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浪潮和国家竞争:为什么美国连赢了三次?

翻开过去两三百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美国凭借经济上的追赶和超越,连续三次击败了战略对手。

早期,英国是美国最大的对手,两国光热战就打了两次,但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超越了英国;进入二十世纪,美国靠经济体量和盟友帮助击败了德国和日本,顺便从老欧洲手上接下全球主导权;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最强对手苏联,但克里姆林宫飘落的旗帜最终变成了一张裹尸布。

美国经济的成功,决定了战略的成功,但有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全球三次工业革命,是帮助美国“三连胜”的核心因素。

所谓“工业革命”,叫做产业革命可能更合适,其背后驱动力无一例外都是技术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蒸汽动力技术所推动,美国是“追赶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则由电力和内燃机等技术牵引,美国是“并进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引擎是芯片和软件等信息技术,美国是“领先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启动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美国还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国,当曼彻斯特的天空已经塞满了滚滚煤烟时,美国人还在西进的大篷车上一路吃土,但在独立战争后,美国对英国技术进行系统性地引进和模仿,虽然后者以封锁应对,但最后没有成功。到1870年,美国经济总量虽然没追上英国,但人均产出已经达到了英国的76%[2]。

第二次工业革命启动于19世纪下半叶,核心驱动力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其大部分专利都诞生于欧洲,尤其是英、德两国。美国在结束了南北战争后大力发展这两项技术,在1900年后更是加速电气化。到1940年代,美国制造业产能已经超越了整个欧洲,在随后的二战中,美国工厂每10分钟下线一架B17轰炸机,凭借工业体量碾碎了日本和德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启动于1950年代,又称信息革命。从晶体管到PC机,从数字通信到互联网,美国几乎引领了所有创新,在这个过程里欧洲和日韩逐渐掉队,只保留部分领域的竞争力,而最大战略对手苏联则全面落后,最终影响到了生产率和军事实力。1991年,美国用一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海湾战争,向崩溃前夜的红色巨人集中展现了这种差距。

恰好在美国跟新战略对手中国博弈之际,OpenAI的一声炮响,给人类送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在此之前,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已经追赶美国几十年,并定义了一个合格的“追赶者”标准:把上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吃干榨净”,在当前一轮科技革命中“紧跟死咬”。

在大部分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如钢铁、铁路、汽车、化工、电力和电器等制造业部门,中国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和几乎最强;在大部分诞生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如互联网、数字通信、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中国做到了紧跟死咬,即使最短板的集成电路,中国也在疯狂补课。

但AGI技术的出现,这给这场科技竞赛增添了新的变数,甚至可以说,历史又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美国既做过“追赶国”,也做过“打压国”,它会从历史的档案馆里找寻出哪些手段?而中国又应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新变化?

1.超越的轨迹:技术革命如何帮美国实现三连胜?

2.隔海的双峰:信息革命中美各自攒下多少家底?

3.再战五十年:美国如何行动,中国又如何应对?

在1789年建国之后,困扰美国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追赶英国,而是要不要追赶英国。

这在今天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当时的确如此。当时的美国分成两派,一派以开国元勋、《独立宣言》执笔人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提倡“以德治国”,他认为效仿英国发展制造业,会引发“道德败坏”,所以一度想把美国建成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原始朴素、田园牧歌式的农业共和国”。

另一派以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代表,他构思了一个工业化社会:设立中央银行、建设统一市场、鼓励劳动分工、发展制造业、征收关税增加财政收入——按照当代网友的定义,汉密尔顿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工业党”,可以说是美国两百多年国运最重要的缔造者。

两人在美国都是神仙级的地位,但私底下都一言难尽:杰斐逊提倡自由平等,但却是一位拥有600多名奴隶的种植园主,不但跟黑人女奴私通生子,还常常公开拍卖奴隶还债;汉密尔顿则性格冲动,因为政见不同向副总统伯尔发起决斗挑战,他抢先开枪,但由于枪法奇烂,反而被副总统一枪击毙。

