却必然会投射在达夫此际那犹如幽月的心上,而达夫心路之苦闷、迷茫,心绪之忧郁孤寂则如幽悬天际之月,必然投映在故都的秋韵秋味里。

综览——从意境定位,明全文格调

文中,关于故都的秋,作者是这样表述的:“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这是郁达夫对故都秋的独到领悟,精准概括。以诗歌知识来看,这实则是意境:清冷,岑寂,萧瑟,凄凉。

这份意境的生成,岂会凭空而来?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故都的秋景,景中弥散的秋韵不正是郁达夫此际心灵的投射?枯索的单单是这天地?颓败的何止是这草木?黯淡的岂止于视界?时秋,心秋;天寒,心寒;世暗,情黯。作者的心绪是迷茫苦闷的,心境如同这北国的秋境——好一派清冷,好一派岑寂,好一派悲凉。意境及境后的情,这正是学生所未知、难解的,需要在课内重点探究突破。以诗为径,从秋来窥知达夫的情绪,则需要从意象入手做细致体悟。

体悟——从意象选取,析情感寄寓

文中所描绘的秋晨院落,或是秋槐落蕊等景物,皆有鲜明的画面感,可以用图景来名之;我们从文中那些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固然可以尝出韵味,体验出美来,亦可看出郁达夫对北平秋色、故都自然风物的眷恋与深爱,但我以为这还停留在秋色的皮相、热闹的浅表。那背后,更需要深味的是隐于其后的忧郁、苦闷、孤寂……

我们先看那秋晨院落。

提及这院落,总会思及“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韵,山不厌人,人不厌山。人世中饱尝孤寂,唯引山以为知音。

在秋时,故都的那一椽破屋里,听驯鸽飞声,“静对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静对”之中,是作者对花的欣赏,亦是花对作者的倾听。与其说花、人不厌,毋宁说作者引花为友,借花而寄托闲情;在作者对花的这份闲情中,有丝许闲逸,更多的,我以为是一种闲极无聊。这是作者心绪中迷茫空寂、情感上空落无依状态的折射,这可与王维在《鸟鸣涧》中所书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诗句相印证。桂花色淡,花小,王维闲看桂花,这“闲”远不止“闲适”之意趣,更有闲得无聊,观桂花飘落如雪,于其中打发如水时光,于此际落寞心境,于心底沉郁情怀。

此时,作者还不忘以平和之语来言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蓝白皆为冷色调,蓝色忧郁,幽沁,白色除素雅之外,亦有几许凄冷之意,再配以“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则更见萧索,因为既修饰以“疏落尖细”,又定时节于秋,可知这草必见枯黄,必见萧索,一如作者枯索之心境,冷暗为色,闲寂为韵。

皇城人海的一椽破屋,是一个值得推敲、别有深意的意象选取。“人海”与“破屋”的词面之下隐潜的是什么?人境如世外的高远属意,屋破而平淡的恬和心境,这两者固然有之,但身处人海却觉人生寂寥之意,寄形破屋而生世事艰辛之感,虽看似稀薄,实则无法阻挡、无可抑止地在那人海皇城弥散,氲开……这必然也是作者在那时事飘摇、清静秋时,心底不可抹除的一份情绪吧!这里面,哪里少得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凄凉感慨、忧伤心境?时局如秋,而达夫不是青帝,无力挽山河,无计换时节,社会压抑,忧切煎怀,如何不悲凉?飘飘摇摇之世事,在作者心中发酵文人情怀,酿一杯忧患之苦酒,涩涩,淡淡,却又不尽悠悠……

不妨再观这秋槐落蕊。

秋槐落蕊,枯叶满地,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苍莽景象,少了萧萧而下之时那无边壮阔之意,可是否也正因为如此,在郁达夫的心情里,连老杜那沉郁顿挫之风里边那一点儿悲壮之意味儿也去了,老杜会借“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来表达自己在时事艰难、人生迟暮之际的种种感慨,虽寂寞,却仍愿意救济时运;于郁达夫而言,除了哀伤,就剩下寂寞了吧。在郁达夫的眼底,唯有故都的零落,枯残,铺得满地,堵得满腔,这一口气,郁积得有多难受,可想而知。

