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南大学办公地点: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目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全体会员:
兔起鹘落捷如飞,龙腾虎跃又一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学会理事会,向全体会员、德高望重的前辈专家、意气风发的年青学者、各位学术顾问、名誉理事,致以最美好的祝愿!恭祝各位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在龙年取得新的成就!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新的一年任务将更艰巨。除了按常规将要于2012年9月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第十次全国研讨会之外(征文通知已发,本期简讯重刊,请大家注意截稿日期),我们还要准备于年底迎接教育部社团管理部门对学会的评估。这是一件新的工作,性质类似于前些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对全国所有学术团体来说,这样的评估还是第一次。学会对此非常重视,已经组织了由正副会长和秘书处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并积极与挂靠单位接洽,从现在起就已全力投入了这一工作。估计在整个迎评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届时能够得到各位新老会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最后,再一次祝愿大家新春愉快,阖家欢乐,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的成就!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潘文国
2012年1月10日
各位常务理事:
2011年10月28日,学会正副秘书长罗选民、张映先以及中南大学学会处姚处长共同出席了在北京华北电力大学昌平校区召开的教育部主管学术性社团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主管领导和民政部有关领导就开展一级学会的全国性评估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两部负责人并就评估的项目和指标做了定性和定量的讲解。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一些部委的评估已经开始。教育部要求下属各学会都必须在近年内接受教育部和民政部的检查和评估。
会议结束当晚,罗选民与姚、张等同机飞往长沙。29日下午,在长沙参加学术会议的部分常务理事为此事召开了临时紧急会议。会议由潘文国会长主持、参会的常务理事有罗选民、王宏印、屠国元、傅惠生、卓振英、张映先等。会上,罗选民秘书长传达了教育部和民政部的会议精神,大家对评估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初议,发现我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鉴于此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议决定,学会立即全面启动迎评估工作,并计划申请在2012底接受教育部的检查评估。
总负责:潘文国
协调:罗选民屠国元
具体工作分工:
罗选民:章程、发展规划,组织机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学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
张映先:登记备案,法人资格,年度检查,会员管理,反映诉求,会员,档案证章管理,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机关、组织管理,财务资产
屠国元:办事机构,网络平台;学会与挂靠单位的沟通与协调,申请挂靠单位评估专项基金,安排迎评专职工作人员
杨晓荣:会员评价、理事评价
王东风:新闻媒体,受到有关部门奖励
王宏印:学术活动,建议咨询
王寅:科普公益
许余龙:人才建设
严辰松:国际交流
工作进度安排:
2、1月15日前后学会负责人与秘书处挂靠单位负责人见面,落实各自分工任务;
3、2012年4-5月,杭州审稿会期间,召开常务理事会,各部分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4、2012年8月20日,提交分管材料;
5、2012年9月-10月,所有材料汇总与合成;
6、2012年11月底以前,所有材料准备完毕,汇编精美印刷并装订成册,
7、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迎接教育部和民政部专家代表团的评估。
评估工作意义重大,希望学会各位副会长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各位常务理事如有熟悉有关情况或与熟悉情况的老同志有联系的,也请积极参与,共同做好迎评工作,将学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对本通知的不明事宜,请联系罗选民或张映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秘书处
2012年1月2日
事件
地点
9.16-18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
上海
10.27-30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
长沙
11.18-20
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
杭州
12.09-11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
12.17-18
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广州
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述评
朱一凡,刘慧丹
(上海交通大学)
1.引言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于2011年9月16日至9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词典学研究中心负责承办。来自国内外三十多所院校的专家及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
2.翻译与现代中文及中国文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翻译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再仅仅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新的思维方式和特殊的文化身份。在二十世纪之初,翻译为现代白话文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源头之一;而翻译促成的欧化语使表达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及文学经验成为可能,为新文学提供了利器,促生了新的思维方式;同时,翻译活动所引入的现代性思想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力要素,推动了新旧思想的更迭。在当时那样一个文化危机感沉重的特殊时期,翻译承担了重塑新文化的特殊文化使命。
