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政务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政务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的费用构成、测量过程及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温州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以功能性需求为主的定制类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6964—2018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功能规模测量COSMIC方法功能规模测量MkII功能点分析方法功能规模测量NESMA方法功能规模测量FiSMAl.1方法ISO/IEC20926:2009软件和系统工程一软件度量一IFPUG功能规模度量方法(Softwareandsystemsengineering一一Softwaremeasurement一一IFPUGfunctionalsizemeasurementmethod20093术语和定义GB/T36964—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0183.17]开发方deveIoper受委托方(
20183.18]33第三方third-party除委托方⑶1)和开发方(
1.22S(调整后规模总计)
561.
2.~~注4由于需求较明确,所以规模变更因子参照项目技术审查阶段场景取值,为
1.22;注5功能规模S=US*规模因子图E.1预估功能点计数表样式E.3确定预算根据规模测算结果,填写政务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表,样式见图E.2算出最终费用测算结果图E.2政务信息化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表样式参考文献
6.
2.1通用要求
1.1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方法,应根据项目特点和测算需求,选用SJ/T11617—
2016、SJ/T11618—
2016、SJ/T11619—
2016、SJ/T11620—2016和IS0/IEC20926:2009五种功能规模测量标准中的一种
1.2政务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宜采用ISO/IEC209262009规定的IFPUG方法或SJ/T11619-2016规定的NESMA方法测算软件规模
2.
1.3在测算规模时,应考虑可能的需求变更程度并利用规模调整因子对规模测算结果进行调整;在测量工作量时,应考虑电子政务领域生产率基准数据、软件因素、数字化改革等因素,利用调整因子对工作量测算结果进行调整调整因子参数按附录A规定.
2.2功能点计数
22.1应根据已知的项目功能描述,采用功能点计数法测算软件规模,功能点计数法包括预估功能点计数法、估算功能点计数法
2.2在测算规模前应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类似文档明确项目范围及系统边界项目范围描述文档应包含最基本的业务需求,还应进行初步的子系统/模块划分,并对每一子系统或模块的基本用户需求进行描述或说明,保证可根据项目范围描述文档进行预估功能点或估算功能点计数
22.3在预算申报阶段等需求功能尚不明确情况下宜采用预估功能点计数法,测算未调整的功能点数采用预估功能点计数法测算软件规模按公式1计算^UFP=XAILF+2XAElp1式中AUFP未调整的功能点数,单位为功能点;团一一单个内部逻辑文件功能点数分配常量35单位为功能点每个;An.一一内部逻辑文件数,单位为个;念一一单个外部接口文件功能点数分配常量15单位为功能点每个;Am--外部接口文件数,单位为个
22.4在实施阶段、验收阶段等需求功能较为明确,数据、事务功能可识别的情况下,宜采用估算功能点计数法,测算未调整的功能点数采用估算功能点计数法测算软件规模按公式2计算Bufp=瓦xBilf+
⑦xBeif+b3xBei+b4xBeo+bsxBEq2式中Bw——未调整的功能点数,单位为功能点;6/——单个内部逻辑文件功能点数分配常量10单位为功能点每个;B〃」.一一内部逻辑文件数,单位为个;b2——单个外部接口文件功能点数分配常量7单位为功能点每个;Ba一一外部接口文件数,单位为个;b3——单个外部输入功能点数分配常量4单位为功能点每个;诙一一外部输入数,单位为个;儿一一单个外部输出功能点数分配常量5单位为功能点每个;Beo——外部输出数,单位为个;b5——单个外部查询功能点数分配常量4单位为功能点每个;Beq——外部查询数,单位为个
2.5功能点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分类、识别和计数示例政府部门甲拟新开发一套0A系统,以支持其网上办公、文档流转等电子政务需求,主要功能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会议管理、日程安排等采用预估功能点计数方法,假设根据需求描述可以识别出需求中包含15个ILF4个EIF因此,此部分需求未调整的功能点数UFP为
585.