那不知名的人扫走落叶,是否就扫走了达夫心底的阴郁?“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让作者觉出细腻,清闲,还有点儿落寞,让他去联想到天下皆秋那种大寂寥,万物萧索,神州黯然。这景即这心,枯索凌乱的心绪,投射于凌乱枯索的秋景。那满地的凌乱枯黄可以扫走,但还有些东西是扫不走的,萦于心,绕于怀!北风已乱,此夜未央。这是个“才下眉头”与“却上心头”的问题,而不是阴翳为扫,愁云为开,因为郁达夫想要去扫,而又无力去扫的是那纷乱的神州,这个问题是此时的郁达夫“无计可消除”的。记得词中有“阶前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之句,我想谈的是,若心宽亮,落樱如雪添的是雅趣,若心黯然,扫去“落蕊”,丝毫无减的是心秋。

拂与不拂,满身落雪;扫与不扫,神州季乱。

若觉得不够,我们不妨再来聆这秋蝉残声,聆这渐寒的秋雨。

蝉声而唱于秋,这已经不应于时,再至于“衰”“残”,那份凄凉冷寂、不合于时的意味儿就赫然而分明了,更何况是“家家”“处处”,这北平,这华夏,几乎都在这情调氛围中。蝉,应时于盛夏,高唱于浓荫,鸣响而声远;餐风露而自饱,不流俗而自洁;常寄寓君子之高标,浊世之高蹈。此物若残生于深秋,则被称为“寒蝉”“寒蜩”,其声嘶哑,其鸣凄切,可见落魄之形象,可感寂寥之意绪。不需着意,而凄寒可感,而悲愁流浸。惹满怀凄凉,酿满怀寂寂。

至于这层凉渐寒的秋雨,则于凄寒之外,另见湿冷与悲凉。看达夫那笔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从这“灰沉沉”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阴云晦暗,可以感受到的是沉重压抑,那满天的阴翳谁能扫去,什么时候才能扫去?达夫有此心,却未必有此力。那天底下什么时候才能乾坤清朗,浩气荡荡?达夫有此问,却未必有此解。如此境况,哪能承受再“来一阵凉风”,再落一阵寒雨?!这风雨添的是刺骨,添的是湿冷,添的是悲凉。人世间的大寂寥,天地间的大悲凉。以赤子真心去求索,却前路迷惘;以文人情怀去爱护,却难济河山。

如此情境,如何不凉,如何不悲?如何不哀,如何不恸?

1现时药价不断下降、下调,没有多在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客户难以操作。

2如某某省属某某药品中标,即使有的产品中标了但在中标当地的种种原因阻滞了产品的销售。

价格为:某某元,没有大的客源,只是一些小的而且有些医院因不是医保、公费医疗产品,没销量,客户不愿操作,其它医院有几家不进新药也停了下来,也许再加上可能找不对真正能操作这类品种的客户,所以一拖就拖到现在相比在别的省、市,这个品种也中标,而且价钱比省属的少,虽说情况差不多,但却可以进几家医院,每月也有销量,究其原因,觉得要找就找一个网络全,这样的供货平台更有利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3由医药经验上不足,各地的投标报价中。

导致落标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点上,需做深刻的检讨,以后多学一些医药知识,投标报价时会尽量做足工课,提高自已的报价水平,来确保顺利完成。

医药招商面对国家药品监管力度逐渐增强,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大力整顿逐渐加强。药品医院配送模式及药品价格管理进一步控制,许多限制性药品销售的政策落实到位,报价元,报价元,有的客户拿货在当地销售,但销量不大,据了解,某某省的某某市,大部份医院入药时首先会考虑是否是今年又中标的产品,加上今年当地的政策是凡属挂网限价品种,只要所报的价在所限价钱之内都可入围,这样一来,大部份的市场已被之前做开的产品所占据,再加上每家医院,每个品种只能进两个规格(一品两规)所以目前能操作的市场也不是很大,可以操作的空间是小之又小。

