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知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

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知识产权华德今天,对包含着无可限量的商业利益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就显得更加紧迫。

(二)

(三)

幸好,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来自外国知识产权意识的冲击,中国从国家到普通老百姓都渐渐认识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渐渐形成了对自身文化各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比如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细致地做工作,彻底的保护好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TRIPS协议;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的平衡

(二)传统文化创作传承人与改编者、使用者、传播者利益的平衡

传统文化资源在被商品化之前,其经济利益十分有限,主要体现的是精神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而通过产业化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后,就能体现其社会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传承人可以同意他人对其所传承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正当合理的利用,并且从中获取报酬。这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持续发展,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其财产权。在传统文化传承人许可使用过程中,传承人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两者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既要严格保护传承人的利益,又要顾及使用者的效率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一)对TRIPS相应弹性条款的解读

弹性条款,又被称为灵活性条款,是法律规范中具有“弹性、灵活性”的条款,它大量存在于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中。国内法规范中的弹性条款一般是指没有明确规定行为模式或后果的法律规则,法官在适用该条款时有自由裁量权,适用时既可以作扩大解释也可以作缩小解释。国际法规范中的弹性条款,是因为条约的缔结过程中缔约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协调,但为了达成协定,谈判各方在利益平衡基础上达成的妥协结果。弹性条款是国际条约谈判、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性和策略性手段。

所谓的TRIPS弹性条款是指TRIPS协议中为各成员方设定相应自,成员方可以以自身的方式对其进行灵活性解释和实施的条款。TRIPS弹性条款是为了平衡WTO成员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协调各成员方不同的国内知识产权制度而产生的,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协调。如上所述,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国际上的知识产权强保护,而由于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在国际范围内实施知识产权强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诸多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在TRIPS协议中,很多规定都是由发达国家推动制定的,TRIPS协议中甚至没有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明确保护。在此状况下,就需要发展中国家积极寻找TRIPS协议中的弹性条款并加以利用,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二)代表性国家对TRIPS中弹性条款的灵活运用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意味着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必须达到TRIPS规定的最低标准要求,遵守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同时,也应注重自身利益,不能忽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公共利益,一味追求对协议的严格高标准的实施。虽然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长足发展,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但我国科技水平基础薄弱,传统知识产权意识欠缺,TRIPS协议还是会给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一定压力和挑战。中国是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因此如何在国际范围内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目前我国应充分利用TRIPS协议中的弹性条款来保护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

二是应积极参与TRIPS协议多边谈判。一方面,中国要积极参与多边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使其更适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状况。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保护,不仅要在国内法上加强保护,而且要在国际上争取多边保护;另一方面中国应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谈判地位和发言权,改善贸易大国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决策程序的局面。中国不应一味地指责和抱怨国际知识产权强保护的不公平性,而应努力提高中国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将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到TRIPS协议中。只有对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予以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有效实现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权利人可持续性有竞争力的财产利益及精神利益。

[参考文献]

[1]冯晓青.南北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失衡及其利益平衡之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2005(3).

[2]古祖雪.基于TRIPS框架下保护传统知识的正当性[J].现代法学,2006(4).

[3]黄玉烨.知识产权利益衡量论——兼论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J].法商研究,2004(5).

[4]李明德.TRIPS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林鸿.论传统知识利益分配的实现模式[D].厦门大学,2006.

[6]吕炳斌.TRIPS协定中的传统知识问题——专利视角的探讨[EB/OL].国际经济法年会论文系列..

[7]孟云凤.TRIPS弹性条款的解释及其国内实施[D].厦门大学,2009.

[8]师华.从TRIPS协议弹性条款谈起[J].政治与法律,2003(5).

[9]吴汉东.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对象[J].中国法学,2010(1).

[10]肖婷.刘华锋.透过TRIPS协议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11]叶盛荣.李旭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博弈策略——基于知识产权之利益平衡机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12).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学生职校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注重塑造学生心灵,努力构筑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而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将对职校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而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蕴涵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科学思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高素质劳动者的道德修养,从而推进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构筑。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在带给我们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传统文化是典型的道德文化,它在修身、求学、立志、解决心理问题方面,以及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内容。其中许多优秀成果对于克服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许多职校学生内心的迷茫和空虚需要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填充。融传统文化于德育之中,增加德育的人文精神元素,可以极大地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职校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1,“修身”思想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2,“和谐”理念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3,“自强”、“有为”精神与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这种民族精神下,构建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并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保持特立独行的品节操守。

