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陈德森独家解密《十月围城》前世今生

人人电影我们制作——独家对话陈可辛、黄建新、于冬

文/魏君子

如何商业?如何组合?如何回报?“人人”自有妙招,本期新航标独家对话陈可辛、黄建新、于冬,揭秘“人人电影”的产业新模式,解读贺岁动作大片《十月围城》前世今生,憧憬中国电影的“理想年代”……

·陈可辛眼中的世界

·于冬:把一部电影做到十亿票房

·黄建新:先解决亚洲再说美国

采访:魏君子撰文:竹聿名

在别人眼中,陈可辛天生电影命。但其实,这条路是他闯出来的。

陈可辛父亲陈铜民是泰国华侨,五十年代流行华侨归国,陈铜民便回到北京念电影,60年代辗转去到香港,并且生下了陈可辛。在香港,陈铜民顺理成章到长城、风凰左派爱国电影公司工作,之后转投国泰、邵氏公司做编剧和宣传,那些年,小小年纪的陈可辛帮父亲拎公文包,在片场到处转悠。70年代,一直梦想做导演的陈铜民咬牙离开电影公司,在外独立制片,资金缺乏,儿子陈可辛成了他几部电影的童星。

十二岁时候,父亲事业不如意,决定举家搬迁泰国,陈可辛无法接受,向父母表明自己是香港人,不愿同去,结果抗议无效,陈可辛之后便用行动来“反抗”——在泰国六年他只读国际学校,一到暑假就跑回香港。至今,他只会说泰文,不会写不会看。

从小跟父亲到邵氏等片场玩的陈可辛一直对父亲崇拜有加,但父亲却不愿儿子读电影,认为没前途,18岁时候儿子到美国洛杉矶读书,他希望儿子读酒店管理,陈可辛听话,结果闷得不行,第二年自己就换成了电影课程。其实陈可辛一直没毕业,因为1983年他跑回香港到嘉禾做暑假工,结果一做就再也舍不得走。

香港时光

陈可辛凭借流利的英文和泰文在嘉禾做翻译,后来顺带做起了助理制片,偶尔还客串客串电影,做《龙兄虎弟》制片结实了曾志伟,两人一见如故。1987年曾志伟与嘉禾反目,被迫离开自立门户,曾志伟顺便也把想做导演的陈可辛“诱骗”了出来。

大制片家

在香港同行眼中,陈可辛冲出香港进军好莱坞,风光无限,但陈可辛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当时十分失意,是逃到美国,是为了重拾信心才回来。

2000年,陈可辛回到香港。经过这几年远征博览、深究细学,陈可辛眼界大开进步神速,此时的他不再局限于香港本土,也不再局限于如何制作一部好电影,而是越发精于对电影成本、发行、回收通盘考虑,市场的嗅觉、洞察力、判断力都有了飞跃进步,极具大制片家风范。

正在这欣欣向荣之际,意外发生了……

挥师北京

陈可辛父亲在北京念电影课时,陈可辛还没出生,不曾想到,50年后他也回来了。

2005年,一次找上门的意外让陈可辛重新回到了内地,也重新认识了内地市场。“现在回头看一部一部很有计划,但是确实不是。《如果o爱》只是意外,整个是天映跟香港无线他们积累多年的基金,一直没有花,所以想试试歌舞片。我说好,就拍歌舞片。很多人以为是我想拍歌舞片,其实是无线的基金想拍歌舞片。这么多年,《如果o爱》是自己公司第一次没投资的,等于受雇,有分红,但没有主导权。”

《如果o爱》让陈可辛看到内地市场的广阔,他有心在内地扎根发展“我为什么来到内地市场,当然因为这个市场大,这个市场更长久,不用不停的跑去美国拍戏、搞亚洲电影。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能继续拍电影,这个地方肯定发展会很好,而且有很多比较有深度的人文电影,观众都能看,因为这里的观众量是够的。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每个地方电影能发展,都有很好的本土市场。现在内地这个市场是很健康在发展,作为一个电影人,尤其是华语电影人不来这边是不可能。”

陈可辛眼中的世界

1,港仔多情:我一定得回香港

我是一个很道地的香港人,而且我对香港的情感,我敢说比大部分的香港人还重。我从小就离开了香港,11、12岁。华桥为什么那么爱国?每次革命每次都是华侨的钱,一个中国人离井别乡的时候,会特别爱那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对你来讲是很浪漫和遥远的东西。我在80年代去了美国之后,当时也是香港最好的时候,我觉得我一定得回香港。

