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or科学?MBTI测试准不准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

最初对MBTI的兴趣,还是来自于对寻找自我的一种渴望:自己究竟是谁?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MBTI官方的施测师培训,才真正深入了解到MBTI理论,以及它更加真实的一面,也是第一次意识到,MBTI测试的结果应该是自我探索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它只是为了帮助人们察觉自我、认识自我,绝不是让人们框定在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刻板印象」中一成不变。

MBTI从理论上认为人的性格偏好是先天形成的,在一生中不会发生变化;MBTI的四个字母代表的分别是在四种心理活动中某人所偏好的用脑方式,这意味着,人们在使用某种方式的时候是更舒服、更自由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使用另外一种方式。

这就好像惯用手:可能你是右利手,但并非无法使用左手完成右手能够完成的事情,只是可能感觉不如右手轻松、不费力。MBTI的四个维度,分别对应四种心理过程:心理能量释放方向(E-I)、认知特征(S-N)、判断特征(T-F)、对待外界事物的方式(J-P)。人生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使用某种特征时更加得心应手,但实际上你可能常常不得不使用另外某种特征来应对外界的压力,此时你会觉得非常费力、感到很累,就好像用非惯用手写字一样。当然,经过长期的练习,你也可以掌握不同的特征,并游刃有余地使用两者,但天生的偏好可能不会改变。

这就是MBTI理论模型的三个要点:

作为一个心理学的门外汉,我无法评价这种理论抽象的好与坏;不过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把复杂的人性简化和抽象一下。认识自己,总要由浅入深吧?

正式的MBTI测试可能和网上的几十道题目非常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了解MBTI理论、回答问题、自我评价、讨论与延伸相结合的过程。

施测师会首先帮助测试者做一个心理调适,强调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心无旁骛、要记住自己的老板、老师、老爸老妈都不在,完全回归自己的本心;回答问题结束后并不马上计算得分和结果,而是先了解MBTI理论,以及四个维度的含义,并针对四个维度进行自评;自评结束后再计算结果,并把测试与自评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常常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再深入探索和讨论。

从纸面问卷上,我首次进行MBTI测试的结果是ISTP。但自评结果显示我是INFP;并且在探索我自己之后,我还是决定自己的结果应该是INFP。尽管我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和S和T的时刻(例如,看错别字的时候很少有人比我敏感;工作和生活中很多决策还是需要理性的时刻,而且我受到的逻辑训练也要求我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但我总是在一些细微之处发现,自己还是更偏好N和F——例如,我常常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启发和共鸣,这些启发和共鸣仿佛招之即来,无需特别用力去联想(N——直觉);我倾向于共情那些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而奋斗的人,尤其是当这些人受到非议和不理解——这反而会加深我对他们的同情(Fi——内倾情感)等等。

完整的探索过程会十分复杂费时,需要经过与培训师、同伴、朋友的很多讨论。也是在这个过程我才逐渐对自己INFP的测试结果认识更加清晰明确。

我们培训时,培训师提到这个说法,我觉得特别贴切。他问我们最让人放松的事情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与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相适应。如果把MBTI测试结果的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偏好叫做「家」的话,那充分成为自己、表现自己,就叫做「回家」。如果感到自己累了,那不妨回家看看,做最舒服的自己,让自己放松,收拾好心情、再出发。

我想这也是MBTI的积极意义之一,提高对自己的觉察水平,才能够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适应环境的变化、面对新的挑战。

MBTI大火的近年,似乎社交场合大家都要甩一个标签出来才能好好说话。但我特别反对MBTI的标签化,更加警惕使用MBTI来进行筛选或者以MBTI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唯一标准。

首先,MBTI的定位在于探索自我,测试结果没有好坏,而且应该完全属于测试者本人——这意味着,得到测试结果的人应该有对是否公布结果、是否认可结果的自主权。其次,某种性格类型的人更「适合」做某些事情,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做不好」其他事情——这样基本的逻辑,似乎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忽略。

我更期待MBTI是人们开始探索自己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拿着这个去自卑、去炫耀、去攻击、去仇恨、去制造对立、去简单地寻找所谓「同温层」。最终,我们的人生不应被这四个字母所限定,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MBTI测试对我而言,与社会潮流里每个不同阶段兴起的种种测试别无二致,如各类性格测试、星座、星盘、占卜等,时兴时衰。我对这类主观类的测试一向无感,甚至因为这些测试(比如占卜)经常会被利用作为谋取利益的渠道,而嗤之以鼻。因此我从来都是抱着随大众测一测的心态,把玩而已,不必当真。