4,“尚群为公”思想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

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都体现了“尚群为公”整体主义精神。而且在义利关系上,孔子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分人道德观淡漠,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职校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职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实际,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德育课堂,巧妙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德育课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如《哲学与人生》中关于人际和谐的教学内容,深入介绍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让同学收集有关“人和”的名言和论著。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目。在辩论、演讲等形式中,广泛应用传统文化来进行论述。因此。职校德育课堂在学习立志、修身、诚信等授课内容时,应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广阔内涵,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中,提升思想境界。

第二、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学校应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要把过去简单的“读诵经典”提升到“国学教育”,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同时充分利用我国保存下来丰富的经典文籍,尤其是一些曾被称为是“蒙学书籍”的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等等。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在被动的阅读后,却惊奇地发现:原来古代的蒙学读物,真是朗朗上口、妙趣横生、易读易记,怡情养性,使人博闻强记、知书达理、身心和谐!同时作为德育教育者,必须意识到,在浮躁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阅读文化典籍,使学生的心能沉静下来,对生活、对社会有所思考,面对选择做出正确的抉择。

【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语言交际越来越频繁。语言既承载着文化,同时也能反映和传播文化。我们的外语课堂不但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阵地。而文化因素又能够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担,同时还兼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外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普遍存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形成双向文化交流的要求

(二)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各自文化的载体,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是实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所以中国人首先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非常了解、并认同,才能够用其他语言自然的表达出来。在英语教学中更多的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客观上提升学生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认识,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来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需求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灵魂,也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认识,从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热爱。此外,还有利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形成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四)改善外语课堂教学的需求

如果在外语教学中反复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但是如果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应该反复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语言点,而是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气氛肯定会非常轻松、活泼,不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而出现,同时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传统文化的介绍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人们的文化平等意识非常淡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者一定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更要消除摒弃本民族传统文化,单纯学习外语的错误想法。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能将某一方的文化推举到很高的地位,而应是在比对双方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努力与当前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

(二)在测验中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

(三)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增加实践活动

学生能否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除了教师的教授因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学习因素。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知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一旦学生形成对这种差异的客观认识,总结出其中的特点,就能够更好地使用目标学习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在英语表达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四)设置比对中西方文化的课程

(五)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阵地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文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或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活动,也可以借助于英语角或者英语文化节等,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机会,校方亦可以在校内经常性的举办一些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座、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等,以增加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机会。

三、结语

除以上几点策略之外,在外语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在不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高职外语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确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手段,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外语这一工具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王佳棋.大学外语教学应注意中国文化的融入[J].成人教育,2009(09).

关键词:

传统饮食;养生;健康;食品营养

一、饮食活动是人体获取能量的根本,直接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

二、药膳的存在有其科学性,可以强健身体促进身体恢复

三、优化饮食结构是延长寿命、增强身体机能的保障

四、合理配给三餐,杜绝断食绝食,反对暴饮暴食

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饮食要注意时节

在中国古代营养学中,“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十分重要的养生理论。饮食讲究时令要求人们顺应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饮食的内容。中国自古都有节气文化,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饮食,排除地区风俗的影响,节气食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顺应自然的原则。同时,不同地域的人应当根据其所生活的地域食用当地当季的食物,使其自身的身体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在现代营养学中,专家经常建议大家食用当季的瓜果蔬菜,例如,进入夏季要多食绿豆降暑,进入秋季要多食萝卜降燥。这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理念不谋而合。由于人生活的地区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人本身对气候的适应也造就了人对当季食物的适应。食用当季的食物使得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当季的气候与环境,使人身体本身与环境和谐为一体,同时也使身体在每个季节都能保持良好的活动机能,强身健体并且延长寿命。

结语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养生文化的许多原理都有着其科学之处,通常渗透了中国古代的五行相生、阴阳调和及天人相应的古代哲学。同时,随着现代营养学的发展,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研究养生文化仍旧能发现养生文化中蕴含的无限的关于饮食的古老智慧,值得我们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发扬。

作者:殷昌利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赖来展,费成煜,池建伟,赖敬君,梁旭麟,张孝琪.中国特色食品的概念、类型与功能[J].广东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2]陈沛沛,项平.道家饮食养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据史料记载,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徵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越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一、“浅阅读”的特征及影响

从2011年畅销书排行榜来看,《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诡异书”排在前列。而在校园调查中,笔者发现,悬疑科幻与校园小说是学生的最爱,鲜少有对百家讲坛里《弟子规》《易经》等感兴趣的学生,真正愿意去看原著或其中一两段的,则几乎没有。浅读物因为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占据了当下中职生90%以上的阅读空间,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俗文化也就不断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阅读。

