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让我们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严寒,还有静电。尤其是雨水极少的时候,天气干燥更容易产生静电,尤其是晚上脱衣服的时候,火星四溅,不知您在冬天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静电”?您知道怎么防止被“电”吗?
在干燥的冬天,不知不觉就会和很多东西擦出“火花”,不少市民都表示,自己经常会被“电”到。梳头时,头发几乎要“炸毛”,脱衣服时,身上“噼里啪啦”作响,开门时,都会有突然的“触电感”。
有这样一个实验,大家一定都做过。把一根橡胶棒在皮毛上摩擦,然后拿橡胶棒靠近一些碎纸屑,橡胶板就会吸起一些碎纸屑,这个试验,原理就是静电。专业人士介绍,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简单来说,摩擦起电就是由于电子的转移。
高中物理老师胡茂金说:“冬天由于天气比较干燥,空气中水分子比较少,那么人体带了电之后,电荷在人体表面大量的积累,那么人体更容易带电。冬天的时候我们比如说脱毛衣,在毛衣和人体之间会有摩擦,这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使人体和毛衣都带电,我们能够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这是一种放电现象。”
胡老师介绍,冬季我们穿的化纤、羽绒这些材质都不容易导电,此时静电就容易积聚在表面,但当遇到金属等导电体,就容易放电。
高中物理老师胡茂金提醒:“(静电)这个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小的,也不会造成人体皮肤黏膜的损伤。像毛衣化纤类的东西,它通过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现象,如果说选择棉质的衣服,它的静电现象就会少一些,不容易产生静电现象,所以妈妈给孩子准备棉的内衣、棉的衣服,它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虽然说静电对人体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安全隐患。2020年4月2日,沭阳县一家具公司发生一起较大火灾事故,而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工人在制作海绵包的过程中,因摩擦、喷胶等导致海绵包上的静电不断累积,引燃海绵包内聚集的可燃气体,继而引燃海绵包及周围可燃物造成火灾,造成5人死亡2人受伤。小小的静电竟如此危险,我们该怎么办呢?
高中物理老师胡茂金提醒:“第一就是防止电荷在人体表面的累积,我们可以在家里打开空气加湿器,或者我们可以穿一些棉质的衣服,多喝点水,多涂护手霜,有了水分之后比较湿润的话,这个电荷会被带走,这样子可以有效地防止静电现象。”
除了保持湿润,还可以将静电提前“释放”掉,来防止被“电”。
高中物理老师胡茂金提醒:“比如说我们在开水龙头的时候或者打开家门的时候,我们带电的人体去接触不带电的导体会产生短暂的放电,人就好像被电了一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打开水龙头之前,先把人体表面的电给放掉,比如说手里拿着金属的钥匙,先把它在水龙头上接触一下,或者在开水龙头之前先用手扶一下墙,这样把人体表面带的电荷给放掉,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静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