在没有测试以前,我先入为主的观念是,每个人的性格复杂多变且迥然不同是客观事实,即便生活中存在外在性格看似有相似之处的两个人,那细节之处仍然可能大相径庭。即便通过足够多的样本实验进行统计,最终排列组合出16种人格类型,该结果一定程度上也是从样本的性格共性中得出的结论,而性格是如此复杂多样,并且可能随着成长的变化而改变。

我的测试结果是「INFJ」:

测试结果的界面给予我的标签是「果断自律的感性小I人」,先不得不说这个标签有两把刷子,这个总结很简短但还挺贴合本人的,看似有些矛盾但好像确实是我本人的真实写照。我喜欢做计划,喜欢有规律的、安定的生活,做决定果断同时又常做一些心血来潮的事情,具备天马行空的幻想,平时感性稍微大于理性,但又会被理性和逻辑所吸引。

但是,在观看完各百科的解析后,我保持怀疑的态度几乎没有动摇,甚至有些站「玄学派」了。各百科将「INFJ」冠之以「提倡者型人格」的名号,充满理想主义和道德感,乐于贡献和帮助他人,并说到该人格类型非常稀少,只有不到1%的人口(内心一百个问号,真的有据可考?)原来我是这么稀有的存在(笑)。在代表人物一栏看到「阿不思·邓布利多」时,离谱得我不自觉笑出声来。不是,邓布利多知道你们给他贴了个INFJ的标签吗。

没有预料到MBTI近年在社会生活中被各领域使用的广泛性,举举以下的例子:

「韩国人均MBTI」还真不是玩笑话。在观看韩国一档很火的恋综《换乘恋爱》(观察类节目:因各种原因分手的几对情侣邀请到同一个小屋重新生活,和前任以及新的男女进行互动,可能产生的争吵或火花)时,MBTI在节目中举足轻重,并带来了很好的节目效果。

在节目的一开始,新到小屋的男女就开始以MBTI进行热场,互相交流自己的人格类型,女生们因为同属于一个类型、性格相似而熟络并成为室友。在后续多场狗血的情感碰撞中,MBTI也成为观察室嘉宾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譬如最火热的一对情侣,恰好是对立吸引的前任,女嘉宾INFP(调停者)与男嘉宾ENTJ(指挥官)。

韩国综艺算是把MBTI玩到极致了,2022年直接推出《MBTIInside》的观察类节目。性格测试确实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譬如快速寻找同类或伴侣,以及在发生人际关系碰撞时成为分析工具,同时也为这类人际交往综艺节目带来新的商机。

我深入了解MBTI的机会竟是源于我司安排给员工的一次外聘培训,公司专门花钱请了咨询顾问授课,这堂课改名为《职业性格测试MBTI》,我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小小的测试工具竟然正儿八经地在职场中发挥作用(居然可以赚公司的钱)。

授课老师一方面说到MBTI有助于了解自我在职场的定位,了解自己更适合何种岗位、何种工作;另一方面又提到了解员工的MBTI适用于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团队管理。我想,后者也许可以成为真正原因吧。

相信在目前招聘中,MBTI也成为诸多大厂的前置测试,不知道性格测试对招聘结果的影响,但我想这一定不是毫无影响。

「你是I人吧,我也是呢!」

在社交时,MBTI也成为了一个破冰的话题,缓和关系打破尴尬也不失为MBTI的好处之一。因此,人均都得至少知道自己是I人还是E人。

但可以判断的是,在大多数时候所说的I人和E人都偏离了人格测试的定义。在目前的交谈中,人们直截了当地将E等同于外向,I等同于内向,以及经常玩笑话地说「为I做E」,但其实两者的区分重点应当在于「偏向通过社交还是独处获得能量、消耗能量」。简而言之,E人喜欢通过与社交活动、与人沟通进行充电;I人则倾向通过独处、自己思考来充电。