汉密尔顿虽然死得荒诞,但在他死之前,他已经目睹了“工业党”的一派逐渐占了上风。

谁不想过上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人的生活呢?政府羡慕工业化带来的财政和税收、军队渴望流水线生产的精良武器、商人梦想着靠工业品来大发横财……除了美国农民不羡慕英国的底层群众(英国煤矿工人平均寿命仅有29岁),其他所有阶层都被“富国强兵”的前景所吸引,站在汉密尔顿一边。

杰斐逊的路线并非毫无道理,美国当时拥有广袤的“闲置”土地,靠农业的确能让国民过上好日子(印第安人除外)。但工业的诱惑显然更大,甚至杰斐逊本人也逐渐赞同。在后来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中,杰斐逊利用汉密尔顿建立的国家信用体系,融资1500万美元,向法国买下了214万平方公里土地。

美国早期工业化的路线图,基本上遵循汉密尔顿在1791年出台的《制造业报告》,其中有三个原则:一是对美国工业进行奖励或补贴;二是用关税等贸易管制手段来保护本国企业;三是鼓励引进海外的人才和技术。简单总结就是:产业靠补贴,贸易靠保护,技术靠模仿,人才靠引进。

这些写在脸上的野心,自然绕不开占据工业革命先发优势的英国。英国人对此严防死守,比如当时纺织业作为当时的“新质生产力”,被英国严密封锁:所有纺织业熟练工人一律不准离开英国、前往北美的乘客被禁止携带图纸和零件,而窃取技术机密的人一旦被抓获,就会被判处12年监禁甚至死刑。

作为一个“追赶国”,美国如何破局?简单说就是:它把日后指责别的国家做的事情,都做了一遍。

美国早期利用工农业“剪刀差”,一边出口木材、毛皮、烟草、粮食等农产品,一边从“世界工厂”英国进口工业品,中间通过高额关税来增加财政收入,然后用财政补贴本国制造业,而得到鼓励的工厂主则热衷于模仿、抄袭甚至逆向工程英国的先进技术,这期间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业间谍。

斯莱特最后在英国老家,喜提了“叛徒斯莱特”的荣誉称号,但对他来说这不重要——他最后成为一个拥有了13家工厂的亿万富翁。这种财富示范效应足够强大,以至于无数人前仆后继地把英国制造业的机密——如冶金技术、纺织技术和化工和冶炼技术——带着横渡大西洋。

马克·吐温在《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人》里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美国人的轮廓:

我不懂得什么是诗情画意,我父亲是一名铁匠,叔叔是一名的兽医,我继承了他们的手艺,两种活儿都会干,然后我去了那些伟大的兵工厂……学会了所有东西的制作方法:手枪、加农炮、锅炉、引擎,任何能够节省劳动力的机械,我都学了。

美国当时的社会景象,用一个当代人熟悉的词来形容就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就这样,美国经济迅速支棱了起来。从1800年到1850年,美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达到3.7%;同时人口也迅速扩张,179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为390万,到186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3150万——这是欧洲人口增速的4倍,全球平均人口增速的6倍。

有人可能会觉得:如此疯狂追赶100年,肯定能超越老东家英国了吧?可惜并没有。

美国在1776年建国时GDP大约是英国的三分之一,经过一百年的追赶,到1870年代GDP总量仍然没有超过英国,人均产出也只有英国的76%。相比之下,中国GDP在2002年是日本的三分之一,但到2010年就追上了。

原因很简单: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存在。凭借工业国对农业国的降维打击,全球200多个国家最后只剩22个没有被英国入侵过,英国在19世纪的殖民地横跨3367万平方米,占到全球陆地面积1/4,统治4~5亿人口。在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上,英国也能一直压制美国。

另外,一个事实是:美国的经济奇迹,其实也离不开英国的“外循环”。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DouglasNorth)曾提出:美国早期的经济增长动力,核心来自英国的原材料需求,尤其是棉花。具体就是美国南方的棉花种植商向英国出口棉花,占美国出口总值的50%,然后把赚来的外汇,向东北部购买工业品,向西部购买农产品,拉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

政府也严重依赖这种“外循环”。一个例子是:1812年英美之间爆发二次战争,美国对英国的工业品实施禁运,结果非但没撼动英国分毫,自己的关税收入反倒被重创,联邦财政入不敷出,到1814年美国政府就出现了违约,军饷都发不出,最后靠在国际上举债才撑了下去。