所负责的地区中标产品的销售情况也不尽人意,省内。真正客户能操作的品种不多,分析主要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该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就大胆交给学生,让他们都积极参与,大胆猜想,畅所欲言,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即我们口头上说的让学生都“动”起来,这里的“动”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是绝对的动、内外合一的动、全部的动;是团队的动、个体的动、共同的动;而不是表面的动、少数的动、形式的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一,全面兼容。从而解决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软环境上的瓶颈制约,营造学生学习的福祉,树立课改课堂的丰碑。学生独立思考能完成、能掌握的知识,就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思考,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效度和信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掌握课改课堂中“动、静”结合的艺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既要能主动参与,又要能静思默想,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践行学习的主阵地、汲取知识的主战场、提高素养的大学堂、彰显能力的大渔场。使高效率打造课改课堂,敢创新催生自我模式,谋双赢创造师生新角色,新思维诠释学生好未来。

(2)当组内有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策略而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或争议时宜“动”。在遇到某个问题时,由于学生思考的方向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解法和结论,当他们为自己的解法和结论辩解或产生争执时,应及时在组内交流讨论,相互指出解决问题的长处和不足,明确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已被尊重,提高了他们产生很多新问题的积极性。

(3)当学生在某一节课或某个问题上出现较强的表现欲望时宜“动”。

(4)遇到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时宜“动”,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把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大胆说出来,说给本组或其他小组的同学听。这时的学生也可大胆到黑板前,把自己的所想结合一定的板书讲给学生,哪怕它是错误的,也终归是自已的想法。在他讲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可向他发问。

(5)一些公式、概念及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宜“动”,有时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某个数学图形的性质或是揭示某个计算公式、某种规律的形成思维过程,可采用分组实验或讨论的方式,便于学生互相提示发现和总结,感受成功的愉悦,争当小组的主人。

(1)新授课的第一次预习时宜“静”。学习新课时,很多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布置让学生先预习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这时应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教村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并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和不懂的知识,勾画出来,先行思考并期望在下一个学习环节中去解决。

(2)对于课堂中老师或学生提出的层次较低、容易解决的问题宜“静”。一些老师凡提出问题,就交给小组讨论,不管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和价值。其实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或者老师考虑大多数学生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也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否则,形成的结果是一些学生对自己思考的问题总缺乏自信心,不敢确定正误,在考试检查时容易将对的答案改错,同时也会形成“一哄而起”的“假动现象”。

(3)对于一些创设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或是经验型的问题情景宜“静”。有些生活中常接触的或是稍微动脑便能想到结论的问题情景,可由学生在大脑中搜索,凭借生活经验或是个人印象便能回答的,就不必让学生去讨论,既费时又没有多大效益,相反还造成了课堂中的思维惰性,课堂中最宝贵的二十五分钟,上课前紧绷的思维在这个环节就松弛下来,适得其反。

(4)对于一些重复训练的题目宜“静”。各科都有这样的训练,有的是为了加强提高,有的是题目过难,有的是为了预设一种情景。只有让学生静下来,翻开已有的记忆和经验,对所学内容按照“知识路线图”进行搜寻,以求独立求解,加深理解,提高素质。

(5)课堂小结环节宜“静”。在这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静静回顾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或通过教师提示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对本节所学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使知识条理化,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

挂在我们嘴边的让学生课堂中“动”起来的“口头禅”,由此看来,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外在的肢体上的动,最主要的还是思考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才是课改中真正对“动”的准确阐释。我们如何做到“动”与“静”恰到好处的无缝对接,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使他们不但愿意主动和同伴、老师交流,还能在这种友好的交流中积极思考,挖掘知识的来龙去脉,并能有所突破和创造,并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实现传统讲堂“广种薄收”的“假象动”变为现代学堂“量少质优”的“实质动”,达到一个学生具有点状发散性思维、线性放射性思维、网状创造性思维的“三种思维”空间,一个课堂具有规定动作、常规动作、创新动作的“三种动作”平台,一个教师具有教学硬着陆、教育软着陆、引领强着陆的“三种着陆”方式。这才是新课改烽烟浪尖中最迫切解决和尽快掌握的一种教学艺术。

