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曾经混乱过、繁华过、扰攘过、市井过的
老天津卫……
“不到南市逛一逛,白到天津走一趟。”
我们今天来说——
天津“三不管”的前世今生
01
清末,
天津的繁华区在马头(北大关)一带,
清诗有云:
“繁华要数估衣街,宫南宫北市亦佳。”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城被攻陷,
当年商业鼎盛的北大关、大胡同、
估衣街、针市街、侯家后一带惨遭焚毁。
(估衣街资料图)
1900年后,
租借地逼至东南角及海河东岸,
在‘东兴市场’原址附近那片洼地,
就逐渐形成了露天游乐场所。
也就是“三不管”
据民国《天津县新志》“坊巷”中记载:
……在日本租界毗连地辟三街,曰南市大街,曰广益大街,曰荣业大街。自东南城角至南门外直街,繁华美饰与租界不相上下。
上图摄于1900年,左上角就是南市的前身
一提起南市,
就有人用“三不管”来代替,
其实是个误会。
清末天津城南一带的这片又大又深的水洼,
据说比北京的什刹海还大。
水中有几座小岛,一座小岛上有座小亭子,
有人在那儿把酒吟歌,非常尽兴。
那就是被文人雅客命名为“虚舟亭”的地方。
(老北京什刹海资料图)
《津门征迹诗》
远望城南草色新,虚舟近与寺为邻。
平桥曲榭清凉界,四面荷花烂似银。
这片水洼叫“城南洼”,
也就是后来被天津人叫做“南市”的地方。
而三不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846年天津城乡图,城南蓝色水洼就是城南洼
清朝末年,幼年的连阔如(著名评书艺人)来到天津当学徒工,据他回忆,那时——
三不管儿一带净是水坑,又深又大,较比北平的什刹海还大些,可是不如什刹海清洁。坑的西边有一片热闹场,北边有一片热闹场。坑内净是小船,供游人往来乘坐。每至夜内,船上有乘客,或三或五,一人弹弦,一人敲打茶杯,二人对唱靠山调的小曲。什么《从良后悔》《抱杆打忘八》,使人听了能感觉那真是天津的土产,地道的天津味儿。
1936年地图上标注的“三不管”
02
乱葬岗子(随便埋死人)没人管;
打架斗殴没人管;
坑蒙拐骗没人管。
这块大洼在中国城区以南,法、日租界的西北,
三个国家对这块租界地发生的案件都推诿不管
图为从日租界中原公司屋顶眺望老南市
要是照这么说,
三不管的买卖人还做不做生意了?
那南市还有没有人敢来了?
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人管呢?
有,首先是黑社会。
天津著名作家林希《三不管旧时潜规则》中写到:
黑社会有黑社会的潜规则,天津黑社会潜规则更严格,也更规范绝对‘正人君子’(当然是带引号的,作者注)。
(配图|网络)
◆天津旧三不管被黑社会盘踞,但老实生意人也受保护
◆黑社会成员没有买东西不付钱,白吃白拿的恶行。
◆横行霸道,在三不管是要受到惩罚的。
◆黑社会成员可以嫖娼,但不许调戏妇女。
◆不光不许调戏妇女,妇女在三不管还受到保护。
◆旧时代三不管戏院,男女分席,男左女右,不许掺杂入座,男席女席之间,有一条宽宽的走道。
◆走道中间有黑社会成员巡逻。
◆遇有不良少年飞眼吊膀,中间巡视人员立即制止:‘看戏呀,好好看戏,多好的戏呀。’提示不良少年不要向女席张望。
官府真的就不管么?
其实不然。
据天津和平区政务网《南市》一节介绍
◆1912年,天津警察厅开始派警逡巡南市一带,后又派警察驻扎,正式确认了南市地区的归属。
◆1913年4月,南市地区属东区六所管辖。
◆1928年6月20日,天津特别市建立,南市地区属公安一区一所、六所。
◆1938年3月,伪天津特别市政府调整区划,南市地区属行政第一区。
◆1945年后,民国政府时期属第七区7保至22保、一区1保、25保。
至少天津警察厅在20年代初,
就介入了南市地区的治安管理,
并一直延续至1945年后。
03
旧时南市的牌楼与平安大街
民国后期,
是“三不管”的鼎盛时期
原在“侯家后”的大饭店和妓院,
多已迁到那里去了,
又新开设了“华林”“群英”“权乐”几处小戏馆,
“三不管”从而畸形繁华。
旧时三不管混乱又热闹的场景
著名评书艺人(1903—1971)连阔如说
天津的三不管是昼如夜,夜如昼,各有不同的热闹。在那个时候,江湖艺人不论是做什么生意的,亦都发达,个个得意洋洋。
金、皮、彩、挂、平、团、调、柳,跑马戏的、玩腥棚、弄戏头棚的、挑拱页子的、挑转枝子的、卖大堆的、挑里腥嘴子的、晃条儿的、摇会、挑里腥衫的、挑水滚子的、挑里腥光子的、做四平粘子的、做骑磨的、撒小帖子的、做大票的、搬柴的、镶柴的······真是一枝秃笔写之不尽,说之不完。
南市的高档餐馆有燕春楼、
全聚德、天和玉、增兴德等大饭庄,
提供全套的高档宴席,须提前预约,
绝不接待散客,来的都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
仅次于大饭庄的,是二荤馆,
南市最著名的二荤馆
是号称“天下第一坊”的天一坊分号,
靠扒菜绝技大翻勺名震津门,
被人们称作“天一坊八扒馆”。
南市星罗棋布的小饭馆,
是稍有闲钱的老百姓打牙祭的地方,
多起名这个居、那个号。
最能体现中国味道的是各种零嘴儿小吃:
煎饼果子、水爆肚、羊杂碎、炸糕、
切糕、扒糕、茶汤、老豆腐……
真是看一眼都让人流口水。
“三不管”的娱乐业全天候进行,
早场游客多来自近郊乡间,
他们清早进城谋生,余暇便到“三不管”游逛;
午后光顾者多为无事闲游的市民;
入夜来此游乐的是忙碌了一天的工匠和小商小贩。
这里消费水平较低,
以平头百姓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南市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市场,
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级游乐场,
南市东兴市场更是被人们直接叫做东兴游艺场。
市场里可谓群英荟萃,
不论是说书唱曲的名角、把式卖艺的力士、
戏法魔术的高人,还是测字算命的半仙儿,
应有尽有,每天吸引着大批观众。
南市还汇集了全市大多数电影院,
上权仙、美琪、权乐、上平安等
影剧院都在此经营。
南市是天津曲艺的发祥地。
数量最多的娱乐场所是戏院,
多少名家大师曾经在此献艺演出。
评书、大鼓是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南市无数的书馆、茶楼应运而生,
著名的有通海、永和、润香茶楼以及四海、文彬书馆。
东兴市场附近(原大洼),
仍然保存了“三不管”的原貌,
是江湖艺人“撂档子”的地方。
在“撂档子”当中,
首推四大生意,
行话叫:“金、批、彩、挂”,
依次是
相面(算卦)、说书(唱戏)、
戏法(魔术)、打把式(卖武艺)的。
天津自明初而富足,人口聚落渐盛。
于是,带有天津特殊风格、
充分体现“四方杂处”风味的杂耍便应运而生了。
天津的杂耍场最早是南市的燕乐升平,
天津观众看杂耍有自己的特色,
他们往往约同三两个知己,
买一包好茶叶,大壶一泡,大碗一喝,
一边听着玩意儿,大声地叫着好
清道光四年《津门百咏》中有云:
戏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若问儿家住何处,家家门外有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