我本人在朋友眼里是个绝对外向的人,喜欢很多需要与人接触和互动的运动,比如街舞。在舞蹈室众目睽睽下做动作,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社死」了。但我感到无所谓,可以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也不怯于向老师提问。我认识新朋友以及和陌生人初次见面聊天,并不会冷场,为了不尴尬我经常会主动开启话题,甚至常常可以做到兴尽收场,也其实是出于一种对自己得体的要求。朋友给予我的形容词是「开朗、活泼、健谈」,符合主流观点中的「外向型人格」。

但是实际上,我并不喜欢社交,也不享受和陌生人社交,就是「能够做但我不喜欢做」,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自己独处。无论是写作、观影、看肥皂剧也好,不被人打扰的空间内才能使我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并从中汲取能量。在很多时候,我频繁性地与自己对话,我喜欢与自己相处。显而易见的,我是个I人,测试结果也是如此。

「啊,你怎么会是I人呢?」一些不太熟知我的朋友作惊讶状对我提出这样的反问句时,我感到有些冒犯和无力。

因此,I和E在我们目前生活的运用中已经很不严谨、偏离定义,那么注定带来的影响(比如对人的认知、分析)也将会背道而驰。

我认为标签从来没有我「本人」更重要,真要交朋友,那仍然要去听、去说、去看、去感受、去深入交流。

最后,距离我第一次测试MBTI已经时隔一年,今天又测了一遍,发现结果居然没变,依然是倡导者「INFJ」,这可能表明我近年的内外在环境、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内在性格和观念处于平稳的状态。我对于MBTI的看法也依旧没有变化,我依旧认为性格不是测试就可以定义,也不是16种类型就足以概括的。MBTI更像是一种时下兴起的互联网新语言,是一种类似跟随潮流的浅薄地彰显。无论是I人E人,还是P人J人,都不足以定义真实的你和我。

最早听说xxxx性格测试,我首先是一整个不信的。因为我之前就是不相信各种星座、运势的,所以早期把一堆性格测试也当做了同类一并处理。

后来逐渐了解到很多企业会使用某些类型的性格测试题集当作入职前的心理测试,我才意识到:这类测试也许有那么一点道理?(否则那么多大公司也不能是傻的吧)

后来就跟风测了一下当时很火的MBTI测试。结果是INTJ(建筑师)。嚯!能有这么准?我职业就是建筑师啊,但我还是半信半疑。(最近重新测变成了ISTJ)

逐渐深入了解这四项结果的含义,是由于周围测试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逐渐开始讨论起来。最先了解的概念就是I和E。因为这个实在是太容易理解了,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向」和「外向」。而在这点上,我对自己是十分了解的,我就是内向人格,也就是I人。后来又在小红书无意间刷到了J人和P人在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也觉得,确实我就是妥妥的J人啊。反过来想想,也许这个测试还是蛮准的?

那之后,我会开始经常思考和观察,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会表现为E人呢?我和他会有什么不同?而在过去,我是不会去想「外向的人到底是怎样的」这类问题的。于是我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视角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然而,试过几次发现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远比自己闷头研究要高效得多,尝到了甜头那我自然下一次就更愿意主动去寻求外部的机会。反观这个过程,我其实并没有迫使自己从I人变成E人,而是让自己更倾向于选择E之方法来惠及自己,通过正反馈来让自己形成一种工作习惯。习惯了习惯了,外表了看起来就E了很多,但其实骨子里还是个彻底的I人。

另一对深刻体会的是J/P之分。之前在小红书看了J/P人的生活差别之后,我发现自己真的是妥妥的J人。最明显的就是在出游的时候,一定要有相对详尽的旅行计划,起码是机酒、换乘交通,赶路赶车赶飞机都在可控范围内。有一个环节如果可能有问题,我都觉得这趟旅程会给我不安全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东京去富士山,再从富士山前往大阪这段换乘的路线。我查好了在东京市内如何到达新宿站,去哪里能找到去河口湖的高速大巴,并且也提前买好了第二天从河口湖开往三岛站的高速大巴,以及计算好了要坐几点几分的新干线前往大阪。当一切都在脑中演练过没有问题之后,我才觉得这趟旅途是稳妥的。而我顺利玩完了富士山之旅之后,有朋友问我,怎么从东京前往富士山。我问,你什么时候出发。他说,打算明天。我的内心:竟然可以这么P吗?

