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老戏骨”吴孟达和廖启智因癌症去世后,娱乐圈再次传来不幸的消息。
在4月10日,香港演员黄树棠的儿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黄树棠因病去世,享年77岁的消息。
早在2017年,黄树棠就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患有大肠癌的事实,他表示确诊的时候已经发展到大肠癌二期了。
虽然这几年黄树棠一直在积极配合治疗,但还是拦不住癌细胞转移的脚步。
去世前,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肺部,整个人也处于昏迷的状态,不久就遗憾离世了。
其中,黄树棠所患的大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达38.7/10万人,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如何预防和及早发现大肠癌显得尤为重要。
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也是居高不下。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晋表示,目前临床上近80%的大肠癌在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很多时候癌细胞已经发生了扩散,失去了手术的意义。
造成大肠癌早诊率低的原因是大肠癌早期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人们容易与痔疮、肠炎混淆,容易忽视,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但若留心,其实肠癌来临前还是会发出危险信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和其他很多癌症一样,肠癌不是突然发生的,其中八成左右的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
肠息肉的出现是从肠道内黏膜出现异常增生开始的。部分大肠息肉属于腺瘤型,这部分的息肉就有恶变的可能。
但这一过程仍然非常漫长,需要从息肉发展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最后才是浸润性癌。
虽然肠癌的早期症状不甚显著,但依然会出现以下几个信号:
1.便血
大肠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便血,但由于很多肠道疾病如痔疮等都有便血的现象,因此也十分容易被忽视。
需要注意区分痔疮便血与肠癌便血的区别:痔疮的便血通常是因为肛门撕裂引起,血液颜色鲜红,呈喷射状;
肠癌的出血是在肠道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和肠道的摩擦。因此血液会和粪便混合在一起排出,颜色呈暗红色。
2.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
早期的症状还有排便习惯的突变,如本来一直是早晨排便一次,最近突然变成一天数次,还有反复的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等。
另外,肠癌患者会发现自己的大便性状与以往不同,会越来越细,有的甚至只有手指粗细。
3.腹痛、肛痛
由于肿瘤挤压了肠道和肛门附近的神经,引起腹痛和肛门疼痛。
4.里急后重
“里急”指便意非常浓烈,腹部绞痛,有马上排便的冲动;“后重”指排便时,又会产生粪便欲下不下的感觉,肛门坠胀,总感觉没排干净。
以下几个原因都是临床上大肠癌的常见诱因,尽早了解并避开,能够起到预防作用。
大肠息肉
大约有80%~90%的结直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而且直径越大的息肉,癌变几率也就越高。
一般来说,多发的息肉、单个直径超过20mm的息肉需要尽早治疗。
肠道炎症
除了大肠息肉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是容易诱发大肠癌的慢性病之一。
有研究表明,有慢性肠炎的人患大肠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4~20倍不等。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也会比普通人要高出许多,因此建议这类人群定期进行大肠癌的筛查。
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此外,长期摄入红肉、久坐不动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表示,若能在早期发现,获得及时的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可以基本实现治愈,五年生存率高达80%以上。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将是防治大肠癌的关键,建议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做筛查工作。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包括:
生活在大肠癌高发地区,或当地饮食习惯较容易诱发大肠癌的人群;
长期保持高饮食、低纤维饮食习惯的人群;
家族中有肠癌病史和家族性息肉病史的人群;
喜欢吃加工肉类食品的人群;
长期便秘、腹泻的人群;
已经患有肠炎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
大肠癌的筛查以肠镜和直肠指检为主。肛门指检能够直接发现存在于直肠末端的肿瘤;
而肠镜能够清晰地观察肠道内是否有息肉和黏膜的病变,如果发现可疑情况还可以直接通过肠镜末端的工具直接截取病理组织进行化验。
此外,粪便DNA检测也是大肠癌的一种筛查手段。
直肠癌原本是高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恶性肿瘤,但近年来许多年轻人也被“盯上”。如果近期出现便血伴随腹痛、反复便秘和体重下降等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平时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
参考资料:
[1]《一旦身上长有这种“息肉”,十有八九会癌变,再拖小心变成大病》.浙江省人民医院浙北健康管理中心.2019-11-03
[2]《大肠癌发生的6大危险因素》.健康时报.2015-05-04
[3]《专家:结直肠癌及早筛查可提高治愈率》.新华网.2019-01-09
孙女士,51岁,一直有便秘的情况,脸色也总是很苍白,但是一直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绿茶喝多了,感觉很难受,女儿便带着她去医院拍片和指检。
医生在询问了一些情况后,有种不好的预感,便建议孙女士去做个肠镜,最终被诊断为结肠癌。
