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粮食的关心与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
人人都知道东北的大米好吃,河南是小麦之乡,乃至山东的高粱,都成为了当代文学里深邃旷远的一抹红色。
更有一句话,是在我们课本上被念念不忘的: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谁是中国产粮的中流砥柱?制图/王跃
2019年,中国人种出了13277亿斤粮食,约占世界谷物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小麦、大米、玉米三大主粮基本自给,大麦、小米、大黄米等杂粮让主食更加丰盈。
就种粮而言,中国山地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积低,自然禀赋并不优渥,那么,这种奇迹因何而来?
▲又是一年好收成!摄影/邵向东
中国第一粮仓,听我唱首黄河谣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国的第一粮仓,便是由黄河冲积而来的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
▲山东滕州,华北平原上的麦收景象。摄影/田春雨
历史上,这里不仅是重要的粮食基地与“菜篮子”,也是中华文明崛起的重要根基。只不过,中国人的这个大粮仓,来之不易。
黄河带来的粮仓,曾经唯有宁夏、内蒙古交界处“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而黄淮海区则常年被黄河决堤或改道导致的洪水影响,人民辛勤开垦的良田一遇洪灾,沙化和盐碱化让这些田地又变得寸草不生。
▲安徽亳州与河南商丘交界处的黄泛区。摄影/傅鼎
当黄河不再汹涌咆哮,肆意奔流,从河北到山东、自河南向江淮,一座座类似中原明珠“黄泛区农场”的农业基地开始修建。这片曾经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中国人最重要的粮仓。
这个大粮仓里,河北是产粮中坚,山东则在种植粮食蔬菜上“文武双全”,但要说最“中”,还是把“粮仓”升级成“厨房”的小麦之乡河南。
河南人种粮,颇有点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根据农业部数据,河南以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0%的粮食,小麦的生产量占中国的1/4。河南的粮食,不但养活了这个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更是每年外调400亿斤,供给全国。
除了能种粮,河南人也擅长利用粮食。面粉拿来包速冻饺子、生产饼干,河南都做到了全国第一。面粉能做什么,河南人就能把它们送进工厂,并借助地处中原生长的交通动脉,走向全国。就说起许多人童年里那包泡着不好吃,撒点调料干吃就很香的“北京”牌方便面,其实就来自河南人的南街村品牌旗下。
▲河南漯河南街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摄影/石耀臣
“鱼米之乡”因何而来?长江!
相比于黄河的脾气,另一条母亲河长江要温和很多。早在两千多年前,长江流域的成都平原就开始成为著名的粮仓。而“鱼米之乡”这个重要粮仓的代名词,也多落在了长江沿线的水乡,更是有两句简单而流传深远的的谚语,勾勒出了一条农业文明大国的跃升之路。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嘉兴平原典型的棋盘状稻田。摄影/金炳仁
宋代时,来自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江南地区,很快,人们围绕着环太湖平原形成了发达的稻作农业,人口激增,北宋末年,人口便已突破一亿大关。为了寻找出路,江南地区开始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并利用发达的内河水运发展工商业,江南地区因此逐渐由农业中心成为经济中心。
▲太湖东山,江南春播图。摄影/狄艮炜
▲安苗时节的安徽歙县。摄影/丁嘉一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白马湖农场,职工正在将稻子装袋入库。摄影/杨默
“关外新江南”是怎么炼成的?
从“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基本是漫山遍野的稻谷和玉米、小麦),到对“东北哪里的大米最好吃”这类问题经久不衰的讨论,东北人的粮食情结里,总是带着一种骄傲,那是作为共和国长子,敢于战天斗地的朝气与自信,也是对黑土地的深厚情感。
▲松花江嫩江交汇的松嫩大平原。摄影/常建儒
东北成为粮仓,一在地利:
东北有大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肥沃的东北平原,占全国平原面积1/5;东北有好水,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和辽河等多条河流在东北地区奔腾,为种粮保证了充沛的水资源。
▲东北地区黑土与黑钙土分布。制图/F50BB
主体位于绥化及周边地区的黑土地,也造就了中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以黑土地为根基,2019年黑龙江粮食的年产量,已提高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如今黑龙江更是连续八年位居全国产粮省的桂冠。
二在天时。许多人听到东北的第一反应是,这里气候寒冷,怎么会成为粮仓呢?
但事实是出人意料的,东北气候寒冷,反而让农作物能够更安心生长。这是因为,东北冬季寒冷的气候和夏季早晚的大温差,有力抑制了农作物的“天敌”病虫害。在东北种粮,一开始就站在了非常坚实的基点上。
▲吉林舒兰溪河镇稻田。摄影/陈刚
然而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人和:
▲上图: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的现代化耕种图,下图:黑龙江鸡西虎林市虎头镇,无人机播种。摄影/邵国良
二者,在于种粮技巧与时俱进。如今的种粮,早已不再是小农经济时期的单打独斗。东北地区耕地集中连片,种粮都是集团军作战,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农用飞机、无人机等黑科技轮番上阵。科技,才是粮仓的第一生产力。
大河流淌,千里沃野,如今中国的“鱼米之乡”,已然成为了关外的“新江南”。
中国未来的新粮仓在哪里?
虽然说中国人已实现了吃饱肚子,但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中国仅相当于世界1/4的人均水资源压力,是占据世界1/3的化肥使用量,是压力日增的土壤肥力积累……
中国的主力大平原粮仓,需要休养生息。那么,中国的下一个粮仓在哪里?当我们跳出大河奏出的雄浑交响,将目光投向大平原之外,就会发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首先,是遍地开花的我国中小粮仓——伊犁河谷、拉萨河谷、年楚河谷、汾河谷地、河湟谷地等,基本可以满足中西部高原地区粮食自给
▲贵州加榜梯田。摄影/肖南波
▲吉林洮南市农户正在收获玉米。摄影/邱会宁
这其中,玉米已经成中国第三主粮。要继续拓展中国的新粮仓,需要一位来自南美安第斯山脉的老朋友。它上得了高寒山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能大展拳脚,这就是马铃薯(土豆)。
▲贵州威宁县,在田里摘土豆并烤食的人家。摄影/李光荣
虽然大多数人还是将马铃薯当做一种蔬菜,但实际上,马铃薯已可以加工成馒头、面条等中国人习惯的主食。在西北,由马铃薯淀粉加工成的洋芋粉条,就是能够玩转小吃和主食的全能角色。
在中国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甘肃定西、内蒙古高原上的乌兰察布、寒温带气候下的黑龙江克山……都少不了这种曾经荒年时期的救命粮,如今饭桌上的金蛋蛋。特别是在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之间,优质的土豆品种,正在改变大山中的艰苦生活。
从最早的鱼米之乡到关外新江南,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调”,从中国大豆传向世界到玉米和马铃薯的“大迁徙”。这背后,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山河史诗:黄河奏响千年不息的雄浑主旋律;长江带来鱼米之乡的清婉低回;东北吹起新中国的激越慷慨;未来则有广阔天地间的大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