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娘酒鸡是客家经典名菜,它性温热而祛寒湿,鲜润浓香醇厚,并有开胃活血,补中益气的功效。它不但成为产妇的进补必选,还成为客家人在结婚或寿宴等喜庆活动中的一道重要宴客菜。它甘甜鲜美,略带淡淡酒香,令人回味无穷。
将鸡冼净斩块,锅烧热后放少许油煮沸,将鸡块放入翻炒,再放入姜和少许娘酒一起炒5分钟后铲起放入沙煲,另将多余的娘酒也放入沙煲一起用温火煲半个钟或一个钟后食用。娘酒鸡驱寒补血,最适合冬天进补。
羊肉酒
每年入冬天冷的时候,梅州客家人会购买新鲜的羊肉,配上当归、党参、红枣等中药,加入生姜和娘酒,盛装在瓮中封好,用慢火细细熬炖,直至成浓醇的酒肉。传统的客家谚语中有“冬节到时羊酒香,进补身体最合时”之说。
羊肉酒具有温补暖胃之功效,男女老少皆宜。冬季,是适宜滋补的季节。“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对梅州客家人来说,羊肉煮酒既温补又暖身,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煮酒,必定是温暖过冬的良方。
羊醋汤
北风骤起,寒意袭来。这样的天气里,需要一份美食来抵御寒冷、温暖和滋补身体。在客家人的饮食习惯里,羊肉是冬天极好的滋补食材,享用过后仿佛冰冷的手脚都增加了温度。羊瘦肉和羊肚是“羊醋汤”的主角,松口的羊醋汤较为出名,是许多松口人餐桌上定要准备的一道菜肴。
姜丝可以很好地去除羊膻味,同时,微辣的口感还有温暖身体的功效。羊加入酒糟,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具有增香提鲜的作用。酸醋让羊汤喝起来没有那么油腻。羊醋汤入口首先是浓郁的肉香,其次是酒糟淡淡的甜味。一碗下肚,通体舒畅。
肉丸煲
客家人为什么如此钟爱肉丸,除了味道好、易获得以外,还在于它的意头好。在客语中,“丸”的发音和“圆”“缘”相同,因而圆形、饱满的肉丸往往被视为“圆满”“良缘”的象征,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和传统婚宴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冬天,当热气腾腾、圆滚滚的肉丸煲被端上餐桌时,扑鼻的香味让人瞬间欲罢不能。喝上一口肉丸汤,鲜香可口,吃一口丸子,韧劲十足,爽牙口,肉丸不仅是一道食物,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汤圆
汤圆多为椭圆或圆形,圆形的是没有馅儿的,椭圆的里面有一颗香花生。煮汤圆时,梅州人喜欢用老姜、红枣、糖熬成底汤,将“挪”好的一颗颗汤圆,放进去熬煮,煮至汤圆浮起即可。
喜欢吃鸡蛋的朋友,还可以放入鸡蛋一起熬煮,又甜又香,冬天喝一碗能暖上一天,非常美味。客家汤圆里面包裹的是一颗香脆的炒制过的花生,舀一羹汤圆入口,软糯弹牙,嚼劲十足。
萝卜粄
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赛过小人参。冬天既是到了萝卜丰收的季节,也是吃萝卜滋阴养生的好时节。吃萝卜粄是客家人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冬天来临时,每户人家都会用糯米粉和萝卜丝等做成萝卜粄,用蕉叶垫住放在锅里蒸。蒸熟后趁热品尝,香味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用萝卜丝和粘米粉做成的萝卜粄,是客家人年节特有的小吃之一。蒸好的萝卜粄不仅有萝卜的清香,更有各配料的醇香,放凉后切成小块用煎锅稍微煎一下,更香更好吃!
猪肚鸡
猪肚鸡是客家菜系中的一道名菜,营养非常丰富,特别适合冬天进补,猪肚和鸡肉搭配在一起,不仅营养翻倍,而且煲出来的汤汁鲜美,汤里浓中带清,浓郁的药材味和胡椒的香气交织在一起,鸡肉嫩滑,猪肚爽口,怎么吃也不会腻。
埔寨牛肉
丰顺埔寨自古就有宰牛卖肉的传统,鲜、嫩、脆”是丰顺埔寨牛肉的特色。在寒冷的冬日与朋友们围坐一桌,吃一顿牛肉火锅或全牛宴,都值得一试!将新鲜的牛肉下锅数秒烫熟后捞起,口感鲜嫩脆爽,蘸上沙茶酱,更是绝配。
或者来一碗牛肉粄汤,煮粄条、焯牛肉、舀肉丸,撒芹菜、淋汤汁,所有酱料和配料放好后,将滚汤装入碗中,一碗牛肉粄汤就做成了,柔韧的牛肉丸搭配爽滑的粄条,喝上一口浓郁的牛骨汤,汤鲜肉嫩。
全猪汤
客家美食口味地道,用料实在。全猪汤,顾名思义,猪肉、猪肠、猪心、猪肺、猪肝、猪腰等等烹制的一碗汤,既是早餐桌上下腌面的配食,也是筵席上的大菜。全猪汤汤色清亮,梅城小店里多会放些酒糟和咸菜提味,已然很鲜。
客家人形容好猪肉,常用两个字:“韧”“爽”,全猪汤里的猪肝软糯,猪肺脆爽,瘦肉自不必说,肥肉肉质也极紧。寒冷冬季来一碗全猪汤,暖意会从胃传遍全身,喝完全身都有满满活力。
红菌豆腐汤
红菌豆腐是代代平远人的味蕾记忆,是节日喜庆不可缺少的佳肴。许多游子将它带出南洋,以寄乡愁。平远红菌豆腐头已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时至今日,红菌豆腐菜已经创新出许多花样,红菌豆腐汤就是其中一种。用沙煲煲好的红菌豆腐汤咕嘟嘟冒着热气,用这种红菌豆腐配上猪肝、瘦肉煮汤,非常鲜美可口,是节日里款待亲朋不可缺少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