2,UFO:他们觉得不像港产片

3,捍卫港片:先留在擂台上

4,香港市场:得讨好八个不同的地方

香港电影人也好,中国电影人也好,以前我们最大的悲哀,或者是最大的缺陷,就是我们没有一个本土市场,而本土市场的是电影发展和进步最坚强的后盾。我觉得电影好得先谢谢观众,不是谢谢导演。没有观众的水平,电影是好不起来,电影是为观众拍。除了艺术电影、文艺片。在商业片里面,观众不好的话,电影是好不起来。韩国电影为什么好,韩国的观众是有水平,全世界电影越来越快,它整部电影很慢,一个屏幕可以讲两个多小时的电影。

当时看几部韩国电影,不一定是很好的电影,但是你觉得他们的观众能接受这样的电影,真的是幸福。而且这种东西,肯定得在语言文化相同才能够做得到。香港电影恰恰相反,香港电影得讨好八个不同的地方,文化、语言不相容的话,只能用表面的东西吸引,动作也好,什么东西都得快,要是听都听不懂的话,结果只能拍鬼片。

5,香港精神:80后都不是香港人

所谓的香港精神也最多十几年,香港形成这个所谓价值观这个中心思想就是70、80年代,90年代开始已经没落了。所以80后的人都不是香港人了,香港人只有50、60年代出生的,才是我们说的香港精神、港产片的精神。这些人已经都40岁以上,20几岁其实不是,地域上是香港人,精神上已经不是我们概念上的香港人。

6,香港编剧:就那十几个

我没有签香港三分之二编剧。香港的编剧都是自由身的,每个编剧都是跟八家公司写,今天去这边聊,下午去那边聊。剩下来的编剧就那十来个。香港还是个集体创作,跟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编剧回去写三个月之后就交了剧本给你,香港的编剧弄个剧本三个月,每天都坐着跟你一起聊,你叫他回去写,他还要不停跟你聊,他不希望写出来你不喜欢。每年用6、7个编剧很简单的事,一年6、7个编剧已经是香港三分之二的编剧了,其实就这么回事。

7,进军内地:最后一部用香港副导演

其实我熟悉还是香港团队,我每次都希望多点用内地的团队,《十月围城》将是最后一部用香港副导演的电影了。我常觉得我们一帮香港人在这里做一些文化的东西主要是给内地的。现在整个团队就30个香港人,自己又不好好讲国语,600个人都不知道你们在干嘛,30个人再怎么快也带动不了团队。摄影师、副导演也好都应该用内地的,不然的话很难混为一体。

8,好莱坞:近几年也太烂了

我以前很喜欢好莱坞,这十几二十年很讨厌好莱坞,我在做亚洲合拍,包括我现在来大陆拍电影,都是要想抗衡好莱坞。前两天我在台湾,有个台湾观众说我们不应该矫枉过正,不应该一直骂,我没有骂,我就是在美国念书长大的,我以前喜欢好莱坞喜欢的不得了,基本上对于好莱坞是崇拜的,但近几年好莱坞也太烂了。我们一路要抗衡美国那么不自爱的一个行业,就像《投名状》所讲的那样,权力到最后一定是腐败的,当你有了全世界的观众,你肯定是腐败的,好莱坞就是这样。

9,打破内地名导制度

10,做监制:做监制做出感情

我做监制已经做出感情来了。做监制对我来讲,这些琐碎的事情跟谈剧本一样兴奋,谈宣传的策略对我来讲不是很苦的事情,这些都是创作的事情。谁都喜欢做导演,但是我做导演的压力是很大的。只做导演对我个人来讲不健康,我做监制多忙还能回家,我做导演就会把情绪带回家了。

理想年代:“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采访\撰文:魏君子

我从来不把商业电影看成一个贬义,我把商业电影看成一个理想了。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就是观众的电影。

于冬与陈可辛、黄建新筹划成立“人人电影”之时,正值金融危机爆发,“我记得当时跟陈可辛签了一份一页纸的文件,内容很简单,其实就是我的一个承诺,但金融危机]对基金、投行、风险投资这帮人的打击太大了,雷曼兄弟都倒了,当时答应我的这些投资人瞬间没了。但我有一个信念,我跟陈可辛很坦诚地谈,我不是骗你,不会没钱冒充有钱,现在确实是这种情况,‘人人电影’不是说大家今天拍脑门想干就干,毕竟反复谈这么多次了,想法都是对的,只是因为资金的问题,所以我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事情往前推进。我看好你,也看好未来的市场,也看好我们的理念和想法。”

如今,即将公映,“人人电影”也得以正式高调亮相,究竟“人人电影”有何理念,能让于冬砸锅卖铁也要投资呢?在中国电影产业领域,“人人电影”的出现会带来什么新模式呢?陈可辛于冬黄建新对话新浪娱乐,铁三角独家揭秘“人人电影”……

一,架构:梦工厂与环球?

陈可辛(人人电影):

于冬(博纳国际):

二,分工:铁三角如何各司其职?

