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预制菜装备产业大会现场,南方财经“预制菜经济”课题组、21数据新闻实验室、广东预制菜出海产业联盟联合发布《“链”上预制菜·2024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预制菜产业政策红利、装备物流、国际市场、爆款品牌以及标准打造与AI机遇、深入剖析预制菜市场机遇与挑战,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预制菜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蓝海”产业,其产业链条长、关联广、技术要求高,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超5100亿元,同比增长23.1%,整体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预制菜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在我国出现较晚。从我国第一批预制菜加工企业出现至今,不过20余年。
这些都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条件。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从需求侧看有其内生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早已由“吃饱”的低层次上升为“吃好”,现如今更是追求“吃出健康”和“吃出文化”,体现了健康当家、品味时尚,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美食生活的需要。
预制菜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人们享受到营养均衡、节时便利、色香味俱全的“好吃”美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使人们从家庭饮食劳作中解放出来。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结束的情况下,餐厅堂食受到限制,人们对餐厅“外食”的餐饮社会化需求转向了预制菜,预制菜C端(Consumer意为消费者,是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的产品,C端的消费属于最终消费)消费市场变旺。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从供给侧看有其广阔空间。
在全国范围内,预制菜产业在政府宏观指导、行业协会中观参与、企业微观投入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不但资本迫切进入,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踊跃投入,联盟等平台竞相成立。
未来几年,预制菜C端和B端将同时发力,预制菜市场将加速发展。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从政策上看政府引导力度加大。
2022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提出一系列创新亮点措施。
2022年4月,山东省潍坊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潍坊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这是继广东省出台《十条措施》后,在地级市中率先推出的强力行动指南。
2022年6月,湖南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预制菜消费首度被列入省级政府头号文件。
文件发布后,广东、山东、湖南乃至全国再度掀起了预制菜发展的热潮,标志着预制菜的发展由市场驱动转为政府介入、宏观指导及微观推进。
政策的出台对于预制菜产业组织化、系统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各地加大预制菜的研发力度,建设预制菜研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预制菜全产业链研发平台,加速预制菜成果转化扩大产业化规模。
在预制菜发展的同时,还要看到预制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产品设计生产方面:产品相对单一、工艺较为简单、自动化程度偏低;在仓储物流方面,生产基地单一、下游客户较为零散;
在食品安全方面:生产不规范、菜品高盐高脂、包装材料不安全、卫生不达标;
在消费端方面,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不高,甚至对预制菜的口感、卫生等提出疑问,口味复原存在难度和差异,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品时难以选择;
总之,预制菜行业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缺少真正的超级品牌的发展初级阶段。因此,理论研究的深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强多新”的产业梯队格局形成
报告统计,目前全国已有618个县(市、区)重点布局预制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整体来看,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我国已呈现出“三强多新”的梯队格局。
即山东、四川、广东分别在预制菜企业数量、产业营收能力、发展生态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河南、江苏、上海、福建、安徽、湖北、浙江、陕西等地紧随其后,积极培育后发优势。
从发展生态来看,广东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居于全国第一。作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广东拥有发达的物流和加工制造业,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环境。
2022年,广东省预制菜产值达545亿元,同比增长31.3%,占全国的13%;2022—2023年,广东连续两年位居《中国预制菜产业指数省份排行榜》榜首。
从产业规模来看,四川省预制菜规模以上企业的整体营收接近700亿元,其中预制菜产品单项贡献即达431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充分表明了四川预制菜企业在市场经营和盈利能力上的强劲动力。
产业链整合与产业集群的构建,是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报告强调,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其是一个复杂的产品体系,除了食品的直接生产加工和销售,冷链物流配送的速度与安全性、装备生产的高效与标准化,以及出口市场的稳定程度都直接影响着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海外掘金成,预制菜企业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在“中国制造出海”这一热潮席卷推动之下,预制菜也在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众多预制菜出口企业境外营收增幅普遍超10%。广东作为预制菜出口大省,在2022年便出口预制菜83.4万吨,出口额310.4亿元,并在2024年将“广东年菜”这一金牌产品送出了国门。
山东作为预制菜和沿海出口大省,预制菜出口亦如火如荼。
据海关统计,2023年1-7月,山东省烟台市实现预制菜产品出口20.6亿元;2023年1-4月,荣成市出口海带产品货值3400多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3%,远销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莱阳市则拥有各类预制菜生产企业200多家,生产涵盖中式糕点、快餐便当、调理肉食等十大品类上千种产品,并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福建省马尾海关在2023年共监管服务出口水产品预制菜1035批次,总货值约12.8亿元,涵盖烤鳗、鱼丸、佛跳墙等福建特色预制菜产品。福建省出海代表企业冠海水产仅在2023年1-7月,便出口预制菜1.7亿元,同比增长18.5%。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副会长武力表示,预制菜是解决当前国际上中餐厨师不足、中餐装备不足、中餐标准不足等问题的重要“利器”,是中餐出海扩张的重要方向。
这些数据不仅是各地预制菜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赢得国际认可的有力证明,更是中国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竞争的真实写照。
内外驱动,预制菜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拥有政策支持、国内市场空间庞大、海外市场广阔、科技产品创新驱动等多项机遇。
在政策方面,自2023年2月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意味着国家高度重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并为其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预制菜国标也在谋划中,未来随着国标的出台,将会有更多政策机遇倾向预制菜产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市场空间是检验产品能否走得长远的关键。报告指出,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速,以及消费者对便捷、健康饮食的追求,预制菜正以口味多样化、操作便捷化、成本低价化等优势迎来越来越多的市场空间。
这说明预制菜不仅受到家庭主妇的青睐,也受到职场女性的欢迎,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年龄较大的消费群体中,预制菜的市场需求更为旺盛。
当前,预制菜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其中科研力量与产品创新双轮驱动,成为当前预制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对此,广东省积极构建大湾区高品质预制菜产业发展“生态圈”,成立了广东农业AI实验室,以AI赋能预制菜产业发展。此外,华南农业大学还设立全国首个“岭南特色预制菜产业发展创新”研究生专班,以培养预制菜行业领军型研究生人才。
然而,着眼未来,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审视,预制菜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市场标准缺失、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凸显、消费习惯有待培育、领军企业相对匮乏、供应链风险、出口资质不全等。其中,质量安全是让预制菜处于“风口浪尖”的主要制约障碍。
基于当前预制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细化预制菜产业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和规范,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优化供应链体系,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品类和口味,提升消费者体验。此外,还需加强行业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预制菜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