外借语汇在现代中文中占有惊人的比例,而伴随外借语汇而来的新思想更推动着中国近代以来思想的革新和文化的构建。史有为教授从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视角探讨了外借语汇。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史教授根据语义-使用范围,把语汇分成术语/专门语词、俗常语词/一般语词、专有名词三大部分,这其中术语是外借语汇的核心,俗常语词是外借语汇的外缘;而术语又是社会-文化现代化的最重要参与者,外借语汇的术语是影响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一项,因此这种新的三分法对社会、文化有特别的价值。从语言学的角度,史有为教授讨论了外借语汇的语义借入后的单一化,也即术语化的现象,以及与之相逆的非术语化现象。报告中涉及了影响译名选择与落定的多种因素,包括透明度、长度和习惯心理。也谈及了在新时期外语人才大增、出国普通化的情况下,外借词语的新潮流:如大、中学的年轻人取代了知识界、翻译界开始成为了新词的缔造者;借入范围也从传统的生活、政治、经济和科技,扩展到一般群体和行为等新范围。在这样的新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抵制汉语生态的恶化,建设良性的汉语环境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翻译带给现代中国的远不只是外来词和各种欧化现象,其影响早已超越了语言层面,涉及的面极广,需要研究者从更广阔的文化的、社会的及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它。此次与会的学者专家高屋建瓴,从哲学、社会文化角度重新审视了翻译对现代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给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各位与会代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运用新的研究手段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趋于停留在表象的描述上,且往往过于强调语言变化的外部因素,而忽略了语言变化的内因;关于译名、外来语的吸收、外来语语义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还有很多可为的领域;关于欧化可能带来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变化的研究几乎为零;以及如何突破语言、文学研究“两张皮”的局面,把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视角融合在一起来讨论翻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有待将来的研究者有所突破[8]。
3.中国翻译学理论构建
翻译学(TranslationStudie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说始于J.S.Holmes于1972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的论文TheNameandNatureofTranslationStudies(《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其历史至今虽不过40年,但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是十分丰硕的,不仅体现在传统翻译理论的延续,更体现在翻译理论创新、特色翻译理论的构建和新兴翻译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此次高层论坛也频频传出翻译学界诸多专家学者对于翻译理论,尤其是构建中国本土的翻译理论的呼声。论坛上学界专家激烈探讨争辩,一个明显的共识就是21世纪中国翻译学发展的主导趋势是系统地建构自己的译学理论,其中既包括形而上的译学理论的构建,也包括指导实践的翻译理论的构建。
3.1坚守阵地——中国急需建设自己的翻译学理论
中国的传统译论历史悠久,从古代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予尽实录”、“五失本三不易”、“因循本旨,不加纹饰”、“依实出华”、“趣不乖本”等,到近现代马建忠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呈现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的宏观主线[2]。我国的译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纵观翻译学在当今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翻译学研究如今承继多过创新,阐释多过构建,例证多过超越。因此,要拓宽中国传统译学过于狭窄的领域,中国在坚守阵地的同时亟待解决的是怎样有效、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翻译学理论。关于这个问题,此次论坛上诸位译学界的学者专家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多角度的建议。
张柏然教授在大会发言中直指当前国内翻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倡导中国应构建“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建设自己的翻译学派。张柏然教授强调,只有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学派,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翻译学科的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术队伍,以最终提高我国译学界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张教授指出:当代学术研究的模式已经由主要依赖个人努力转向凝聚集体智慧,由强调个人突破转向组织集体攻关。过分强调个性化、单兵作战、独行侠式的研究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不能胜任重大译学创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21世纪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进行翻译学派的本土建构。为此,张教授提出以下可以采取的措施:(1)增强创新意识,学会运用时代眼光来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2)中国译论要说自己的话;(3)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树立译学研究者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学术品格。