于冬:

陈可辛:

其实也没怎么分工,我想到一个题材就跟黄建新聊。《投名状》他的帮助不只是在剧组的调动、协调上,还有在创作上。黄导磨合性很强,他永远能够把最好的东西给你,而是是顺着你的方向把最好的给你。很多时候跟他谈剧本,他就会在这个文化里面找到跟你要的对等的东西扔给你。所以在创作上他帮助很大,尤其是很多对白,编剧永远写不出来,他一句对白几个字就把整个情绪写出来。我跟他的创作是特别对的。

黄建新:

我们基本上一件事一块做,常常为一部电影陷进5、6个月在剧本里,都希望开始的基础比较好。其实陈导在监制和更大的亚洲市场控制方面比我强,因为他很早就开始搞了。我在制作方面比较擅长。将来会各有倾向,但目前还在一起做。

三,投资:不跟圈外打交道?

做《投名状》后期的时候,感觉中国电影改变得太快,就想在内地做工作室,后来又想,工作室是不够的,太被动,完全没有独立权。所以就想到做“人人”,当时也没决定是跟博纳合作,只想跟黄导一起做一个公司。也有很多人愿意投资,我们叫做圈外的钱,内地是特别多的。但是我一辈子的原则就是不跟圈外打交道,圈外的钱有三个不好的地方,第一他们不懂,第二目标不明确,第三没有责任。很多时候他觉得是投资方,会给不合理的要求;你说不行,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不行,结果赚钱他可能觉得应该赚更多,亏本可能觉得你骗他,因为他没有标准。还有就是目标不明确,随时可以走,他没有责任,也没有必要留在这个圈里。我永远觉得用这个圈内流转的钱是最保险的。理论上用戏院的,发行人的,或者是音像的,这些钱投到电影是互利的。

“人人电影”成立这两年学到很多,一些海外的经验,根本没用的,很多投资的模式,包括现在这次的5大广电都没有前科可借的,是全世界都没有的。原来我不是说别找圈外钱吗?但是我没想到那么不需要圈外钱,每部戏决定要拍的时候,钱多到可以拍两部戏,来的基本上带钱以外,还带资源。资源这个东西,在这两年来讲,做完一部《十月围城》发现,两三个年都用不完。

四,盈利:《十月围城》肯定能在30%以上?

《十月围城》我是算过这个戏能赚多少钱,我一直在说,商业的模式是什么呢?除了拍戏的题材,除了宣发的方案,更重要是回收的保障。而且回收不只是说你赚多少钱,是真的钱回到口袋里面。很多电影说很赚钱,但老板都亏本,就是中间人赚。所以我们希望很明确给你看整个帐,都能回去30—50%,这个回报对今天的经济来讲不得了。我觉得《十月围城》肯定能在30%以上的。

五,计划:3年15部电影?

12月份先拍的戏导演是谷德昭,这个戏讲两个古装大侠退休的故事,其实就是蝙蝠侠跟蜘蛛侠,一男一女,要退休了,怎么做回正常人,这样的喜剧。人家老外都是看了二三十年的漫画才敢拿来拍,你在美国无缘无故拍任何的侠都没有人认,必须要有群众基础。人家的群众历史有30年,我们没有。突然间拍一个什么侠是笑话,所以只能回到古装,才有侠的感觉。

以前UFO的年代,我有5个志同道合的导演一起,我够量才在这个圈里,业内才有谈判的条件,因为你三年拍一部戏没什么太不了,缺你不缺。王晶最厉害,一年有10部戏,任何一条院线碰到王晶就活了,不管卖怎么样,起码永远有片源。所以在拍片比例上,15部戏我能拍2部就不错了。

六,理想: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

我一向都有两个极端,一方面很理想,一方面又很实事求是去面对这个市场。但是这两个东西是冲突的,我永远是游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我是从来不把商业电影看成一个贬义,我把商业电影看成一个理想了。人人电影就是商业电影,就是观众的电影。

我永远有一个理想,其实观众没有那么烂。很多烂片卖钱,有很多理由,但我觉得不应该把责任推在观众身上,说观众水平不够,观众没有问题。所以我永远希望,在讨好观众为前提下,在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的里面发掘一些,比他们自己想象更高的东西。所以人人电影讲到底就是人人,观众的电影。为观众拍的电影。

独家对话黄建新:先解决亚洲再说美国

我们一开始的计划首先是解决华语的问题,解决亚洲共同文化比较相近的地区,然后再说美国的市场。当然一个大的电影是要兼顾一个市场的。

——黄建新

新浪娱乐:您和陈可辛于冬怎么走到一起的?

新浪娱乐:与陈可辛希望在哪方面能发挥更多的优势?

黄建新:我跟陈可辛做监制都是制作见长,希望一个人才的组合能够把电影拍好,能够保证一定数量的好电影能够加入到中国整体电影里,占一定的份额,使电影能够稳定的生产,是这么一个想法。

新浪娱乐:这几年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增长很快,会不会拍一些比较大规模的影片?