究其原因,“浅阅读”体现了重感性轻理性、偏单一缺个性、多雷同少创新、强形式弱内涵等特征,作品的生产批量化、模式化、标准化、通用化,商品属性占绝对地位,精神属性所剩无几。对于正处于心智成长期的中职生来说,长期流连其中,势必会影响思维方式、职业意识和生活态度的正确形成。因此,中职教师非常有必要对“浅阅读”的负面效应保持警惕,并积极引导学生回归传统文化阅读。

二、传统文化阅读对于中职生的意义

现今中职生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使得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对其功能更是认知模糊,甚至毫无概念。在中职学校,阅读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而对于传统文化的阅读更是少之又少。

相较于其他专业,旅游专业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要求更高、更直接。从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课程安排主要以“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学习”为主,秉持“实用”原则,而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相对较少。通过对一些从事导游工作的毕业生的调查,笔者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游客问及景点常识之外的“古”常识感到非常棘手。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一定的幼稚和浅薄。

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巨大的文化浪潮不断冲击着现代人,旅游开始由“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过渡,旅游者不仅希望在物质上得到满足,还有更多的知识追求,希望获得信息、受到教益,得到文化享受,提高精神享受的质量。基于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阅读的回归,让中职学生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学生更系统、更科学、更自觉地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丰富精神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为打造文化型导游员服务,为培养新型的旅游人才服务。

三、中职生传统文化阅读的回归

在新编中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仍占有一席之地。以古诗词为主的内容,被单独列为一个教学单元,但缺乏“中职个性”的阅读指引和教学参考。以人教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主题为“青春年华”,第二单元为“处世美德”,第三单元为“科学精神”,第四单元为“职场起点”,而第五单元则是“古代诗词欣赏”,似乎并没有作单元主题的概括。在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中,更多的还是在“以诗教诗”,视角偏单调、内容偏单薄、形式偏单一,即高中段与初中段没区别、中职生与高中生没区别、旅游专业与数控专业没区别……结果是学生“厌古、怕古”,以致以现代人身份堂而皇之地拒绝“古阅读”,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在逐渐流失。

1.回归个性

2.回归实践

(1)回归专业的成长。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可分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实践能力既包括具体的实践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得信息能力等),也包括基本的心理品质和素质(自信心、恒心、毅力、承受挫折力等)。专业操作能力是中职教育所特有的,按现在中职旅游专业设置看,大致可分饭店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技能和其他服务技能;知识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旅游策划能力、景点规划能力、旅游线路开发能力、旅游产品设计能力、旅游纪念品开发能力、美学鉴赏能力等。而传统文化的阅读对于促进这些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客至》《归园田居》时,就有学生提出诗中的场景其实就是一幅乡村旅游开发图,教学中附有景点开发大讨论、旅游产品设计等环节,把诗词的学习融于这些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升华自我,促其专业成长。

(2)回归职业的发展。在诗词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学参考书里我们会经常看到“学习作者……精神”之类的语言,其实对于那些“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类的作品很难处理,只有结合时代、结合生活、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来理解作者的心境,才可以让阅读变得更有实效性。例如,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中如果依据《教参》只对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大讲特讲、大赞特赞,或许未必会有多少现实指导意义,而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为阅读突破口,让学生去探究陶渊明的“职业环境”,如此是不是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更多的思考呢?尤其是旅游专业学生,人际交往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职业素质。当然,我们不是要给出一个人际交往的量化标准,只是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思考,增强未来职业发展的应对能力。

3.回归多元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

一、高校文化有必要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就如同一条母亲河诉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尊重的态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受时空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耀眼生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高校文化建设要求