结肠癌,它的发生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使得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趋于年轻化。所以,想要预防结肠癌,要注意避免其诱因。
结肠癌的发生,和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尤其是饮食习惯,如有“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习惯”的人,发生结肠癌的几率便会比较高。
因为缺乏膳食纤维,容易导致便秘,而便秘又是结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而高脂、高蛋白饮食在进入肠道内被分解后可能产生一些致癌物,如甲基胆蒽、不饱和多烃等,吃多了得癌的几率自然就大了。
老是处于负面情绪的人,也更容易中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对上千名癌症患者和健康者进行心理对比研究,结果证实:
长期处于压力大、紧张、压抑等情绪状态下的人,得结肠癌的几率要比拥有平和心态的人高10倍之多。
这是结肠癌非常多见的一种表现,主要是因为肿瘤表面破溃引起的,常产生黏液分泌。所以,结肠癌患者的大便常带有黏液和脓液,为脓血便,颜色为暗红或果酱色,也可能为黑色。
这里需要注意和痔疮辨别,很多人往往误认为是痔疮,最终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机。痔疮引起的便血多是大便表面带血、便后手指带血、不与粪便混淆,颜色多为鲜红色。
2.排便习惯发生改变
这也是结肠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大现象,主要是因为癌肿占据了肠道空间,刺激肠粘膜,从而导致患者便意频繁,排便次数增多。
不少患者还有腹泻、便秘,甚至腹泻与便秘交替等情况。如果癌肿侵犯直肠末端或肛管,堵塞肠道,还可使大便变细、变扁或有沟槽。
3.腹痛
一些患者就是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到医院检查被查出是结肠癌的。当结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且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便会出现明显的腹部疼痛表现。
4.贫血
癌细胞的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血液等能量支持,再加上因癌肿刺激导致局部表面黏膜溃疡糜烂、溃疡出血,所以,如果患者出现不知原因的贫血,也要警惕结肠癌等癌症。
5.消瘦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很可能是结肠癌给你发出的“预警”,这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再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即便不是结肠癌,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它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还是要坚持做好预防工作。
想要预防结肠癌,定期筛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比较常见的检查有大便检查,看是否有潜血、肛门指检、钡剂灌肠、结肠镜等。
其中,结肠镜可以说是此病最为可靠的一种检测方法。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情况、家族史等,评价风险高低等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
普通人从45岁开始定期筛查,而以下5种高危人群则要提前,40岁就开始定期筛查,至少1年1次:
1、有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的人;
2、有结肠息肉、直肠出血、大肠腺瘤性息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等病的人;
3、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的人;
4、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的人;
5、有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习惯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结肠镜虽然对结肠癌有很高的诊出率,但是也不适合每个人,以免带来健康威胁,比如以下这些人群:
孕妇、经期女性;肛周脓肿、肛裂、肛门以及直肠严重狭窄的患者;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严重腹水的患者;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等病的患者;癌症晚期伴有腹腔内广泛转移的患者;高龄患者,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的患者。
所以,在做结肠镜之前,要注意和医生先沟通好,如果有某种疾病史,要如实和医生说,这样才能帮助医生尽快判断是否做结肠镜检查。
首先,调整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尽量以鲜、淡、杂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纤维食物,减少动物油和植物油这种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尤其是红肉,这样可促进肠胃的蠕动,减少肠道内的垃圾沉淀,降低结肠癌发生几率。
最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早睡早起不熬夜,远离烟酒等,这也是防治结肠癌的关键。
结肠癌虽然发病率高,但是它是可防的,只要我们做好生活中的防护工作,定期筛查,及时了解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相信就可以很大程度的远离它,而即便是发现异常,及时配合医生解决,相信很快就可以康复的!
[1]《肉要煎烤着吃才够味儿?小心结肠癌盯上你》.人民网-科普中国.2020-04-21
[2]《结直肠癌有“偏爱”年轻人趋势》.中国青年报.2020-12-29
[3]《抗癌科普|结肠癌真的防不胜防?专家给出4条“秘方”》.香港港安医院肿瘤中心.2019-05-30
[4]《大肠镜(纤维结肠镜)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昭通渝博中医肛肠医院.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