因此美国要想摆脱对英国的依赖,还需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到了19世纪最后几十年,美国终于等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中三个新事物帮助完成了美国崛起的最后一步,那就是:电力、钢铁和内燃机。

今天,爱迪生的灯泡、卡耐基的钢铁、亨利福特的T型车世人皆知,但电力、钢铁和内燃机这些技术其实都诞生于欧洲,而非美国。

在电力领域,英国人焦耳(JamesJoule)奠定了机械和电能转换的理论基础,意大利人伏打(AlessandroVolta)发明了电池,另一个英国人法拉第(MichaelFaraday)则于1831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法国人皮克西(HippolytePixii)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

在内燃机领域,英国、法国和德国主导了早期几乎所有的发明,德国人卡尔·本茨(KarlBenz)在1879年最后一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汽油内燃机,并在1885年推出装有内燃机的现代汽车;1889年,使用木头轮子的奔驰Model3(就是这个名字)在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现代汽车的时代由此开启。

在钢铁领域,1856年英国人亨利·贝塞麦发明了转炉炼钢技术,随后德国工程师西门子(CarlSiemens)发明了另一种蓄热炉工艺,然后被法国人马丁(Pierre-émileMartin)改进投入规模化生产,这就是著名的“西门子-马丁”工艺,即统治钢铁行业上百年的平炉炼钢法,人类进入廉价钢铁时代。

欧洲贡献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多数基础创新,但最后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大的果实却被美国人摘得。

以钢铁行业为例,1870年,美国钢铁产能只有大约38万吨,但美国企业从一开始就积极引入欧洲最先进的冶炼方法,并敢于上产能,规模迅速做大,克利夫兰、伯利恒、芝加哥、匹兹堡等都成为著名的“钢城”。到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达到2840万吨,已经超过欧洲总和,占全球份额48%。

汽车行业也是一样。法国和德国的汽车工业伴随着内燃机一一同诞生,奔驰、标致、戴姆勒等欧洲公司占尽先发优势。但要论大规模生产制造,福特、通用等后起之秀更加擅长。到了1920年,美国已经生产了接近全球90%的汽车,平均每5.3个美国人就拥有一辆车,相比之下英国和法国平均每44人才拥有一辆汽车,远远落后于美国。

电力领域更是如此。美国在电力领域也拥有一大批如爱迪生、威斯丁豪斯、特斯拉(塞尔维亚移民)等科学家和发明家,但相比欧洲,美国更擅长两件事:一是把新技术转化成消费品,白炽灯、冰箱、空调等大众电力应用都发源于美国,并催生了GE、西屋、开利空调等电器巨头公司。

另一件事,则是美国更擅长把电力技术运用到工厂中去,大幅提升制造业效率。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动力源是蒸汽机或者水力,动力通过复杂的皮带、转轴和滑轮系统来远距离传输,驱动一台台机器。但进入到电力时代后,每一台机器都可以安装功率不同的电动机,工厂的复杂度降低了不少,生产环境也得到大幅度改善,员工连“请病假都减少了”。

在1900年之前,美国制造业电气化改造速度不高,但在1900年之后,随着交流电的成熟和普及,美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电网和发电厂。从1902年到1929年美国人均发电量增长11倍,同时电价下跌80%,由电力驱动的工厂从5%,飙升到1939年的90%——工厂使用电的比例,甚至高于家庭使用电的比例。

电力、钢铁、汽车、铁路、石油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无一例外都有着极强的“规模效应”属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凭借着对这些新技术的疯狂投资,美国制造业的效率打遍全球无敌手。结果就是: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占比从1870年的23.3%,提升到了1910年的35.3%,而同期的英国占比则从31.8%降至14.7%。

几乎是同样的市场经济制度,英国为何丢掉了先发优势,最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

欧美对这个问题研究了一个世纪,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英国享受了一个多世纪的工业革命荣光,存量工业资产庞大,既得利益集团顽固,拥抱新技术的力度远不如美国,既固守在旧的“煤炭-蒸汽”技术路线上,也没有把发展重点从纺织、煤炭等旧产业,升级到汽车、电气、化工等新兴产业上。

