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文利闫娜,中石化销售氢能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当代石油石化
1碳定价的特点
全球碳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尚处于建立完善过程中,碳价格估算差异巨大。在传统主流经济学里,碳价格水平的确立应基于碳的社会成本,即把碳排放的长远损害折现成为的当下成本。但对未来长期气候变化影响的估算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且折现率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Nordhaus估算的碳价格为37美元/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气候经济学家Stern估算价格为266美元/吨。确定合理的碳排放价格,将其融入企业管理流程,切实发挥减少排放的作用,是内部碳定价管理的重难点。
2企业内部碳定价案例研究
2.1微软
微软是通过设立内部碳排放费机制实现环境目标的典型代表。自2012年开始,微软通过向其内部机构收取企业内部碳排放费,形成低碳投资中央基金,再将资金投入到低排放领域,来帮助微软实现减排承诺。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对排放数据的外部审计,设定排放上限,保证排放数量的可靠性及减排数据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为了将总排放量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BP进行了全集团的民意调查,以了解减排成本,并最终选择了基于历史排放量分配排放指标的方法。各业务部门的排放目标被纳入管理层绩效考核,交易管控机制如图2所示。
交易价格受排放指标的供求关系影响,集团管理层通过设定减排目标控制减排指标的总量。此外,该交易系统中包含甲烷排放,1吨甲烷等于23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2年4月,英国碳排放交易计划启动,BP暂停其内部交易系统。
1)碳排放费计算
微软单位碳价格的计算公式为:碳价格=年度环境改善措施所需的资金÷预计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各部门应缴纳的碳排放费用计算公式为:碳排放费=业务部门的排放量×碳价格。
2)排放统计覆盖范围
2012年微软排放量的统计范围包括范围1、范围2,以及员工航空旅行等部分范围3排放。2020年排放统计范围扩展到所有范围1、范围2和范围3的碳排放。
3)碳排放费使用
微软每年评估其碳排放收费计划,从业务部门收集资金并由公司财务部、环境可持续发展部组成的跨部门团队统一管理。该团队的职责包括确定每年的碳排放价格,明确碳排放费用资助项目的申报流程和筛选标准,确定每年的资助项目。碳排放费的投资途径主要包括购买绿色能源和碳抵消,资助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项目、低碳转型技术,回收电子垃圾等。
自2012年以来,微软利用从内部碳收费中筹集的资金,减少了9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购买超过14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通过支持碳减排项目惠及全球700多万人。
2.2BP
1)内部碳交易系统
1997年5月,BP宣布公司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公开承认气候变化威胁的大型国际石油公司。BP设定了“到2010年将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削减10%”的目标,成立了中央排放交易特别工作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总量管制和交易理念的内部碳排放交易系统,在该系统中,BP的业务部门可以进行排放指标交易。该系统有两个关键要素,即设定排放上限和将排放指标分配到业务部门。
一方面,BP通过统计全集团排放清单,结合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排放数据的外部审计,设定排放上限,保证排放数量的可靠性及减排数据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为了将总排放量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BP进行了全集团的民意调查,以了解减排成本,并最终选择了基于历史排放量分配排放指标的方法。各业务部门的排放目标被纳入管理层绩效考核,交易管控机制如图2所示。交易价格受排放指标的供求关系影响,集团管理层通过设定减排目标控制减排指标的总量。
此外,该交易系统中包含甲烷排放,1吨甲烷等于23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2年4月,英国碳排放交易计划启动,BP暂停其内部交易系统。
2)影子价格
自2012年起,BP在工业化国家大型新项目的投资论证中,采用40美元/吨的影子价格计算碳排放成本,并将其纳入项目总成本,进行经济性评价;在排放管控严格的地区,采用80美元/吨,甚至更高的碳价格进行压力测试。2020年后,该规则被推广到所有投资项目,以打造更稳健的投资组合。
2.3壳牌
1)内部碳市场
壳牌在2000—2002年建立了内部碳市场,同样采用总量控制和按历史排放数据分配排放许可的方法。发放排放许可时,95%的碳排放指标免费发放,另外5%采取拍卖形式发放;同时引入惩罚机制,未达成目标时,对未完成部分按上季度交易平均价3倍的价格处以罚金。2002年,壳牌实现了总排放量相对1990年减少10%的目标。但壳牌的内部碳市场由业务部门自愿选择参加,参与者一般都有把握达成减排目标,参与部门少,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相对较低。
壳牌PSV定价考虑了预期政策影响以及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捕集埋存1吨二氧化碳所需的费用。2000年,PSV基准值为40美元/吨,对于排放量大的项目、碳排放立法管理严格的地区,PSV会适当提高。2021年,壳牌宣布到2025年将采用100美元/吨的PSV价格。
2.4内部碳定价案例分析
1)企业内部碳定价方式
使用内部碳市场时,碳价格由排放指标的供求关系确定,企业通过调整减排目标影响其价格。企业内部碳定价的依据可分为3类:一是根据外部市场的政策定价,如采用欧盟的排放交易计划、区域温室气体倡议、加州的总量管制和交易计划、中国碳排放许可价格等。二是根据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即影子价格,来确定内部碳价格,如壳牌。三是根据企业减排措施的费用定价,如微软。
2)企业内部碳定价作用机制
企业内部碳定价发挥作用的机制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通过征收碳排放费推动生产经营活动选择低排放方式,二是通过影子价格推动企业对低碳项目的投资,三是通过内部碳交易市场推动业务部门以低成本方式实现减排目标。
不同的内部碳定价机制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同时使用,如应用影子价格为资本投资、研发投资提供决策信息,应用碳排放费、内部碳市场等机制激励近期减排行动等。
3)内部碳定价具有先行者正效应
3中国企业碳管理现状
3.1碳市场发展对中国企业碳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社会降碳呼声日益高涨,全球碳市场逐渐成熟,2023年5月17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生效,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碳管理成本和信息透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全国碳排放权市场(CEA)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截至2023年底,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据国家生态环境部消息,全国碳市场在运行稳定、交易规模扩大和市场流动性提升等方面已具备扩容的市场条件。碳指标每日综合收盘价41.46~81.67元/吨,与欧洲等地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碳市场逐渐建立和完善,高耗能产业在中短期内面临着优化产业布局的压力,碳管理能力成为了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2中国企业碳管理处于初级阶段
3.3中国碳管理第三方服务机构仍不成熟
4对中国企业实行内部碳定价的建议
4.1完善碳排放核查核算和公布机制
4.2引入影子价格机制,对资产项目进行碳风险测试
在生产运营成本中计入碳排放成本,对排放量集中的部分进行方案调整。对于新项目,在建设方案设计中加入碳排放监测方案及排放量的预测方法,在经济评价中加入碳排放成本进行经济性测算,选择对碳价格承压能力最强的方案。企业内部碳排放影子价格可适当高于外部市场的现行价格。
4.3试点内部交易制度,推动减排责任进一步落实
将减排目标逐级分解,建立减排目标完成程度与业务部门、各级管理层绩效考核挂钩的机制。参考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法,选择一定的业务范围,合理制定奖惩机制,通过内部交易增强企业碳交易实践能力,快速积累碳市场交易经验,同时为国家碳核查标准、碳市场规则的完善积累数据和机制经验。
4.4试点碳排放费制度,助力低碳投资
选择特定领域征收碳排放费,建立低碳项目选择的标准和方法,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低碳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如探索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业务中源、储、汇等环节的互动方式,为推动碳埋存产业化发展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