高校文化必定是带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是先进生产力表现下的文化。高校又是高校文化的发起者。高校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高校文化面向的是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是大众文化,是一种国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高校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人生方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还能鼓舞学生的斗志。现代高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落后文化,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进行有效引导。高校先进文化是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吸收当今先进的文化,形成自身文化的软化力。高校先进文化体现的是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五千年文化底蕴,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人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表现,这种精神是所有精神的融合体,是一种先进的精神代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意识表现,全体中国人内在的向心力和汇聚力,在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占据重要分量。高校学生不单单是学习者这样单一的角色,还应该是世界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关心普天下人,视作自己家人,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国家,用全球的眼光审视世界,开阔自己胸怀,具备海南百川的度量和未谋远虑的机智。高校学生不仅要有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先进的科技知识,理性的人文情怀,强健的体魄,适者生存的现代意识,艰苦奋斗的生存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源头活水,经久不息,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可取资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涵。高校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先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文化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爱国主义故事如:精忠报国,三过家门而不入等都是所要倡导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家献身的无畏精神。中国人一向注重“家天下”的惠民思想价值取向。范仲淹曾有诗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诗句。在维护国家的革命中,这些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典型的爱国主义素材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就要充分体现这些思想和观念,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至关重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可取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更加坚定了爱国的人文主义信念和奋发图强的学习使命感。

二、高校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精神层面的文化,像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爱国主义得到了代代流传。爱国主义精神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家国仇恨,保护的思想。还有中庸思想的双赢,修身完善的道德思想等;从学科和客观物质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像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民商法、文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不已。那么高校学生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的精髓,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溪水。当下,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吸收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做好必要准备。

三、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路和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代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比如价值取向,方式方法的运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路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课本教材同流动的信息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熏陶,特别形式的主题活动将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拉上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面向社会取向,开展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思想情感得到质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整体,是教学的根本。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顺应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人,高校在这方面要本着民主思想,以探讨交流为出发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新时期下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高校老师要尽到教学的责任,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控措施不断完善。如果高校学生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老师能够诲人不倦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其它优秀文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让所有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为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1]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1):122-126.

[2]刘晓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120-121.

[3]王丽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作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5:185-186.

[4]孙金华,徐玉明.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沃土[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批判性

一、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人与文化一刻不能分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造就了人。不同文化对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都有不同的影响。文化既是个体成长的环境,也是个体发展的手段,同时也可以是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无需置疑的。一般而言,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对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上;二是表现在教师个体心理结构的建构上。

(一)传统文化对教师形象的塑造。

“教师形象是人们对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一种宽泛的界定,是教师特定姿态和风貌的一种表征。它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反映了特定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①一定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必然会体现一定的文化传统。譬如,西方各国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只是一种职业伦理底线的保证,而在我国及深受儒文化熏陶的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就不仅仅反映在职业伦理底线的保障上,从某种程度上他们被视为道德的偶像、知识的化身。

(二)传统文化对教师个体心理的建构。

“民族文化心理及其结构作为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们利用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改造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过程中通过‘双重建构’(即‘内化’与‘外化’)并在同化与顺化的两种作用中积淀而成的”③。而个体心理结构的建构就是在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由此可知,在传统文化中“凝积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体心理发展具有稳定的、内在的影响。

推崇集体意识和个别权威及求稳、求静、不喜变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表层特征③。一方面,它是农耕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要求个体服从强有力的绝对权威,从而抑止了个体自我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追求稳定、宁静、不喜变化的心理结构致使中国人形成一种以封闭性、单向性和趋同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服从权威的文化心理对于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师来说,影响更为深远。这种影响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育完全“复制”和“同构”传统文化,学校组织全然沿袭传统文化家长制模式,在教育中追求“统一”、讲求“规范”、注重“权威”。传统教育中“强调整体,轻视个体”的整体化倾向,谋杀了教师个体主体能动意识和批判意识、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其“偏重人伦,以情为重”的人伦化倾向,致使教育领域的认识出现了事实判断让位于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局限于道德判断的现象,进而导致教师个体对日常生活、教学领域及自我的认识、判断和批判出现了偏差和扭曲。所以,此时任何一种判断首先表现的不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真假判断,而是涉及到个人或集体的价值层面的是非判断。

第二,只有通过社会认可,教师才能获得一种合法的身份。社会的这种认可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标准,并通过对教师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各方面的规训来实现。因此,个体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就等于形成了一种与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相违背的“身份性人格”④。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致使其在强化或者优化教师身份的同时恰恰就等于在弱化其知识分子身份⑤,致使教育领域中听不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坚持独立自由的批判声音。

二、教师批判精神缺失的深度归因——传统文化的抑制

本尼迪克特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文化是人格在典章上的扩大。反之,我们也可以说人格是文化在心灵上的延续。教师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它不仅形成于某一文化系统的孕育之中,同时其自身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多的取决于文化这个大系统的整体特征和作用。这不仅是文化与亚文化的一般关系,同时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国教师文化与主流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这一角度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批判性缺失的现状与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教师文化的作用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儒、释、道思想逐渐沉淀并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传统文化的一切特征均可以在它们的思想中找到理论根源。具体来说,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佛家与道家文化分别是这一主体的双翼。所以,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教师文化和教师个体批判性缺失的事实必然可以在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中找到依据。