比如1865年,英国的马车制造商们联合在一起,推动议会通过了一部《机动车法案》,规定每一辆汽车至少要有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人要在车前方50米处挥动红旗,给车开路。这部荒谬绝伦的“红旗法案”严重阻碍了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居然硬是实行了三十年,直到1895年才被废除。

有意思的是,美国最大的马车制造商——杜兰特-多特公司,老板杜兰特(WilliamDurant)在意识到汽车的大趋势后,果断从造马车转型到造汽车,先是接管了陷入困境的别克公司,然后又创办了通用汽车,接着又收购了凯迪拉克,最后还联合创办了雪佛兰……全美汽车品牌IP一多半都跟他有关系,堪称产业领域“革自己的命”第一人。

在电力技术的使用上,英国更是落后美国一大截。

电动机相比蒸汽机,优点太多,因此美国迅速用电力来改造工厂。典型的如福特1908年在密歇根州建设的高地公园工厂(HighlandParkFordPlant),自建发电厂,车间装满电动机,“能用电的地方一律用电”,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这一座工厂的年产量,超过美国其他汽车公司的总和还多。

与之相比,英国的工厂仍然塞满了各式蒸汽机,不是他们不想拥抱电力,而是英国国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讽刺的是,尽管英国当时是全球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投向海外殖民地的回报率更高,肥水只流外人田,对国内投资反而不足,而电力、钢铁、汽车和化工又恰恰是“规模经济”型产业。

英国经济学家LeslieHannah在几十年后痛心疾首地总结英国当时的落后:

“在1914年,英国最大的三家制造业公司都是外资企业:排第一的是英国西屋电气,是美国西屋的子公司,排第二的汤姆森休斯敦公司,是美国GE的子公司,而排第三的西门子兄弟公司,则是德国西门子的分公司——德国西门子雇佣超过80000名工人,但没有一家英国制造业企业人数超过1万。”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一次英国之行后写道:“旧时的国家用蜗牛的速度缓慢爬行,新生的共和国以铁路快车的速度极速奔驰。”

有两个欧洲国家的电气化做得比英国好,一个是德国,一个是苏联,尤其是德国,它也同样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追赶窗口,工业实力在一战前就超过了英国,一战后虽然被协约国强行拆家,但纳粹上台后再次产能暴涨,钢铁、煤炭、铝、电力、汽车等产量都是仅次于美国的存在。

但德国最大的问题,在于跟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工业巨无霸死磕(这两大工业国又恰好是资源国),最后所有的积累都变成波音B-17轰炸机下的废墟,日本的结局也是一样。在1945年之后,无论是战略对手还是地缘盟友,美国产业的所有对手都被扫清,牌桌上只剩下了一个苏联。

历史总是饱含韵味:在冷战铁幕拉开的两年后,世界上第一根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被点亮了。

1976年9月,一架苏联米格-25战斗机叛逃,从海参崴起飞后,强行降落在了日本函馆机场。

米格-25航电的落后,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苏联在晶体管以及集成电路工业上的严重滞后。这种滞后除了军事领域之外,还体现在民用方面,一个案例就是苏联产的电子管彩电,跟西方的产品相比体积大,发热猛,冬天还能当暖气用,以至连小偷都嫌弃,从来不偷电视机(也搬不动)。

苏联似乎点错了科技树,但倒回到冷战开始的1950年代,事情可不是这样的。

1957年10月,苏联平地一声惊雷,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1号”,让全体美国人感受了一把震撼、沮丧和信心低落,史称“斯普特尼克危机”。美国决策层从那会儿开始意识到,如果政府不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让商业公司来背科技探索的挑子,以后只会更频繁地被苏联骑脸输出。

最后,美国形成了一套左右组合的拳法:左勾拳,是政府积极介入前沿科技的探索中,成立各类国家层面的基金和组织,真金白银给钱,并牵头搞类似阿波罗计划这样的超级工程;右勾拳,是继续高举资本主义的旗帜,鼓励科技成果向消费市场转化,培育商业巨头,实现自我造血。