[关键词]现实价值青春观教育观爱情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视业发展越来越繁荣,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青年人的感情生活为线索、以现代人追求自由的心态为基础的电视剧越来越势不可挡。《北京青年》这部电视剧在立足于都市、青春的基础上向观众呈现了其独特的魅力,电视剧主题价值在青春、爱情、对现实的教育意义等方面尤为突显。

一、与时俱进的青春观

二、社会哲思的教育观

三、精神镇定剂的爱情观

赵宝刚导演总能准确的把握好观众的兴趣点,牢牢的抓住观众真正想要的东西,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从而让观众狠狠的得到满足。《北京青年》的热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的深远影响将激励着我们年轻的一代奋发图强。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忽然间,“砰”的一声枪响,整个山谷为之震动。与此同时,一只母狼发出一声惨嚎倒在地上。

“嗷”的一声,罗尔发出了逃跑的命令。奔逃的鲁不自觉地回头看了一眼罗尔,发现罗尔也在远处昂首眺望着自己,充满希望而又抑郁的眼神正试图说明什么。

鲁低吼了一声,扭转头,带领狼群往密林深处跑去。罗尔时跑时停,以引诱那些追袭者将目标锁定在自己身上。

当风吹得罗尔连眼睛都睁不开的时候,它已经穿过了那片广袤的针叶林,来到了一个深深的峡谷。

几个背着猎枪的人也走进了峡谷。罗尔远远地看见,他们背着同伴的尸体。罗尔感觉到这些人对它的族群存在强烈的威胁。罗尔觉得自己别无选择了。

当那一行人走进峡谷深处时,罗尔向着山峰,发出平生最高亢的一声号叫。山谷里传出滚雷般的回声……

那几个人的脸上立刻现出惊恐的表情,峡谷两侧山上的冰雪开始簌簌下落,到后来,整座山上的积雪开始崩塌,犹如怒涛排空、万马奔腾。雪崩,令这个死一样寂静的山谷天翻地覆,顷刻吞噬了一切。铺天盖地的积雪已经逼到面前,罗尔反而兴奋地吼了起来。它一跃而起,冲到漫天飞雪之中去了。

(杨亮《雪域之王》)

片段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峡谷两侧山上的冰雪开始簌簌下落,到后来,整座山上的积雪开始崩塌,犹如怒涛排空、万马奔腾。”这句景物描写写出了雪崩时的宏大气势,语句简练,表意丰富,且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我们在组织答案时要从狼的性格、几个猎人的命运等多个角度来思考,将主题延展开,从影射出社会的哪些现象着手,揭示或深化主旨。

参考答案:为凸显狼的决绝,为种族的发展甘愿走上一条不归路,同时也暗示了人的贪婪,引人深思。

【阅读思考】

井殇

刘新源

连续数十天曝晴无雨,蔫了一片嫩生生的菜园,连耐旱的莴苣也耷了叶子。

五哥把从半里地外挑来的一担水泼在菜地里,“哧溜”,刚湿了的土地就又露出蜡黄的面孔。五哥气恼地望望头顶的日头,把肩上的挑子“哐”地一丢,对隔着一片芹菜地的我爹说:“叔,咱几家搭伙把地头那口枯井掏掏吧。再不大水浇一场,怕这茬菜白侍候了。”

爹慢了锄草,抬起头:“我这几天就寻思哩!井掏好了,好浇一浇咱这十几家挨边的菜园,可怎么个出工法哩?”

五哥一挥胳膊:“嗨,咱就这么说:掏井!一家出一个劳力,谁要是不干,到时候就不让他用这井里的水!”

爹笑了,一副不屑的样子,扬手把带着一兜干土的杂草扔到地头上:“井掏出来了,你不让谁用?他去担水,你能夺他的挑子?”

五哥泄气了,一腚坐在畦垄上,长叹一声:“不掏井难道咱们就眼看着把菜旱死?今年天这么旱,菜一定要贵哩!”

“掏。”爹住了手,坐到田埂上,点上一支烟,嘴里话与烟一块冒出来,“这么着,一家出一个男劳力,不出的一家出20块钱,用这钱买烟买掏井的家什。如果都出力,掏井的家什就挨家凑。”

五哥点了头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大叔行!”