黄建新:大也是相对的,我们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回报系统,实际上再大也不是无限大,也不能大到跟美国好莱坞片一样。在计算成本范围里把中国电影做好,逐渐的,稳定的生产,使中国电影能够做到比较好的质量,慢慢地稳定向外输出,这是我们想做的计划。目前对外的输出都是有点撞运气。从目前市场的需求,全世界的经验来看,喜剧片都是一个投资不大,容易出效果的,所以这方面会做一些尝试和投资。

新浪娱乐:海外市场如何控制?

黄建新:你的电影制作要达到一个国际欣赏的要求。其实国内观众对电影的要求相对比欧洲观众低,因为欧洲观众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有比较长的历史,他们看东西的眼光很刁,我们常常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在中国都可以赚钱,在国际市场不行。因此我们组建这个公司之初就想到了,要达到国际要求,保证质量。第二个,客观讲中国电影在欧洲市场、美国市场基本不强,所以我们一开始的计划首先是解决华语的问题,解决亚洲共同文化比较相近的地区,然后再说美国的市场。当然一个大的电影是要兼顾一个市场的。我比较同意陈可辛导演的计划。

新浪娱乐:会不会培养一些新导演新的人才?

黄建新:会有。去年到今年,我跟陈导演一起光见青年导演就有几十次,见了很多很多人,也在推动一些项目。现在大陆的市场情况跟以前不一样了,更多的观众喜欢看跟他们有关的,快乐的或者是某种类型的电影。因此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经验和国际的一些经验,能够使这个青年导演能够努力面对主流市场,从职业技巧的角度进入市场。这样能够推动小的电影的良性发展,常常很多人拍的很好,但是就没钱拍。

新浪娱乐:黄导的片子都有很强的艺术性,但在中国艺术电影很难市场,不像欧洲有艺术院线。您怎么看?

黄建新:其实我每次拍片都会计算,我拍艺术片先把市场预卖掉,不亏钱才拍。但有些导演没有,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投进去,结果就输了,就没了。前些年,我最初做基础,还有很多制片公司和投资人的关系,所以一般来讲一个剧本从开始策划,计算投资额的时候,其实已经算过艺术市场了,一般都不赔。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包括我自己现在面对真正市场的要求,如果你还是要做职业导演的话就必须面对挑战,面对观众需求做选择,同时要把电影拍到很好的境界,故事讲得好,演员表演好等等。

新浪娱乐:怎么看年轻导演走艺术片这条路?

黄建新:走电影节路线是一个方式,这是一条路。但是得奖不得奖不是我说了算,你觉得你再伟大,但得不了就是得不了。每一个评委的喜好不一样,可能恰恰今年就是他们选择的主题不是你要拍的,因此都是有偶然性的。所以不能把宝押在这上,还是要拍好的电影。另外如果长久的话还是要计算成本的回收问题。

独家对话于冬:“人人”要把一部电影推到十亿票房

陈可辛跟我有一个观点,我们拍商业电影,要把一个单片推到一亿美金,也就是十亿人民币的票房,到那个时候,我们钟爱的艺术片、文艺片,都可以形成工业,整个工业起来了,市场也起来了。“人人”就是朝这个方向去做,为什么叫“人人”?就是老百姓要看的电影。

——于冬

新浪娱乐:陈可辛曾经说过来内地拍戏,有一个原则,我不敢用圈外钱,一定要找最专业的公司发行、合作。怎么看待博纳国际与人人电影的合作?

于冬:“人人”成立之后,突然投电影的钱又都来了,觉得金融危机对电影来讲是一个机会,当时有很多人跑去跟陈可辛说,于冬没钱,我这里有钱,拿3个亿8个亿给你拍电影。你说不动心吧,谁都动心。但可辛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两年大陆市场正好,如果不把这个产业做稳定了,真正托起这个产业,很快这个钱没了,市场还是起不来。

香港人经历过各种好的时代和低谷的时期,韩国电影市场好的时候,跑去跟韩国合拍,弄一些项目。但很快韩国时代过了,日本好的时候,跑去日本;台湾好的时候,跑去台湾;都经历过。香港最辉煌的时候,90年代初都拍300部电影,突然亚洲金融危机,一年产量一下子跌到30、40部。

新浪娱乐:除了陈可辛,博纳国际跟其他香港电影人也有深度合作,合作模式有什么不同?

新浪娱乐:博纳国际还有专门负责海内外发行的发行工作室,是由施南生负责,它的重要性是怎么来判断?