美国一记左勾拳,一记右勾拳,就靠这左右两路招式,在信息革命中战胜甚至碾压了苏联。

首先看“左”路的招式。1958年,在苏联卫星上天满一年之后,美国成立了两家超级机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两家都拥有花不完的预算,前者专心搞航天,专攻能让人类走出地球的科技;后者的覆盖范围则更宽泛,发展一切能够捍卫美国霸权的技术。

在DARPA的官方简介中,是这样写的:

1958年成立时,DARPA的使命,是防止类似斯普特尼克发射的科技突破,因为这标志着苏联在太空领域打败了美国。今天,DARPA的任务,仍然是防止美国遭受科技突破,同时也针对我们的敌人,创造科技突破。

DARPA的口气不小,但赫赫战绩衬得上它的野心。信息革命中的很多突破创新,如GPS、气象卫星、语音界面、互联网、个人电脑、FinFET等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由DARPA推动。《经济学人》曾赞誉它“塑造了现代世界”,虽然有些夸张,但相比于它的资金投入额(占GDP大概0.015%),DARPA的确是美国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满分级答卷。

当然,金主远不止DARPA一家。在1964年,美国政府各类机构的研发投入加起来,占全美比例高达67%,私营公司只有30.8%。另外,来自政府和军队的订单输血了一大批新技术,比如晶体管,最初的应用就是民兵洲际导弹。1962年国防采购占晶体管销量的100%,到1966年这一比例仍然有53%,帮贝尔实验室和德州仪器等公司赚回了研发成本。

即便在今天,美国遍地VC,政府的角色也仍然没褪色。2020年政府研发投入占总比例仍然高达20%,受益企业众多,包括一批当红明星企业。比如英伟达CUDA的主导者伊恩·巴克,上学时就拿到了DARPA资助,研究用显卡制造超级计算机;而SpaceX最早两次火箭发射(都失败了),也都由DARPA来买单,后来更是拿到NASA的巨额订单。

如果说“左勾拳”的招式对苏联来说并不陌生,那么“右勾拳”则是苏联模仿不来的死结。

技术→产品→公司→利润→财富,这个链条是美国人最擅长的,格林斯潘在《繁荣与衰退》中就这样自夸过:“美国人的天赋隐藏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能把伟大的发明做成用户方便使用的产品,其二是能让把新发明商业化的企业成长壮大,其三是能用新的手段使企业经营获得成功。”

在利用技术来创富这一点上,不光是苏联没法跟美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望尘莫及。爱迪生曾经锐评过欧洲的同行们:“你看那些德国的老教授们,只要每天能吃上黑面包,喝上黑啤酒,就能心满意足地用自己的一生去研究蜜蜂制造的噪音,我们可不能像他们那样活着!”

从1945年第一枚晶体管诞生开始,信息革命先后掀起了10次产业创新浪潮,分别是:晶体管/集成电路、大型机、PC机、企业软件、数字通信、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些创新几乎全部源起于美国,而且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伴随诞生了新的商业巨头。

比如集成电路,给美国带来了英特尔和德州仪器;大型机浪潮,让IBM成为蓝色巨人;PC机问世,诞生了苹果和微软;企业软件,Oracle和Adobe成为千亿美金巨头;数字通信,帮助高通、思科和摩托罗拉屹立浪潮之巅;互联网,雅虎、亚马逊、谷歌和脸书各领风骚十几年;智能手机,让苹果复活;人工智能,又让英伟达和OpenAI成为全球焦点。

每涌现一个科技巨头,美国科技“国家队”的名单上就多了一行,日复一日,实力越来越强。相比之下,苏联的科技“国家队”名单永远只有一行。

在1980年初,苏联科研人员总数高达143万,规模世界第一,纸面实力雄厚,研发也占到GDP的4.7%,而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大都在2%~3%左右。但由于国内市场机制不足,海外市场被封锁,这些投入并没有孵化出自我造血的科技巨头,也是日复一日,科研投入逐渐变成财政的沉重负担。

