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
■1984年国宴改革后,规定的国宴标准是每位宾客30至80元
吴德广原为外交部礼宾司参赞、中国驻马来西亚古晋总领事。在礼宾司工作近20年的他,曾多次参与操办国宴。提起国宴,不久前接受采访的他,娓娓道来……
1956年10月2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国宴招待印尼总统苏加诺。资料图片
新中国国宴的3次变革
国宴是规格最高的宴会。只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为国家的庆典,或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为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访华而举行的正式宴会,才能称为国宴。国宴,通常在国宾抵京当晚或次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漫长岁月里,国宴礼仪究竟经历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我也记不清了,但有几次给我印象较深——
一是自1978年9月起,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访华,中方不再通知各国驻华使节参加迎送;为来访国举行的国宴,只邀请来访国驻华使节和使馆部分外交人员出席(1990年以后增加邀请来访国周边友好国家的驻华使节出席,这种邀请通常商请来访国确定)。
我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出席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就有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当时宴席上,通常为冷菜6种,热菜4道,每位客人面前,各摆大中小杯3个,烈性酒茅台以及其他名牌葡萄酒等,杯子斟得满满的。另加上橘子水、矿泉水等。
目前的国宴通常为7桌或8桌,今天的国宴通常只邀请国宾随行人员30至50人出席。如国宾随行人员少,宾主出席者不超过50人,宴席则安排长条桌或马蹄形桌。这种安排在国外屡见不鲜。
“四菜一汤”是当年周总理定的标准。逐渐地,国宴的标准已经开始尝试“三菜一汤”、“两菜一汤”,外加冷盘、点心。冷盘有时只一个大拼盘,有时则几个小碟。水果是根据季节选择的。目前我国领导人宴请国宾,有的只用“三菜一汤”,或“两菜一汤”,这种做法基本上跟国际接轨。
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改革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宴的标准:总书记、国家主席、委员长、总理、军委主席、政协主席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至60元,如果宴请少数重要外宾,则在80元以内掌握开支,一般宴会每位宾客标准为30至40元。目前的国宴标准,据我所知,每位宾客一般不超过200元(不含酒水)。
三是自1987年6月起,我国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不举行答谢宴会,外国领导人访华也不举行答谢宴会等。
其实,国宴礼仪改革还有很多是“细水长流”式的变革。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宴就实行分餐制,不过,那时是菜端上桌后,由服务员给每位宾客分,剩下来的,就搁在桌子的中间,谁吃谁去拿。1987年后,都是由厨师按宴会人数把菜分盘,再端上去。这样做,既减少浪费又卫生方便,也利于服务员实行规范化的服务。
又如,国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如茅台、汾酒等,根据客人的习惯和禁忌确定用酒如啤酒、葡萄酒或其他饮料,现在一般不上白酒。
以前宴会厅内悬挂来访国及中国国旗,宾主双方都发表讲话,讲话稿译成英、法、俄3种文字。后来改为国宴大厅不挂两国国旗、不奏两国国歌,双方不正式致辞等等。