但我发现过于J的问题就是:无法接受失控。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是很难避免的,是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不能控制的。一旦出现了状况,我是可能会出现过度反应的,一方面肯定会先想办法怎么解决,但不可避免的是那种瞬时的不良情绪也会充斥我自己。而事后反观,就会发现,这种情绪的出现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于是我认为,我依旧可以保持J人的规划和安排,但同时也可以给自己一些些P的空间,面对突然出现的小问题,也能松弛一点。再或者说,出点错误又能怎么样呢?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听到「性格测试」这个新名词时应该是在三年前,那时候我爱人这一帮出版人每天都在讨论谁是E人谁是I人。抱着好玩的心态,我爱人怂恿我试一下,然后我就照题做了一遍,结果是INTJ,当时对于里面的分析,说实话我是看得云里雾里的。最近因为参与这个话题,我又做了一遍,但是结果还是一样,依旧是「建筑师」,不过现实中我从事的是产品经理,只是因为当下团队小,我也参与团队建设管理而已。

做完测试之后我个人倒是没有什么准不准的感觉,反而认为基于本心回答这些测试题后,汇总出了这样的结果,也确实符合我当下性格上表露出来的特征,很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是当下的自己,然后照出自己类型可能的性格分类。

但是我现在这个「矛盾」的性格真的是天生的吗?其实我在做测试的时候,就发现现在我的性格其实和自身、后续的发展都有关系——也就是包含了客观以及主观两个部分。主观上,也就是我个人内心深处是「喜欢独处」;但是客观上,或者社会环境要求下,最后性格上有所调整,以前老的说法是「进入社会处事圆滑」,其实就是外界环节客观的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微调」。

但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会趋向「工具化」,MBTI同样也难以幸免。当下的「频上热搜」就是这种工具化趋势的最好写照。一位运动员接受采访时会被问自己是I人还是E人,又或者恋爱综艺直接做测试来快速匹配,大有替代「星座学」成为下一代性格分析工具的趋势。

同时,性格测试MBTI对当下社会乃至职场的渗透正在肉眼可见的速度加快,毕竟对比「星座学」这种基本无根据的玄学,MBTI则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你不能说测试的题在故弄玄虚,毕竟都是自己正式回答,这样的性格定义相对准确。结果其实显而易见,我们可以更好的给人进行分类——没错,我们又换了一种方式给人贴「标签」了。

而这也是我对于MBTI最为担忧的地方,他很容易成为某些阶级或者社会群体进行系统性歧视的工具。前面提到了恋综基于MBTI进行分析,那么未来会不会有相亲的男女直接对上MBTI希望双方性格互补再能继续深入交流?而现在很多企业开始给员工进行MBTI测试,乃至未来进行招聘面试的时候将MBTI作为面试环节之一,倒是有种我们公司不看个人能力,先考虑到面试者的性格上是否能和本企业契合,或许招到性格和公司老板匹配的员工才是HR头等关心的事情……

所以,我并不否认MBTI测试的客观性,他是加强自我认知的一种方式,我更愿意将其作为结交新朋友的话题之一,拉近彼此的距离获得更多的兴趣交集。与之相对的是,我非常反感社会这种将MBTI工具化的趋势,他成为给人进行画像、分类并标签化帮手,对应的就是引发更多的社会群体性歧视,让真正的社会关系完全失真。

MBTI问卷中的问题与类型的对应关系相当直接,比如,「你通常更容易被让你有情感共鸣的东西说服,而不是事实观点。」这道题目,测试的显然就是你在做决定时是更加依靠理智(T)还是情感(F)。当然,这并不绝对,但我们很少会看到类似「因为你在与陌生人见面时会先喝水,所以你比较内向」这种需要再推一步的关系。

似乎和很多问卷一样,只要知道了「出题人」的意图,你就可以「伪造」出任何自己想要的结果。结合MBTI最初就是为职场人才管理所设计的,其测试结果到底有多少参考意义值得打一个问号。当然,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做测试,可即使我们真诚作答,也还是会碰到MBTI的两个隐含的重要bugs。