(一)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批判性的先天不足。

“仁”是儒家文化的最高旨趣。孔子认为仁是诸德之全,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忠”和“恕”的合体⑥。

“忠”字在《论语》中出现了十八次,它的基本含义是对别人(尤其是对上级)尽心竭力。如:“为人谋而忠乎?”(《论语·学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论语·八佾》)等等。“忠”还常与“信”、“敬”等连用,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公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公冶》)、“主忠信”(《论语·学而》,又见《子罕》、《颜渊》)。其意思都是指尽心竭力,也有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忠心耿耿、忠诚等含义。它一般泛指人对人的态度,尤其是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的态度。所谓,仁者爱人,“忠”则是爱君、爱人的表现,侍君、待民的要求。

(二)传统文化的双翼——道佛文化对个体批判性格的再次消解。

在道家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源,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尽管“道”是道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但对其的定义,老子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指出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他认为,“道”是永恒的,是不可用语言表述的,而只能凭直觉去体会。譬如,有学者通观《老子》,概括出了“道”的几个特征,即道是无形的、道是无名的、道是无为的、道是无欲的⑥。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处世态度,使国人的世界观少了西方人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对外界事物的探讨也没有了西方人追求“逻格斯”的那份执着,进而放弃了对外界事物的探索,所谓“德性”生活就只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境界的提升上,甚至将放弃“外物所累”也视为道德个体追求内心宁静和心灵纯洁的手段。

庄子认为人意识到自己常常为身外之物所累,为时空所限的无奈,即所谓的“有待”、“有己”,指出要达到自由,就是要超越出“有待”、“有己”,从而达到一种“无待”和“无己”的境界。如何超越自我思想对自身的束缚、外物对自我的羁绊,庄子提供的方式是“遗物离人”。“遗物”,是指剪断自我同外物的联系,不为任何外物所累;“离人”就是剪断自己同社会的联系,不为社会和国家所绊。由此我们发现,道家是用消极“出世”的态度来追求一种仙风侠骨、逍遥自由的诗性生活。这种文化精神数千年来安顿着中国数以千万计的文人墨客或失意的知识分子的灵魂。

显而易见,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特征,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可互相补充。总体看来,没有儒家的“为己”,就不可能有道家“安时处顺、无为不争”的个性人格和佛教“随缘而安、心如枯井”的超人人格的存在。相应地,如果没有道家和佛家文化对千年来国民精神世界的安顿,那么儒家的这种“为己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内圣外王”入世路径在大多数知识分子饱受挫折和迷茫之时就会遭到质疑、扬弃。

注释:

①杨明全.反思型教师: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2,(9):50~53.

②黄永刚,张健华.关于中国传统师德的批判与继承[J].道德与文明,2001,(4):61~62.

③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1,124.

④身份性人格:是美国文化心理学派奠基人之一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提出的。

⑤本研究认为,知识分子应该热衷于哈贝马斯所言的那种“批判的知识”,热心于揭示限制与支配的条件,体现出为争取发展与进步的自由的解放的知识兴趣。而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教师不应该仅仅执着于经验分析的知识和解释学的知识。

⑥番万木,李孝华,上官司政洪.简明中国传统文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20,122,142,168.

⑦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上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3.

一、诵读比赛的开展

除了教师诵读以及学生诵读的开展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以班级为单位的诵读比赛。学生在比赛中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在比赛之前必定会对相应的诗歌或者是词曲背景进行了解,只有了解到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中注入的情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带着感情诵读。从准备环节到正式表演这一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对传统文化自学的过程。

二、从引导手段入手

(一)让趣味诗篇作先行者

(二)刻意淡化应试性

从应试性来讲,学习古诗词最直接可见的效果就是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而我们的学生现在学习的动力也是为了做那两道题。但这样的动机并不能使他们从根本上喜欢并真正领悟诗词所蕴涵的意思。学生不得不考试,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大多学生对考试有种天然的叛逆、反感(不管它有没有明确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如果一味强调学习古诗词的应试性,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让学生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作为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鉴赏诗词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高考,甚至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诗词,它只是为了一种感受,一种用心感悟之后得来的感受。我们只需要走进诗词,与千百年前的那个灵魂接触,在诗中找到自己,并为之而感动,这对诗词鉴赏来说就够了。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至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换言之,即提高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自主性与自主能力,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传统文化。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一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便会自觉地去发掘知识。