2.3规模调整.
3.1复用程度调整应对待实现功能复用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出可复用的功能及可复用的程度对于委托方,应评估待实现功能行业的平均复用水平,并根据复用程度对规模进行调整,按公式3计算US=RUFxUFP3式中US——未调整的软件规模,单位为功能点;RUF——复用度调整因子,取值见附录A.1UFP——未调整的功能点数,单位为功能点示例假设根据需求描述,计数有15个ILF有4个E1F部分的整体复用程度是开发方开发过类似功能,需要适当调整,因此,未调整规模US为460FP.
3.2隐含需求及需求变更调整采用预估功能点测算规模时,应根据隐含需求及未来需求变更对规模产生的影响并对测算规模进行调整,按公式4计算S=USxCF4式中S——调整后的软件规模,单位为功能点US-——未调整的软件规模,单位为功能点;CF——规模调整因子,取值见附录A.2〃的取值也可参考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CSBMK或本组织历史数据预估功能点的测算及调整可参考附录c示例根据项目测算,未调整的软件规模为460功能点,但该项目需求尚未完全确定,假设该项目的测算场景为项目技术审查阶段,取值为
1.22则该项目调整后的软件规模S为460X
1.22=
561.2个功能点6测算工作量
3.1工作量调整因子
3.
1.1软件因素调整因子软件因素调整因子按公式5计算SWF=SWFrx[G+C2+C3+C4x
0.025+1]5式中SWF——软件因素调整因子;SWR——应用类型调整因子,取值见附录A.4;G——质量特性调整因子之分布式处理因子,取值见附录A.5;Q——质量特性调整因子之性能因子,取值见附录A.5;G——质量特性调整因子之可靠性因子,取值见附录A.5;G——质量特性调整因子之多重站点因子,取值见附录A.
56.
31.2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按公式6计算DRF=1+2+3+16式中DRF——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D——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之软件建设模式因子,取值见附录A.6;D2——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之行业案例成熟度因子,取值见附录A.6;〃一一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之项目类型因子,取值见附录A.6;
3.2测算工作量采用方程法测算工作量按公式7AE=SxPDRxSWFxDRF7式中AE——测算工作量,单位为人时;S——调整后的软件规模,单位为功能点;PDR——功能点耗时率单位为人时每功能点;PDR的取值见附录A.3或本组织历史数据;SWF——软件因素调整因子;DRF——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参数取值范围为
0.8-L5;生产率基准数据通常使用P50的取值测算工作量最有可能值,使用P50的正负20%分别测算上下限示例政府部门甲拟新开发0A系统,以支持其网上办公、文档流转等电子政务需求,经测算其调整后的软件规模为
556.6功能点,测算工作量过程如下依据附录B.1电子政务领域生产率P50取值
6.72上下限取值为
5.38和06;依据附录B.
3、附录B.4应用类型取值为1质量特征调整因子取值
0.9因此计算可得SWF为
0.9;依据附录B.5DRF数字化改革取值
0.8;由此,可计算出测算工作量AE的最有可能值二
561.2X
6.72X
0.9X
0.8二
2175.31人口寸,而工作量测算最终结果的合理范围在
2173.86人时到
2715.31人时,而工作量测算最终结果的合理范围在
3256.76人时之间,该组织历史项示例:目的平均人月费率为人月0元计算得到最有可能的软件开发费用件
2715.用/174X20000=
312104.602元,软件开发费用的合理范围在
249868.97元到
374340.23元之间附录A(规范性)参数表A.1复用度调整因子参数复用度调整因子参数见表A.1表A.1复用度调整因子参数表A.2规模调整因子参数表规模调整因子参数见表A.2表A.2规模调整因子参数表A.3生产率基准数据表电子政务领域生产率基准数据见表A.3o表A.3电子政务领域生产率基准数据单位为人时/功能点A.4应用类型调整因子参数表应用类型调整因子参数见表A.4o表A.4应用类型调整因子参数表A.5质量特性调整因子参数表A.