五哥就开始挨家通知:“明天开始掏枯井,每家出一个劳动力,不能出劳动力的,出20块钱。”当通知到第三家,也就是五哥的二哥家时,二嫂对五哥没好气地说:“你二哥要遛乡贩酒瓶,不得闲。20块钱你先垫上,赶明儿俺发了财再还你。”

五哥说:“那你别想用井水浇园!”

二嫂杏眼一瞪,朝五哥脸上一甩孩子的尿布,一团飞扬的尘土与臊臭,把五哥憋得落荒而逃。

到晚上,五哥给我爹汇报:“十六家,有五家答应出劳力,三家答应出钱;剩下的有的说‘掏什么井,没有不下雨的青天,久旱肯定有大雨。你别愁旱,就准备着防涝吧’;有的说‘不就那亩把菜!掏那枯井,不知还能不能掏出水来,末了劳民伤财谁负责’。”

五哥气愤地说:“这些人真不是玩意儿!自己给自己办好事都不干。”

爹正吃晚饭,也就给五哥盛了一碗。五哥喝一口油小米汤,咂着嘴说:“你们家就是会吃,放点油,米汤好喝多哩。”爹笑着说:“你小子是跑饿了哩。”

吃了晚饭,我爹对五哥说:“你明天再挨家问一遍,人齐了,咱后天就搭把干。”五哥说:“趁着都在家喝汤,我这就去问。”

不料,五哥刚问第一家,就吵起架来。这户叫李二白的汉子说:“谁想干谁就干?你们这是办的什么事!要干都干,要不干都不干!”

五哥说:“都不干,井让谁掏?”

李二白说:“谁爱掏,谁掏去!”

五哥气得当胸就给了李二白一拳头。于是,俩人就厮打在一起。

爹闻声赶来劝架。这时候五哥已撕烂了李二白的背心,五哥的脸上也被李二白的老婆用手挖出两条血杠。劝开时,五哥一边用手抹着脸上的血,一边还满肚子怨气,骂道:“旱旱!旱死你们这些龟孙算熊!老天咋不天塌地陷哩!”李二白倒是没了起先的犟劲,光着脊梁拉着我爹的手说:“大叔,我最想掏井!要掏咱都掏,都用!你说,到时候掏好了,掏的也用,不掏的也用,以后再旱,谁还再掏?”

我爹说:“行行行。这事儿再议。”

掏井的事情搁置了些天,依旧旱着。有天夜里起大风,菜地起了火,劈劈啪啪的一片响。烧着的干菜叶散出一种清香,全村人都闻到了。爹长吸了几下鼻子,长叹:“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天下乱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12期)

阅读上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篇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最后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导】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凸显,同时,人物的性格也可以通过环境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当中的特定的人物,因此,人物的思想情感定然要打上时代的印记,留下特定环境的痕迹。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一般都会着力于对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的描写,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整体意境,从而凸显人物形象。

通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可以了解和掌握医院消毒灭菌质量,对于预防因消毒灭菌不合格引发的医院感染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1基本情况

1.1环境卫生学监测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第三季度我科室联合医院微生物室分别于2013年9月13日和9月23日对全院重点科室与重点部门进行有关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抽查,共抽查标本164份,合格162份,合格率为98.8%,合格率同比增加了9%(2012年三季度合格率为89.8%)。不合格的2份标本是口腔门诊医务人员手和血液透析中心治疗室工作台面,见表1。

1.2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根据年初工作计划,我科室三季度对全院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检测。共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紫外线灯管163根,不合格灯管10根,合格率93.87%。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个别科室无紫外线登记本或虽有紫外线登记本但并未登记有关内容;②紫外线灯不亮,无维修记录或更换痕迹;具体表现是上次检测时灯管已不亮,这次仍是不亮;③紫外线灯未定期进行清洁,灯管表面有明显灰尘覆盖和污渍。

2讨论

2.2针对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结果要求不合格科室立即更换灯管,设备坏的科室要及时维修,并记录,实行痕迹化管理,能够体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为了达到反射罩45°抛物面在数控机床加工中的精度要求,本文设计出满足其加工要求的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的柔性角度调节组合夹具,同时采用极限位置法分析了该套组合夹具的定位误差、转角误差的计算公式以及转角误差的变化范围,并指出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