第一,自我认知偏差。虽然MBTI想要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但做题的过程却需要我们已经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如果你曾试过帮认识的朋友做测试,那么可能你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非常善于销售的保险经纪人朋友在回答「你认为与陌生人打交道,或者向陌生人推销自己的想法令人望而生畏」这道题时竟然选择了「非常同意」!或者是一个从来没有准时过的朋友竟然「非常同意」自己是个「会做计划」的人!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与自己表现出来、别人观察到的形象有多么大区别。而这些题目在设置的时候也没有试图去理清这一差异,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对「喜欢」「愿意」等心理倾向和「实际」「总是」等行为倾向做出区分。因此,MBTI很难告诉我们自己不知道或意识不到的那些东西,但这反过来却又恰恰会让人觉得结果更加准确了。

第二,性格中的矛盾。除了刚刚说的「喜好」与「行为」的矛盾,同一个人本身也经常会在不同的场景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比如,某个人可能会有「在家作威作福,出门唯唯诺诺」的样子。虽然MBTI测试中的场景已经尽量抽象,但还是无法避免某个人「既喜欢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也喜欢独处」这种情况。

同时,因为我们不知道MBTI从答案到结果的具体机制,也就不知道它是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不知道是简单统计,还是设置了加权。但就结果来说,「49%内向+51%外向」的人真的就比「51%内向+49%外向」的人更加外向吗?如果处理不好这种矛盾,就很容易出现结果与本人不搭边的情况,比如我就经常被朋友质疑我这个P人的结果。

综上所述,对MBTI这个测试来说,如果你有意表演,那么想要什么结果都可以。而即使你真诚答题,也会面临结果在准与不准之间打转的情形,并且这种准与不准也根本不受测试的控制。因此,即使抛开「心理学本身是不是科学」的争议,MBTI也绝对算不上科学,更没有什么实证的意义。

MBTI的成功,更多是营销的成功,而非对其可信度的检验。从创立之初,MBTI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产品,它所回应的是二战后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需求,但这恰恰是其最不应该被应用的场合。一家公司不会因为一个初级员工是「总经理」的性格,就把她提升为总经理,却很可能因为一个资深员工的内向而将其排除在升职机会之外;一个「建筑师」性格的医生可能完全不了解建筑,更也不应该为了性格特长就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这并不意味着MBTI完全没有意义。除了显而易见的社交价值,我和MBTI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在聊天时因为别人的某句话的激发,而使自己想到有意思的东西。它提醒了我不要放弃「认识自己」这个人生课题。虽然MBTI测试本身无法完成这个课题,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些可以用来观察自己的视角,通过对认知模式、决策习惯等观察,我可以更有意识地去识别自己的优势加以利用,并在自己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多加审慎。

同时,MBTI的类型学识别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对我来说,这里隐含的推论有两个:一是要去走自己的路。如果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接受自己,就可以更加勇敢地去发展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而不是被迫选择看似安全的人生。二是包容他人的不同。与我们不同并不意味着不可理解,不同的类型也并不是楚河汉界。我们可以把MBTI当成一份《个人使用说明书》,从中寻找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的钥匙。