商业公司的科研实力能比肩国家机器吗?我们可以拿大型机为例。

在1960~1970年代,使用晶体管的大型计算机,成为象征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神器。在美国,主导这一浪潮的是IBM。1960年IBM立项System/360项目,为此征召6万员工,建设五座新工厂,被称为“50亿美金豪赌”,一问世便震撼业界,大获成功。到了1966年,IBM员工超过25万人,净利润10亿美金,是当时美国计算机产业的头号选手。

而整个华约国家的计算机工业加起来,也比不过IBM一家。苏联在60年代干脆放弃自研,直接仿制System/360,不仅硬件照搬,操作系统也逆向工程强抄,但最后花了无数财政资金,却是越仿制越落后,越落后越仿制,PC机爆发后更是一落千里。到1990年,美国15%~20%的家庭拥有计算机,总量上千万台,而苏联全国只有20万台电脑。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追赶英国时用的手段,苏联在追赶美国时全用上了,包括仿造、抄袭、技术间谍、国家法案、财政补贴、贸易保护、人才引进……但唯一缺的,就是市场。正如米塞斯说的:“没有市场的地方,哪怕是立意最佳的指令,也不过是僵化的文字而已。”

美国在面对苏联的追赶时,尤其是斯普尼克卫星和加加林刺激之后,果断学习了“左手拳”,财政投入疯狂增长;但苏联在追赶美国时,却只是在加强“左勾拳”,无法学美国的“右勾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向苏联学习了“计划”,苏联却向美国学不到“市场”,最终导致信息领域的全面落后。

历史对待失败者是残酷的,苏联在信息时代能被世人记住的成就,只剩俄罗斯方块了,而这个诞生在1985年的游戏表达了一种隐喻:杀死你的,是你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错误。

回到1780年,整个美国只有三台蒸汽机,两百多年过去了,美国成了这个星球上科技最领先的国家。

这个历史只有几百年的新大陆帝国,做过“追赶者”,也打压过“追赶者”;有过“直道领先”,也有过“弯道超车”;有过自己不要脸的阶段,也有指责别人不要脸的时刻。所以面对下一个战略挑战者,美国对工具箱里的武器实在是太熟悉了:要么是它亲自用过的,要么是它曾经对抗过的。

似乎在每一次面对战略对手的关键时刻,技术革命总能给美国送来“助攻”——当美国费力追赶英国时,内燃机和电力出现了;当德国和日本组成轴心时,美国恰好构筑完第二次工业革命里最庞大的产能;当苏联成为最强对手时,建立在硅基材料上的信息革命又几乎跟冷战同时拉开帷幕。

在AGI似乎要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首先,市场经济和商业公司,是制胜的关键。

在每一轮技术浪潮的国家对决里,主力军团一直都是商业公司,而美国是最擅长培养商业巨子的国家,它不仅做得比苏联好,还比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好。因此作为追赶者,坚持市场经济是必选项,是所有“0”前面的那个“1”,鼓励技术创富,让每一个靠创新成为亿万富翁的人成为大众偶像,消除一切破坏这种环境的因素,是唯一正确的路。

其次,政府要坚决投资科技,切勿有“内疚感”。

从历史上看,美国无论是扮演“追赶者”,还是“并进者”,抑或是“领先者”,美国政府都在坚决地、果断地、毫不犹豫地参与到对科技的扶持中去,区别只在于程度深浅而已。但美国在苏联倒台之后,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叙事,动辄就把外国政府补贴研发列为制裁事项。作为追赶者,要从历史的轮廓中看清楚这里面的算计,切勿陷入虚假叙事的窠臼。

第三,对潜在的技术革命,不能抱“侥幸心理”。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被美国超越,除了国家本身天花板较小的原因外,对新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敢对存量资产开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尽管现在AGI的突破尚未能得到完全的验证(业界预计2025年到2027年),但切勿抱侥幸心理。对这种影响国运的大趋势,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最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都要坚持开放和学习。

美国在追赶英国时,积极引进来自英国的先进技术和人才;美国在超越欧洲时,把大西洋对岸所有的技术都拿来消化吸收;美国在打压苏联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借鉴了苏联的“举国机制”。因此,中国要坚持向西方学习,越不让学越得学,正如任正非说的:“我们不能因美国打压我们,就不认为它不是老师,不向美国学习,这样会走向自闭。”

