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6.03江苏
《易经》在当代一般专指《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以“爻”“象”等象征符号展示了上古哲人的世界观和朴素的唯物辩证逻辑。而古人著书,一向看重“立其名义”,在内容之外,“周易”的命名之义同样值得推敲。
大体上说,“周”者,广大也;“易”者,变化也。“周易”的命名,旨在反映《易经》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朴素辩证法。
通行本的《易经》,多数以王弼的《周易注疏》为底本。整本书可以拆分成三部分,也就是卦象、经文、传(读音:赚)文。卦象即为阴阳爻交错而成的六十四卦,对卦象的分析一般属于“象数派”的研究范畴。经文则是《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用于解释卦象的叫做“卦辞”,分别解释每一爻的释义则叫做“爻辞”。传文一般是“十翼”,包括《文言》两篇、《象传》大小、《系辞》上下、《彖辞》《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类十篇。其中《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这四类五篇单列书末,《文言》两篇、《象传》大小、《彖辞》这三类五篇插入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传文”的意义在于注释“经文”,经文和传文是“义理派”研究主要的依据。
据《史记·日者列传》《汉书·艺文志》等文献记载,《易经》的八卦来自伏羲,六十四卦和卦辞爻辞来自周文王,“十翼”则是孔子所做。因此有人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朝”。“周易”顾名思义,就是“周朝的《易》”。唐人孔颖达便是持此说法。
事实上,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仍有若干不禁推敲之处。
第二,在《周易》之前,也有过若干流派的《易》。《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中《连山》《归藏》都早已失传。据说,《连山易》是神农所作,以艮卦为首,又以艮卦为尾,故称之为“连山”,是夏朝的《易》书。《归藏易》以坤为首,寓意万物被大地包容承载,万物又回归大地,是商代的《易》书。可以发现,夏商用的《易》都是以其书中内容命名的,《周易》为何放弃这个惯例,选择用朝代命名呢?
况且,周朝定国号为周,本身也考虑了“周”字的特殊意义,如果说周易因为周朝而命名,那么周易的“周”字是为了满足国号“周”的意义而不一定满足“周易”里面“周”的意义,而事实却是,我们把“周”字周而复始和广大完备两种释义代入《易经》,都符合书中的思想内容。如果说周朝中意于“周”字的含义,选定了“周”字作为国号,又用“周”命名自己国王创制的《易》书,这个“周”字恰好符合书里的内容,未免过于巧合了。
综上所述,“周易”中“周”的来历,应当是书中“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和“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广大完备”和“周而复始”两大含义,其与国号“周”的关系,更像是周文王受其启发,参考“周”字含义,选定“周”字作为国号。
相比于“周”字争议不断,“易”字则比较明确——变化。也就是“三易”原则——简易、变易、不易。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三条法则:
所有的变化都能拆分出最小的单位,最小、最简构成了最大、最繁的变化;
每个人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无时无刻无地都在运动;
虽然万物都在运动,但是相对地,总是有一部分不变的事物恒久存在。
“三易”原则虽然稍有朴素,却闪烁着辩证唯物的理性之光,很多见解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某种程度上也是后世道家哲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论根基。这“三易”被抽象成一个“易”字,被视为《连山》《归藏》《周易》共同的核心,流传下来的《周易》也通常以《易经》名世,
除了《连山》《归藏》的类比,《易经》的命名之义在《系辞》中也可以找到佐证。《系辞》下传有言:“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游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大意是说“(《易》的)道理在于屡屡变迁,变化运行而不停止,周变流动在六爻之间,上下没有定数,刚柔随时变化,不能偏执于典籍,只有变化才是(《易》)所趋向的方向。”这里明确地把“周”解释成“周变”,点明了《易经》在于变化的道理。
古人著书立说,一向重视“立其名义”。读《易》时推敲《周易》之名,便可窥知全书大概内容。阅读时自己理解感悟也有了初始的依据。不单单是读《易经》,几乎所有的传统典籍都适用“立其名义”的阅读方法,典籍的命名好比巨石的裂缝,阅读的铁钎重锤沿着这条缝隙开进,定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