《窃听风云》实际上是纯粹的香港电影,是内地投资,然后反销香港,很成功。就就是我们在香港发行工作室的重要性,我不能让博纳同时做香港,我还得去建立团队,还得熟悉人脉,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就去求人,求谁呢,就是大家合作那么多年的,有商誉极好的施南生。她对国际市场又熟,以前她卖给我片,现在是我把片返给他,成立了一个公司,由博纳控股经营,施南生现在是执行总裁总经理,我是完全信任她。我们有了近十年的合作。她这个行业是多年的口碑和信任,不光对我,对所有人都有信誉,而且有专业的,所以我们很快建立了发行工作室。

新浪娱乐:怎么看待今年的贺岁大战,博纳有什么安排?

采访\撰文:竹聿名

——陈德森谈《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前传

70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导演的陈铜民横下一心离开邵氏电影公司,开始独立制片,由于资金短缺,儿子陈可辛还被他物尽其用做了几回小演员。可惜的是,陈铜民所拍摄的几部电影成绩平平并不算成功,为此,他心灰意冷,决定离开香港全家回流泰国,到一家报纸做起了主笔。

陈铜民导演作品不多,《赤胆好汉》被儿子陈可辛认为“是当年他几部戏里面最好看的一部。”而鲜为人知的是,10岁的陈可辛其实还在《赤胆好汉》里面客串了男主角义士的儿子。那年是1973年,36年后,陈可辛找来超豪华明星阵容重新翻拍父亲原作。

《赤胆好汉》故事并不复杂,陈可辛说:“很简单的动作片,只有一个主角。这个义士等于是革命党陈少白三顾草庐把这个义士请出来,义士的爸爸是以前维新的,上一代的革命党,给慈禧逼来香港,他妈妈就决定,我们绝对不能牵扯在这个革命里面,就安居乐业在香港这个小地方活下来。他就觉得我绝对不能去,当然以前的电影是很传统的,可能他妈妈也给杀了,最后就逼的这个男主角决定出来,他就写了一封信给老婆和儿子,我演那个小孩。那时我应该是10岁。那封信用了林觉民的《绝命书》。”

后来《十月围城》公布剧情简介后,外界纷纷质疑陈可辛抄袭张彻的《上海滩十三太保》,陈可辛为此一脸无奈,他说:“我没看过《十三太保》,那个戏是讲保护孙中山的么?”陈铜民的《赤胆好汉》制作于1973年,张彻《上海滩十三太保》制作于1984年,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不争的事实足以让流言平息下来。

陈父却不愿意儿子多提自己拍的《赤胆好汉》,他害怕观众以为儿子在拍一部老片子,更重要的是“对德森不公平。”

兄弟知己寻找角色

磨难重重卷土重来

好不容易找到一组演员准备开拍,麻烦接踵而来。

陈德森说:“《十月围城》我2003年开拍过。我99年筹备这个事,景搭在南海基地,都准备好了,一个投资方状况,就停下来。很多变,2003年还有SARS,景对面就是sars起源地,大家都害怕,没人愿意进去,一开始也没人投资,我老板说自己投,给我打了一个很强的强心针,那年对我特别有意义。”陈德森当时的老板是香港银行总裁曾献基,04年自杀身亡。而在《十月围城》筹拍期间,陈德森母亲中风成了植物人、姐姐验出癌症、自己被车撞……事情令陈德森濒临崩溃。

这一切陈可辛都没管,他尊重导演。

2009年,陈可辛、黄建新宣布成立“人人电影”,公司开山之作正是陈德森这部多灾多难却又精彩异常的《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正传:独家对话导演陈德森

“这次完全是香港团队,工作人员或现场制片统统都是香港团队。这种士气,一个事出来了,这在国内不可能完成的。集中的时候,董玮带一组,德森带一组,陈可辛带一组,刘伟强带一组,四个导演同时在开工。大家从来没有争名分。刘伟强,我们想给他挂监制,挂联合团队,不要,他说我就是来帮忙的,叶伟民,我就是来帮忙。甄子丹,动作导演就是动作导演,我就是来帮忙。《十月围城》这一部戏人我真正看到了香港电影这么多年来他之所以成功,他是有一种协同、合作这种创意上,不管工作上的态度,这种拼命的态度。可辛完成这个制作其实他是有很大损失的,经济上有损失,他退了一部美国的片,他起码不见了一百多万美金吧。第一,这是“人人”开山之作,第一部戏要成功。第二,我们做监制的态度是要对老板负责的,这么多投资方,中影集团、几大广电都在里面,香港人不能丢这个人,就变成香港一个行业的东西了。所以我也特别觉得这个戏很艰难,很不容易,能够完成,而且如期完成,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化运作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案例。”

这部集香港电影界一流人才完成的作品,未映先红,一路来备受瞩目,究竟影片改编了什么、动作设计如何、众明星演员表现怎样……新浪娱乐独家对话《十月围城》导演陈德森,让他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1,片名:本来叫《十月维城》