关键词:高精度;角度调节组合夹具;结构设计;定位误差;转角误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机电产品种类日新月异,促使机械工业制造加工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要求机械加工机床和机床夹具装备要有广泛的适应性,近几年,数控机床和柔性制造系统的飞速发展正满足了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的需要,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组合夹具、可调夹具以及具有各种组合式和可调特性的柔性夹具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组合夹具[1,2]是由预先制造好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形状和不同规格尺寸的元件与组合件,根据被加工零件的不同要求组装而成的不同用途、不同形式的夹具.它是在夹具的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和规格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夹具.

本文分析了角度调节组合夹具设计中,铰链结构与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结构的区别以及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最后利用极限法推出了定位误差与转角误差的理论计算公式以及转角误差的范围值.

1组合夹具结构设计

组合夹具的功用是根据零件的加工工艺需要,在一定的机床加工设备条件下,按照六点定位原理[3]对所要加工的零件进行定位和夹紧,限制其必要的自由度及保证定位的可靠性.图1所示为铰链结构的角度调节组合夹具,由于存在间隙,铰链在转动时,转动中心会随着转角的变化而发生漂移,影响了转动和运动精度,从而也会降低本套组合夹具的精度,最终使得工件加工精度下降而无法满足图纸要求.

由图4(a)可知,该柔性组合夹具的角度α可以自行调节,公式(1)为其角度计算公式:

2组合夹具的误差分析

2.1组合夹具定位误差产生的原因

工件安装误差是指工件在组合夹具中定位和夹紧时产生的误差,包括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定位误差是指工件在组合夹具中定位时工件的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可能产生的最大变动量.一般在选择定位基准前需对夹具的定位误差进行分析,以便考虑如何选择.若按产生原因分类,定位误差分为:基准位移误差(零件定位基准相对夹具定位元件理想限位基准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和基准不重合误差(它是指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所引起的误差),由于在加工制造中经常用调整法加工生成零件,所以大多情况下都存在这种误差.

2.2V形块定位误差的计算

如图5所示,采用圆柱设计的尺寸为D0驻d(基孔制),对于该夹具的定位误差的计算,若采用通常运用的合成法过于复杂,为了可以简化计算,本文采用极限法[5]进行分析计算;工件的外圆中心为定位基准,此时基准不重合误差为0;图5中的两个尺寸大小不同的圆分别为该工件在定位约束下的2个极限状态,这2个极限状态下所得的工序尺寸的差值就是由定位因素造成的工序尺寸基准的变动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位误差,即:

也就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当d=dmax时,工序基准为最高点;当d=dmin时,工序基准为最低点;此时,二者之差即为该工序的定位误差.

2.3双V形块+双削边轴组合夹具转角误差的计算

由V形块的定位误差分析可知,双V形块+双削边轴组合夹具角度的变化有两种极限:第一种极限位置为当底端的V形块圆柱直径为最小值Dmin,上端V形块圆柱直径为最大值Dmax时;第二种极限位置为当底端的V形块圆柱直径为最大值Dmax,上端V形块直径为最小值Dmin时,如图4(b)所示.以上两种极限位置可以近似分析计算.

如图6(a)所示,角度茁1为向上偏置的最大角度,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式,则有:

当A=45°时,H=La,那么得出茁1近似为:

其中La=L×cosA

如图6(b)所示,角度茁2为向下偏置的最大角度,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式,则:

当A=45°时,H=La,那么得出茁2近似为:

综上可述,当角度A为45°时,整个V形块组合夹具转角的误差范围约为:

若夹具角度为任意角度A时,由数学三角函数关系式可得: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反射罩零件45°抛物面在加工中心上定位加工的分析和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

(1)研究设计出一套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用高精度角度调节柔性组合夹具,即为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角度调节组合夹具;分析了铰链结构与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结构的区别和应用特点.

(2)本套组合夹具通过双V形块加双削边轴的设计,充分利用V形块和削边轴的中心对称性、良好的工艺性,以及组合灵活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夹具的精度和柔性,其最大旋转角度可达90°;通过支撑板和过渡盘上的圆周分度孔,结合双定位插销的应用,可以起到空间角度万能分度作用.