当然,上述经验能起作用的一个前提是:作为美国的战略对手,本身需要具备战略实力。

中国的确错过了信息革命的前半场,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缩短差距,90年代初华为等一批公司从通信领域开始紧跟,2000年前后一批互联网公司崛起,之后历经二十多年的软硬件热潮,国内科技公司阵营不断壮大,虽然不敢说能与美国比肩,但至少也做到了没有掉队。

由于AGI浪潮本身就是信息革命第九次产业创新的延续和放大,国内科技产业在信息革命中的紧跟死咬,让中国攒下了全球仅次于美国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和商业资产——当美国人率先发现并驶向“新大陆”时,中国几乎是全球唯一能够迅速组建船队、紧随其后的国家。

而当OpenAI启动新一轮科技革命时(防杠:目前的确尚未100%确定),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其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需要在AGI技术领域再一次做到“紧跟死咬”,并避免在“换挡”的关键时刻让对手对自己产生“技术代差”。而毫无疑问,美国也会充分利用AGI这一技术武器,这一点,从国会议员们对SamAltman满脸宠溺的表情中,就可见一斑。

THE END
1.国家对气功的禁令背后的原因探究首先,国家为什么后来禁止气功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期,一些非法营利性质的气功教练和组织开始出现,他们利用民众对于健康和长寿生活的追求,进行高额收费的虚假宣传,并以此牟取暴利。这些活动不仅给社会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https://www.s1krlen88.cn/dao-jia-gu-shi/247871.html
2.国家禁止气功的背后历史考量与科学态度的演变国家禁止气功的背后:历史考量与科学态度的演变 在中国,气功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健康保健手段和文化传统。然而,在20世纪末,政府开始对气功实行更严格的管理,并最终将其列为非法活动。这一政策变化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国际观察与批评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内政越来越关注,不少西方国家和组织对某些形式的https://www.kkrtggh.cn/dao-jia-jing-dian/786635.html
3.为什么国家禁止玄学爱问知识人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玄学,从而推断政府为什么不提倡玄学。玄学是什么?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https://iask.sina.com.cn/b/new2I1i4AXle0F.html
4.玄学的有效性要由其本身的研究范围保证有一种说法是玄学不能被科学解释所以玄学依旧有其价值。 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依旧在用科学的角度来评价玄学,玄学的有效性还是要建立在科学的无效之上,所以科学与否还是玄学是否成立的标准。如果认可科学和玄学只是看待世界的两种角度,那角度之间没有高低,而当你在用科学无效来论证玄学时,还是在说科学才是那个基础的东西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39215063
5.为什么国家禁止玄学理想股票技术论坛国家禁止玄学,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玄学的真实性、对社会的影响等。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探究国家对此做出的决策背后可能存在的考量。 国家禁止玄学炒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决策逻辑探究 [股票软件指标公式技术交流] 千里目818 2024-8-4 相关标签:国家为什么禁止学玄学 为何国家不禁止炒股 为什么国家https://www.55188.com/tag-thread-9017602-1.html
6.国家为什么后来禁止气功了揭秘当年的禁令背后的原因与影响在中国历史的某个时期,气功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和精神修炼方式,曾经广受民众欢迎。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实践最终遭到了政府的大力打压。这一转变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政治考量 国家为什么后来禁止气功了?首先,从政治角度分析,当时的一些地方政府和权威机构开始对参与气功活动的人士进行监控,并将其视为潜在的社https://www.huoophd.cn/dao-jia-jing-dian/453596.html
7.ak.akvtc.cn/mokieo/cat1986?tags=qb3rm英国东南部数千户家庭在圣诞节可能遭遇停电,英国电网发言人称英格兰30万人由于天气原因遭遇断电。而苏格兰地区,风速高达每小时80英里(约合128.7公里),这导致苏格兰北部约800户家庭断电。-——。 据德国《明镜》周刊10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丑闻揭秘者斯诺登提供的一份日期为今年4月的机密文件,公布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http://ak.akvtc.cn/mokieo/cat1986?tags=qb3rm