2,改编:变成5、6个烈士

3,剧本:甄子丹的角色改动最多

陈德森:我曾经开过一个玩笑,后来有人问我“导演,剧本这个是怎么写?”我说你问我第几稿?是1270稿还是1310稿?我写了无数次,而且很多编剧参与这个戏。

最大的改动可能是有些人物的背景,第一稿也是找甄子丹,他是演一个搭棚的,曾经有过太太,曾经老婆死了。给他不同的故事,直到这次他进来,我和陈可辛再研究,另外我们提的很多线都是直线,因为报恩,因为亲情,因为爱情,一条直线,可是只有甄子丹这条线比较反复,犹豫,这个角色是比较多改动。

4,真实性:历史上有几个写法

陈德森:孙中山是经过5年不能来香港,因为他某种程度上英国政府不想得罪清廷,5年下了禁令不能来,第6年是可以来的。历史上有几个写法,有的写法是他上过岸,有的写法他上岸在早上,有的写法他是在船上成立兴中会,有一个写法,清廷一直在暗杀他,英国试过一次,他在三藩市也被暗杀过。我其实是借它来写一群无名英雄,一群不全部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每一个革命都有这些人,这些人是很真实的。成就一个革命不一定是黄花岗72烈士,下边还有很多人你不知道,无名无姓的无名英雄,这些人很真实。

5,类型:我们没想过香港有历史

陈德森:有历史、有文戏、有剧情、有动作,包含很多元素。头三天的事情一波一波,这些人物一次一次扣住你的心情,到最后他们一个一个会为保护孙中山而做出很多牺牲。所以,包含很多,其实是很多元化的一部电影。

《十月围城》是发生在香港的事情。我们没想过香港有历史,香港曾经发生过大事件,这个小地方,我们有的东西都是黑帮、警察、警匪,不觉得有这么重的东西曾经发生在香港。我觉得史丹利街、皇后大道,香港人今天都还去的地方,原来这里是杀死杨衢云的地方,原来这里曾经孙中山来过,而有很多人在这里牺牲过。这个东西对一个香港人来讲,是挺震撼的。

6,动作篇:

打戏:甄子丹那一场打得灿烂

陈德森:刚刚讲漏了一点,不只是港式的动作片,甚至好莱坞,商业元素的全世界的动作片都是开场一小打,十分钟再一小打,中段来一个中打,中段到结尾的时候再来两个小打,然后再大打。我就想破格,我前面的60分钟是怎么样找这些高手,用剧情吸引你,用这些人物、后面的故事去感动你。剧情一波又一波,一波又一波,那个难度就是怎么样找这些人保护孙中山。另外,很多人都被暗杀了,会功夫的怎么应该保护,抓没被抓住,到底怎么找,前面的反复性,让剧情牵着你走,人物牵着你走。后面人物进来了,你投入了,就担心他们,就不想他们死,后半部分就变成一个一听孙中山来,5个小时里面发生所有的事情,希望有一个破格。几场都有不同的风格,甄子丹那一场打得比较灿烂。

审美疲劳:还有一个呼吸的空间

补戏:超时一周给甄子丹

新人:李宇春让我非常惊喜

陈德森:对于我来讲,我都满意。刚开始我找李宇春的时候,她完全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鞋子,她对这个戏的角色、动作一点信心都没有。我就说你不是舞台上有跳舞吗?她说导演,我的跳舞是这样轻摇(摆了一下身子),我在舞台上没有很大的动作表演。我说你平常有没有拉拉筋,她说不会,拉筋会伤到脚(陈德森一个无语的表情)。后来她打得非常好,这也是这个演员后天的努力。刚开始让我觉得她的打肯定要用很多替身,她那么脆弱,后来她很多戏都非常敬业、乐业,她打到第三天实在不行了,倒下了,身体垮了。我没想到李宇春真的让我非常惊喜,让我吓了一跳,她可以打成这样。

四大高手:对决甄子丹

7,演员篇:

甄子丹、胡军及黎明:大家都有一个突破

陈德森:有那么多演员集合在一起,也是我电影生涯里面的一个历史。

当时他们来接这个戏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兴奋的状态,我们找他演这个角色,他以前没演过,像黎明没有演过一个脏兮兮、浪搭搭的人,他们都是演大侠或者文弱书生,或者爱情片里的男主角,是警探什么的,都是演一个精明的人,可是这次演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活在人世间没有意义的人,他就觉得很新鲜,有很大突破。甄子丹演过一代宗师、大侠、武士、拳王,他就没演过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公,一个烂赌的赌徒,对人生没有什么承诺,就是活在今天、昨天的人,他觉得这是他很大的尝试。

胡军从来没有演过清装戏,这是第一他兴奋。第二,他为了效忠朝廷,他的眉毛每次都是被人打得破相,他就觉得有挑战。李宇春只是在舞台上跳跳舞、唱唱歌,很吸引听众、观众,这次让她做一个打女,对她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巴特尔从来没拍武侠片,让他来扮一个少林的武僧。