(3)分析了在铣削加工反射罩零件45°抛物面时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并通过极限法分析得出组合夹具在两个极限位置下的定位误差和转角误差的变化范围以及计算公式.

〔1〕宋传玉.工件在组合夹具中的定位误差分析[J].石油机械,2005,33(1):34-35.

〔2〕董海东,王晓芳,等.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7,5(4):440-446.

〔3〕徐志刚,徐惠芳,刘宇齐.创新式组合夹具结构设计自动化[J].工程图学学报,2001(1):55-60.

THE END
1.主角叫周易是周家老祖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之一。它是由伏羲和周文王创立的,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对卦象的解说和卜筮等方法来揭示人生的道理和变化的规律。可以说,《周易》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周易的主角周易是谁? http://www.qlmzp.com/wenzhang/36176.html
2.周易是谁写的周易的简介1、周易作者:姬昌。2、《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51973345955457044.html
3.“周易”这个《周易》我认为它跟诸子的关系主要是它提供了一种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它意义主要在方法论。我们就讲这个易吧,《周易》包括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准确的说:讲《周易》应该是《易经》和《易传》都讲的,用《易经》代替《易传》是不太妥当的。《易经》和《易传》的成书年代是不同的,《易经》成https://www.jianshu.com/p/33bf956c45f1
4.易经是谁写的,易经作者是谁,周易是谁写的,周易和易经是一本书吗?因此,周文王修编了“易”的卦辞、卦爻,使得如今我们读到的《周易》更多体现“人文”思想,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定论”。 修编《周易》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善的,因此,提及“周易是谁写的”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 《周易》是以周文王、周公旦为代表人物率领周朝筮官编修而成。 https://www.yilusoso.com/yjrm/1081/
5.周易是谁写的理想股票技术论坛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涵盖了卜筮、哲学、道德等多个领域,早期版本的作者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古代,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经典被认为是古代先哲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713065.html
6.易经是谁写的?易经是谁写的? 01 按照现代学界的观点,《周易》的作者为周初的周人,其中重卦为文王所作,卦爻辞出自周公之手。《周易》又名《易经》,和《易传》并称为《易》。 《周易》的作者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也有说《周易》是孔子的作品,但是已经学术界考证为误。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周易》是周初周人所作。https://www.coozhi.com/shenghuojiaju/shenghuochangshi/160796.html
7.中国十大旷世奇书是那些十大旷世奇书分别为《周易》、《阴符经》、《道德经》、《考工记》、《山海经》、《鬼谷子》、《素书》、《心书》、《论语》、《黄帝内经》,这十本书拥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人成才、成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是当今世界不朽的十大旷世奇书。 一、《周易》 http://qt.ychedu.com/QTZY/620224.html
8.古代人生女医答题答案攻略1.“三千功名尘与土,八百里路云和月”出自谁的词? 答案:岳飞 2.“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出自? 答案:《千字文》 3.《道德经》的撰写者是? 答案:老子 4.《周易》为谁所作? 答案:姬昌 5.《霓裳羽衣曲》是谁所作? 答案:李隆基 http://www.chuanqi2006.com/yxgl/111066/
9.四书五经是谁写的?四书五经是谁写的? 解答:四书:《大学》传闻由曾子所作,《中庸》由孔子的嫡孙子思所作,《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孟子》由孟子以及弟子编撰。五经:《诗经》传闻是由尹吉普收集,《尚书》是上古遗书,《礼记》是由戴圣所编,《周易》由姬昌编撰,《春秋》由史官记载。https://mip.tanmizhi.com/html/9536.html
10.周易编剧都去哪里了,现在编剧写的咋都一样原来灵境传奇,少年王编剧都是她啊,那你知道孔雀翎是谁吗 慕慕慕慕声 不是她我不清楚 把酒问青天是她 赞 回应 vtdhyjdes 2021-12-22 16:44:06 下次盘点周易的剧的时候,记得把《把酒问青天》也带上,真的好看!!! 赞 回应 zwyamm 2021-12-22 16:45:56 陈曼玲适合写原创剧本,魔改的武林外史很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5625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