8.神秘如果你的国家禁止请离开2023这是一个好的平台,神秘如果你的国家禁止请离开2023肯定是你的最爱http://house.hfhome.cn/Web/2743611737.html
9.www.scmc国家大奶在线观看 美国uzunhaya XXXx17—18HD岁大学 美女MM 131 在线观看视频 九九高清无码,丰满,无遮盖 小泉日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在线观看 日韩肛门脱粪视频 国产特级毛皮裸体视频 免费观看AV无码 三d黄色网站 老牛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 在线chinese home观看 日本大奶肛交 男♂?生j插口 粉嫩AV电影http://www.scmc-xa.com/xxxr180503/355744.htm
10.nbxinxi.com/xxxr53904692.htm直播玄学炒股,警察叔叔关注我类似软件 免费看裸播视频的aqq 嗯哼嗯快拔出来我 春黄大香蕉 人人操人人摸人人看人人爱 瓦格纳或启动首领遭不测预案机制 日本黄漫内射 国产午夜aV福利 黑人帅哥射精 37大但人文体艺术任汾a 三人吃奶一人插入 狂操艺校舞蹈系校花02年jk 亚洲黄网一区三级片中国 金洋6登录地址http://nbxinxi.com/xxxr53904692.htm
11.www.chineseso.cn/xxxr90139506/729022.htm国家a级毛片 国产黄色一级性搞逼 火影美女被鸣人爆操的软件 免费污成人网站 古代亂伦WWWHD91 《私人教练1983年美国》高清免费无广告免费观看_华商网 菲谢尔ちゃんが腿法娴熟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 日本狠鲁伊人久久 秋霞鲁丝久久aV 大胸美女又黄又x网站 女生半脱内裤 avxxoo67 操死我了在线观看网站 http://www.chineseso.cn/xxxr90139506/729022.htm
12.侗族民间禁忌一元二圣三清四御五老之谜解除了农业上的禁忌,生活中的许多行为也受到限制,比如不可以在太阳或月亮面前小便,更不要说是在它们即将落山或升起时。在野外遇到动物尸体也是绝对禁止的事情,因为这可能会带来不幸。而且,在清晨不要提及死亡或凶吉的话题,以免招致厄运。 婚礼上也有严格规定,比如不得同姓结婚,以及某些属相之间也不宜交配。此外,对于嫁https://www.xkn4bo5w.cn/dao-jiao-wen-hua/106672.html
13.电视剧琅琊榜对道教文化产业影响深度剖析电视剧《琅琊榜》作为近年来的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武侠剧,其在叙述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对道教文化的描绘,对于推动和提升道教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背景与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各类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道教作为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宗教之一,其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哲学https://www.iophvqhnjr.cn/dao-jiao-wen-hua/221944.html
14.追溯传统共赏佳节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探究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春运前夕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它不仅是民间对灯火、粽子和汤圆等美食的庆祝,也是人们放松心情、祈求幸福安康的一种方式。 元宵节的历史渊源 元宵节起源于唐朝时期,每逢正月十五夜,宫廷中会举行大规模的燃灯活动,以驱邪消灾。此外,这一天也是民间广泛流传的https://www.lya72p0gb.cn/dao-jiao-wen-hua/222327.html
15.www.chiscientific.cn/mokoi11国家发改委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大集团确实对定价机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主要是觉得目前的机制还不够市场化。社会舆论则认为国家发改委在油价问题上,一直都是“上调快下调慢,上调幅度大下调幅度小”。但这位人士同时表示,“油价调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中国的成品油定价http://www.chiscientific.cn/mokoi11_29/389566.html
16.《祥瑞》:王莽的乌托邦理想,为何演变成一场国家的灾难?(祥瑞)书评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有人调侃说,他是一位穿越者,甚至是一位西汉末年的社会主义者。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渴望建立儒家天下秩序的复古主义者。在王莽的身上有诸多标签,可是真实的王莽却模糊在历史的烟雾中,长久以来,王莽和他的时代都很少被关注,而是在史书中被寥寥几笔带过,仿佛那只是一段乏善可陈的混乱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8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