大家都有一个突破,在挑选角色上,我们很容易有一个默契,大家怎么样把这个角色演好。那个角力的部分变成大家互相刺激,变成一个动力。

谢霆锋:带着妆睡觉

陈德森:其实我挺感激李嘉欣,因为本来乞丐背后有一个故事,跟一个清流名妓有一段故事,有一个哀怨缠绵的故事,其实李嘉欣在这个戏开始的时候是一直活在黎明这个乞丐记忆里边一个抹不去的很痛苦的爱情。所以,一直在形容这个男人为这个女人付出多少,牺牲多少,到最后倾家荡产,变成一个吸鸦片的乞丐,大家都想这个女人到底是谁,我们一定要找一个有分量的女人来找,而且十年里这个角色我一直找李嘉欣,从比较多戏,一条线到戏删弱了一点,到最后出来不多的戏份,可是她也很愿意演。她觉得当初你第一天找我,到今天你来找我,我就来演。

范冰冰:不靠眼药水

陈德森:我是第一次回国内拍戏,第一次找国内演员,让我另眼相看。因为很多香港的女演员,不是说全部,很多都是靠眼药水来刺激,因为只能一遍,她们说我们演感情戏只能一遍,不是全部,很多演员来了进入这个状况,最多不给你两遍。可是范冰冰范小姐可以不断的给你,感情不断的涌现,我觉得很奇怪,我说你是想难过的事情?她说不是,我是可怜这个角色,我进入这个角色的状况,所以很容易就不抽离的演那个人,我觉得她挺投入的,我挺希望再跟她合作。

李宇春:最担心的一个

王学圻:这个人是有黑暗面

陈可辛:其实最重要的一个,我们最大的决定王学祈的那个角色,那个角色是一个香港的商人,找了王老师来演就改成广西的商人,是在香港经商的广西的商人。这个角色很重要,这个戏是很多演员的,不会每个人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从头到尾,一个是梁家辉,那是革命党,安排、策划这次行动,他在中间也被绑架了。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跟革命离开一个手的距离的,跟革命有关系,但是永远不会参与直接行动上,就是一个比较爱国的商人,我们毕竟不是那种很单独的主旋律戏,不会把所有人写的很伟大,所有人写的很伟大就很假,他很爱国,但是不给儿子碰,我们是商人,我们的命是很矜贵的,我们用来赚钱给本来准备牺牲的那些人,其实是有阶级关系的,这个人是有黑暗面的,不能说是黑暗面,起码是很实在的,这个角色给革命的事件,越来越卷进去,把儿子也卷进去,在意义上他才是这个戏最重要的主角。

8,香港城:电影最大主角

陈可辛:我一直都是危机感很重的人,也很谨慎,尤其在宣传发行,当时,我们列的明星出来都觉得不够大,我在最后要发布前30天,我总动员,把整个素材放到大屏幕上去,那个景才是那部电影最大的特色。有了那个概念,最大的男主角,或者是最大的主角是香港城。然后才把演员一个一个走出来,然后才发展了把每个演员走哪一段路,他们的身份是车夫,是富豪、财主、赌徒什么的,把这些身份弄出来,到发布会前30天才定了。宣传和发行跟剧本很像,突然间聊天想到这个才是重点,就把重点拿出来。

10,刘伟强: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上来了

陈德森:那时我感觉不对,当时我病了几天,压力大到我身体很虚弱,睡不着觉,我要回去调理一下,我又回去几天的话,那又少几天,我回去4、5天,又跟不上。那个时候陈可辛就帮忙拍了几天,后来看不对了,他说你赶快回来,因为军心很重要,我怎么样累,怎么样病,就算我站在那边拍得很慢,我还要回来。所以,我病得很厉害,休息了4、5天,一个礼拜我就回来了。回来了以后陈可辛说我要找人帮忙,我说其实2月份就这样不行,因为像我们十年前港片最强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忙,我们是为群众服务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要拍好看的电影,我是要完成这个心愿,我不会介意,而且刘伟强拍东西也很好,他也很好,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上来了。