无独有偶,谢天振教授在题为《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汇》的讲演伊始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西传统译论的实质,即主要属于接受者翻译理论。谢教授认为,迄今我们对翻译的绝大多数认识,包括翻译理论、思想、主张、标准、目标等,均建立在“译入”(in-comingtranslation),而非“译出”(out-goingtranslation)的基础之上,都是站在接受者立场上对其从事的翻译活动展开的思考。这种接受者翻译理论暴露出很多硬伤,容易忽视翻译行为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传播手段、接受环境、译入国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等,大大地限制了译学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一困境,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汇结合是必然的出路。谢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种“交汇”不仅引起诸多新研究视角的涌现,如创造性叛逆、信息的失落、增添、扭曲、误译和翻译文学的归属等问题,并且具有学科建设的意义,有助于中国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立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解决汉语“译出”的问题。
如果说张柏然和谢天振教授关于中国译学理论的建设是纯翻译理论层面的,那么王宏印教授的《作为实用批评的文学翻译批评》则是指导翻译批评实践的理论的建设。王宏印教授指出,“实用批评”有别于当下所讨论的翻译批评和把翻译批评当作翻译理论的研究倾向。他尝试借助瑞恰兹的实用批评观点和学科划分原理,建立一个新型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旨在建立一系列可以操作的具体规范,以便为翻译批评提供基本的理论参照和操作准则。王教授还着重探讨了翻译批评的教育层面,认为真学问必须能进入课堂,批评的判断力之养成至关重要。王教授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有很大的创新性,对当前我国指导实践的翻译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2标新立异——国内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
此次论坛另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在译学研究中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如司显柱教授提出的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胡开宝教授所专注的语料库方法研究翻译等。
司显柱教授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到翻译的研究中,他的大会发言回答了“为什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切入研究翻译”、“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可以研究哪些方面的翻译问题”等问题,并以个案分析方式展示了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翻译研究的优势。可以说,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切入翻译研究是一种集语言与文化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模式,一种优化的翻译研究路径。
3.3成果与不足
在此次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探讨了当前翻译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涉及诗歌翻译、佛经翻译、语料库译学等方面。诗歌翻译方面,罗选民教授以“衍译:文学翻译与诗化建构”为主题,探讨了诗歌翻译中“模仿”(“imitation”)、“直译”(“metaphrase”)等问题;任东升教授重点讨论了中国古诗体与《诗篇》翻译,着重评析了《圣咏译义初稿》;刘华文教授则展开“诗歌翻译意向活动的现象学考察”,从现象学视角探讨诗歌翻译。另外,傅惠生教授阐述了佛经汉译译论体系主体结构的完善,给当今研究佛经翻译的来龙去脉带来诸多启示;李德凤教授则发表了他对语料库协助翻译研究(corpus-assistedtranslationstudies)未来发展动向的看法,给大家展示了语料库方法研究翻译的宏观轮廓。
此次高层论坛既让我们看到了翻译学界可喜的成果,也让我们认识到其中明显的不足:如笔译研究和口译研究严重失衡,一边是笔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欣欣向荣,一边则是口译研究的明显滞后;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建设也相对薄弱,而关于指导实践的翻译理论构建的研究较少。
2.结语
参考文献:
[1]胡开宝,吴勇,陶庆.语料库与译学研究:趋势与问题——2007语料库与译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2007(5):64-69.
[2]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pp.1984:588-604.
[3]司显柱.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52-54.
[4]王宏印.融通中西译论——革新中国译学[J].中国外语,2008(6):33-36.
[5]王宏印,刘士聪.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作为建立翻译学的一种努力[J].中国翻译,2002(2):8-10.
[6]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译,2001(4):2-5.
[7]张柏然,辛红娟.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翻译学派[J].中国外语,2005(5):69-73.
[8]朱一凡.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历史与现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7-11.
[9]Lefevere,And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C].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pp.136-137.
