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院的支持和培养下,我非常荣幸有此机会赴马来西亚进行为期一年的援外执教任务。在马来西亚工作的过程中,我不仅尽全力发挥自身的武术专业技能,也与当地进行了运动训练、科研医务、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从忐忑不安地从杭州出发,到收获满腔感情地回来,一年独自在外的经历虽谈不上酸甜苦辣,但绝对丰富多彩,是我人生珍贵的收获。
国家概况
在没有踏足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前,我印象中的马来西亚四季炎热无冬,是华人的国度,然而当我来到马来西亚工作后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下飞机,一股潮湿的热浪迎面扑来,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热带雨林气候。马来西亚没有四季,常年25-30℃的气候其实是非常适宜生活的,我在自己住的公寓里从未开过冷气。
人口约2825万的马来西亚由三大民族组成,其中马来人68%,华人23.7%,印度人7.1%,其他种族1.2%。马来语为国语,华语使用较为广泛,我在工作中所接触的都是华人,因此没有任何语言上的沟通障碍。但因为当初华人移民大多来自中国广东、福建地区,在工作中,我听到同事讲广东话反倒比华语还多。
工作环境
到达吉隆坡后,马来西亚武术总会秘书处的人员很快带我去了新租的公寓,这是一个位于城郊的小区,交通、购物并不方便,但距离我工作的地方却是非常近,仅隔着一条高架公路,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训练场馆。
我所工作的地方就位于吉隆坡城郊的国家体育场内,受国家体育部管辖。整个体育场由国家体育理事会和国家体育学院组成,简称MSN和ISN(马来语MajlisSukanNegara、InstitutSukanNegara)。
MSN主要是配合国家体育政策,全权负责推广最高级别的体育发展,为国家运动员提供教育、体育器材、津贴、住宿、营养、培训中心、外汇风险、教练、生活营等涉及实际训练和生活的管理。
ISN除了起到联系其他大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外,为国家运动员提供医疗、科研检测、体能训练、三餐搭配,以及日常的营养调配,并负责儿童和青少年运动员各项检测和确定,名为国家体育学院,实际上称作国家科医体能训练机构更为合适。
马来西亚武术总会隶属于青年体育部专员署,在实际工作中,MSN统筹限额拨款,武术总会实施国家武术队的具体工作。
虽然运动学校的学生都是国家队里的运动员,但是学校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教育,对出勤率有严格的要求。并且严格执行请假制度,规定了运动员如遇外训、比赛等请假,必需提前时限提交请假条,并由专业课教练签名。逾期提交的,学校不予受理。
武术发展
我之所以对马来西亚武术队有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在2006年亚运会上,中国队夺得了6面金牌中5面,剩下的那1面,便是由马来西亚队夺得。如今来到这里,更加感叹当地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在国际武术联合会144个会员国中,马来西亚是极其少数的已成立国家队的成员之一,就连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至今都没有正式成立国家武术队。并且,为了更好地发展武术运动,马来西亚武术总会与国家教育部合作,将武术运动纳入学联赛中,真正达到了武术进入学校的教育目的。这一点,连现任国际武联秘书长、前任中国武协主席都赞叹:“在这方面的发展,你们的确走在中国前面了。”
由于政府拨款力度不大,武术总会便依靠民间筹款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我有幸参加了马来西亚“十大义演”慈善晚会,对当地华人的凝聚力深为感动,正是因为他们,华文学校才得以延续,我们才可以与当地华人使用同一种语言沟通交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得以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继续发展。
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所以能够在马来西亚得到华人的大力支持,整个马来西亚,练习武术项目的绝大部分都是华人,我偶尔会在一些州队见到马来人练武术,他们也已随着武术文化流利地说华语。
我于2011年9月刚加入的时候,马来西亚国家武术队共有19名运动员、6名教练(其中3名中国教练),分为太极拳、南拳、剑枪、刀棍4个组。除了4名各自负责的项目组训练之外,另2名教练负责运动员的管理、生活纪律等。因为对待体育的体制不同,3名本地教练在进入国家队之前,都有自己其他的工作,有医药销售、理发师、喷漆师,这实在令我惊讶,也不由得让我反思:除了武术这项技术性工作,我又能够做什么技术活呢?