5.1质量特性调整因子参数见表A.5O表A.5质量特性调整因子参数表注根据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中对分布式处理、性能、可靠性、多重站点的特性要求取值A.6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参数表A.
6.1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参数见表A.6o表A.6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参数表功能类型不同复用度文件数功能点数功能点数合计ILF低—X1X35=中X2/3X35二高—X1/3X35=ILF计数合计EIF低—X1X35=中X2/3X35=高—X1/3X35二EIF计数合计政务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表1未调整功能点数UFP(功能点)经过复用调整后的功能点数US(功能点)设定规模调整因子CF
2.调整后的功能点数S(功能点)S二UFPXCF生产率基准数据(功能点耗时率PDR)下限(人时/功能点)P50(人时/功能点)上限(人时/功能点)
3.未调整的工作量UE(人时)计算公式:UE=PDRXS下限(人时)最有可能(人时)上限(人时)设定调整因子应用类型调整因子(AT)软件质量特性调整因子(QR)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DRF)
4.调整后的工作量AE(人时)计算公式AE=UEXATXQRXDRF;下限(人时)最有可能(人时)上限(人时)人月折算系数HM(人时/人月)174平均人月费率F(万元/人月)
5.软件开发费用(万元)计算公式:P-AE/HM*F下限(万元)最有可能(万兀)上限(万元)政务信息化项目年
1.未调整功能点数UFP(功能点)经过复用调整后的功能点数US(功能点)设定规模变更因子CF
2.调整后的功能点数S(功能点)S=UFPXCF生产率基准数据(功能点耗时率PDR)
3.未调整的工作量UE(人时)计算公式:UE=PDRXS设定调整因子
4.调整后的工作量AE(人时)计算公式AE=UEXATXQRXDRF;人月折算系数HM(人时/人月)平均人月费率F(万元/人月)
5.软件开发费用(万元)计算公式P=AE/HM*F欠件开发费用测算表/
4601.
22561.2下限(人时/功能点)
5.38P50(人时/功能点)
6.72上限(人时/功能点)
8.06下限(人时)
3017.01最有可能(人时)
3771.26上限(人时)
4525.52应用类型调整因子(AT)
1.0软件质量特性调整因子(QR)
0.9数字化改革调整因子(DRF)
0.8下限(人时)
2172.25最有可能(人时)
2715.31上限(人时)
3258.371742下限(万元)
24.97最有可能(万元)
31.21上限(万元)
37.45复用程度调整因子低1中2/3高1/3项目阶段调整因子项目谋划、预算申报阶段
1.39项目技术审查阶段
1.22项目实施阶段
1.0百分位P10P25P50P75P90数值
073.
116.
7211.
2915.56注表格中生产率基准数据是基于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CSBMK-202210)的数据库,可随着行业基准数据的变化而变化生产率基准数据通常使用P50的取值测算工作量、费用的最有可能值,使用P50的正负20%分别测算上下限特殊情况(如项目目标约束极其严格)下,也可采用P10和P90的值测算上下限应用类型范围调整因子业务处理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政务服务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
1.0应用集成应用集成、公共支撑平台、企业服务总线、地理信息系统等
1.2科技科学计算、模拟、统计等
1.2多媒体图形、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应用领域;教育和娱乐应用等
1.3大数据大数据分析系统
1.3智能信息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
1.7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集成开发环境、自动化开发/设计工具等
1.7通信控制通信协议、仿真、交换机软件、全球定位系统等
1.9流程控制生产管理、仪器控制、机器人控制、实时控制、嵌入式软件等
0.3市域一体化
0.1本级部署0行业案例成熟度高(国内有较多城市案例)-
0.2中(国内少数城市案例)0低(独创或较少城市案例)或数字化改革创新探索案例
0.2项目类型多跨协同类
0.1般业务类0基础设施类0。
易购文库在线客服qq:339935863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qq:3399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