尊敬的上海交通大学领导,
尊敬的各位专家、嘉宾,
各位朋友: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发起的“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今天在具有百年名校交大园顺利召开了,首先我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由衷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为论坛顺利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上海交大领导、交大外国语学院领导、胡开宝教授和朱一凡老师,以及在背后默默奉献的外国语学院老师们、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2011年10月27至30日,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隆重举行。
本届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翻译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承办,获得了湖南大学岳麓学术论坛的大力支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提供了赠书。
本届会议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以“典籍翻译批评建设”为主题,共收到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排名不分先后)等110余所高校及翻译界同仁寄来的学术论文及摘要160余篇。
会议开幕式由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朱健平教授主持,湖南大学副校长张强教授致欢迎辞,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大中华文库”工委会副主任兼副总编辑尹飞舟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全国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汪榕培教授,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正光教授致辞。
会议期间,林戊荪教授、潘文国教授、汪榕培教授、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著名翻译家江枫教授、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蒋坚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傅惠生教授、湖南大学谭琼琳教授、河南大学郭尚兴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兰凤利副教授等老中青三代学者,紧紧围绕“典籍翻译及批评建设”这一主题,就典籍英译的特点、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传播、典籍概念英译、英译的语篇联结和句型转换问题等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对部分已出版的典籍译作作了比较客观的介绍和评析,并对典籍翻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大会期间,有近300名代表及湖南大学师生聆听了报告并参加了小组讨论,代表们围绕“典籍英译理论研究”、“典籍英译批评”、“典籍英译方法研究”、“典籍英译人才培养”、“典籍英译现状及中国典籍海外传播研究”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会的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宏观的翻译理论研究,也有微观的翻译批评和方法论的探讨,或高屋建瓴,全面而合理地论述了典籍翻译的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或具体入微,就某一部作品或某一翻译现象进行了客观介绍和评价;或深入浅出,就典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或鞭辟入里,对中国典籍和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现状进行了仔细剖析,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
10月27日晚专业委员会召开了预备会议,在潘文国会长的参与下,由专业委员会在汪榕培会长主持下,进行了换届,产生了新一任专业委员会领导成员,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等为负责人。会议建议,典籍翻译专业委员会今后继续每一年半举办一次“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
闭幕式上,王宏印教授作了详细的总结发言,并发表了“解放思想,开放视野,积极稳步地推进中国典籍翻译事业”的讲话,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宣读了会议纪要,王宏印教授代表南开大学热情邀请全体代表于2013年6月聚首天津参加“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
本届会议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尊敬的张强副校长,
尊敬的尹飞舟副局长,
林戊荪先生、江枫先生,
尊敬的刘正光院长,
尊敬的汪榕培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佳宾,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各位朋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湖南也是一个出翻译人材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尤其是翻译研究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更是近年来引人瞩目的典籍英译发源地之一,《大中华文库》以及它的前身、《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学术名著丛书》,就是由刘重德先生等发起、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率先出版的。今年典籍翻译研讨会在湖南召开,可说是饮水思源、名至实归的一件盛事。湖南应该而且可以为我国的翻译特别是典籍翻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要有责任意识。典籍翻译是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更是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上强调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现在国际上的大国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竞争,各国间比赛的是文化软实力。因而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比以往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所谓责任意识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在从事这项工作中的责任。严复当初曾经把他从事翻译工作说成是"尽国民之天职",但一百多年来,再也没有人把翻译工作跟国民责任联系起来了。我们重新强调这一点,也是对严复开创的近代中国翻译学传统的最好的继承。这个责任,既是社会责任,又是历史责任。我们要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从事翻译工作,要有让自己的作品在历史上留下来的雄心。有了责任意识,就可以为其他问题的考虑树立一个标杆。