根据项目组的工作分配,我主要负责国家队南拳组,协助其他项目组。南拳组共有5名队员,年龄在20~26岁之间,各人都曾获得过世锦赛、世青赛、亚运会等赛事的前三名。其中有一名队员不是从小开始训练,而是在少年时期打工后才开始训练武术,他的工作也很有趣,一名纹身师。然而就是这样“半路出家”的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仍是获得了世锦赛冠军。
教练组、运动员之间融洽的合作为比赛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我来到马来西亚的一年中,国家武术队在2011年世锦赛中获得1金2银3铜;在2011年东南亚运动会中获得3金3银3铜;在2012年亚锦赛中获得2金6金2铜;在2012年世青赛中获得2金5银6铜,所有比赛的成绩都超越了之前定下的目标。
体能训练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除了自己上专业课时所在的武术馆之外,与体能房的接触是最多的。ISN有专业的体能健身房,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每一个运动队都配有专职的体能教练,在运动员上体能课的时候,专业课教练不干涉。但我基本上每次都会早起出现在健身房,不介入体能训练内容,只起到监督和自我运动的作用。
我们武术队的体能教练Eric毕业于澳大利亚的埃迪斯科文大学(EdithCowanUniversity),主修体能训练专业(Strength&Conditioning)。他是一名华人,祖籍潮州,不仅会讲华语,还会讲广东话和福建话,因此我和他在沟通上不存在任何问题。
因为运动员的专业技术课和体能课是分开由不同的教练执教,为保证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我和Eric经常会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上进行沟通,交流相互的训练计划。比如正当运动员处于备战竞赛期时,训练的重心就偏向专业课,那么在体能计划上就不会给运动员特别大的量。和我们专业课教练一样,Eric也会根据运动员不同阶段如:竞赛期、调整期、外训期等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且合理地安排好一周内每次体能课的主题,如:力量、速度、灵敏、无痒耐力、有氧耐力等,保证身体机能的合理发展。
除了配有专门的体能教练,每个队还会配有专门的营养师,类似于我们科研所的工作人所。武术队的营养师国徽,同样也是华人,除了负责每个运动员的日常营养餐和营养补剂外,也会配合技术教练组和体能教练的要求,负责协调抽血化验之类的工作。
营养医务
ISN有医疗所,但是医疗设备并不多,我在康复理疗室看到大部分的都是电刺激型的理疗仪。MSN会聘请大约6~8位按摩师固定在ISN工作,因为僧多粥少,预订满位是很平常的事。ISN虽然有医务室,但运动员似乎都不情愿去那儿看伤病,嫌速度太慢。这令我深有感触是因为有次喉咙发炎,想在医务室配点药,登记之后在空无人烟的大厅等了1个小时才让医生见我,当时并没有什么人来看伤病,我也纳闷是什么程序导致效率这么低。
马来西亚国家队有许多项目,但是并没有为每个运动项目配置队医,不仅队医没有,连骨伤科的医生也非常少。整个学院只有一位骨伤科医生,还不是每天都在,他是其他大学的运动损伤专业教授,与MSN的协定只是在每周的二、四来此上班。所以可以想到,当运动员发生急性损伤时,因为没有医生,他们也只能等几天。
运动员管理
MSN有一个金字塔模式的运动员等级,从下而上分别是SUKANDIPERINGKATSEKOLAH/KOMUNITI、SUKMA/MSSM/MSSN/MSSD、PELAPISNEGERI、PELAPISSERANTAU、PELAPISKEBANGSAAN、BACK-UPELIT、ELIT,这相当于我们的集训、试训、正式运动员。武术队大部分都是大队ELIT,小部分是小队PELAPIS,这两者是不同的,比如我们要外训申报资金的时候,一定要将两者运动员分开记录,大小队由不同的部门主管,费用由不同部门负责。
在国家队运动员们的概念里,训练就是自己的一份工作:“成绩好,工钱可以提高。”这与我这样从小得益于举国体制庇护的中国运动员是不同的,我们首先接受的教育是为国争光。然而相比中国的举国体制,马来西亚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并不高,最明显就反映在给运动员的薪金上。MSN付给运动员的月薪有四档:(PELAPIS)200→500→(PELAPIS)1500→2500马币。只有获得国际性比赛前三名才可以提高一档,一旦下一次的国际性比赛没有获得前三名,月薪自动跌回到下一等级。MSN给的月薪最高也只有2500,但如果运动员同时在与MSN有合作关系的博特拉大学里读书,就可以申请奖学金,博特拉大学奖学金从1000~9000马币分为多个等级。一名队员在博特拉大学读计算机,他首先达到了作为国家队在训运动员可申请的奖学金4000马币,此后他在2011年东南亚运动员会中获得第二、三名,MSN不予提薪,也没有奖金,但是他自己申请了大学奖学金,可达9000马币。
生活情况
总结思想
一年的援外执教转眼过去,在马来西亚国家武术队工作的过程中,我始终牢记自己该有的责任,在远离祖国亲人、物资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援外工作中,帮助马来西亚国家武术队提高成绩。从个人的教练职责来看,我主带的南拳、长拳组运动员在2011年世锦赛中获得2银1铜;在2011年东南亚运动会中获得2金2银2铜;在2012年亚锦赛中获得2金5金2铜;在2012年世青赛中获得2金4银4铜,占马来西亚队所得成绩的85%以上。个人的专业能力与态度受到马来西亚武术总会和马来西亚国家体育理事会的一致认可。
中国自1957年来,体育战线为了配合国家的外交工作,发挥体育在外交工作中的特殊作用,经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批示,派出了历史上第一支援外体育教练队伍。我虽不属于总局外派的援外教练范围,但也为自己这样“民间大使”的身份感到骄傲,仿佛真的就如同刘鹏局长指出的:援外工作,促进中国体育发展,为营造良好的奥林匹克国际大家庭氛围、为构建和谐世界做了积极贡献。
感谢学院给予我这样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一年的人生经历将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从而转为更积极的动力,为学院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