THE END
1.性格测试真的准吗今天一个朋友发了个乐嘉性格测试的链接给我,让我测一下,说很准。我测了,确实挺准的。优点和缺点都让我有点小尴尬。因为我自知优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固定精准,但也大部分在分析所说的范围之内。但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也没有分析所说的那么极端,那么固定和精准,但确实也在范围之内。那单单凭一个性格测试就能https://www.jianshu.com/p/415748504a70
2.全球最准性格测试题想认识自己的真实性格的话,就不妨去坐一下测试性格的测试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最准性格测试题,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一下出现更多精彩“更多测试题”↓↓↓ ?﹍﹎经典的职业测试题★★ ?﹍﹎测压力的心理测试题★★ ?﹍﹎超准的一道爱情测试题★★ 精准https://www.xuexila.com/ceshi/xingge/2414141.html
3.MBTI性格测试16种人格测试准吗?我是不太信这玩意儿的,但感觉不少MBTI性格测试16种人格测试准吗?我是不太信这玩意儿的,但感觉不少人都信。特别是测出来是INFP的人都深信不疑。(我测的是INFP) 点赞7评论9评论9 用户52691217 不准,MBTI和星座一样 第1 楼2023-07-28回复0点赞0 华华720736 荣格的八维顶多是判断你的主功能,就是你判断问题先利用哪个功能去思考,它搞得很https://yubam.douyu.com/post/745737041690483157
4.根据电话号码怎么测试性格电话号看性格命运准吗用手机号测试性格怎么那么准啊? 一般世面上的手机号测试性格都是根据一个人的手机号来指导,你在购买手机号时有一定的选择,当然有一定的正确因素,但是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仅仅凭一个手机号得到的信息是不准确的。 不过很多心理测试到是非常准确的。 以上就是与根据电话号码怎么测试性格以及怎样用电话号码推算本人命运https://www.16757.com/ysh/shuzi/1107.html
5.听说过MBTI性格职业测试吗?挺准的,现在是免费期间,赶快去试试!听说过MBTI性格职业测试吗? 挺准的,现在是免费期间,赶快去试试! 地址: http://www.apesk.com/mbti/dati.asp 我的测试结果 才储分析:您的性格类型倾向是“ ESTJ ”(外向 实感 思维 判断) 灵活、忍耐力强,实际,注重结果。觉得理论和抽象的解释非常无趣。喜欢积极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注重当前,自然不做作,享受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497874/
6.职业测试和性格测试到底准不准?没有神准的测试只有无限接近真相 这套测试题你觉得神准,换个人试试没准他就会说是一点也不准 其实测试题还是那套测试题,程序猿也还是程序猿 附上几个我认为不错的测试(不是因为准,是感觉自己做的挺帅的) 关于职业和性格测评,可参考: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九型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https://blog.csdn.net/u012888578/article/details/134367258
7.性格小测试,测过的都说准。快来试试吧高清在线观看PP视频PP视频为您提供性格小测试,测过的都说准。快来试试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性格小测试,测过的都说准。快来试试吧主要内容:https://v.pptv.com/show/Glxm61O5KWfKSLA.html
8.图片心理测试图片心理测试 [性格测试]:非常准的图片心理测试 在最短时间内选出你喜欢的图片 测试结果: 1. 无忧无虑,顽皮,愉快的人 你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你的座右铭是:生命只能活一次,因此你尽量享受每一刻。你好奇心旺盛,对新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你向往改变,讨厌束缚。 你觉得身边的环境都不断在变,而且https://zsb.sxnu.edu.cn/info/1079/1307.htm
9.026性格总论为什么我们对心理测试上瘾——波丽安娜效应今天的情商课我们就要来聊一下,我们为什么这么爱做这些心理测试?这些心理测试准吗?准或者不准是根据什么呢?上完今天的课之后,你会变成一个心理测试的专业高手,以后再遇到别人卖弄相关的知识,你会比别人更厉害一成哦。 嗯,首先讲一下基础知识,报章、杂志、网络上面常见的这些性格测试,跟心理学专业的性格测试是不一https://www.meipian.cn/2eul7x26
10.近两年很火的MBTI人格测试准不准有没有用?少数派们这么说相信在目前招聘中,MBTI 也成为诸多大厂的前置测试,不知道性格测试对招聘结果的影响,但我想这一定不是毫无影响。 E或 I 准不准,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你是 I 人吧,我也是呢!」 在社交时,MBTI 也成为了一个破冰的话题,缓和关系打破尴尬也不失为 MBTI 的好处之一。因此,人均都得至少知道自己是 I 人还是 E https://36kr.com/p/2928151448542084
11.13个靠谱的心理测试网站推荐(免费/付费)如今心理测试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其中性格心理测试、爱情心理测试、职业心理测试、能力心理测试、健康心理测试、趣味心理测试等等最为常见,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喜欢在网络上找一些心理测试,每个人都想要了解“我是什么性格?”,关心这些心理测试准不准,因为这测试的结果可能就能够作为他们前进的方向。那么心理测试怎么进行测试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7605790
12.性格测试:你是个轻松兴奋的人吗?是的。说不准。不是的。 13、喜欢借出差机会多做一些工作。 是的。不一定。不是的。 说明 分数为13--26:你轻松自在、随遇而安。通常活泼、愉快健谈,对人、对事热心而富于感情;有时可能过分激动,以至行为波动多变化。记住:遇事要冷静。 分数为9--12:你处于中间,既不沉默寡言,也不夸夸其谈,做事稳健可靠。https://www.gdcyl.org/gz12355/test/xg/xg18r.htm
13.性格测试心理性格测试题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性格(character)全然不同于人格(Personality),但我们日常交流中所谈论的性格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心理学上的人格的概念。https://www.xzw.com/test/xingge/l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