第二,要有读者意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的对象不同。传承的对象主要是本国的公民和海外的炎黄子孙,而传播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要让外国人理解、接受、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容易的。因而在典籍英译过程中一定要研究读者,研究读者心理,要研究怎样用他们最认可的方式、接受他们最需要、当然同时也是我们认为最值得提供给他们的东西。不要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做完了束之高阁,到头来只能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第四,要有美学意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语言美学的转换。我非常同意刘宓庆教授的观点。他说从历史上来看,西方翻译学倾向于语言学,中国翻译学倾向于美学。受西方翻译学影响,中国现代的翻译学也倾向了语言学,忘掉了我们的美学传统,因而译出来的东西语言不美甚至半通不通,还美其名曰忠实。在中籍外译的时候,同样有只注意内容正确不注意语言美的问题。西方读者不大接受国内译者的翻译,这也是原因之一。其实,从典籍外译的角度来看,语言美本身就是忠实于原文的一个体现。因为中国的典籍,不管属于现代的哪一个学科,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的翻译,一定要在语言美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和研究,特别要锤炼对英语美的感受,并把它适当地运用到翻译的实践中去。
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典籍翻译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谈古论今汇通中西
——“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综述
2011年11月18日至20日,“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此次论坛是国家教育部立项的国际会议,由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联合主办,浙江财经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英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约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出席这次论坛的特邀专家有:美国艺术与人文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MichaelHeim,英国利兹大学教授JeremyMunday,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翻译家、作家黄国彬,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选民教授,中国译协秘书处处长杨平博士,宁波大学副校长王文斌教授和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何莲珍教授等。
会议开幕式由本次论坛组委会主席罗选民教授主持。承办单位——浙江财经学学院副校长陈寿灿教授致欢迎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教授致开幕词。随后,墨尔本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南大学副教授叶洪博士宣读了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长JosephLoBianco教授致辞,中国译协秘书处处长杨平博士、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也分别致词,表示对论坛召开的祝贺。
本次论坛专家学者云集,共收到论文100余篇。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论坛采用主旨发言、大会发言和分论坛专题发言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MichaelHeim、JeremyMunday、罗选民、LaurenceK.P.Wong等4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墨尔本大学教授TrevorHay、美国布朗大学教授EvelynHu-DeHart、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PaulDumouchel、菲律宾国立大学教授WilfredaP.Jorge-Legaspi和NoemiU.Rosal以及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傅惠生教授、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徐珺教授等10位国内外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另有近100位学者分别在7个分论坛进行了交流发言。此次论坛程序安排紧凑、学术气氛和谐,与会代表围绕“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主题,谈古论今,汇通中西,就跨学科多视角的译学研究、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译者研究、典籍翻译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翻译与跨文化的区域研究、翻译/口译人才培养研究等多个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
MichaelHeim教授以“翻译与学术”为题,从学术史视角,在回溯了西方学术史上人们对翻译的负面看法(认为翻译是“不可避免之灾祸”)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翻译的负面形象如何逐渐消失,以及近年来美国学术界为翻译作为一种学术活动达成共识做出的努力。JeremyMunday教授在“从译者的语义洽谈看译者之抉择”一文中,通过考察译者在日常翻译中的语义洽谈痕迹,结合对在线职业译者论坛的文本性提问以及文学翻译者的译稿修订现象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现象对深刻理解译者面对的翻译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LaurenceK.P.Wong(黄国彬)教授以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双关语的汉译和在德、法、意大利、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中的翻译为例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同一语系语言之间的双关语翻译相对跨语系语言之间的翻译要容易一些,他的这种跨语系研究目前还十分少见。他在广泛分析汉译及欧译莎剧《哈姆雷特》现有版本的基础上,以自身翻译经历,详细探讨了双关语的翻译。他流利地在汉语、英语及其他四种欧洲语言之间转换,让与会者饱享了国际级翻译大师的风范。
本次论坛经过两天紧张而有序的论坛主旨发言、大会发言和分论坛专题发言,于11月19日下午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上,美国艺术与人文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MichaelHeim致闭幕词,他对本次论坛达成的共识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本次大会的高效有序的组织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论坛组委会经过充分酝酿和认真讨论,推举MichaelHeim为该论坛名誉主席,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长JosephLoBianco教授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罗选民教授担任论坛执行主席。论坛将每年在亚太地区轮流召开。论坛组委会经过认真审议论坛承办申请,最终决定2012年和2013年的第二、第三届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承办单位是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当今,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趋势正在改变着翻译与翻译研究,同样,翻译与翻译研究也正在改变或加速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进程。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作为新生的独立学科必将大有可为,加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和区域合作已显得尤为重要,本论坛创办的意义也在于此。