THE END
1.命运的纹理:解读命理学中的“命苦生肖命苦的意思命苦是指一个人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不幸,也可指其命运较为坎坷,经历较多磨难和困苦。在中文语境中,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生活状态或经历。详细解释1.命苦的基本含义:命苦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生活命运不顺畅,遭遇了较多的困难和挫折。这个词中的“命”指的是一个人的命运或生活轨迹。 https://www.fengshuiedu.cn/shengxiao/480389.html
2.什么是命呢?命被排在第一位,也就是影响人最大的因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盛行占卜之说,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无论是星座还是八字,其实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从人的出生那一刻已经注定了,通俗来讲,人的命运是固定的。 那么运气呢,运气就是和时代大势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做房地产的,那么前些年就是好运的时候,这几年就https://www.jianshu.com/p/4d94ce3b2179
3.康巴地区民间对歌(一)看上皮毛才夺的命 不知它是黑鼻子 早知杀它有何用 男: 今早清晨之时 到岩石中去慢步 遇到一只独角的野牛 我把它杀在岩石中 女: 红土里的狐狸 因皮毛越美越上走 回头看时枪射来 头破血流已晚矣 男: 无耻之友不会认错 看到利益就发狂 无能之马不会认错 https://zangdiyg.com/Home/Article/detail/id/7401.html
4.命里没桃花是前世太渣吗桃花少是因为正缘强大一些人命里没有桃花,也许是因为性格过于内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过于胆小,不敢直面人生,在日常的社交方面缺乏能力,在与人交流时十分害怕,特别是在异性面前更是手足无措,情绪异常紧张。 ② 脾气暴躁 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脾气太差的人。毕竟人是生活在感情的世界里的,相互之间必须互敬互爱。世上没有https://www.k366.com/wenzhang/jiaju/180603.htm
5.卡萨活佛转化陈晓旭中阴身全程实录前世印象的影响,这一生你依然有着很重的不服及争强好胜心。 陈:是的。 师:虽然这点表现的不甚明了。但却是修行中应当注重的事情。 陈:我太注重这些了。我以为我选择的是最好的。 护法:她指的这个选择指净空的威望高,信众多所以才使得她那么投入。没想到 https://www.wang1314.com/doc/topic-14447664-1.html
6.晚婚是因为前世作孽太多吗什么八字晚婚嫁得好有很多人都说,晚婚是因为前世的原因,因果循环,命理这个东西本来就是科学目前无法证实的,不过,导致大家晚婚的原因,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缘分没有到。 什么八字晚婚嫁得好 1、命局过于阴寒的女性 在经历过诸多情感波折之后,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伴侣时再结婚,更容易有幸福的婚姻生活,阴阳平衡,五行力量均衡的八字是最https://www.qiyuange.com/bazi/100434.html
7.佛法改变命运的原理和方法(三)劳苦才致富有的人要很辛苦地工作才能致富,这是因为他前世布施时,让受施的人千辛万苦才得到施物。譬如:他救济穷人,让穷人跑了老远的路途,办了许多麻烦的手续,又等候了很久,才领到钱。 (四)轻松就得富有的人命很好,财富得来全不费工夫。譬如,做生意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别人把遣产捐赠给他。这是因为他https://www.jiey.org/507.html
8.童子命的特征(3) 童子命是仙女、仙官转生的人,全都带有一定的使命。 (4) 童子命是被天界或鬼神界的灵体附身的人,即“身上有人”。 (5) 前生非人类,今生投胎做人。 童子命的解释: 童子命,指的是前世是宫观,神仙身边的童男、童女等,他们长不大且有一定仙力,但因为犯错、思凡、有特殊使命等原因投胎做了人。 https://www.meipian.cn/4ytw7oms
9.来看看印度人是如何测命的而作为一名职业命理师,鲲当然也会时不时地去了解一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占卜测命方法。这不,最近印度玄学又成功地引起了鲲的注意。 印度人民算命吗?当然算。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怎么也得有一套自己的玄学体系。 不过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他们的这套玄学体系,还真的是有足够特别。 https://m.douban.com/note/736249501/
10.命运真的存在吗真的是上天安排好的吗(信算命的太多了)鬼使神差的,我那会那么小,也对算卦感起了兴趣,就挤在那里看热闹,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我也让算命先生给我算了一卦,这一卦算的,让我坚信从前世就注定了命运的沉浮。 算卦先生说,我命不是太好,成绩再好都读不了大学,他说着说着我感觉都听不到他说的啥了,我不相信啊,认为他在吓唬我这个小孩子。好像算https://www.ewtop.com/archives/1207
11.晚婚是不是因为前世作孽太多,晚婚命是什么果报现代社会中,晚婚不再是稀奇事,许多人都选择推迟结婚。但是,有些人对晚婚有着深深的担忧,甚至认为晚婚是前世作孽太多的结果,或者是命中注定。那么,晚婚是否真的与命局有关呢?下面,我们将探讨晚婚的命局解读。 晚婚是因为前世作孽太多吗 在传统文化中,晚婚的确曾经被视为一种“命运安排”。尤其是现代社会崇尚早婚,https://m.xianzhige.com/bazi/topic/65226.html
12.焦点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重要一万倍!近期,常常有孩子离家出走的消息牵动人心。很多人着急之余也在感叹: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其实,不是孩子的心理承受有问题,而是家长在亲子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偏差。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孩子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倾诉对象或庇护场所不是父母和家庭而是出走,父母该好好审视自己存在的问题。 http://www.northnews.cn/p/1533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