(四)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多元化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除了教材之外,利用多媒体资源选择多种呈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积极性,如某些诗歌朗诵,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制作精细并配以柔美音乐的Flash进行具体讲授。

THE END
1.人类寿命触顶?探索优化长寿的未来路科学医学抗衰老延缓衰老周一发表在《自然·衰老》上的一项分析显示,我们延长寿命的鼎盛阶段即将结束。 随着富裕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进入 老年,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接近一个平台期。没有人口统计方面的线索表明,不管我们多努力、多富有,或者任何生物年龄测试能告诉我们啥,我们现在活着的大多数人都活不到三位数。似乎医学和生物学对人类寿命的作用存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CKM8MM05568E2R.html
2.最新研究表明,()可使人的寿命延长5年至10年。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最新研究表明,()可使人的寿命延长5年至10年。A.和谐的人际关系B.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C.善于与人沟通D.天真无邪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https://www.shuashuati.com/ti/2edfb1253bcd4cfc97aa540f65137e31.html
3.最新研究表明,()可使人的寿命延长5年至10年。A和谐的人际关系B最新研究表明,()可使人的寿命延长5年至10年。A.和谐的人际关系 B.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C.善于与人沟通 D.天真无邪查看参考答案 更多“最新研究表明,()可使人的寿命延长5年至10年。A、和谐的人际关系B、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研究表明:人的心率与寿命成正比。() 研https://www.shangxueba.cn/ZM6HWJ5Q.html
4.十个好的生活习惯延长男人寿命男人要注意各种陋习 1.紧张:对各种职业的4000人所作的一项10年的研究证实,心脏病主要来自情绪紧张。专家们认为:“当一个人终日生活在紧张中时,更易染患高血压(血压食品)病。”人们遭遇的紧张主要有两种:环境上的和心理上的。发展 作为一个男子,你想使自己身心健康吗?请不要与下列的恶习打交道,虽然这里列举的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f03b400e525
5.把二十大落实到人类向更完美进化完成了保平安和增福寿的培训教材生命程序高度有序化才能延年益智;5、每个人都是最高明毉生的实践证明;6、三足鼎立和顶层设计的中毉进化学;7、盘古一炁化三清攻克科学诸多难题;8、证明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9、在废毉存药中导致了人类提前衰亡;10、中毉进化学打破恶性循环怪圈蔓延;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医学科学革命;12、请求把党中央http://www.jiejuart.com/zybkshop/vip_doc/25103208.html
6.人生的七情六欲104、寿命的缩短和精力的虚耗成正比;寿命的延长和心情的悲哀成反比。 105、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取决于心理的健康。 106、愉快的生活,丰富多彩;体育锻炼,乐趣无穷。 107、忧愁、焦虑和悲观,使人体弱多病;豁达、喜悦和乐观,使人健康长寿。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104/18/10015115_884143936.shtml
7.十六种CAD.CAE.CAM软件介绍后置处理模块包括图形后置处理器和UG通用后置处理器,可格式化刀具路径文件,生成指定机床可以识别的NC程序,支持2—5轴铣削加工、2—4轴车削加工和2—4轴线切割加工。基中UG后置处理器可以直接提取内部刀具路径进行后置处理,并支持用户定义的后置处理命令。 https://www.douban.com/note/272765210/
8.人的一生中其中有10年是养寿期?5件事做好或能更容易延长寿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机能也在逐渐下降,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养寿期是多久?有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有10年是真正的养寿期,只要在这段时间内做好5件事情,就能够有效地延长寿命,保持健康! 10年养寿期是什么时候 https://m.39yst.com/changshi/593827.shtml
9.大三阳还能活多久专家文章患上大三阳之后,如果能够积极的进行治疗,确保病情控制良好,那么寿命一般不会受到影响,可以说和正常人是一样的。但如果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控制住病情,以至于发展成了肝硬化晚期,这个时候的存活时间大概是5~10年,严重者甚至只有2~3年。 大三阳指的是乙肝大三阳,它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性https://m.bohe.cn/article/mip/184044.html
10.中国妇幼降事业发展报告(2019)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在1990年基础上下降2/3,中国于2007年提前8年实现了这一目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对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测算,2000—2015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4.9岁中,有23.5%归因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 http://www.kaifu.gov.cn/zfxxgk/zssyhqtdw_18815/qfyfwzx/zcwj_19475/201911/t20191102_530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