SpeechattheFirstTsinghuaAsian-PacificForumonTranslationandInterculturalStudies
PanWenguo
PresidentofCACSECandProfessorofECNU
Nov.18,2011
DistinguishedguestsfromallovertheAsian-Pacificarea,
Dearcolleaguesandfriends,
Firstpleaseallowme,onbehalfofChinaAssociationforComparativeStudi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orCACSEC,toexpressoursincerecongratulationstothesuccessfulopeningoftheFirstTsinghuaAsian-PacificForumonTranslationandInterculturalStudies.CACSECisoneofthelargestacademicsocietiesinChina,focusingitselfontranslationandcontrastivestudi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Sinceitsfoundingin1994,ithassuccessfullyorganizedscoresofimportantinternationalordomesticconferencesorforumsonvarioustopicsonlanguage,translation,andculture,andhaspublishedmanybookseriesandconferenceproceedings.WeareveryhappytohavethechancetocooperatewithTsinghua,China’stopmostuniversity,tosponsorsuchanewformofforum,discussingthemostimminentproblemsfacingus,thetranslationorinterculturalscholarsinAsianandPacificarea.Andweareverygladthatscholarsfromsomanycountrieshavecometojoinusinthisbeautifulcity,Hangzhou.Wehopethatthisforumismerelyastart.Andsimilarforumswillcontinuetobeheldinthefutureinotherpartsofthearea.
Dearfriends,inrecentyears,AsianandPacificareahasbecomeanewconcernoftheworld,eitherforpolitical,economic,orculturalreasons.Andpeoplehereatthesametimearemoreawareofthemselves,theirimportance,thecontributiontheymaymaketothemankind,andtheirrelationwiththerestoftheworld.Asian-Pacificstudyhasbecomeanewdiscipline,attractingmoreandmoreresearchers.Translationandinterculturalstudyisoneamongthedisciplinarystudies,andaveryfundamentaloneatthat.Muchworkhasalreadybeendone,asweshallseeinourtwodays’forum.Tofurtherpushforwardthestudy,Iwouldliketosuggestthat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studyonthefollowingthreepoints.
1.Tounderstandoneself
Fo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wemustunderstandourselves,understandothers,andknowhowtomakeourselvesunderstoodbyothers.Allthreeareimportant,butIthinktounderstandoneselfismoreimportant.Onlywhenyoureallyunderstandyourself,thenyouwilllayagroundtounderstandothers.Andyouwillfindthemostsuitablewayhowtomakeothersunderstandyou.Everybodythinksthatheknowshimselfwell,butit’snotalwaysthecase.TakeChineseforexample.Manypeoplearenowtalkingaboutintroducing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otherestoftheworld.ButIjustwonderhowmanyChinesepeople,especiallytheyoungerones,knowswha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reallyis.Idon’tknowwhatthecaseisinothercounties,butinChinaitisreallyathingnottobeneglected.
2.“Theotherway”translations
3.“cooperatedtranslation”
Asthereisalanguagelimitthatgenerallyonecannotmasteraforeignlanguageaswellasonedoestohisorhermothertongue,“theotherway”translationisnotalwaysverysatisfactory,especiallywhentheworktobetranslatedisveryimportant.Thus,ascompensation,aspecialmethodof“cooperatedtranslation”issuggested.Thisso-calledcooperationisbetweenasource-languagespeakerandatarget-languagespeaker.Asweknow,Chinahasalongtraditionforsuchkindofcooperation.BoththeBuddhisttranslationof1000yearsagoandthesciencetranslationof300yearsweredoneinthisway.For“theotherwaytranslation”,someoftheearlyclassicstranslation(suchasJamesLegge’sChineseClassics”)andtheimportantliteraturesuchasMaoZetong’sworks,werealsodoneinthisway.Ifweadmitthat“theotherwaytranslation”isanunavoidabletranslationtypeinAsian-Pacificareaandneedsspecificstudy,thenthe“cooperatedtranslation”mustalsoattractourattentionandisworthwhileforustomakesomespecialstudy.
TherearemanytopicsofconcernintranslationandinterculturalstudiesinAsiaandPacificarea.ButIthinktheabovethreeareratherspecialforthisareaandworthseriousattention.Ihopemoreandmorepeoplewillturntothesetopic.
Thankyou!
2011年12月9日至11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组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召开。本次论坛由国家一级协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承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浙江外国语学院都十分重视本次论坛的召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教授,副会长杨晓荣教授和吕俊教授都亲临指导。同时,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香港理工大学朱志瑜教授等三位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开宝教授等嘉宾来参加论坛。来自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的40多位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摘要。我们相信此次论坛的召开有利于深化和拓展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本次论坛主要议题有:(一)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理论研究,包括语料库翻译学的建构问题;语料库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语料库途径的翻译普遍性的研究;(二)语料库途径的翻译应用研究,包括翻译语料库的创建;语料库与译者教育关系研究;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自创建以来使语言描述和语言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研究是语料库语言学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并催生了一门新的翻译学科,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哲学范式。整合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谢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对本次论坛提供资助。
尊敬的徐颂列副书记
尊敬的吕俊教授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组与浙江外国语学院联合发起的“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现在开幕了,我仅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论坛是学会副会长暨英汉翻译学科组组长杨晓荣教授主动请缨,联系浙外杨晓军教授等共同发起的。她的这一举动为学会的工作开始了一个新的样式。我们以往的学术泭由总会或挂靠的分会直接举办的,由学会内的学科组出面组织,以前只有罗选民教授主持中西文化比较学科组时在湘潭大学搞过一次,但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而在杨晓荣教授恢复了这一传统,而且据我所知她还在组织另外一个关于翻译学史的高层论坛,这种方式是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的。我希望今后学会的活动方式能更多样、更丰富。
各位专家,语料库语言学在国际兴起已有一些年头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在国际上由英国MonaBaker教授领头,也已有了十多年,近年来已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和研究,其中胡开宝、王克非等学者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在翻译研究中引入语料库方法在博士乃至硕士学位论文中也已不罕见。语料库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究竟有何启示?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方法论还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本体理论?语料库除了应用于翻译研究外,对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有何作用?语料库对待共性研究自然有效,它也能用恶感和译作的个性吗?这一系列问题其实盘踞在语偶合库与翻译研究者心中已经很久了。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各方面的学者专家到这里各抒己见,对于发展这一新兴学科,其意义是无庸置疑。
衷心地期待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11年12月10日浙江杭州
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会长潘文国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桂诗春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共吸引了来自美国、荷兰、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80多名代表参加。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李平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deGroot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叶彩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莫雷教授等5位著名学者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主旨发言。会议还邀请天津师范大学宁春岩教授、香港中文大学PeggyMok博士作了特邀发言。与会代表在144人次的小组发言中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展示了外语界、心理学界、汉语界三方学者在心理语言学这一共同感兴趣的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盛会。
大会18日下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心理语言学在中国”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心理语言学的学科定位、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各位专家都指出,学科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心理语言学就是其中突出代表。语言使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对其探讨,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多学科协作。在探讨语言使用本质,进而揭示人类认知的研究进程中,心理语言学必将做出独有的贡献。
附: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宗旨及主要成员
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宗旨:
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要成员:
理事长:
董燕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做汉英双语加工)
副理事长:
李荣宝(福建师大外语学院副院长,主要做双语双言研究)
陈宝国(北师大心理系,双语加工)
周榕(华南师大外语学院院长,主做隐喻加工机制)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汉语儿童语言习得)
常务理事:
张清芳(中科院心理所,主要做汉语的神经语言学)
王穗苹(华南师大心理系,主要做阅读的心理神经机制)
张亚旭(北京大学心理系,主要做句子加工)
江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主要做对外汉语心理加工)
李红(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做第二语言习得)
卢值(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做双语认知)
赵秋野(哈尔滨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做汉俄双语认知)
刘振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要做双语认知)
心理语言学大有可为
尊敬的仲伟合校长,
尊敬的桂诗春先生,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隆冬之季,来到美丽的南国之城广州,参加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感到分外温暖。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热烈祝贺大会的顺利召开,也代表学会宣布,接受心理语言学研究会作为本学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报请教育部和民政部备案。
一、理论方面。我想请教的是:
1、心理语言学的学科定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有一句名言:“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难道有脱离社会的语言学吗?”由于语言研究中心理因素无处不在,仿此我们能不能说一句类似的话:“心理语言学就是语言学,难道有脱离心理的语言学吗?”我的问题是,把心理语言学看作语言学的全部,与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语言学,在目标和方法上会带来什么不同?
2、心理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是当今语言研究的显学,在中国更占据了半壁以上的江山。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也就是强调心理,其中的生成语言学派更认为语言学就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怎么在本质上区别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呢?
3、心理语言学怎么回答语言哲学的问题?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解答语言、思维与现实之际的关系,西方哲学史上的三次转向是分別把現实、思维和语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中语言转向把语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人是通过语言去认知世界的,其次序可以表述为"语言—认知—现实",而雷柯夫等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通过认知产生语言,这样又把认知放到了语言之前。然而他们又没有否定语言转向,因而其次序实际是"认知—语言—认知—现实"。心理语言学怎样解释这三者关系呢?
二、方法方面。我想请教的是,
1、心理语言学究竟是作为语言学的一种本体论,还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如果是本体论,它的本体是什么?它有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如果只是方法论,方法论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吗?
2、为什么要提出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是因为仅仅强调方法,容易沦为別的语言学流派的工具。结构主义盛行了,可以从心理学上得到证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生成语法盛行了,也能从心理学上得到证明(认知心理学)。现在雷柯夫他们的学说在语言观上与乔姆斯基完全相反,但都说自己是认知语言学。这问题如何解释?
三、应用问题。
2、语言研究问题。汉英对比研究需要借助于心理语言学。比如汉字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心理与英语有什么异同。有的心理学家如曾性初先生等曾经做过一些汉字心理研究,但那主要是造字心理和识字心理。而我覚得更需要研究的是汉字的使用心理,特别是"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的汉语整个组织过程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此与英语的词法、句法和篇章组织法相比较。这是汉英对比研究最重大的问题之,希望能得到心理语言学的支持。
3、翻译研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翻译研究的重点经过了几次转移。从六七十年代侧重作者和原文(语言学派),到八十年代后侧重读者和译语社会(文化转向),到九十年代侧重译者(译者显身),再到本世纪以来侧重翻译过程,可说現在是翻译学最需要心理语言学参与的时候了。其实国外很多翻译过程研究者都在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翻译过程,但在国内还很少见到。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参与进来。
我昨天晚上看到会议手册,很髙兴看到有这么多人在从事心理语言学研究,而且渉及这么多论题。但上面这些内容好像提到的不多,因此特意提出来抛砖引玉。
最后再一次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9月21日至24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向世界说明中国”成为双语学者、翻译家和英汉语比较研究者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本科专业与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相继设立,我国教育体制中出现了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突破点。研究新时代的新现象、新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使命。有鉴于此,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全球化与语言文化自觉”。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欢迎广大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围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跨文化研究、典籍英译研究、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等主题内容撰写论文参加会议。在三大板块之下,设定若干个议题,供大家参考:
主题:全球化与语言文化自觉
(一)对比语言学研究
当代语言学理论与英汉语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文化史的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
汉外对比与汉语独特性研究
英汉语对比应用研究
双语习得与双语句子加工
(二)翻译学研究
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
翻译史研究方法探索
翻译社会学研究
中西翻译诗学
世界文学与翻译文学
典籍英译的现状与对策
翻译术语与语料库研究
(三)跨文化研究
全球化视野下的主体文化价值观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方法论研究
文化强国战略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
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研究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与文本误读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当代社会研究
论文一般请用中文撰写,请将全文(A4纸,汉字5号字,行距1.5)打印文本一式3份于2012年4月30日前寄至: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军平教授收
或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马玥老师
电子邮件normanma9304@126.com
请附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通讯地址、手机号码及电子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